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与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现代性技巧比较

2022-06-20施张怡

今古文创 2022年21期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林徽因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林徽因均是20世纪现代主义女性作家的代表,前者发表于1925年的《达洛维夫人》和后者发表于1934年的《九十九度中》均创新实践了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技巧。基于伍尔夫与林徽因其人以及其小说创作的相似性,本文从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的应用、直接内心独白与间接心理叙述的结合、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的运用,两个世界的对比与内蕴的抵达四个维度对《达洛维夫人》和《九十九度中》两部作品的现代性技巧进行比较。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林徽因;《达洛维夫人》;《九十九度中》;现代性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1-003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1.012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林徽因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女性作家,比较之下二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伍尔夫不算漫长的一生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衰亡、大英帝国的没落和两次世界大战,林徽因所处的时代亦涵盖了中国新旧政权交替的动乱、抗日战争与新文化思潮。她们都曾处在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传统观念破灭、基本信仰动摇的时代,文化思潮急剧变迁的时代,而这大环境的变化多端和不确定性在她们的小说创作中就随之呈现为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反传统。

伍尔夫与林徽因都出生于文艺世家,博览群书,眼界开阔。伍尔夫之于布卢姆斯伯里集团,林徽因之于新月派、“太太的客厅”都是核心人物,她们与当时最优秀的一批文学大师、知识分子纯粹地探索哲学、文学与艺术,切磋学问,启迪智慧,促使她们在文学创作中致力创新,追求现代性。

另外林徽因曾在学生时代随父亲赴英国游学,并由此结识了威尔斯、曼斯菲尔德等英国著名作家,深受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其中便包括现代派作家伍尔夫。在其好友费慰梅的回忆中可以得到印证:“我注意到她的回忆总是和文学大师们联系在一起——雪莱、济慈、拜伦、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其他人。” ①

发表于1925年的《达洛维夫人》和1934年的《九十九度中》分别是英、中两国具有开创性、代表性的现代性作品,李健吾就曾指出“在过去短篇小说的创作中只有《九十九度中》最富有现代性。” ②将两篇文本相比可以发现其在现代性技巧的运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林徽因是受到伍尔夫现代主义创作观念及手法的影响的。正如李健吾所说:“她承受了多少现代小说的影响。没有一件作品会破石而出,自成一个绝缘的系统。” ③诗人卞之琳更直接点明:“后来在1934年林徽因发表的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更显得有意学弗吉尼亚·伍尔夫而更为成功。” ④

基于伍尔夫与林徽因其人以及其小说创作的相似性,本文即选取《达洛维夫人》和《九十九度中》两篇现代性小说的代表,在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的应用、第一人称独白与第三人称叙述的结合、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的运用,两个世界的对比与内蕴的抵达四个维度对其现代性技巧进行比较。

一、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的应用

在传统的小说中,小说家本人站在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地位,从讲故事的人的全知视角来叙述,并时常跳脱出来对书中的人或事物发表一番议论。但《达洛维夫人》和《九十九度中》突破了这种传统的叙述方式,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置于眼光之外,注目于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和联想,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每一个情绪微妙曲折的起伏变化和作者所寄托其中的精神内蕴。

譬如《达洛维夫人》以克拉丽莎关于生死问题的几段独白及联想作为主线贯穿人物性格。克拉丽莎起初把死亡视为一种解脱,一种把个体生命融化到万物共有的普遍意义的生命中去的手段,后转变认为在生时要去联合,去创造,最后在听到赛普蒂默斯的死讯后了悟死亡是一种挑战,是到达生命核心与人生真谛的方式,其中包含着一种拥抱。生存与毁灭的人生哲理即在她的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中由浅入深地升华出来,克拉丽莎的形象在其意识流动变幻的表达中也具有了思想上的高度。

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通過追踪各人的心理独白、对过去与未来的自由联想甚至幻觉等,呈现生命本身的内在律动,将不同阶层人物的意识交织并铺展在读者面前。这些意识具体来说包括职员卢二爷的街市联想、车夫杨三的欠债回忆、喜宴堂中新嫁娘阿淑的想象、婚礼上茶房的感受、九哥的幼时记忆、寿星张家老太太的感触等。以阿淑在婚礼上的心理为例,她在嘈杂的婚礼现场猜想外面吵闹的原因:洋车夫打电车吧,汽车轧伤了人吧,学生又请愿被当局军警镇压吧,并幻想发生剧中的逃婚桥段,回忆和九哥单纯的童年与两年前难堪的相遇。当下、未来、过去在阿淑的自由联想中跳跃,加上她认为自己是一个“临刑的人”的内心独白,封建时代女性丧失婚姻自由的悲剧命运就在这似乎轻描淡写的叙述中揭露出来了。但相比之下仍是《达洛维夫人》捕捉的感觉更渺茫,更抽象,更灵敏,对人物意识与潜意识的挖掘更具有哲学的深度。

在意识流小说中,人物意识中的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刻交叉、重叠、渗透,这作为“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互相交错⑤。在大量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的主观时间中穿插客观时间的提醒,之于小说思维的梳理、思辨色彩的传达具有重要作用。《达洛维夫人》即通过议院大楼的巨钟和达洛维家附近圣玛格蕾特教堂的钟声报出客观时间,这钟声在作为结构上的连接纽带、将读者领回客观世界之余,更具有生和死的象征意味;《九十九度中》则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技巧的不成熟,在独白与联想之外缺少客观时间的对照,文本显得单薄。

二、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心理叙述的结合

《达洛维夫人》和《九十九度中》并非全篇只使用直接内心独白,而是偏向于第一人称独白和第三人称叙述的结合。譬如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的开篇用“她”和“人家”的第三人称转述写达洛维夫人因扑面而来的新鲜空气触发的一连串回忆、联想,“她记不清是六月还是七月,因为他的信老是写得单调乏味;人家所记得的是他说过的话、他的眼睛、他的小刀、他的微笑、他的犟脾气”,于转述中点缀以达洛维夫人直接的内心独白“是这么说的吧?这多么奇怪” ⑥。这段文字中叙述视角的切换,作者不做任何的解释说明,不加任何形式上的区别,完全依靠读者自己去揣摩体悟。

整部作品大都如此,伍尔夫将人物的感觉作为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来叙述,读者常常被带出外部情节发生的轨道而航向人物内心,继而又从人物内心被不知不觉带到外部事件的线索之中。人物直接的内心独白亦十分自然地嵌进或滑入间接的叙述话语中。

《九十九度中》同样实现了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心理叙述的结合。小说中作者以第三人称“他”来转述逸九对于童年玩伴琼、阿淑的回忆,又用引号引出其直接内心独白:“听说阿淑快结婚了,嬷嘱咐到表姨家问候,不知道阿淑要嫁给谁!” ⑦立体地刻画出逸九犹疑怯弱的心理、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中式思维和行为方式。

但林徽因可能是考虑到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及作品的可读性,便融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和西方的现代性技巧,由特定情景引出人物意识,有时会把人物内在的意识活动放在破折号后或引号之内,有时通过分段以示区别,所以《九十九度中》直接内心独白与间接心理叙述相对来说具有清晰明确的分界;《达洛维夫人》则纯粹地借助人称或意象来转换叙述视角,不露痕迹。

三、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的运用

《达洛维夫人》和《九十九度中》都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实现事件片段的组接,并以此来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和情节的先后承续。在两部作品中,蒙太奇手法可以分为“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两类。

时间蒙太奇是指在固定的空间内,人物的意识自由流动,脱离当前的客观时间而跃向遥远的过去与渺茫的将来。《达洛维夫人》中在窗前的一个特定空间里,达洛维夫人先是遥想到即将到来的晚宴,接着她的思绪回到了现实,后来又由清晨的新鲜空气触发联想,二十年前在布尔顿与初恋彼得的谈话场景闪现眼前,接着其思绪又飘向彼得即将返回伦敦的未来。在这段叙述中,时间在不断地跃动,但整个叙述过程有条不紊、一气呵成。《九十九度中》阿淑婚礼现场对过去情感的追忆、对当下吵闹原因的幻想、对未来逃脱婚姻围城可能性的想象亦是采用了时间蒙太奇的手法。

另外一种空间蒙太奇则是指在相同的时间里展现不同空间中的场景,传达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里对于某一事物的不同感受,或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同的事件。譬如《达洛维夫人》中达洛维夫人在皮姆小姐的花店里买花时,街市上传来汽车轮胎爆炸声,这时小说的叙述就像电影镜头一般切换,从达洛维夫人切到皮姆小姐,再切到街上的围观群众、经历过战争的重要配角赛普蒂默斯,将不同人物的表情收录于镜头之内,巧妙地通过人们不同反应的对比表现动乱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众生相和冷峻的社会现实。《九十九度中》全篇亦运用了空间蒙太奇的手法,描绘了在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不同阶层人物身上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同一个九十九度中酷暑天里的生活与精神历程,带读者走进了一个平凡然而熙熙攘攘的世界:有失恋的,有做爱的,有庆寿的,有成亲的,有享福的,有热死的,有索债的,有无聊的” ⑧,并通过片段组接的方式将看似碎片的情节联系成一个完整立体的故事整体,在这种技巧中展现阶级的不平等与劳动人民的凄凉境遇。

四、两个世界的对比与内蕴的抵达

从宏观上看两部小说都通过两个世界的对比传递主体精神。《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和她周围的人们构成了一个充满阳光、幸福和生命的世界;塞普蒂默斯和他周围的人们构成了充满黑暗、疯狂、死亡与绝望气息的另一个世界,战争给他们带来了失业危机与恐慌,他们觉得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在动摇,在颤抖”。伍尔夫在她的日记中就表达了对比的意图“我要表现生和死,正常和疯狂;我要批判这个社会制度,要表现出它如何在起作用,把它最集中强烈地起作用的地方表现出来” ⑨。伍尔夫通过对比揭示普遍的爱和去联合、去创造的善良愿望都无济于事,宣告资产阶级平等博爱的传统神话的破产,这也正是这本书除哲学思索外的社会意义所在。

《九十九度中》则立足于新旧更替的北平日常生活,同样展现了两个阶层的不同世界。“主人和车夫戴着两顶价格极不相同的草帽” ⑩这样的细节直接渲染,另在文本的整体叙述中展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不同的生活境遇,由此揭示出社会的贫富差距与人情的冷漠自私。比起一些淺薄的知识分子,林徽因不认为与民间有所接触就浅薄地觉得打成一片,“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⑪而是如此深刻清醒地意识到社会阶级的不平等、并用文学揭露,这正是林徽因的高明之处。

一个渲染了战后的英国资本主义世界,一个描绘了20世纪初新旧混杂、中西并置的中国传统社会。在各自语境下两个世界的对比中,两部作品都传达出作家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对人道主义的关怀。同时作品中女性主人公意识的流露与最终命运的归属均表现出作家对女性生存权利的呼唤。这与两位作家的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但二人的情感底色终存在差异。就像福斯特所认为的:“伍尔夫高度的女权主义使得她对这社会的态度也变得超然而生硬,冷漠没有温度” ⑫,她更多的是从哲学的高度思索社会与人生,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而林徽因作为“京派的灵魂”,仍然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哀民生而多艰”的忧患与怜悯,在对底层人民生活境遇的刻画之下是同情与慈悲的底色。

注释:

①费慰梅:《梁思成与林徽因》,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

②李健吾:《咀华集 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③李健吾:《咀华集 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④卞之琳:《冯文炳选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⑤参考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页。

⑥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⑦林徽因:《九十九度中》,青岛出版社2020年版,第79页。

⑧李健吾:《咀华集 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⑨参考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130页。

⑩林徽因:《九十九度中》,青岛出版社2020年版,第53页。

⑪陈学勇:《林徽因寻真——林徽因生平创作丛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8页。

⑫福斯特著、瞿世镜编选:《弗吉尼亚·伍尔夫》,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林徽因.九十九度中[M].青岛:青岛出版社,2020.

[3]李健吾.咀华集 咀华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5]杨莉馨.伍尔夫小说美学与视觉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陈学勇.林徽因寻真——林徽因生平创作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刘志玉.论《达洛维夫人》人物关系的共时性[D].四川大学,2005,(4).

[8]俞晓霞.林徽因小说创作中的伍尔夫元素[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2,(06).

[9]林苗苗,齐雪艳.弗·伍尔夫小说叙事角度与话语模式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1994,(01).

[10]杨莉馨.论“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11]温红佳.灵魂的真实—— 《达洛卫夫人》意识流的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12]伍建华.《达洛卫夫人》现代叙事艺术特征之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7,(05).

[13]王鹏飞等.古典意味与现代风格的熔铸——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艺术特色[J].名作欣赏,2006,(07).

作者简介:

施张怡,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在读学生。

猜你喜欢

弗吉尼亚伍尔夫林徽因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林徽因的美,都在这里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美国海军第13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提前交付
此情只应天上有
与伍尔夫相遇
弗吉尼亚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