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

2022-06-17林松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现代学徒制

【摘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建设背景以及推行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提出要建立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联动的工作体系,明确校企各自的培养职责,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以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正常运行的建议。

【关键词】双高计划 现代学徒制 质量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2-0083-04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促进行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技能的传承与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并重的培养方式。2019年,教育部提出国家“双高计划”以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双高计划”是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与本科教育中的“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大学类似,但数量和评估方式有所差别,教育部从2019年开始评选了50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高水平专业群。笔者基于国家“双高计划”指导背景,探讨高职院校施行校企联合培养和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建设,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建设路径,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发展。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建设背景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和企业的技术教育共同融合发展的一种教育新模式。2015—2018年,全国有562家中小企业、学校和行业组织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目前,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它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日本“产学官”、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等模式,主要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和学校协同、学生参与的形式,吸收先前广州、太仓等地方性经验。总体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还处于积累经验、逐步发展、局部创新的阶段。自2014 年起,教育部分三个批次在1 000多個专业开展试点工作,目前验收了两批。从验收结果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在本土化、特色化、项目化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产生了一批优质品牌;在校企共育机制、招生招工模式、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总体上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用人、育人、留人的难题。在此基础上,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优先处理发展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年5月,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重申要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全面推广和实施现代学徒制。可见,高职院校在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联动的现代学徒制实践工作体系,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制度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所需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现代学徒制具有融通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的重要作用,能较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实力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教学试点工作自实行以来,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也暴露了不少新问题。

(一)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教育优先权不明确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教育的一种基本办学模式,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文件明确“双主体”育人的职责范畴。在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双主体”或多主体办学的情况。学校和企业作为主体单位如何在共同办学过程中寻求平衡点,如何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如何解决遇到的诸多问题,比如专业选择、岗位选择、师资队伍、实训设备等,这些均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其中,在基础投入、教学活动等方面是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教学活动而言,职业教育要先理论后实践,还是先实践后理论?教育优先权不明确是困扰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的一个问题。

(二)企业和高职院校中期合作的意愿还不强

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与之配套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绩效指标、管理办法等都还不够成熟。对学生(学徒)的培养方式,更多的是参照以往的普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或在此基础上仅仅调整部分课程内容,并没有体现现代学徒制的真正内涵。从目前来看,这些试点院校又过于注重企业方面的用人需求,强调学生的学徒身份,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校的育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意味着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将出现倒退的可能性或者说趋势。一些试点企业因各种原因到中期开展合作时兴趣不高,不太积极参与组织制订课程标准、评价标准和学习形式,也不太愿意参与招生活动,不乐意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没有完全认可这些受训的徒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说,没有建立好学生的双身份制度。招生与招聘相融合的设想远没有成为事实,课程和评估标准几乎是纯粹的形式化,现代学徒制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总体来说,现代学徒制还出现脱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社会认可度低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和企业的长效机制不够完备

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虽然结合了国内外经验,校企合作将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融合,在学与做中传授知识与技能,但学校与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长效合作机制。在教学主体的多样化、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博弈等方面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现代学徒制试点受挫、学生(学徒)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等现实问题。加之,学校没有建立好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评判机制,试点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几乎都一味地强调“成功”,没有对试点发展前景进行充分预估,也没有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补救预案。比如,有的试点合作企业在合作中濒临倒闭,学校只能苦苦挣扎,从而耽误了试点工作的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过程极其复杂,未来可能还将会面临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和企业之间必须制定完善的合作机制,学校必须建立引入合作企业的评判标准。学校要围绕“双高计划”这个核心,深入审视现代学徒制度的新内涵和新目标,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长效机制,充分彰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特色,使其成为“双高计划”的重要支撑。

三、高职院校发展现代学徒制的措施

为促进教育与就业融合,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促进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之间融合,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的上升通道,从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将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证书与职业方向对接。政府、学校、企业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的对接工作,建立保障体系,从物质上、人力上给予支持,完善“双主体”教育模式。学校要选择好合办企业,工学结合,建立质量体系、长效机制,推动现代学徒制健康发展。

(一)明确校企各自的培养职责

传统高职院校教育以企业与高校合作的“订单班”为主,企业每年提供给高职学校教师去企业、公司培训的机会,然后让经过企业培训的高职学校教师去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现代学徒制比这种模式更进一步,推进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在培养方式上,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要求,按照专业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参与培养的整个过程。在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之初,校企应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学生(学徒)应明确未来从事的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水平。给学生授课的教师既有学校的教师,又有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和岗位师傅,而且,这些教师、工程师、师傅都要明确各自的培养职责。技术工程师带领岗位师傅一起按专业课程安排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学与培训,主要讲授岗位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操作技术与方法。此时的学生是以徒弟的身份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脱离在校学生的身份,把自己看成是企业中的一员,一个正式的员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师傅还要给徒弟传授企业文化,适时融入企业管理制度,培养徒弟良好的工作习惯。学校教师主要传授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設者。校企深度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和效率,培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专业技能的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

根据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的教学逻辑,校企要进行更加全面的合作,招生招工化,把招生和招工融合,学生入学时就具备企业的学徒身份,以双重身份接受培养。在培养方式上,采用工学结合模式,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在课程安排上,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进度跟生产实际相一致,尽可能做到学习即生产,生产即学习,学与做结合,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政府要加大工学结合的推进力度,加强工学结合的考核和评价,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长效运行。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利用这些基地着力搞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保障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合作企业、行业、规模以及提供的岗位类型和数量,建立“专业+企业”的合作模式。对提供岗位数量较多但是工种单一的企业,学校可以考虑用一个专业与之进行合作;对规模较小但是岗位数量较多的企业,学校可以考虑用一个专业对接多家小企业进行合作;对某一特定的大企业,工种要求较多,学校可考虑让多个专业与企业对接合作;对行业需求量且工种要求多样化的,学校可用多个专业对接多个企业的合作模式。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达成合作协议,并共同制订合作方案和具体招生计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逻辑,根据专业标准和企业的工作需要,结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企业培训方案),开发双向互动的学校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比如,校企合作开发校企教材(尤其是企业培训手册)、学习资源(如实操视频、实操工单、作业流程单等),共同制订考核评价标准与实施方案(尤其是企业培训考评手册)等。根据学工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岗位实践、网络授课等方式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场景和企业课堂。在企业真实生产岗位上推动教学做一体化,重在培养学生(学徒)的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学徒)明白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

(三)以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保障现代学徒制正常运行

能够持续发展的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来自国家政策的支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间隔沟通、教师与工程师的相互配合与互为补充、学生对自身现代学徒制下的双重身份的充分认识。只有建立从上至下的约束与激励体系,才能保障质量机制的长效与持续,保障现代学徒制正常运行。现代学徒制的质量保障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评价和激励体系,这个体系应与教育部推广的“1+X”证书的认证体系相衔接,把国家行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相融合,并将企业的分配制度引入其中,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学习与实践的绩效机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联合组建现代学徒培训联合办公室。办公室由教务处和企业监工人员组成,共同督导教学和监测师徒传授与接受技术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优秀的教师和企业技术工珵师共同精心培养现代学徒,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术。从而使教师与工程师之间更好地进行岗位互换,各施所长,互相补充,共同进步;让学徒领取相应报酬,从而充分认识自己在现代学徒制下的双重身份的意义。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的实施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现代学徒制评价体系应与教育部推广的一系列“1+X”证书的认证体系相衔接,其标准要依据国家行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制定;第二,学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关键要素,要共同承担教育成本,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培养计划,共同选择或编写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并共同培养;第三,学校要履行教育职责,企业要履行培训职能,相互补充,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并取得一个好的平衡;第四,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徒身份,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人,要做好角色的转换。

随着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传统订单班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只适合于比较单一的岗位需要。当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调整时,这些学生就很难适应新的岗位需要,造成“学生就业难、企业要人难,学校发展难”的现象。因此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在国家“双高计划”背景下,探索现代学徒制很有必要。本文分析国内外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以及高职院校在推行现代学徒制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的建立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联动的现代学徒制实践工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笔者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改革招生机制,扩大职业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改革招生程序,让企业员工在技术上得到提高外,也有机会提高学历,让优秀的员工也有机会站在讲台传授他们的技能专长。第二,建议学校、企业和学生签署协议,商定各方的责任和权利(比如学校与企业教师互聘、激励机制等)。第三,赋予学生双重身份,即“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让现代学徒制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相区别,突显现代学徒制学生的专业培养优势;学校和企业共同奖励优秀的学生(学徒),形成良性的循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到现代学徒制的班级,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第四,试点企业在管理与实践培训条件方面要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以确保试点工作能更好地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学校和企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炼,探索适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博,马海燕.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重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3).

[2]朱国华,吴兆雪.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问题导向、三大核心关系及制度设计[J].成人教育,2020(10).

[3]韩旭,张俊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成效、困境与方向[J].教育与职业,2020(24).

[4]张放,李明炅.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以家具生产行业现代学徒制为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0(17).

[5]钮丽.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建设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7).

[6]李儆一.现代學徒制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12).

[7]徐海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20(13).

[8]郭达,申文缙.世界一流学徒制标准探析及启示:基于七国学徒制发展经验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0(7).

[9]邹寄燕,许朝山,鲁武霞.奥地利现代学徒制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启示[J].成人教育,2020(11).

[10]蔡建新,韩仁美,王建林.新型学徒制视域下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4).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项目(GXGZJG2019B05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松(1981— ),广西浦北人,副教授,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汽车职业教育、汽车结构原理与维修。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现代学徒制
再论“双高计划”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怎么看、如何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