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教师成长样式

2022-06-22陆秀敏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城乡一体化

陆秀敏

摘   要: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学校以共同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为目标,建设“多元互动,优势互补,合作互融”的研修文化。在此过程中,学校可通过制度建设优化完善网格化研修模式,使之有效服务于课程改革,充分支持教师、学生发展。同时,网格化研修聚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主题的针对性、活动的持续性、参与的深入性等特征,可帮助教师自主探索并获得专业能量,促进城乡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网格化研修;城乡一体化;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5-0051-04

开展高品质教师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加快推动城乡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在研修活动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研修方式单一化,大多以理论研修为主,且都是面对面的线下研修;研修内容一统化,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材教法解读、教学策略指导、作业管理研讨、课题论文辅导,内容大同小异;研修成效浅层化,“参与时极其激动,参与后一动不动”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且“工学矛盾”突出。

基于以上问题,如何做好改进工作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难点。我们认为,可有效借助社会治理体系中“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即基于教师个性特点,实行精准式动态培育;基于教师全域发展需求,实行网格化全覆盖培养;基于信息化技术,整合优质资源,实行智慧化引领。

一、营建第一网格,实现教师“家园式”成长

我们组建教研组级网格,借力校本研修,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着力教师赋能提质,实现教师“家园式”成长“一个不落”。

(一)基于“同质+异质”,全员参与,组建教师“研修塔”

我们坚持以“同质+异质”的原则组建微型研修共同体,建立起以学科为主的日常“研修塔式”体系。“塔基”是同学科教师网格,“塔腰”是异学科教师网格,“塔尖”是名师工作室网格。

“教师工作坊”以同一学科为单位,所有学科成员共同参与。坊主、工作坊制度等均由各工作坊自主议定,报备教务处并审核。同一工作坊内若“同质”(教师专业一样、教学理念接近、教学方式类同),则实行学科“抱团式”研修。

各工作坊根据学科特质联合组建“教师工作坊”群,如“数学+科学”理科工作坊,“语文+英语”文科工作坊,“音乐+美术”艺术工作坊等;根据拓展性课程组建“STEAM”工作坊、“项目化学习”工作坊、“体艺”工作坊等;以课题引领的科研工作坊群等。此时的坊群教师不再是单一学科,而是跨学科、多学科,实现“跳出学科看学科”的研修新格局。

各工作坊的骨干教师和领衔人员组建成学校名师工作室。各工作室成员在5~6人之间,以学科为主,兼顾年龄、职称、称号等方面的合理比例,实行“导师引领+同伴互助”研修体制。

(二) 基于“自学+助学”,三课研修,创建教师“充电站”

通过校本研修,以教师自主研学、团队助学的方式,研究课堂、课程、课题,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充电蓄力”。

立足工作坊建设,聚焦课堂教学,以“手把手带教”的方式,着重于为三年内新入职的教师赋能,铺好新教师成长的路基,抬高教师团队的底部,提升师资队伍均衡度,力争实现教师成长无短板。

立足工作坊群建设,聚焦课程,以“课程研修组”的方式,着重于为十年内骨干教师岗位的成长性赋能,壮大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坚实教师团队的“塔腰”部分,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度,力争教师成长有梯队。

立足名师工作室建设,聚焦科研提升,以“始于教研,成于科研”的教师成长理念,着重于为十年后名优教师岗位的成熟性赋能,培养名优教师,磨亮教师团队的顶部,提升师资队伍优质度,力争教师成长有亮点。

(三) 基于“课程+关键能力”,奠基赋能,实现三力提升

一切活动皆课程。在教研组级网格研修中,提高教师“三课”能力关键着力点在“课程”,核心为提升每个教师的关键能力。

学习力提升从“树立学习理念”“创新学习形式”“注重学习实践”“加强学习评价”“促进学习引导”等五大环节出发,聚焦课程建设的各类书籍、专家讲座、案例剖析等,把握課程建设的前沿理念、构建方法、实施策略、评价措施,提升学习力。

教学力提升在基于智慧教育的发展为课程建设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教师发展带来了契机。借力2.0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与课程的融合,以“大数据”推进精准教学,以“云技术”加快先学后教,以“信息化”实现以生为本,落实“国家课程——拓展课程——精品课程”序列的课堂实践,提升教师教学力。

科研力提升基于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把真实问题作为撬动教师科研力提升的支点,通过网格内“细节性思考”“合作性前进”“成就性分享”等途径,引导教师以科研的眼光审视课程,以课程的实践提升科研的能力。

二、构筑第二网格,实现教师成长“能者先行”

通过“网格化”运行模式,组建校际教师团队,推进课堂深研,形成共同文化纽带,实现教师“社区式”成长,能者先行。

(一)基于“实践+理论”,聚点建组,绘就教学同心圆

同心圆在数学上指同一平面上同一圆心不同半径的圆。同心圆理论后来成为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基本理论之一。在校级网格研修中,借用这一理论,以“教学”为圆心,以各类研修组为半径,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理论储备能力的同步提升。

焦点项目组以焦点项目作为半径,组建校级教师焦点项目组。如“教育实验”项目组、“作业管理研究”项目组、“精准教学”项目组等,指向“项目化”建设能力提升。

热点课程组以热点课程作为半径,组建校级教师热点课程组。如“STEAM”课程组、“红船言育”课程组、“劳动育技”课程组、“评价改革”课程组等,指向“热点性”课程能力提升。

重点科研组以重点科研项目作为半径,组建校级教师重点科研组。如“红船言育”课题组、“网格化研修”课题组、“聚·立课程”课题组,指向“科研式”成长思维的提升。

(二)基于“互联网+教学”,双线研学,创设优师大课堂

“云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借助这两股力量,为校级研修网格搭建“大课堂”,促进教师的最优发展。

生本课堂结合“秦星杯”“晒课节”等课堂教学活动,以“组内磨选、校级推选”为梯度,为“片域展选”搭建好坚实的台阶。以“打磨”为目标,根据“学科规定指标+无学科自选指标”方案进行校内磨选;以“推荐”为目标,根据“学校保底+择优推荐”方案进行校级推选;以“展示”为目标,根据“单学科专题展示+跨学科主题展示”方案进行片域展选。

空中课堂以“空中课堂”为基点,以“校内集合、片域整合”为抓手,为“县域汇合”做好充分的准备。校内集合以学校为网格,以课程为微网格,以课程组长为微网格长,收集整理学校教师微课。片域整合以片域为网格,以学科为微网格,以学科教研组长为微网格长,整合梳理片域共同体学校教师直播课。县域汇合以县域学段为网格,以学段学科为微网格,以学科教研员为微网格长,汇合整理县域内学科名师录播课。

同步课堂以“共备、共学、共研”为过程,推进网格化研修活动。共备:教师基于网络开展教学前研讨,包括教材教法、学生学习方式、评价反馈等。共学:在同步课堂中,两校或多校师生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同步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共研:对同步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包含“执教说课——观察诊断——专家评点——集体反思——二次改进”等五个主要环节。

(三)基于“文化+竞争力”,全格亮相,实现三微共展

借助网络空间,打破校园围墙,搭建一个教师亮相的网络舞台,展现片域内骨干教师的成长足迹,在“亮一亮”的过程中促进教师文化融合。骨干教师成立“微课资源库”,将个人教学资源共享在社区平台上,主要是教师的精品微课,这是成长社区的第一个支柱。

通过“成长微歌台”呈现骨干教师的教学故事,从故事中发现可借鉴、可模仿的教师成长路径,使其发挥最真实而感人的光芒,这是成长社区的第二个支柱。

一个骨干教师的成长,以理念落地为标志,以教学观点作为支柱。骨干教师的教育理念,可以是教学论文、教学案例、个人演说、个人资源空间、个人专栏等,这是成长社区的第三个支柱。

三、打造第三网格,实现教师成长“智慧引领”

组级教师赋能家园的建设和校级优师成长社区的构建,最终就是为了指向区域名师智慧驿站的打造,培育“区域名师”。

(一)基于“共建+共赢”,协力共享,构建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是教育信息化和品质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教育共同体,基于合作共建、互惠共赢的原则,促进共同体内所有学校全体教师携手成长。我们依托“互联网+义务教育”工程,开展“校园内”“片域内”“县域内”三级城乡结对帮扶,组建“互联网+”共同体。结对帮扶学校基于“同步课堂”,开展互联网“同步研修”。结对学校教师联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主题沙龙等活动,并针对每一所学校的不同特点确定具体的帮扶学科及形式,做到七个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批改、同步辅导、同步评价,实现教师共同成长。我们借助一体化建设进程,组建“实验学校”共同体、“实验区外优质学校+实验区内潜力发展学校”共同体、各学科“名优教师工作室”共同体等,架构起“教育实验区”教师研修共同体,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

(二) 基于“大阅读+核心素养”,注力提能,搭建名师“加油站”

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大阅读”,促进片域名师不断“加油充电”,承担起在整个片域内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的作用。以语文教师为例,打通三个学段的阅读壁垒,做到学前、小学、初中全贯通。此外,我们打破专业阅读场,教师除了阅读本学科书籍外,也阅读其他学科书籍;跳出专业学科阅读,实现全面阅读;跳出教育阅读,打破教育类阅读边界,涵盖全范围阅读,激活自身,全面蓄能。

我们还倡导“大阅读”,通过组建师生共读圈、师师共读圈、家长教师共读圈,或者学者教师共读圈,读教学思想,读教改方向,读有效策略,读智慧实践……共读共享,共展共评,甚至共书共写。同时,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引导教师围绕主题开展项目式阅读,形成“全学科阅读”,指向全素養提升。如“3+2”模式,即在语、数、英、科四个学科中选择三个,在音、体、美三个学科中选两个,围绕教材内容、学法教法、实践拓展等学科特性为对接点进行对话碰撞,实现全学科“大阅读”。

(三)基于“反哺+高位成长”,智慧引领,实现三课领航

名师,作为网格顶端的高度象征,最终目的是要带动全体教师的成长,因此,需要以“反哺”的方式服务于一方教育天地,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自我的更高位成长。名师课例是名师教学风格的集中体现,是展示名师风采的第一张名片。通过在智慧驿站亮晒“名师优课”,分享名师课堂智慧,实现名师“教学示范”效应,可以促进名师课例反思,形成名师二次研修。名师课程是名师教学成果的高度显现,是展示名师风采的第二张名片。通过智慧驿站创设“精品课程区”,链接名师课程智慧,可以实现名师“课程引领”效应,同时在发问、追问、探问的过程中不断锻造课程的深度、高度。名师课题是名师教学思考的深度呈现,是展示名师风采的第三张名片。通过智慧驿站开辟“科研之声”,开展“教师与名师”“名师与名师”“名师与大师”的思辨与对话,共享名师科研智慧,可以实现名师“课题辐射”效应,提升课题研究的品质。

综上,网格化研修让教师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获得了自我专业成长的快乐;让教师养成了善于思辨的习惯,获得了教学的智慧;让教师看到了自身的价值,获得了教育人生的自信。在此进程中,通过对研修成员任务完成、权利义务等执行情况的评估,以及对各小组成员专业态度的考评,可以预见,在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网格化研修必将凭借研修内容、学习平台、教育资源网络“共建共享”的优势,在技能共砺、人文共浸、思想共鸣、信仰共恪、人格共铸等方面开辟出教师专业成长新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教育的高品质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城乡一体化
破局: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元生命体”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深入园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
试论微课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