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哪吒主题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2022-06-24叶小丫闫静静陈文欢

今古文创 2022年22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哪吒

叶小丫 闫静静 陈文欢

【摘要】 哪吒主题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久远的记忆与时代的文化唤醒,在后世广为传播并发展,在诗文、小说、戏曲、影视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皆有体现。哪吒主题故事的演变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上,其背后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哪吒;故事演变;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2-00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06

哪吒作为我国神话故事中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形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语码和文化符号,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久远的记忆与时代的文化唤醒。从《西游记》故事系统到《封神演义》故事系统,从《哪吒闹海》到《新神榜:哪吒重生》,哪吒主题故事于叙事、人物关系和价值观上不仅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而且历经了极大的创新。

一、哪吒主题故事演变

哪吒,中国古代神話故事人物,正史不存,其原型为宗教人物那咤。相传那咤为佛教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之子或之孙,母亲是吉祥天女,师傅是释迦牟尼(即如来佛祖),手捧戟,三头六臂,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1]宋《太平广记》记载,“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哪吒一变为“那吒”)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2]。”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哪吒”即由此佛教人物演变而来。

据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与“哪吒”相关的文学作品共诗文9篇,小说17部,曲词11首,杂剧2部,另有宗教类作品2部,历史类作品6部,地理类作品2部,其中“哪吒”最早出现在宋代《灵玉宝鉴》中,“唵哪吒唎”[3]。

自宋代出现,到明初为止,哪吒故事流传不广,仅有元佚名撰《法海遗珠》《古今杂剧》及钟嗣成所撰《录鬼簿》,记载佛教人物哪吒太子服睛记一事,在情节上对后世哪吒故事的形成与发展贡献不大。

明清时期哪吒故事流传渐广,故事情节趋于完善。明初绘图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所收录的哪吒故事情节基本完备,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已经涉及哪吒闹海、哪吒与石矶以及哪吒复活等故事内容,几乎接近后世许仲琳所著《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但是该书所呈现的哪吒依旧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将军形象,“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4]”,与《封神演义》相比,仍和佛经中的哪吒形象更为接近,形象并未有所改变。可见《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涉及哪吒的故事仍依据的是旧本旧说。不过,自此以后的哪吒故事多是在此基础上演绎而成。

哪吒故事的新发展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到了明代,儒学虽然仍处于统治地位,但是思想领域却呈现活跃松动的趋势,长期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逐渐松动。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改变,文学观念也相应随之变化,此时期大量反对封建礼教、讽刺封建统治的神魔小说出现。作为文学人物,哪吒经历丰富、传奇色彩强;作为宗教人物,哪吒影响力大、民间受众多,因此哪吒逐渐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另外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要求满足更多的精神方面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民文学的不断发展,哪吒在戏曲和小说中出现的频率随之增多。总的来说,哪吒故事发展至元明时期更加趋向完整化和道教化[5],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对后世哪吒故事演变影响最大的两部文学作品还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

明代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中首次将成年哪吒变为小儿哪吒,给他安上了风火二轮,塑造了一个生动可爱的小将形象。[6]主要叙述哪吒出生三天闹海抽龙筋,自尽还父,重生后追杀李靖,与李天王联手擒拿牛魔王等故事。但是相较于上文所述的文学作品,《西游记》系统中的哪吒是作为配角人物出场,其表现更多的还是尽职尽责为唐僧师徒保驾护航的人物形象。许仲琳所编《封神演义》延续前者,将哪吒塑造成一个除暴安良的英勇将军,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哪吒的形象。如作者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回中,集中笔墨叙写哪吒的故事,包括灵珠子转世、哪吒出世、大闹东海、误射石矶、剔骨剜肉、莲花再生等内容,将哪吒的形象、性格描写得更加细致。在基本的情节中,作者又创新性加入商朝背景,将哪吒纳入周营,极尽描写哪吒作战时的积极情状,丰富哪吒人物形象。《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情节更为丰富,描写也更加细节化,如哪吒得到母亲许可方才出门,最终使哪吒故事的叙述达到顶峰而成型。近现代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多以《封神演义》系统的哪吒故事为蓝本,进行艺术的再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出现了重要情节分歧。其一是哪吒闹海的缘由。《西游记》所写的哪吒,闹海只是单纯地故意闯祸。而《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的原因,则是天气酷热难耐,单纯地想洗个澡纳凉而已,没有其他目的。哪吒不知此河通往东海,也不清楚他所持法宝的威力会如此巨大,能波及到东海龙宫,引起龙王震怒。其二则是李靖得知哪吒闹海后的态度。《西游记》故事中,“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是被父亲逼死的,而《封神演义》中哪吒自尽的目的,是为救父母,不是李靖所逼,也不是龙王所逼,而是自愿为之。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两本书出现情节分歧的原因大致为以下几点:首先,哪吒在书中的不同地位。在《西游记》故事中,哪吒仅仅是作为一个配角人物,其设置目的仅仅是丰富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过程,起到“工具人”的作用,而《封神演义》中哪吒作为一个主要人物,有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两书叙事目的存在不同。《西游记》中哪吒相关故事叙事意在讽刺社会现实,而《封神演义》意在展现道教“阐教”思想。基于上述原因,《封神演义》中哪吒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丰富,作者将有损哪吒正面人物形象的负面情节进行删减修改,把哪吒塑造成一个英勇无畏孝顺节义的少年将军。

21世纪以来,社会不断发展,能够反映新时代特色和新社会价值精神的改编作品,更受观众喜爱。哪吒主题故事立意越来越新颖,叙事氛围越来越轻松诙谐。1979年上映的电影《哪吒闹海》改编了以往的叙事,将龙王塑造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反面形象,哪吒为了使陈塘关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不受威胁,勇于以自己的生命与以东海龙王为代表的邪恶势力抗争;2019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虽然沿袭了哪吒儿童身形、红肚兜、双发髻等相关符号,但是还大胆创意“丑哪吒”形象,打造了一个黑眼圈,穿萝卜裤,双手插口袋的叛逆少年形象。另外,新增“魔丸”设定,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反神话的改编、重述和变形,赋予了哪吒故事以新的内涵——勇于扭转成见,反抗命运束缚。而2021年上映的《新神榜之哪吒重生》更是独创了一个新的赛博朋克风格式的艺术世界。有别于以往故事叙事视点仍在古代,其故事时间设定在“哪吒闹海”三千年后,增加了“转世”“元神”等因素,叙述有着哪吒元神的李云祥,为了逃脱被龙族赶尽杀绝的宿命,与富人区权贵三太子展开对抗的故事。

纵观历代文献和艺术作品,哪吒主题故事逐渐脱离特定的大故事环境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展现在大众面前,故事的宗教性质逐渐弱化,哪吒这一人物的动机也从斩妖除魔、替天行道向掌握自我命运、寻求自身价值和身份认同转变,人物的个体独立意识不断增强。

二、父子关系

在哪吒主题故事的古今演变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李靖与哪吒的父子关系有着较为显著的发展变化——由冲突对立向和谐有爱转变,由传统父权主宰的家长制观念向自由平等的现代家庭观念发展。

《三教搜神大全》与《新神榜之哪吒重生》两本内容,前者概括性较强,后者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故事大纲,父子关系都没有得到突出展现,不具有代表性,所以在此部分不作具体分析。

从《封神演义》开始,哪吒与李靖的父子关系变化就成为哪吒主题故事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在《封神演义》中,两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处于对立状态的,在哪吒刚出生时,李靖见他“分明是个好孩子”,夫妻二人对哪吒“恩爱不舍”,顽劣的哪吒杀死敖丙之后,想到的是“做一条龙筋绦与俺父亲束甲”。而当哪吒接连闯下大祸,父子关系才急剧恶化,双方才逐渐处于对立的状态之中,而在其中,以哪吒对父亲的反抗为主。在哪吒还父母骨肉后,两人社会秩序上的父子关系依然存在,父子矛盾并未由此化解。尤其在李靖毁掉哪吒的行宫后,父子矛盾达到最高点。最后,依靠燃灯道人,父子才得以“重圆”。而燃灯道人对父子关系的化解有两重:其一,将玲珑塔授予李靖,哪吒见塔即见父,不得不拜,是依靠佛教和理学的统一来化解,对应着当时理学兴盛、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时代特质。以玲珑塔压制哪吒,玲珑塔象征着超越“生”的社会性的对父子秩序的承认,也意味着父对子的严,子对父的敬;其二,用天命安顿父子,令父子共同辅弼兴周灭商的革命,这里即体现了政治秩序与家内秩序的一致性。[7]《封神演义》中的父子关系是中国古代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孝亲关系的表征,传统儒家强调“父父子子”,并且“亲亲”之外还要“尊尊”。但哪吒杀爹,虽表现出强烈的自由叛逆的精神,在当时却是反封建礼教的大胆之举,这与持“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的观点的木吒形成了鲜明对比。

《西游记》中哪吒故事虽然不是主体,但哪吒与李靖之间的父子矛盾也跃然纸上。如当李靖面对哪吒阻攔时的大惊失色,竟只因“未曾托着那塔,恐哪吒有报仇之意”,便即刻取了黄金宝塔,托在手间,可见二人虽有父子之名,仍未见得二人有父子之间的真情实感。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仍有不少封建残余,为了批判当时严苛的封建父权思想,破除“尊尊”的父子关系,这一时期的哪吒故事,以电影《哪吒闹海》为代表,虽然因袭了传统哪吒故事的总体框架,遵循了原著的人物行动线索,但是李靖和哪吒之间依旧代际冲突明显,李靖仍像一位封建大家长,他与哪吒的父子关系仍是被传统价值牢牢束缚住的缺乏“情”和“理”的亲子关系。

但四十多年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封建父权的思想早已不存在于当代人的头脑之中,平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潮流,因此哪吒故事中自然父权的威严被大大消解,电影《魔童》即是很好的例证。该故事中,二者父子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李靖在已经认定哪吒是妖魔时,从太乙真人的手中保下了哪吒,得知哪吒将死于三年后的天雷咒时,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哪吒换命。《魔童》删去了传统的哪吒剔骨还肉的情节,改变了李靖传统的自私冷漠的父亲形象,故事变得更加温情,体现了纯粹的父子之爱与父子之亲,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父父子子”。《魔童》创新建立了一种符合新时代的新父子关系——和谐有爱。它不仅体现了当代家庭关系建构的美好愿景,还完成了大众公共心理的价值呈现。从《封神演义》到《魔童》,古今父子关系的转变是符合时代观念的家庭形态再建构,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三、抗争精神

哪吒主题故事的演变过程始终保持着主题的高度一致性,即九成以上的作品都是围绕抗争这一主题进行不同写作手法的展开,不过其抗争对象及方式稍微有所改变。

哪吒故事的典型代表著作《西游记》与《封神演义》,在叙述哪吒抗争对象、方式上似乎具有一致性,都是体现哪吒对李靖所代表的封建父权的抗争,结果也均为放弃杀父。不过,其抗争动机和放弃缘由有所不同。《西游记》中哪吒的抗争缘由有两方面,其一是憎恨父亲在其闹海后“欲杀之”,其二是为“报剔骨之仇”,而《封神演义》中哪吒是在父亲毁其行宫和金身后,“恼羞成怒”。放弃杀父的原因,两者也有极大不同。《西游记》中的哪吒是认佛为父,自愿顺从,而《封神演义》中哪吒则是被困塔中折磨,被迫放弃。从这两方面看,《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抗争故事更具悲剧性。

之后的作品,哪吒抗争的对象与以往文学作品有极大不同。《哪吒闹海》中的哪吒所抗争的是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的四海龙王,《魔童》和《哪吒重生》中哪吒奋力反抗的是命运,是社会偏见。从与封建势力、父权抗争到与邪恶势力斗争,再到不屈服社会偏见,主动掌握自身命运的斗争,哪吒主题故事背后所传达的抗争精神反映了世人对于抗争精神的推崇与期待。

哪吒抗争的对象从封建父权、邪恶势力到社会偏见、命运束缚,其背后实质是哪吒的“无我”意识向“有我”意识转变。在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笼罩下,哪吒的抗争意识是“无我”的,他反抗父权,反抗龙王,是为了父母不被伤害,为了陈塘关的百姓能够安宁地生活,结局无一例外都是挥刀自刎,自我奉献,以牺牲自我保全大局,这种抗争精神是有所限制的。而在现代,受新时代思想潮流的影响,哪吒主题故事出现不同的人物设定、情节,哪吒抗争精神的内涵与以往大不相同,其精神内核逐渐向“有我”转变。追求独立的自我意识,表现个体与命运的抗争,是此时期哪吒抗争故事立意的方向。这个时候的主角哪吒积极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勇于打破别人的成见和社会的偏见,即使预见自身宿命也要拯救苍生。故事主角对平等观念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独立的向往,和以往相比更加突出。

从与封建父权斗争到与命运抗争,哪吒主题故事中哪吒的“有我”意识不断增强。这时候的抗争者哪吒已经是一个不受传统伦理束缚、非常关注自我感受的个体,他对于平等和自由、对于被尊重的欲求变得前所未有地强烈[8]。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让人感受到新时代到来的生气与活力。

四、结语

纵观哪吒主题故事的演变历史,大家可以看出哪吒主题故事的发展更加趋向于抽象的元素内核提取。当下哪吒的形象和以往是差别很大的,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却是根植于原型之中的。这一特点要求大家抓住时代生活的新特征,在创作中融入个人精神,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文学经典人物增添新的色彩。

《新神榜之哪吒重生》不是哪吒主题故事影视化的终点,也不是哪吒角色的最终定型之作。随着时代的發展,哪吒一定还会有许多新的形象特征诞生。经过一千多年的岁月积淀和形象积累,想到哪吒,人们的头脑中不再是只有一个道教神、将军英雄的形象出现,而好似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一个勇敢无畏可爱的就在我们身边的少年。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原型意象,让充满神话色彩的经典人物形象增添底色和气色,使之持久新颖、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刘祉希.哪吒形象的演变与变异.[J]西部论丛,

2019,(36).

[2](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九十二)[M].明嘉靖谈恺刻本.

[3](宋)佚名.灵玉宝鉴(卷三十二)[M].明正统道藏本.

[4](明)佚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M].明永乐刻本.

[5]付方彦.哪吒形象流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

[6]王永波.哪吒形象历数朝而定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19.

[7]赵金刚.“父子相敬”与“父子相亲” —— “哪吒”背后的古今人伦[J].道德与文明,2020,(02):130-135.

[8]马姝.“哪吒”:从无我的抗争到有我的抗争[J].戏剧与影视评论,2019,(5).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哪吒
小哪吒中队修炼记
哪吒VPro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哪吒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