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视域下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 当代价值

2022-06-20何江玲

今古文创 2022年2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大数据

【摘要】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大数据的数据化范围涵盖人与自然交互的整个世界。其中,依托于互联网与云计算的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对人的劳动生产活动的影响最为明显且深远。马克思在1844年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大数据的发展浪潮中仍历久弥新,并产生了新的时代价值。大数据时代,人们需要深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才能在历史的发展中超越自身,发扬其对社会和整个人类发展有益的一面。在不断创造高度发达的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关键词】大数据;异化劳动理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2)21-007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1.02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在万物互联的趋势下,中国作为超级大国受大数据影响与改变颇多。大数据作为技术社会的典型代表,作用于人类身处于其中的经济社会,归根结底,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人自身。这里的人自身是指实践劳动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的现状,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1]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大数据这一技术社会硬核力量,经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合力发展落到以人民为中心上。而贯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正是人的实践,具体而言,就是人的劳动。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及四个规定性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非是他自己凭空构想出来的,是在历史实践中批判继承下的科学理论。“异化”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忏悔录》和《旧约全书》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疏远、财产权利的转让、精神的错乱等。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具有了特定的哲学内涵。用于分析人与除人之外的整个外部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简言之,“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2]

黑格尔把异化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并赋予他以系统而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辩证法因素。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由绝对精神、实体、和自我意识三大因素组成。而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作为主体,经过发展运动异化为与主体相对立的自然界,然后又经过扬弃回到主体自身。是处于“自己变成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3],处于这样的一个辩证运动的历史过程中的。就是说,在客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异化的主体,也就是绝对精神,是所有的异化以及异化的扬弃的出发点,也就是落脚点,是对异化主体的本质的复归,走的是否定之否定性肯定的辩证批判的道路。只不过,黑格尔把主客体颠倒了,世界的主体本质变成了客观的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从人本唯物主义出发,使得在黑格尔那里颠倒了的主客体世界恢复过来,但费尔巴哈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形式去理解,因而只是承认自然观上的唯物,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同时也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改造。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在于其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之中,而就是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中,马克思发现了资本逻辑下与人的本质相背离的异化劳动,进而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总结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性

首先,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发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的规模就越大,他就越贫穷。”[4]这就是说,工人生产付出的劳动力量越大,这些劳动成果不但不依赖于工人,并且反过来统治工人。因为工人要保证他所要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需要,就不得不付出劳动来换取一般商品等价交换所需要的货币,但他生产的商品越多,商品因量多而开始贬值,在一样的劳动时间下,工人的工资降低,为了维持生存工人则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私有的雇佣关系下,工人本身也被当作了商品,他付出劳动生产的商品越多,他自身也同商品一样开始贬值,变得廉价,变得更累、更贫穷。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5]这是一种人被物所统治,且人自身也成为物的异化。

第二,劳动者与劳动相异化。对于劳动者来讲,产品的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外在表现,劳动自身的异化是产品异化的根源。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劳动是为了满足需要,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在劳动过程中,人自身也得到肯定。而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行为本身成了能动的异化、外化。人在劳动中是被迫的强制的,劳动仅仅是为了满足其他需要的一种手段,是服务于别的并且属于别人的对自身的一种否定。劳动者在劳动中自我牺牲折磨、压抑、不自在、处于受动地位。结果就是,本应是在运用人的机能时才能觉得自己是自由自觉的人的本质,反而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时才能获得些许。生产者自己的生产活动成为脱离他,并且反过来与他对立的活动。劳动产品的异化表现为物的异化,而劳动活动本身则表现为人的自我异化。

第三,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那里,人作为一种拥有类生活的自由存在物的全部特征,都体现在他的自由活動、和能动的类生活即实践上。通过这种类生活,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在客体的实践过程中得到肯定。但在资本逻辑中,劳动产品的异化把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完全割裂开来,以物统治人。使得劳动不是自己为实现完成人自身发展所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仅仅只是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这就使得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表现为人为了发展自己而自觉进行的自由劳动。但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劳动,处于被动压迫状态,更无法完全占有自己的类本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因而,劳动者成为片面发展的畸形的人。

第四,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作为物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的现实结果。因为人自身是处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的,这使人与自身的关系得以体现在现实的对象化活动。这也就表明,如果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那么在交往关系上,就势必会表现为与他人的异化。这是因为,“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6]这就是说,上述三项异化已经表明,不论是物还是劳动活动,抑或是人的类本质,都与人相对立,成为异己的存在物,在他们不属于工人之时,必定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这个他人占有商品、享有工人的劳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处于支配的地位。在实际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里,四个异化规定下的工人群体成为无产阶级,资本家成为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发展扩大,就变成了两个阶级的对立。

二、大数据时代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在论述四个异化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而是在批判中找出工人受剥削要的异化实质,是在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批判分析的基础上,面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以人自身的发展为价值导向。

现今大数据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逆的潮流,数据块、数据链的形成。但大数据在表象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高效的掩盖下其仍属于资本逻辑的实质,在这个资本逻辑下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并未失去价值,反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更加凸显出其批判的力量,并在此批判的基础上处理好大数据的技术发展与人的关系,即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大数据时代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一)不断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作为技术社会的典型代表,激活了生产力这一最活跃的因素,社会节奏加快、人口为生产而集中起来,产品在流水线上被大量生产。与工业革命时代不同的是,原先肉眼可见的实体机器变成了一串串符号数字代表的虚拟数据,但更为不同的是这一串串的数据集合却比实体的机器对生产力的催化作用更为猛烈。不可否认的,劳动异化的程度再次被加深。资本越是发展,劳动异化就越是强烈,这无法脱离资本的逻辑。

但是,马克思早就看到了异化劳动的积极作用,即物质产品的丰富,是巨大生产力创造出来的。不同于实体性要素直接作用于物质的生产力,科學技术是通过其他实体性生产力间接地发生作用的,实体的机器越来越多地被虚拟的数据所操纵,并且这虚拟的数据的重要性远胜于实体的机器。数据对于机器的作用,相当于精神与人的肉体,若是丧失精神,那么人就是一具躯壳,实体的机器是若是没有数据的操控,就是一堆不同元素材质的集合,无法进行生产。

作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即实践,具体来讲就是劳动,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7]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与发展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而我们与我们所面临的大数据时代相比来说还有小数据时代,这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前和发展后是不谋而合的,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应该是物质的绝对过剩,也就是在大数据技术社会的极大影响下,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变革。这也预示着过剩经济时代到来的可能性与现实基础,异化劳动的加深是以无法避免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虽会加深异化劳动,但更大程度上来讲,伴随着生产力极大发展而来的物质生活的极大富有,是解决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条件,无论是物质的原始生产,还是在原始生产基础上因需求的扩大而进化型的再生产,都在大数据时代中异化劳动的加深中得到充盈。

(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的同自我解放走的是同一条道路”[8],这就表明异化劳动是人的本质解放的必经之旅,是同一过程的辩证发展。人与自己本质的在对象化之后的异化中对立冲突,而这一冲突是会是在异化及其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的道路上得到解决的。

大数据时代在数据资本下加速了历史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大数据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克服异化所带来的后果创造了条件,即把握了先进生产力和具有马克思主义革命意识的广大工人阶级。在人的本质复归的道路上,人的自由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现在我国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相结合,异化劳动逐步被扬弃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自我解放的过程,而扬弃异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复归。人的自由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意味着人的劳动不再是异化下的劳动,而是自觉自愿主动去进行劳动,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享受。而这一目标的达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人类从简单机械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现今的大数据为实现这样的劳动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其得以实现,为人在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腾出时间且给予了选择的空间。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可能之时人才有可能走向个性的自由。一言以蔽之,大数据是人们克服必然走向自由的道路上的加速器。

(三)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数据背景下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在交往活动中就会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大数据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9]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异化关系的消除过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也就是说,从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开始,才能够构建家与家之间的良好交往,国与国之间才能够良好地沟通与合作,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才能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在大数据的助力之下,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逐渐走向统一。人类在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的充分自由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群体。因此,人类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社会发展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随着大数据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改进,从而为人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使人能够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自身独特性的发展,使人能够有时间从事精神财富的创造。从而能够创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更高层次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促使社会关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能够作用于社会,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营造出和谐的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异化劳动在大数据时代的深化总体呈现出两个种趋势,一种是表象,一种是实质。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从暂时的静态来看,大数据时代的人,在劳动中也痛苦、更加对立,更多地被物统治,甚至有成为所谓的无用阶级的风险。但从长远的动态来看,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从运动、变化到发展,体现的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即每一暂时的静态的时刻的历史社会必然包含着旧的社会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力。这里的新与旧在长远动态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转换扬弃,推动整个历史呈一种上升的向前的发展趋势,即更高一级的文明。

因此,站在整个人类立场来看,大数据时代的异化劳动是具有积极肯定的建设性作用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异化劳动的产生于资本逻辑运作这一必然的事实,所以暂时静态的大数据时代异化劳动下人的身体及其精神上受的创伤虽是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事实,但出于对人的关怀的角度,也不能放任自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N].人民日报,2017-12-10.

[2]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8.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4-165.

[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2.

[8]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96.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作者简介:

何江玲,女,甘肃天水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大数据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