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数学高阶思维的问题群设计与思考

2022-06-24张阳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

【摘 要】问题群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从教学整体视角设计系列化问题,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需要理解高阶思维的内涵,遵循问题群设计的原则,可以从五个环节设计:设问,在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追问,在归因时具身体验知识;变问,在建构中深度理解新知;寻问,在质疑中形成高阶思维;自问,在创新中实践学习价值.

【关键词】高阶思维;问题群;具身体验

1 提出问题

2021年下学期,笔者对本区域内45所初中进行了听课调研,部分课堂仍停留在传统讲授法,教学效益较低,仅引发学生的浅层学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专注于知识的获得,难有活学活用,奉行以知识为主线,很少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如“一次函数”一节中,教师用了五分钟给出本节课概念,余下的四十分钟反复地做题讲题;二是停留在教材表层,没有深入知识内核,教学蜕变为符号形式的教学,窄化为具体知识的教学,迷恋给学生具体的问题模型,如“反比例函数”一节中,教师对反比例、正比例的本质不清楚,仅要求学生根据函数表达式式进行判断,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反比例函数是随着x增加y减少;三是教学情境难以触及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教学内容游离于学生心灵之外,仅发生在学生的脖子以上,如“位置的确定”一节中,教师通过远洋航行时,船只位置体现经纬度定位,班级大多数学生对此似懂非懂,难以理解,感觉所学知识离自己很遥远.

以上三种教学现象,说明部分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深入把握教材,理解学生的认知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2 指向数学高阶思维的问题群设计

问题群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从教学整体视角设计的系列化问题.问题群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下面以八年级“反比例函数”为例进行问题群设计.

2.1 设问,在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也称为内驱力,主要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属成长性动力,是在学习者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自我提高内驱力与人的尊重感相联系,其诱因是某种地位、荣誉,如努力学习以取得好名次;附属内驱力对中小学生的学习作用也很明显,如教师、家长等人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甚至是惩罚[2].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片段1 “反比例函数”的设问导入.

数学与生活 分别写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1.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

(1)若速度是60km/h,那么行驶的路程skm随时间th变化而变化;

(2)若汽车已经行驶了50km,保持(1)中的速度,那么行驶的总路程skm随时间th变化而变化;

(3)南京到上海的路程约300km,全程所用时间th随速度vkm/h变化而变化.

2.一个面积为6400m2的长方形,长am随宽bm的变化而变化;

3.实数m与n的积为-200,m随n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 首先,情境问题要简单明了,能够让学生很快表达.其次,情境问题要涉及新知与旧知,两者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还有,情境问题可以是生活问题,也可以是数学类问题.

据此分析教学导入:①上述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均为函数表达式,分别是s=60t,s=60t+50,t=300v,a=6400b,m=-200n;②其中前两个函数,是学生已学内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归旧知,后三个为新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③将三类函数混合在一起,目的是检验旧知,类比新知;④所选的三个情境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第一题是行程问题,第二题是平面几何问题,第三个是数学问题;⑤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形如y=kx(k为常数,k≠0)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2 追问,在归因时具身体验知识

设问呈现新知,追问深化新知.面对新概念新知识,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定义,远不是真正掌握,还需要理解其内涵特征与外延关系,其中内涵是新知识独特的基因,外延是新知识存在的价值.

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知关键点进行追问,用于提炼其内涵特征;在学生理解困顿时进行追问,用于培养其思维;在例题求解中追问,用于培养其能力;在思维转折处追问,用于培养其素养.通过追问,增加学生对新知理解的广度、深度、高度和厚度,鼓励学生合理质疑和深度反思,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片段2 “反比例函数”的追问归因.

例1 辨析下列关系式中,哪些y是x的反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说明理由.并说出反比例函数中“反比例”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与追问,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形式、特征、本质意义,追问可以由学生或老师提出,但完成应由学生體验后完成,让学生感受新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本例的追问共有四个目标:①通过辨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②通过追问(说明理由)总结出反比例函数常见形式为(1)分式的形式:y=kx(k为常数,且k≠0);(2)积的形式:xy=k(k为常数,k≠0);(3)负指数的形式:y=kx-1(k为常数,k≠0);③三种形式可以相互等价转化,在反比例函数的分式形式中,左侧为y,右侧可变形成分式形式,其中分母为x,分子为常数;④进一步追问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即若x变化为kx,则y变化为1ky,两者的系数呈反比关系,故称为反比例函数.

2.3 变问,在建构中深度理解新知

数学教学需要完成数学体系的建构.这种建构是与已经学习的知识结合,形成新问题,变问常以变式教学的形式给出.变问是从已解决的数学问题出发,改变问题的情境、条件、目标,重新提出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紧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通过新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建构新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在“变”与“不变”中,逐步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度,形成学科一般观念,发展高阶思维能力[3].

片段3 “反比例函数”的变问建构.

例2 填空

(1)已知函数y=3xm-7是反比例函数,则m=;

(2)若函数y=(m-3)x-1是反比例函数,则m=;

(3)若函数y=(m+1)xm2-2是反比例函数,则m=.

小结 求解这类题目根据的是反比例函数的哪一个形式?(负指数的形式:y=kx-1(k为常数,k≠0).)

例3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并且x=3时y=7,求:(1)y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x=13时,求y的值;(3)y=7时,x的值.

小结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常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其解析式为y=kx(且k≠0),然后再求出k的值即可.

设计意图 变问目的是将新知与旧知建立相互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实现新学知识的结构化.

本片段中,例2是反比例函数与多项式综合变式,强化的是反比例的指数形式;例3是如何求解反比例函数中的应用,突出待定系数法.例2注重知识的直接应用,例3则关注知识应用中的思想方法.具体表现为:①例2的三个小问,分别对应反比例函数中的指数为多项式、系数为多项式、以及指数系数均为多项式,其解题依据是反比例函数的负指数的形式:y=kx-1(k为常数,k≠0);②例3的三个小问,分别是待定系数法的应用、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对应关系、应变量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

2.4 寻问,在质疑中形成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建立在科学素养之上,科学素养主要表现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与科学探究三个方面,其中理性思维与批判质疑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理性思维包括传统学科素养中的知识与技能、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掌握、使用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思维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批判质疑需要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和技术积累之上,批判性地多角度思考和发现问题,合理评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做出最优的决策,最终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质疑态度,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大胆尝试,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4].

片段4 “反比例函数”的寻问质疑.

课堂巩固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已知矩形面积是30cm2,若长宽分别是acm,bcm,

如图1,b与a的函数图象大致是怎样的?并说明理由.

自我评估 对于反比例函数知识,你学习了什么内容?还需要研究哪些内容?

如图2,几何画板演示(教师操作).

设计意图 ①通过寻问,学生类比一次函数学习过程,依据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提出问题: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是什么?它与以前所学函数有哪些区别?接下来研究什么?这样设计,一方面与本节课开头的问题情境呼应,另一方面承上启下,引出后续课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质疑,培养学生敢于理性分析、批判质疑的能力.

2.5 自问,在创新中实践学习价值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有五个方面,分别为基础知识、身体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5].前两个要素是显性的,后三个要素是隐性的,传统教育更加关注基础知识的传递与身体素质的培养,对于隐性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关注较少.三个隐性要素一方面形成于前两个显性要素的生成过程中,另一方面又促进显性要素的形成.

基础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生拥有良好自我感知能力与自问引导能力.首先,建立师生平等公平的教学氛围,避免出现过于权威;其次,在课程目标中以学生本位进行价值取向,通过定义学生在每个年级需要学习的知识、概念和技能,鼓励和帮助每个学生取得更高成就;再次,通过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用学校充足的资源和教师的支持,指导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最后,加强与大学、公司的合作,扩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边界[6].

片段5 “反比例函数”的自问实践.

课后作业 寻找反比例函数模型的生活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任务式作业改变为探究性作业.

3 指向数学高阶思维的问题群思考

3.1 理解数学高阶思维

高階思维是相对于低阶思维而言,自身并没有精确的范畴界定.理解高阶思维可以借鉴初中学习数学概念的形式定义,通过内涵特征、行为表现两个方面来辨析学生是否形成了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的内涵特征:①抽象化的思维结构,即学生的思维不依赖于举事例、列举等具体描述,而是高度符号化推演;②整体性的信息组织,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个概念方法,而是可以进行广泛地联想;③合理性的逻辑判断,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逻辑特征,即使是合情推理也有据可循;④基于理性的质疑反思,面对新情境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面对已有的经验,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质疑优化,同时不断反思,努力扩充自己的认知视域.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别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前三个目标为低阶思维,后三个目标为高阶思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进一步将高阶思维具体化,分析包括区别(识别、辨别、聚焦)、组织(整合、概括)、归因(解构、判断),评价包括检查(协调、检测、监督、测试)、评论(诊断),创造包括生成(假设、表征)、计划(设计、筛选)、贯彻(执行、建构)[1].

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因此,高质量问题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3.2 指向数学高阶思维的问题群设计原则

问题群设计需要遵循五个原则:一是先低后高原则,所有的高阶思维都建立在低阶思维基础之上,记忆与理解以及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二是具身性原则,问题群的主体是学生,學生能否将问题作为自己必须解决的对象,是高阶思维能否形成的要素;三是整体性原则,问题群中的问题间相互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通过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可以将所有的问题联结成一个系统;四是联结性原则,问题群既要对知识进行归因溯源,实现新知与旧知的自然融合,又要预留知识的发展出口,为更新的知识留有生长点;五是创新性原则,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现象解决问题,并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4 结束语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以数学高阶思维为目标的问题群设计,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要注重问题的结果,又要注重问题的形成、分析与解决过程,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帅.国外高阶思维及其教学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11(09):31-34.

[2]杨芳.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课堂教学的优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2(02):42-44.

[3]李昌官.走向素养为本的数学变式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21(08):98-104.

[4]王泉泉,魏铭,刘霞.核心素养框架下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52-58.

[5]康小明.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及政策启示[J].基础教育论坛,2016(12):22-26.

[6]陈晨.美国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01):8-14.

作者简介 张阳(1976—),男,江苏宿迁人,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数学教育.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数学批判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B-b/2018/02/56);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数学现象视角下的概念教学”(2019JK13-ZB3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学 习时空重构的初中数学创新实验的开发与研究”(c-c/2021/02/26).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
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军校大学数学教学策略设计
化学教师高阶思维教学现状探析
设置“问题链”,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问题设计差之毫厘 课堂效果谬以千里
摭谈群文阅读的核心价值
试论高效教学中的八个要素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在高阶思维的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