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把伪知识传与后辈

2022-06-23李镇西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不值钱阶级天才

李镇西

读陶行知的著作,感觉他的大多数文章都很平实、平和。“平实”指语言的通俗易懂,“平和”指他态度的亲切友善。他总是以朴素的文字将一些深刻的教育理念娓娓道来。

但爱憎分明的陶行知也有鲁迅式的犀利文字,比如《“伪知识”阶级》。这是一篇尖锐批判中国那些拥有伪知识却装模作样,脱离人民、服务统治者的“知识分子”的文章。

“知识阶级”这个概念今天听来可能怪怪的,但在陶行知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是文盲,知识(这里主要是指书本知识)只是少数人拥有。有人认为这是有别于人民的“阶级”,于是要“打倒”,但也有人说要“拥护”。

但是,陶行知认为,没有知识不等于没有智慧。他说:“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而智慧是人人都有的,“智慧既无阶级,自然谈不到打倒、拥护的问题”。

智慧无阶级,那么知识呢?陶行知认为:“我们要考察知识的本身。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真知灼见是跟着智慧走的。同处一个环境,同等的智慧可得同等的真知灼见。智慧是渐渐的相差,所以真知灼见也是渐渐相差。智慧既无阶级,真知识也就没有阶级。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知识只有直行的类别,没有横截的阶级。”

结论是,真知识也是没有阶级之分的。智慧所在,知识所在也。

既然有真知识,那自然也就有“伪知识”了,而且“伪知识”是有阶级的,因为“伪知识”只存在于少数人。陶行知这样解释道:“什么是伪知识?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便是伪知识。比如知道冰是冷的,火是热的是知识。小孩儿用手摸着冰便觉得冷,从摸着冰而得到‘冰是冷的的知识是真知识。小孩儿单用耳听见妈妈说冰是冷的而得到‘冰是冷的的知识是伪知识。小孩儿用身靠近火便觉得热,从靠近火而得到‘火是热的的知识是真知识。小孩子单用耳听妈妈说火是热的而得到‘火是热的的知识是伪知识。”

陶行知特别强调,他没有否定间接知识的意思:“我们的问题是要如何运用别人经验里所发生的知识使它成为我们的真知识,而不要成为我们的伪知识。比如接树:一种树枝可以接到别一种树枝上去使它格外发荣滋长,开更美丽之花,结更好吃之果。如果把别人从经验发生之知识接到我们从自己经验发生之知识之上去,那么,我们的知识必可格外扩充,生活必可格外丰富。”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这样一来,别人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我们的经验也就生长到别人知识里去开花结果。至此,别人的知识便成了我们的真知识;其实,他已经不是别人的知识而是自己的知识了。倘若对于某种知识,自己的经验上无根可找,那么无论如何勉强,也是接不活的。”

陶行知举例说:“比如在厨房里烧过火的人,或是在火炉边烤过火的人,或是把手给火烫过的人,便可以懂得热带是热的;在冰房里去过的人,或是在冰窖里走过的人,或是做过雪罗汉的人,便可以懂得北冰洋是冷的。对于这些人,‘热带是热的,北冰洋是冷的,虽从书本上看来,或别人演讲时听来,也是真知识。倘自己对于冷热的经验丝毫没有,那么,这些知识虽是学而时习之,背得熟透了,也是于他无关的伪知识。”

这里,是不是有点现在我们说的“建构主义”的意思?建构主义不就是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吗?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别人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我们的经验也就生长到别人知识里去开花结果”。

说到这里,什么叫“伪知识”便很清楚了。不是基于经验的胡编乱造,与生活无关,这样的文字便是“伪知识”。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吾国文人写出了汗牛充栋的文字,青年学子把他们的脑袋子里都装满了,拿出来,换不得一肚饱。这些文字和德国纸马克是一样的不值钱,因为他们是在经验以外滥发的文字,是不值钱的伪知识。”

陶行知总结道:“只有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识。凡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都是伪的文字知识。伪的文字知识比没有准备金的钞票还要害人,还要不值钱。”

那么,问题就来了:“伪的知识、伪的文字知识既是害人又不值钱,那么,他如何能够存在呢?产生伪知识的人,应当连饭都弄不到吃,他们又如何能成阶级呢?伪知识和伪钞票一样必须得到特殊势力之保障拥护才能存在。‘伪知识阶级是特殊势力造成的,这特殊势力在中国便是皇帝。”

这才是陶行知这篇文章的深刻所在,或者说,写到这里,陶行知才露出了他的“杀伤力”。

为了避免我的概括曲解了陶行知的意思,请理解我不得不再次大段直接引用陶行知的原话:“创业的皇帝大都是天才。天才忌天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天下最厉害的无过于天才得了真知识。如果政治的天才从经验上得了关于政治的真知灼见,谁的江山也坐不稳。做皇帝的人,特别是创业之主,是十分明了此中关系的,并且是一百分的不愿意把江山给人夺去。他要把江山当作子孙万世之业,必得要收拾这些天才。收拾的法子是使天才离开真知识去取伪知识。”

阉割了知识分子,天下的文人都成了皇帝的奴才,“御用文人”由此诞生,且生生不息。这样的江山自然是稳固了。

陶行知繼续分析道:“天才如何就他的范围,进他的圈套呢?说来倒很简单。皇帝引诱天才进伪知识的圈套有几个法子。一、照他的意旨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吃好饭的希望。俗话说:‘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伪知识的功夫做得愈高愈深,便愈能解决吃饭问题。二、照他的意旨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做大官的希望。世上之安富尊荣,尽他享受。中了状元还可以做驸马爷,娶皇帝的女儿为妻。穿破布、烂棉花去赴朝考的人,个个都有衣锦还乡的可能。三、照他的意旨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荣宗耀祖的希望。这样一来,全家全族的人都在那儿拿着鞭子代皇帝使劲赶他进圈套了。倘使他没有旅费,亲族必定要为他凑个会,或是借钱给他去应试。倘使他不去,又必定要用‘不长进一类的话来羞辱他,使他觉得不去应试是可耻的。全家、全族的力量都做皇帝的后盾,把天才的儿孙像赶驴子样一个个的赶进皇帝的圈套,天下的天才乃没有能幸免的了。”C5034C9A-2782-470B-8851-8CF602C66F1E

无非就是以有饭吃、有官做、有光宗耀祖的希望为诱饵,那些“伪知识阶级”便趋之若鹜,一方面对皇帝曲意逢迎、阿谀谄媚——连皇帝放个屁,都要写诗赞美其多么芬芳,而且还要论证为什么这么“芬芳”;另一方面又揣摩皇帝的心思,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帮着皇帝甚至主动替皇帝愚弄天下百姓。

这样的“伪知识分子”,现在绝迹了吗?

陶行知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高明(阴险)不仅如此,他还有更毒辣的手段:“一方面是积极的推重伪知识,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类的话,连小孩都背熟了;一方面是消极的贱视伪知识以外的人,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是从娘胎里就受迷的。所以不但政治天才入了彀,七十二行,行行的天才都入了他的圈套了……等到八股取士的制度开始,‘伪知识阶级的形成乃更进一步。以前帝王所收买的知识还夹了几分真,等到八股发明以后,全国士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去钻取的知识乃是彻底不值钱的伪知识了。”

至此,皇帝彻底完成了对天才的消灭和对百姓的驯服,于是,“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而,亡国的隐患已经埋下:“等到民间的天才消磨已尽,忽然发生了国与国争,以伪知识的国与真知识的国抗衡,好比是拿鸡蛋碰石头,哪有不破碎的道理!鸦片之战、英法联军之战、甲午之战,没有一次幸免,皇帝及大臣才明白伪知识靠不住。”

皇帝终于急了:“于是废八股,兴学堂。这未始不是一个转机。但是政权都操‘伪知识阶级手中,他们哪会培养真知识?他们走不得几步路,就把狐狸尾巴拖出来了。他们自作聪明的把外国的教育制度整个的抄了一个来。他们曾用眼睛、耳朵、笔从外国贩来了些与国情接不上的伪知识。”

“洋八股”替代了“老八股”,但本质是一样的:“洋八股老八股虽有新旧之不同,但同不是从经验里发生的真知识,同是不值钱的伪知识。”于是“伪知识阶级”继续用“伪知识”误国害民。

陶行知大声疾呼:“这个阶级既靠伪知识骗饭吃,不靠真本领赚饭吃,便没有存在的理由……伪知识阶级的末路已经是很明显了,还用得着打倒吗?又值得拥护吗?”

然而,“伪知识阶级”还有一个最后的护身符:“书也不应当读了吗?”这似乎是一个非常雄辩的理由。

然而谬误的“雄辩”怎经得起真理的力量——其实是常识的力量。陶行知抓住书的本质和读书的目的,说:“我们应当明白,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伪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辨别它的真伪;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伪的便用不出去,也如同真的锯子才能锯木头,真的锄头才能锄泥土,假的锯子、锄头一用到木头泥土上去就知道它不行了。所以提到书便应说‘用书,不应说‘读书,那‘伪知识阶级便没得地方躲了。”

问题又回到了“真知识”与“伪知识”的辨析上。读书没错,关键是:读什么书?是读真知識的书呢,还是读伪知识的书呢?因为读书不是目的,学以致用才是目的。读书只是手段,书只是工具,而目的是“用书”。

至此,陶行知不但让“伪知识阶级”无处遁逃,没有了存在的理由,而且还亮出了他的读书观:读真知识的书,并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和运用书中的知识。这恰和他的生活教育理念相吻合,也体现了他“教学做合一”的一贯主张。

重读此文,我不胜感慨——

第一,按陶行知的观点,真知识是用来服务人民大众的,而不是用来效忠权力的,那么面对权势,面对功利,如何保持自己独立的头脑、傲然的风骨和对真知识的拥有权?这也检验着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真伪成色。

第二,认真地对待自己写的每一篇文章,让每一个字都闪着“真”的光芒——真情实感、真知灼见,而不是胡编乱造,制造文字垃圾,危害国家与人民,这是每一个读书人的良知所在,是我们的道德底线。

第三,面对学生这一正在成长的特定群体,我们如何珍视对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如何尽量保证我们传授给他们的是真知识?如何不对他们说假话、套话和大话?如何引导他们把读书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当思考的。

然而,今天我们的讲台上,依然存在着“伪知识”。对今天而言,什么是“伪知识”?一切谎言都是伪知识,一切老师都不相信却非要灌给学生的“真理”都是伪知识,一切自己虽然相信却不打算践行但要求学生去做的都是伪知识,一切远离孩子生活也脱离他们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的概念都是伪知识,一切与生活相背离、与实践相脱节的抽象知识都是伪知识!

但令人遗憾而且惭愧的是,当代哪一个教师敢说自己绝对没有给学生灌输过“伪知识”?因此,今天重读陶行知这篇《“伪知识”阶级》,实在是让我们汗颜!

文章最后部分,陶行知说:“我们应当痛下四个决心:一、从今以后,我们应当放弃一切固有的伪知识;二、从今以后,我们应当拒绝承受一切新来的伪知识;三、从今以后,我们应当制止自己不要再把伪知识传与后辈;四、从今以后,我们应当陪着后起的青年共同努力去探真知识的泉源。”

振聋发聩!近百年后,我仿佛还听到了这声音的回响。但愿所有陶行知先生的追随者,在心里也像当年先生一样痛下决心——无论如何,再也不要“把伪知识传与后辈”了!C5034C9A-2782-470B-8851-8CF602C66F1E

猜你喜欢

不值钱阶级天才
党天才
言论
值钱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天才的童年
猜字谜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