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现状与指导策略

2022-06-21唐秦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3期
关键词:情感培养朗读普通话

唐秦子

【摘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指导的问题现状,笔者运用《朗读学》专业知识,总结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经验与方法,引导教师走出朗读指导的误区,试图为日后朗读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普通话;情感培养

一朗读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传统方法,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技能。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优质朗读,能引领学生充分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里说到的语感,就是通过朗读获得的。”

一、小学生朗读指导情况分析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目前教学环境下,许多教师对学生朗读指导流于形式,课堂上仅要求学生读准字词读通或是机械背诵课文。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课文都未读完,教师为赶进度急忙进入下一步教学流程。朗读无奈仅充当课堂过渡环节。

(二)朗读的对象不广

在朗读教学指导中,许多教师侧重关注学优生。许多学生在齐读中充当了“东郭先生”,一旦逐步缺乏朗读热情,就会造成了不良学习后果。指导老师可以考评学生朗读水平的差异,从而编排成多个朗读帮扶小组,学生间取长补短,充分朗读文本。

(三)朗读指导方式不活

许多教师的朗读指导方法生硬单一,间接造成了学生拖读和唱读的习惯。朗读指导形式纷繁多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需要趣味导入,宜用示范朗读;当课文对话居多,宜用角色扮演朗读;当需要渲染激情气氛时,宜用齐读等等。

二、教师朗读指导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绝不能认为学生会识字会说话,就习得朗读。由于小学生情感尚处于萌芽阶段,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可侧重于技巧,要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生活。

(一)从生活实践中唤醒学生的情感

学生对生活环境的体验越深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就越丰富。比如笔者在教授《春笋》这篇课文时,赏析“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中“唤醒”这词。笔者这样提问:“孩子们,元气满满的早晨,妈妈轻声呼唤你起床是什么感觉呀?”“请把自己代入春笋来读读课文,体会被唤醒的感觉!”随即,朗读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学生立马积极主动把生活体验投入到文本的朗读中去。这种指导方式独具慧眼,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感悟点,抓住关键词句对全文的把握有所侧重。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喜悦之情有甜蜜与高兴之分,有自豪与骄傲之分;悲伤有哽咽抽泣和声泪俱下之分。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让人注意力集中,对认知过程产生有效、长远的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对感兴趣的事情总是保持着一种高度的注意力,他们便会更快乐、更主动地进入朗读的状态。

1.教师示范朗读吸引学生。小学生学习朗读主要是通过模仿老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和神态等方面。所以,教师的朗读方式是吸引学生对朗读产生好奇的重要途径。教师范读时必须考虑以下方面:

(1)声色的处理。一名优秀的朗读指导老师应该能掌握各种音色的使用技巧。不同类型的文本,朗读起来音色就应该有所差异。例如:朗读岳飞《满江红》需要激情昂扬的声音,朗读徐志摩《再别,康桥》需要抒情柔和的声音,朗诵歌颂稿《我的祖国》则要结实嘹亮的声音,等等。

(2)声音力度的处理。教师朗读前先仔细斟酌课文内容,抒情性文本需要读得轻柔舒缓,感动听者;豪情激荡的诗歌则要读得铿锵有力,充满斗志。

(3)朗读速度的处理。朗读者的语速非常影响传情达意。不同类型的文本,乃至同一篇课文的不同段落、每一句话,都有着语速上的轻重缓急。

2.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成为一个读者的民族》中谈出:“为建立朗读所需要的知识中唯一重要的活动是对儿童大声朗读。”除了语文课外,每天还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大声地朗读,例如早读、午读、课前三分钟等。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可以实施有计划的示范和朗读指导。内容宜选择简短的古诗朗诵或是韵律性较强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生的书面作业减少,就有更多时间钻研朗读。语文老师在布置语文家庭作业时,也要侧重朗读作业的布置和落实。

3.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研究证明,感觉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应。根据我的课堂观察发现,许多朗读条件不错的学生,一旦让他们示范朗读,就会产生胆怯心理,完全成了背课文。对此,我们教师要增加学生展示的机会,及时给予鼓励,逐步培养学生对朗读的感觉。

三、教学案例举例

按照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规律,笔者根据学段划分来进行朗读指导:

(一)针对小学低学段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浅近的儿歌、童话等,引导学生向往真善美。七八岁的孩子天真烂漫,应该把朗读指导寓教于玩。例如笔者教授《雪地里的小画家》,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游戏方法带动学生朗读的情绪,让学生快乐地朗读、个性化朗读,从而用朗读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二)针对小学中学段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朗读时融入自我情绪,体会课文角色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物的不同命运,从而与文本进行情感沟通。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寓言《陶罐和铁罐》时先做范读,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性格特点。与此同时联系到自己身边谦虚的人说话处处礼让;骄傲的人说话自以为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故事中两个角色的精髓。以读为本,学生在多读中体验感悟。

(三)针对小学高学段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中提炼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同情等多重感受。例如筆者在指导学生朗读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时:文章第一段中三个“再”字要着重读。朗读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语气要读出朱自清对时间无法挽留的无奈之情。“谁”“何处”“哪里”的多重追问,语调应该轻轻上扬,朗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无限感慨,带有一丝单单的忧伤,有点忧伤的色彩。

通过以上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掌握朗读基本知识的表率,助力语言使用规范化。希望身为教师的我们,在以后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先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再锻炼学生朗读技能。让学生在朗读活动中,主动去体会学习语文带来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学斌.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情感培养朗读普通话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情感培养研究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儿童爱心情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