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宣德“弃置交趾” 中明朝的政策变化及影响

2022-06-24朱林

今古文创 2022年22期
关键词:宣德影响

朱林

【摘要】 明代宣德年间,明王朝的国力经历成祖对外常年征战逐渐衰弱。与此同时,交趾各地发生的叛乱造成地区动荡,难以治理。经历几年平叛争战的屡屡失败,明朝对交趾的政策由积极镇压转变成消极撤退,并承认安南独立和黎氏政权的合法性。这即反映明朝的对外政策开始收敛和走向务实,又对明朝的宗藩关系和朝贡贸易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 宣德;交趾;明朝政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2-004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14

在明朝与安南的关系发展史中,宣德朝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期。明成祖虽南征安南后置县交趾,却在管理交趾的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造成本土民众的民族意识觉新和反抗,直至宣宗朝推至顶峰,迫使明朝做出“弃置交趾”的决定。

关于明朝“弃置交趾”的问题学界已有相关研究。郑永常在《征战与弃守——明代中越关系研究》[1]一书中论述明太祖不征政策、明成祖郡县安南和明宣宗弃守交趾事件来龙去脉,以此探讨明朝和安南关系的变化。陈文源在《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2]中叙述安南黎氏集团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并探讨明朝与安南黎氏集团之间的关系变迁。杨永康在《论永乐“郡县安南”对“郑和下西洋”之影响》[3]中认为成祖的“郡县安南”决策对“郑和下西洋”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宣宗的“弃置交趾”决定使得西洋朝贡体系濒于崩溃。刘祥学的《从贡赐物品看安南与明朝关系的衍化》[4]从安南进贡明朝的物品数量来判断双方关系的紧张程度、需求差异和国力强弱。李未醉和雷超在《试论黄福对交趾的治理》[5]中介绍了明朝官员黄福在交趾就任期间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管理,对“置县交趾”初期的地区稳定有一定贡献。张志琪在《〈越峤书〉研究》[6]中对《越峤书》中明成祖对安南的指示和安南向明宣宗呈送的奏疏和国书进行梳理,但未能做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学界对此问题有了一定研究,但缺乏对明朝“弃置交趾”的政策转变和“弃置交趾”影响的深入分析。因此本文就宣德“弃置交趾”中明朝的政策转变和影响做进一步探讨。

一、“弃置交趾”的背景

明初安南陈朝与明建立邦交并成为其藩属国。至成祖时期,双边矛盾的激化造成明征安南之举。战争结束后,明朝设交趾省管辖十五府四十一州,“置交阯都指挥使司、交阯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交阯等处提刑察按察使司及军民衙设官,分理廓清海徼之妖氛,变革遐邦之旧俗。”[7]904接着陆续出台选拔人才、任用官员、救济老人和优待有才德者等各项政策,诏谕民众安守本业。但随着时间推移,对交趾的管理却出现以下问题。

其一,交趾地方官员腐败。

靖难之役后,为防止地方大族和官僚勾结,明廷开始施行流官制度。因此交趾初置时官员多从内地外调至此,其中犯罪受贬至此者占多数。永乐年间(1403-1424)文官犯罪皆贬交趾,如“湖广按察司佥事戚文鸣坐事谪为交阯承差”[7]1766、“河南按察司副使刘智有罪免死发交阯为吏”[5]1799和“工部左侍郎张信坐事谪交阯”[7]1804等。武官有罪者亦是如此,宣德元年(1426)三月上命兵部:“凡武官有犯当立功充军,未行及法司见问者皆令往交阯立功赎罪。”[8]405交趾地处边陲,远离中央,此类官员便借机搜刮百姓,且永、弘年间交趾官员调动较为频繁,外调官员任期较短往往无心治理,更是助长此腐败之风。

其二,军纪松散,官兵管理不善。

交趾初置,后勤储粮欠缺造成官军俸禄不够,如交阯布政司言:“郡邑初定仓廪未完,官军俸粮宜樽节支给……待粮储充羡别议奏请从之。”[7]1031官军在执行剿捕贼匪的任务中也出现军粮短缺现象,据交阯按察司副使杨所言:“交阯新入,职方盗贼不时出没,军以征役不得屯种。民多逃亡,不获徵收,连年海运,军用不足。”[7]1336交阯官军南下从征,多由原籍携家至此,一家之生存全靠俸禄。故此,官军时常借剿匪名义于地方搜刮。永乐十七年(1419)二月,交阯总兵豊城侯李彬因放纵属下掠民子女孳畜被成祖质问:“盖尔约束不严之过,夫为将之道,在严纪律、积威信。”[7]2125然而,诸如此类的情况依旧屡禁不止。

其三,强改习俗。

永乐九年(1411)交趾左参政刘本奏言:“乞选老成有学堪为师范者,典教俾其子弟习知中国礼义,以变其夷俗,他日亦可得人以资国用。” [7]1468设官教之礼法,将祭祀、婚丧、孝道和服饰等作为重点教化方向。如交阯布政司副理问卢文言:“交阯之人习于夷俗,父母死止服黔衣,土官生员吏遭父母丧,亦不守制,请以国朝所定丧礼颁示民间。”[7]2146但明廷始终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移风易俗,如洪熙元年交阯布政司奏:“耳濡目染变蛮夷之习,复华夏之风是为美事。”[8]91但社会风俗的延续是有一定惯性,明廷一味推行风俗只会适得其反。

其四,珠赋采劳。据《名山藏》所载交趾,“岁再稻八蚕,有鲁盐金珠之利。”[9]永乐中兵科给事中冯贵随征交阯,其还乃言交趾富實,且产金珠。“交阯赋金珠,盖启于贵。”[8]190自此,交趾地方官多借珠赋之名搜刮百姓。永乐十七年(1419)八月,“设交阯靖安州珠场局,置大使一员。”然而采珠是苦役,如提督两广侍郎林富曾言:“五年之役,病死,溺死者五十余人。而得珠仅八千八十余,两说者谓以人命易珠。”[10]珠赋采劳剥削着交趾百姓,日积月累的矛盾逐渐引发叛乱。直至仁宗即位后问政,户部尚书夏元吉才直言官员借承办金珠之事压榨百姓,故提出“止云南交阯采办金珠数事。”[11]仁宗采纳意见并颁令,“交趾采办金珠香货之类,悉皆停止。交阯一应买办采取物料诏书内开载。未尽者,亦皆停止。所差去内外监督官员限十日内即起程赴京。并不许托故稽留,虐害军民。”[12]17EFABF40E-8C50-4958-97B0-8FA08EDDDC67

由上可知,明朝对交趾管理中出现官员腐败、军纪混乱、强改习俗和珠赋采劳的情况,严重刺激了交趾本土民众的民族情绪。仁宗问政后开始对交趾的具体治理情况进行了解。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在“上旨谕翰林院书敕付骐复往交阯闸办金银珠香,时骐被诏,召还未久本院官覆奏。”仁宗闻此事后言:“朕安得有此言,卿等不闻渠前在交阯荼毒军民乎!交阯自此人归,一方如解倒悬,今又可遣耶!遣之非独诏书不信,将坏大事。此人近在内间,百方请求左右为言再往当有利于国。朕悉不答卿等,宜识朕意遂止。”[12]138-139通过马骐复职一事可看出仁宗对交趾的治理现状已然了解。仁宗认为马骐为官交趾荼毒军民,离任后百姓如释重负,为了国家利益不能让其重回交趾为官。但不久仁宗病逝,未能推出较为有效的改善措施。而长期的压榨迫使交趾民叛频发,危及统治。至此,明廷开始争论是否放弃交趾。

二、明廷对“弃置交趾”的争论

自永乐五年(1407)置县交趾起,交趾的动乱就未曾终止,劳民伤财和耗费国力逐渐让宣宗萌生“弃置交趾”的想法。洪熙元年(1425)十一月,宣宗在与杨士奇等人的谈话中首次提出放弃交趾。宣宗言:“朕今思之,若陈氏果有后,选一人立之,使共蕃臣之职,三年一贡如洪武之制,用宁其民,而中国亦省兵戎之劳,岂不可乎?如此,不免论者谓肤委弃祖宗之业。然继绝与兴灭,实我皇祖之志。”[8]315宣宗认为找到原安南陈氏之后便撤军,让其三年一朝贡,即没有违反“十五个不征之国”的祖训,又能够解决交趾现在的问题。而杨士奇等人言:“永乐三年初,命将征黎贼,凡诏救文字皆臣等在御前亲承面命书行。是时太宗皇帝圣志倦倦,在于兴灭继绝。玉音具存,中外所共闻知。”[8]316杨士奇等人不赞成宣宗的观点,认为南征安南至今不久,倘若现在放弃交趾即违背太宗的志向,又给国家带来负面影响。面对杨士奇等人的质疑,宣宗意识到现在弃交趾不是最佳时期,其言:“其时朕虽髫年,尚记一二圣等亦如卿等所云。卿二人但识朕意勿言,三二年内朕必行之。”故此,“弃置交趾”的意见暂且搁置。

宣德元年(1426)四月派遣成山侯王通征交趾后,宣宗于文华殿与诸大臣议交趾事。宣宗言:“自是以来,交趾无岁不用兵,一方生灵遭杀已多,中国之人亦疲于奔走甚矣!皇考常念及之,深为隐侧,故即位之诏施恩于彼特厚。昨日遣将出师,朕通宵不宁,诚不忍生灵之无辜也。反复思之,只欲如洪武中及永乐初使自为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之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如何?”[8]421宣宗以休兵养民为出发点,指出交趾常年战乱和地区动荡造成国人无辜牺牲,借此重提“弃置交趾”的想法。蹇义和夏原吉极力反对:“太宗皇帝平定此方劳费多矣!今小丑作孽,何患不克。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弃之,岂不止损威望?愿更思之。”[8]421蹇义和夏原吉认为太宗南征交趾劳费甚多,如今一旦弃地退兵必削弱明朝威信。杨士奇等认为:“汉唐以来,交址虽尝为郡县,然叛服不常,丧师费财不可弹纪,果尝得其一钱一兵之用乎?汉元帝时珠崖反,发兵击之,连年不定,有司议大发兵。元帝用贾捐之议罢珠崖郡,前史称之。元帝中主,扰能,布仁行义如此,况陛下天下之父母,何用与此豺禾辈较得失那?”[8]422此时,朝内大臣对是否弃置交趾意见不够统一,可见时机尚不成熟。

宣德二年(1427)交趾战场上连连败退,更加坚定宣宗退出交趾的主张。同年十月,交趾叛将黎利托人送求封表文至京,引发明廷第三次争论。张辅闻此表示反对:“此不可从,将士劳苦数年,然后得之,此表出黎利之谲,当益发兵诛此贼耳!”夏原吉等人亦不赞成:“举以与之无名,徒示弱于天下。”[13]94反对者认为弃置交趾让“安南之役”和二十多年的治理幸苦白费,向其示弱必将影响日后对外邦交,动摇明朝宗主国的影响力。杨士奇认为:“初求立陈氏后者,太宗皇帝之心,求之未得,乃郡县其地。十数年来,兵民困于交址极矣!此皆祖宗之赤子。体祖宗之初心,保祖宗之赤子,正陛下盛德,何谓无名?汉弃珠崖,前史以为美,何谓示弱?臣侍仁宗皇帝久,圣心每憾此事有意外之虑,愿陛下勿疑。”[13]95杨士奇从实际出发,直言交趾动乱劳民伤财,弃交趾可休兵养民,以期解决当前交趾困局。

在“弃置交趾”的争论中可以看出宣宗退出交趾的決心。交趾战乱给明朝带来兵戎之劳和钱财耗费。据载“洪武间令商族中黑白井并淮浙盐积粮百万,边储充实。比年因转运交阯,耗费过半。”[8]197大臣们认为太宗耗费人力物力夺取的土地不能轻易葬送,且弃置交趾会给朝贡体系带来冲击,威胁明朝宗主国的权威。但宣宗考虑到明军于交趾屡次战败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决定放弃交趾。

三、安南独立和明朝册封

在交趾动荡的环境中,黎利所带领的队伍不断壮大。据载,黎利于永乐十六年(1418)一月叛乱,“交阯总兵官丰城侯李彬以清化府俄乐县土官巡检黎利叛,遣都督朱广等往剿之。”[7]2054之后黎利逃亡老挝,并在交趾边界屡次试探。永乐二十二年(1424)太宗驾崩,黎利趁着交趾大小衙门委官至祭物及朝贺,九月二十日袭多矜堡。[14]465十二月围茶麟,土官琴彭知援军不至开门出降。[14]467洪熙元年(1425)七月,黎利采用“舍坚攻瑕,避实击虚”战术接连攻下顺化、新平等地,声势与日俱增。自此诸将推尊其为“代天行化”,并榜谕四方。[14]470

为扭转战场颓势,宣德元年(1426)四月,“命太子太保成山侯王通,配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都督马瑛充参军,往征交趾。”[13]83十月六日,王通拟分三路进攻,“王通由丘温过西阳桥、屯古所渡,造浮桥以济师;方政出自安决桥、屯沙堆桥;山寿、马联出自仁睦桥、屯青威桥,列营连亘数十里,柱旗蔽野,铭仗辉空。”[7]472七日,王通急功冒进于宁桥受伏战败,尚书陈洽、内官李亮及士卒五万被杀,“溺死者甚重,宁桥之水为之不流。”[14]473宁桥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王通因此退守东关城并请求增援,“遣平洲知府何忠及千户桂胜至京,奏请益兵。”[13]87明廷于宣德二年(1427)命安远侯柳升率师征交趾,九月十八日明军进入交趾,过坡垒关直捣支棱,并于此附近展开激战,“二十日,柳升督大军追至伏处,察、仁澍大纵伏兵,四面俱起攻击。”[14]487此战柳升及万余明兵战死,黎利乘胜追击,于十月冷水沟丹舍又败明军。“文巧、可等乘胜纵兵追之,大破于冷水沟丹舍,斩首万余级,获人马各千余,陷溺溪涧者不可胜计。”[14]488至此,明军败势已定,黎利集团掌握交趾大部分州县。十一月二十二日,明军总兵官王通携众与黎利方会盟于东关城南,双方商讨议和之事。之后,黎利托人撰写封书陈情于明,请求立帝陈暠。[14]491EFABF40E-8C50-4958-97B0-8FA08EDDDC67

宣宗召见使者后言:“论者达不止戈之义,必谓与之不武。但得民安,朕亦奚恤人言。”[8]834交趾战场的屡次失败让宣宗不得不从实际出发做出决断,而退出交趾是目前做好的选择。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派遣礼部左侍郎李琦等人奔赴交趾诏抚。明廷首先承认对交趾管理不当,“所置之吏抚驭乖方,致其弗靖。”[8]835然后册封陈氏之后并撤回所有军民。最后,赞同遵洪武旧制,恢复明安朝贡关系。宣统三年(1428)三月,黎利遣使臣黎少颖等人至京请求受封。“交阯所遣头目黎少颖等,陛辞赐文绮衣及钞赐。敕谕头目黎利曰:‘去年十月军中以尔等所陈书,并表来,奏请立陈氏之后。”[8]993后因黎利承诺的军民遣返、兵器送还和立帝陈氏没有履行,两国蕃交依旧没有正常开展。宣德六年(1431),黎利遣使解释兵器送还和未立帝陈氏之缘由后,宣宗差礼部侍郎章敞、右通政使徐琦赍持诏书一道、印信一颗,命黎利署安南国事,准其进贡。[15]202“明帝遣使封帝为安南国国王,自是朝贡不绝。”[14]511至此两国重回宗藩邦交。

四、明朝“弃置交趾”的影响

总体来看,宣德年间“弃置交趾”对明、安两国都造成深远影响。

对安南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其一,安南黎氏政权获得明朝册封,开启黎朝统治。“宣统五年,黎利遣使贡方物,奏陈氏无后。次年黎利遣头目何栗等陈情,因遣侍郎章敞等往,命黎利权署国事。”[13]101因陈氏无后,明廷命黎利接管国事,实则承认黎氏政权在安南的合法地位。宣统七年(1432)二月,黎利遣使阮文绚等人跟随侍郎章敞至京来谢,“贡金银器皿及方物,自后常贡不失。”[13]102其二,安南乘明无力南顾加紧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试图建立“小天朝”的朝贡体系。如正统十一年(1446)一月,安南遣兵征占城。四月二十五日,黎受等诸军攻破占城首都阇盤城。[14]563之后占城国主差遣使臣入贡安南。其三,安南独立百废待兴,黎朝需要将重心放在在国内经济恢复和社会等发展上,因此为以寻求北境之和平,在与明邦交上更加遵从礼制。在中安边境侵扰和对占城、真腊的扩张战争等问题,安南都会遣使与明廷说明情况。如攻破占城后,安南担心受到明廷责罚,于正统十一年(1446)派遣使臣入京说明,“秋九月,十九日,遣海西参知簿籍阮宗仁,政事院同参议程弘毅入明,告往年占城入寇事。”[14]564再如,明朝皇家若有喜事,安南黎氏也会上书祝贺,如“宣德十年十二日,贺尊圣祖母未太皇太后。”[15]205、“弘治六年二月初八,上皇太后贺立皇太子。”[15]223

对明朝的影响较为深远。首先,明朝认识到自身国力的下降,政策方针逐渐偏向实际。退出交趾后,宣宗在边疆治理上提出“息怨和边”的政策,曾下令“驭夷之道,毋令扰边。”[16]在此政策下造就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让明廷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内部事务,為“仁宣之治”奠定基础。其次,为维护边境安全和预防边界袭扰,云、广两省整备边防。宣德三年后云广边界相继出现安平州、钦州和宁远州等纠纷,面对安南境内的民兵袭扰,明廷加强边防治理。成化十年(1474)八月,“朕惟奸民草窃,法本难容,而越境为虐,理亦当戒,已令云南、两广镇守、总兵等官督同三司,各守境土,以备不虞。”[17]最后,宗藩关系和朝贡贸易受到了影响。明廷承认安南黎朝的独立预示着在交趾政策的失败,明朝在交趾军事行动的失败削弱了在东南亚各国中宗主国的威信。不仅导致宗藩关系的动摇,还造成朝贡贸易受阻,更是直接导致西洋朝贡体系濒于崩溃。

综上所述,宣德“弃置交趾”对中、安两国都产生相关影响。相较成祖而言,宣宗的邦交政策开始转向保守和务实。明朝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力下降和边疆治理观念的转变。明成祖时期,秉承太祖皇帝之志向,贯彻“兴灭继绝”之理念,北击匈奴和南征安南,造成国库日渐亏空。在日后治理交趾的过程中,平叛贼寇造成边费日靡,却未见奏效。宣宗面对交趾叛乱不断派兵镇压,以图恢复对该地区的稳定统治,却被前线屡屡战败的消息打消顾虑,让其不得不认识到交趾治理的问题,被迫承认安南独立和黎氏政权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与黎氏政权达成新的宗藩关系。宣德三年(1428)二月,宣宗在《驭夷篇》中提出“驭夷之道,守备为上。春秋之法,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盖来则怀之,以恩畔而去者不穷追之,诚虑耗弊。”[8]951-952此理念的出现预示着明朝对外政策由武力扩张转为武备防守,体现明朝的邦交政策转向保守和务实,之后成化、嘉靖等朝处理安南问题多基于此。

参考文献:

[1]郑永常.征战与弃守——明代中越关系研究[M].台南:台湾成功大学出版社,1989.

[2]陈文源.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

[3]杨永康,张佳玮.论永乐“郡县安南”对“郑和下西洋”之影响[J].文史哲,2014,(05):106-114+167.

[4]刘祥学.从贡赐物品看安南与明朝关系的衍化[J].越南研究,2020,(01):23-48.

[5]李未醉,雷超.试论黄福对交阯的治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2):84-86.

[6]张志琪.《越峤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7]明太宗实录[M].台北: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

[8]明宣宗实录[M].台北: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

[9](明)何乔远撰.名山藏[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6171.

[10]明世宗实录[M].台北: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2438.

[11]张镜心编著.丛书集成初编·驭交纪[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8.

[12]明仁宗实录[M].台北: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

[13](明)张镜心.驭交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越)吴士连等修,孙晓主编:大越史记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5](明)李文凤.越峤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6.

[16](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422.

[17]明宪宗实录[M].台北: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2488.EFABF40E-8C50-4958-97B0-8FA08EDDDC67

猜你喜欢

宣德影响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宣德炉探究
炉中岁月长
宣德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坐像以2357.5万元成交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宣德炉真品几率只四十万分之一
说不尽的明宣德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