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考

2022-06-17李俊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新时代

【摘要】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论述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现状以及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对策:制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艺术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创造力为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基、强调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 艺术学科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2-0049-04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研究生阶段的艺术学科是一个较年轻且有一定特殊性的学科,其在招生数量不断增加的规模化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高等院校思考与改革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强化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以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高层次艺术人才。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艺术学科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大部分地方院校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革措施,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转型发展提供应对思路。

一、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现状

(一)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国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时间相比其他学科门类短,近年在招生规模和学科发展上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艺术类研究生类型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学术型艺术学科现为独立学科门类,前身是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门类下包含5个一级学科,分别是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专业学位也称为艺术硕士(MFA),是2005年设立的专业学位硕士,初期更多是针对在职人员能力提升的教育,而后转为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方式。专业学位按照领域划分,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艺术设计8个专业领域。全国各类院校不断增加的艺术类硕士点,不仅分布在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型院校中,而且很多理工类院校也有开设。艺术学科的研究生学位点类型也较多,学术型學位点除了艺术学科体系下的专业,还有在其他相关学科体系下的专业。

目前,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从整体上看面临着转型,从主要培养艺术类研究人员转变为培养高层次艺术类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再偏重于解决在职人员再学习问题,专业研究生已经面向应届毕业生,并且规模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这是由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决定的。2021年开展的“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15年高端论坛”回顾了艺术硕士发展15年来经历的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的艺术硕士人才培养周期内,已累计培养超过8万的高端艺术人才,他们已成为中国各领域艺术创作的中流砥柱。中国艺术硕士官网的数据显示,已有276所院校设立艺术硕士学位点。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对培养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地域发展不平衡

虽然艺术具有包容性、创造性的特点,不同院校的发展各具特色,但由于基础与背景不一样,从宏观上看我国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思维更新缓慢,很多地方的院校还存在盲目扩大规模的现象,缺少将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当下社会发展形势结合的思考。

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对社会资源与文化氛围需求较高,我国的地方院校与部属院校的艺术学科发展差距较大。影响各地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主要是纵向教育资源存在差距,以及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存在横向资源的差距。在各方面办学条件都较优的院校有能力探索更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更先进的教学模式,自然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而处在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地方高校,缺乏新颖、前沿的艺术思潮与发达的文化艺术市场支撑,教育实践条件相对落后,更多的是照搬发达地区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难以达到同样的教育效果,甚至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在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全面转型的时期,较多地方院校缺乏一套与自身条件相符、培养目标明确的教学模式,且没有相应地以地域文化特点为支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导致地方院校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存在明显的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2.专业院校与综合院校发展不平衡

艺术教育在综合类院校已经普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院校具备了研究生教育的能力,但由于综合院校开办艺术学科的时间不长,综合实力不强,所办专业大多也不全,软硬件条件、艺术沉淀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师资力量和艺术研究的整体氛围方面,大部分综合类院校比较薄弱。此外,为了满足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大部分综合院校照搬艺术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与理念。这样的做法能让综合院校快速形成符合艺术研究生教育的条件,但很大可能会带来“水土不服”的问题。艺术学科研究生逐年扩招,但专业艺术学院录取的学生只占少数,大部分艺术生最终分流到综合院校。这样的状况,造成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难以在规模化与专业化之间取得平衡。

3.教育能力与扩大招生规模不匹配

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缓慢与不断增长的学生规模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结构性矛盾,这是很多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能力和教学条件两个方面。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常常出现一名导师每年招收多名研究生的情况,有时是学硕和专硕同时招收,导师在承担大量的课程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不同类型且数量较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另外,艺术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高层次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建成,具有较高学术能力的年青研究生艺术教育人才尚在成长阶段,而一些有资历的老教授大多专业能力强而学术能力相对薄弱,这样的教育能力与目前招生规模扩大明显不匹配。

教学条件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对教学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在招生规模快速扩大的趋势下,部分高校表面上硬件建设丰富,实验实训条件良好,但由于培养思路不清晰,导致实验实训场所的利用不够充分或与教学方向不匹配等问题出现。另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产教融合一直是艺术学科教学改革研究较为主流的一个方向,但当前研究生数量较多,少有学校能将校企结合培养做得很完善。

4.培养模式与学生就业不匹配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我国博士教育规模小的情况下,硕士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体,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科学研究工作转由博士承担,硕士毕业生更多的是走向企事业单位,这表明当前硕士的就业取向已与三十年前不同。然而,很多高校在应对快速增长的研究生招生数量时,培养思维并没有转变,造成培养模式与学生就业不匹配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院校培养目标的制订较宽泛且没有特色,不能培养出与企事业对口的毕业生;二是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很多高校忙于应对教学,缺乏对硕士毕业生就业倾向的了解,忽视了培养模式与学生就业需求的衔接问题,甚至一些高校以送出校门为目标,导致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二、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对新时代发展的对策

随着艺术学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全国各高校艺术学的硕士点、博士点不断增加,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整体呈壮大之势,但高校在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构架、学科建设的特色等方面尚不够成熟。在当前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找准方向,提高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推动艺术教育发展达到新高度。

(一)制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艺术研究生培养目标

首先,根据学科特色制订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的职业特点必然会受学科特色影响,因此,高校要充分了解自身特点与条件,客观分析自身在艺术学科教育的优势与劣势、所处地域的特色,分析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硕士毕业生的流向,找到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制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艺术研究生培养目标。特别是综合院校、地方院校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根据地域优势或地域特色,形成学科发展的特色,以此作为制订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依据。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在国家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有必要强调地域文化的特点,明确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制订符合国家、地域需求的、有特色的研究生培養目标。如湖南大学设计学院打造的“新通道”项目,是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为起点,突显民族性、地域性的特色,将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扎根乡土,通过本、硕、博的整体实践教学,产出了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大量成果并推向国际。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打造学科特色,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艺术人才。

其次,根据国际化语境制订研究生培养目标。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强调国际接轨。只有在国际化语境中实施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才能使高校的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东南亚接壤,学校以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为办学特点,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强调地域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同时与东南亚各国积极合作交流,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如开展东盟国际艺术教育论坛,与东盟多国艺术教育者共同探索艺术教育的发展;加入东盟五国艺术联盟,并参加巡展;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组成了联合教研工作营,深入两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实地教学,加强了两校师生的交流。

(二)以创造力为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核心

艺术强调创造力,我们评判艺术的价值往往也是以艺术的创造力为一定的标准。有学者提出,我国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主要病症之一是艺术实践和理论割裂。艺术类院校“重技轻道”,非艺术类院校“重道轻技”,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艺术学科设立的初衷。不管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都应以创造力为核心,将其作为衡量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不同的是以学术研究为出发点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应注重理论的创新研究,以实践为出发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实践的创新研究。

从学科分类来看,专业型艺术学科是注重技能培养的学科,其课程实施大体是以艺术表现活动或实用制作活动为主。2019年第六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综述中提到,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注重技能的培养,很容易忽视研究生教育的人文学研究属性,将学生培养成游离于知识分子之外的工匠群。人才培养思路不清晰,导致高校在设定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时容易出现问题。高校应该明确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目标不是培养高级技工,而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艺术的创新、创作体现在艺术表现活动或实用制作活动中,其蕴含了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是艺术技能的培养。因此,艺术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要从传统的重技能培养转为重实践创新。

与艺术专业型研究生相比,艺术学术型研究生侧重艺术或与艺术相关的理论研究。学术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创造的过程,创造力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发展同等重要。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与艺术形态发展趋势下,学术研究如果不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很容易失去创造力与生命力。因此,艺术学科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也应该强调学生的创新性与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艺术研究的理论、方法,也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学术的创造、创新能力,不能“自己研究什么就让学生研究什么”。只有以创造力为导向,无论是艺术实践还是学术研究,才能彰显特色与活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基

艺术类缺少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教育人才是现实情况,也是阻碍当前高校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为了适应当下高校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需求与社会对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基。首先加强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快艺术硕士专博的建设,以应对艺术学科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同时也吸纳更多艺术类博士研究生进入高校任教,拓宽人才良性循环培养的通道;其次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青年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同等培训与培养,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输送更多骨干型青年教师继续深造,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最后吸纳相关学科的师资,以壮大艺术学科的教师队伍。学科交叉已是当下学术发展的趋势,部分相近学科的学科体系与师资建设因发展较早,较艺术学科更成熟,吸纳这些师资能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带来不同的视角,增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创造力。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短板,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策略加强师资建设,可以建立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机制,为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根基。

(四)强调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办学成效已不单单体现在“送出去”,还需加强链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与职业适应能力。有学者提出,研究生难就业的原因并不是人才过多,而是学生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这说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及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尽量缩短其未来的职业磨合期,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课题。为应对新时代研究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始探索更多与社会接轨的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以专业型的艺术硕士教育为例,考虑到实践是学生当前学习与未来职业深度磨合的重要途径,有学者提出专业型的艺术硕士教育应遵循“专业性”“实践性”“创造性”三性原则,尤其强调把“专业性”“创造性”建立在“实践性”的基础上。不同艺术专业的“专业性”“创造性”都是通过实践教学体现,因此三性原则落实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的落地,应将三性原则置于一个更为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中实施。

艺术学科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式教学模式应具备多学科的融合。促进艺术学科与其他不同学科交融,可以打破固有的专业壁垒,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创新点,从而激发其创造性。二是开放式教学模式应强化产学研融合。以学科特色为基础,发挥导师的教学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强调导师的研与产相融、研与教相融,能够促进艺术学科研究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三是本硕课外实践教学不应割裂。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升级,在实践教学模式上不应完全地区分二者,而应形成梯队,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参照,使过程与成效体现教学层次与差异性,这一方面可以破除本科生在考研时依赖考研培训机构模式化培訓形成的固化思维,以研究生的要求带动本科生能力的提升,为研究生储备优质生源;另一方面能以本科教学为参照,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更高层次的培养模式,打破研究生教育的单一化形式。

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正在面临新的转变与挑战,高校需结合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站在学生职业规划的角度思考如何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由于地域性发展不平衡、院校师资建设力度不足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等问题,致使我国的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还在探索与发展阶段,有较大的变革空间。高校应客观分析社会发展形势与审视自身的客观情况,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艺术的特色,提炼学科特色,找准方向,明确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化艺术学科创造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各院校办学特色,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通过建立良性循环的人才机制,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多学科融合与创新创业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打通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社会职业需求的通道,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高层次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涂中方,赵文婷.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研究[J].艺术教育,2019(10).

[2]任晟姝.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15年发展复盘与创新展望[J].艺术教育,2020(7).

[3]陈志祥.硕士研究生学术与就业的矛盾及其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

[4]何人可,郭寅曼.基于社区的文化创新:“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J].公共艺术,2016(9).

[5]王秋菊,赵艺.日本美大“御三家”专业院校艺术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特点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11).

[6]丁月华,黄作林,周福英,等.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背景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研究:第六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会议综述[J].艺苑,2020(1).

[7]杨曦帆.我们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音乐院校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4).

[8]陈秋萍,徐金容.研究生创新能力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研究[J].河北企业,2018(10).

[9]郭强.在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应坚持“专业性”“实践性”“创造性”原则:以音乐与舞蹈领域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9).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基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GY202006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俊(1981— ),广西桂林人,工程硕士学位,副教授,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教育、建筑装饰研究。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