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任务驱动式的导师制培养本科生模式探索

2022-06-24李雪榴侠牧

大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帮带导师制

李雪榴 侠牧

[摘 要]当前我国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缺乏有效培养目标、有效指导方式及有效监督方式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任务驱动式的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的设想。任务驱动式即以同门学生指导手册为指导思想,以同门互助、传帮带作为完成手册指定任务的必要手段,并以同门沙龙作为任务完成情况的最佳检验形式,形成层层递进、紧密联系的任务驱动式的导师制,通过此方式加强本科生培养,进而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导师制;同门学生指导手册;同门互助;传帮带;同门学术沙龙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176-03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借鉴硕士生或博士生教育,在本科生入学时给他配一位导师,为该学生的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全面的指导[1]。导师制的优势表现为,一方面可通过进一步的指导将教师的学术追求、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格特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感到自己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2];另一方面,由于导师所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本科生可在同一导师的指导下与同门一起学习与交流。当导师时间精力有限时,同门高年级学生可以发挥“小导师”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指导,让低年级学生少走弯路[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高校也开始在大学本科教育中试行导师制[3]。导师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不少问题,除了责任不清晰、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缺乏评价体系等制度性的问题外,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培养目标

硕士或博士生导师往往会与学生商讨制订长期、分阶段的培养计划,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就读期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学生按照商定的培养计划执行,导师实行监督。这种有明确目标的培养计划是培养优秀人才必不可少的方式。当然,既定的指导计划可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时的反馈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然而反观当下本科生的导师制度,部分导师往往只是在学生学习上遇到问题需要解答时才出面加以解答,平时则放任不管。现存的导师制缺乏长期性、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有的导师尽管制订了培养计划,但是计划往往流于形式,只有目标,没有实现目标的手段,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比如有的导师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公开发表一篇论文,但文章的发表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不经过长期的阅读、思考是很难完成的,可导师的培养计划里只是提到了这个目标,没有告诉学生如何达到这一目标。

(二)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

目前导师指导本科生主要有网上指导和面谈两种形式。网上指导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通信软件,比如微信、QQ等,将自己近期遇到的问题留言给导师,导师看到后进行解答。导师也可通过此方式,把学生要做的任务和时间限定等要求留言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执行导师下达的任务。网上指导的优点是省时省力,但网络交流往往以文字为主,对于传递纯粹的知识比较有效,而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让他们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学科自我效能和学习兴趣。导师的情感信息表达,比如当学生答对问题或是有创造性的想法时,导师是否给予微笑或赞扬,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情感表达无法用单纯的文字信息传递。另一种方式是面对面交流。面谈能满足情感交流的需求,但导师事务繁忙,除了完成学校指定的授课任务外,还要做实验、写论文、申请课题等,更为重要的是本科生人数较多,一个导师往往需要指导好几个学生,单独的指导时间非常有限,很多导师的面谈指导往往是利用课后几分钟进行,这样的指导效果会大打折扣。加之学生人数较多,课后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向导师请教问题。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方式

执行培养计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学生的自我检查和导师的监督是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尽管有些负责任的导师制订了指导计划,按阶段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很难去监督学生是否认真执行这些任务。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学生对完成任务的投入也非常有限。

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教书育人功能,但从当前国内的实践结果来看,教师的教书功能得到了体现,但育人功能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恰当的指导方式是关键。为此本文提出任务驱动式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的设想。

二、任务驱动式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的思考

以任务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制订同门学生指导手册,提出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同门互助、传帮带等手段完成目标,并以同门沙龙交流作为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形式,形成层层递进、联系紧密的任务驱动式本科生导师制。

(一)同门学生指导手册

同门学生指导手册作为任务驱动式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石,至少包含以下两项内容:第一,具备师门精神或文化。导师应将本门的学术追求、研究方向以及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写进手册,比如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掌握统计分析技术。本科生不同于研究生,其学术素养不强,研究方向不明确,因此导师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写进手册,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方向走。如此做的益处在于能够让导师在熟悉的研究领域高效地指导学生,避免花时间去熟悉其他研究领域。第二,明确每学年学生要完成的學习任务,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导师应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及自己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制订分学年任务。每学年的任务难度要逐年增强,以对应学生不断丰富的知识面,并且每学年的任务都应该指向一个最终目标,比如写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毕业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等,以避免学生因每学年目标不同而迷茫。此外,部分本科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较弱,任务的制订应尽可能的详细,比如希望学生看书,导师就不宜粗略地写“多看书”,而是要明确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等具体信息,否则学生可能由于提示信息太少而不知道该怎么做。再比如希望学生多看文献,导师可以把自己所看过的有价值的文献推荐给学生。另外,要教会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比如可根据本研究方向去查找有关文献,否则对于一名本科生来说,他们确实不懂如何收集文献资料。

文字形式的师门精神和任务均对导师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前者的作用是让每个刚入门的学生可在第一时间熟悉本门的精神面貌,后者的作用是让导师指导的学生每学年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让学生明确四年最终的学习目标。这样即使导师来不及指导学生,学生也不会因缺乏目标而虚度光阴。此外,根据学年任务逐年增加学习难度,可增强本科生的学习自我效能和学习动机,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同门学生指导手册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不合时宜的指导内容要及时修删增补。

(二)同门互助、传帮带

上文提到的同门学生指导手册中,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任务。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任务是申报课题、进行实验研究等,这些任务以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任务,比如做读书报告,学习各种理论或是学科方法也需要请教“过来人”才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指导手册管理可使同门学生对彼此产生强烈的需求感,他们明白要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必须要互惠互助。在此前提下,可成立若干个同门互助小组,每组4~5人且尽量涵盖每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尽量做到性别均衡,并将高年级学生设置为组长,让他们负责主持组内活动,如组织组内成员协助高年级做毕业论文、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开小型学术组会、在汇报前进行组内演练、开展材料互助修改等活动。通过这样的同门互助、传帮带的方式,高年级学生有了帮手,低年级学生得到了经验指导,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同门互助、传帮带更大的益处还在于解决了由于本科生人数过多、导师精力有限等因素造成的导师制形同虚设的问题。当然同门互助、传帮带并不是说削弱导师的作用,而是两者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本科生。

同门互助、传帮带还有一点重要的体现形式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四年的成长历程写进同门学生指导手册,供同门参考,这样或许可以让尚未毕业的学生少走弯路。

(三)同门学术沙龙

任务驱动式导师制的另一个指导形式为同门学术沙龙。“沙龙”是法语 salon 的音译,意为“会客室”“客厅”。这里转意为学术沙龙就是在“自由、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中探讨学术问题,反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基本关系[4-5]。学术沙龙不同于正式的讲课,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不受参与者身份和研究领域限制、思想和言论自由、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6]。

同门学术沙龙和一般的学术沙龙既有相同点又有所区别。其流程如下:先由主持人介绍本次沙龙的汇报人和主题,接着由事先安排好的学生进行报告。低年级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报告,高年级学生则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自己的实验设计。每人报告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并且要将报告内容制成PPT,汇报人至少需要提前一天把汇报内容传达给每个同门学习。每位学生报告结束后,其他学生必须各自提出至少一个问题或感悟,最后由导师点评。另外,安排人员做好会议记录,沙龙结束后,整理会议要點传给师门所有成员。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师门学术沙龙除具有一般学术沙龙的学术交流功能外,还具有两个特殊功能。第一,它是检验学生是否完成师门学生指导手册中指定任务的有效手段。师门学术沙龙对做汇报的时间和展法的形式都有所要求,并接受导师和同门的评价,在这种压力下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动机,使他们认真完成手册里指定的任务。即使是不用做报告的学生,由于沙龙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提出一个问题,他们也会自觉地完成手册里指定的任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第二,师门学术沙龙还具有指导功能。在每个学生结束汇报后,导师要及时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在汇报学生完成所有问题的回答后,导师还要进行综合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导师不仅要把相关的学术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把自己的学术追求、世界观和人生观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此外,不同于普通的学术沙龙,参加师门学术沙龙的人都是同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学术追求,并且通过时的师门互助增强了情感联系,即使在学术交流时提出各种问题也不会破坏沙龙的氛围,这使学术沙龙的效率最大化。学术沙龙举行的次数由导师和学生的时间决定,但每个月应至少举办两次,以保证导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及时监督。

三、总结

当前,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大部分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课后交流较少,常常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 师生之间仍旧互不相识的情况并不少见[1], 教师履行的是纯粹的“教书”职能,其“育人”职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一新生进入学校,面对学习环境的改变,在没有任何督促的情况下学习会变得不知所措。虽然每所高校在新生入学后都会进行入学教育,但这种教育所起的作用有限。这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提出的任务驱动式的导师制,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者,而且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此模式能加强对本科生的培养,从而不断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益民. 试论开放性教育中的本科生导师制[J]. 开放教育研究, 2010(6):68-73.

[2] 刘小珍.论导师制在本科教育师生关系中的积极作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11(9):7-9.

[3] 刘敏. 对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制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4(12):27-28.

[4] 崔含鼎. 学术沙龙式教学法实验[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122-125.

[5] 许淳熙. 学术沙龙与科学研究[J]. 科学学研究,1995(1):76-79.

[6] 罗尧成,朱永东. 学术沙龙:一种研究生教育课程实施形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50-53.

[责任编辑:李香莲]

猜你喜欢

传帮带导师制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高校体育教师传帮带的实施措施研究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导师制国内研究综述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对话奚美娟:“传帮带”模式没了,新的引导力量在哪里
“传帮带”是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浅论中职院校“传帮带”教师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