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

2022-06-16沈啸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历史

沈啸

[摘   要]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践行“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题中之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文章着重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融入初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7-0055-03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初中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历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而且要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相关历史的叙述和评价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让学生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学历史学科育人为本的理念高度契合,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历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包含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进行阐述。

一、以历史情境为载体,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就是爱祖国。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它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而且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历史教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它真实记录了无数革命先辈的爱国事迹。为了将爱国精神传承下去,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有关爱国的情境,让学生深刻地领悟革命先辈为祖国之繁荣昌盛所作的巨大贡献,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

比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孙中山的画像并播放了电影《辛亥风云》的片段。观看结束后,学生对孙中山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教师开展了“故事擂台”这一活动。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并明确小组任务:一名组员讲述故事,另一名组员播放视频影像,其他组员则进行相应的情景剧表演。第一组学生讲述了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弃医从政的故事,第二组学生讲述了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故事,第三组学生讲述了孙中山与武装起义的故事,第四组学生讲述了中华民国建立的故事。通过该活动,学生不仅厘清了辛亥革命的來龙去脉,了解了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而且被孙中山的爱国精神所折服,真正理解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辛亥革命的历史时空,感受伟人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

再比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历史地图,给学生呈现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再通过清军兵败如山倒和列强一路高歌猛进的事实对比,引导学生进入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落后的情境中,激发出学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接着讲述即使逃不过战败,也没有轻言放弃,仍然顽强抗击侵略的一些爱国将领,如左宝贵、关天培等的事迹。颓败的王朝与豪壮的民族英雄形成鲜明对比,一下子就让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乘着这股情感势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一步步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经济、军事、外交等要素对于国家的发展极其重要,最终让学生理解爱国对于现阶段的他们而言就是好好学习,这样未来的他们才能为建设祖国,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这样的教学,需要依托于宏大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用知识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情感,形成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正确认知。

二、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培养学生“敬业”精神

赫尔岑曾经说过,抱着一颗正直的心,专心致志干事业的人,他一定会完成许多事业。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敬业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回顾历史长河,凡是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无一不是为事业呕心沥血、劳心伤神的。他们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财富,激励着后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更好地服务人民和社会。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引导学生形成敬业的人生态度。

比如,在教学“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中的汉代文学著作《史记》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一历史巨著的创作背景,然后提出问题:1.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成《史记》?2.《史记》主要记述了哪一阶段的史事?体裁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回答以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汉朝的其他文化,如服饰、饮食等,让课堂的历史氛围越发浓郁起来。教师趁机抛出问题:司马迁身上的哪种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经过一番思考,大部分学生认为:“司马迁的敬业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不仅要忍受身体残缺给自己带来的煎熬和痛苦,而且要忍受别人对自己的非议和嘲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缺乏敬业精神,便根本不可能继续创作,从而也就不会有《史记》的问世了。”教师继续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培养敬业精神呢?这一精神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开始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来阐述养成敬业精神的益处。

再比如,讲到新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化成就时,可以引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兢兢业业、忠于本职、甘于奉献的科学家们的事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时不顾个人安危,长期在高危辐射环境下作业,最终罹患癌症的感人故事。然后提出问题:邓稼先难道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他冒着如此大的危险,忘我工作,是出于什么目的?经过引导,学生能够理解邓稼先舍己忘我工作的目的是尽早完成原子弹的研制,助中国摆脱国防孱弱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科学家身上都具有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敬业精神。

这两个案例都基于真实鲜活的历史人物。教师选取可读性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故事,借助其中引人深思的情节,指引学生走进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以深化学生对精神品质的感悟,使学生感受伟人的敬业,进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培养学生“诚信”美德

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说过:“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基本内容,更是初中学生不可缺少的品质,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加强诚信教育,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例子,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为本、诚信为重的观念,鼓励学生以诚待人、以信取人,将诚信刻在心底,并落实在行动中。

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教师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以“烽火戏诸侯”“立木为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做人要言而有信,否则会失信于人。”接着教师问道:“可以分享一件令你印象深刻的有关诚信的事吗?”学生开始面面相觑。看着他们不好意思的样子,教师率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纷纷开始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大量引用了有关诚信的历史故事,营造“诚信光荣”的环境氛围。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意识,打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正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以历史事件为引导,培养学生“友善”品质

文学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这句话从侧面表达了人有了善心,便能拥有富足的精神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催化剂,而且是实现民族理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友善品质,促使学生怀有友善之心,做到对人、对事、对物、对己友善。

比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师先讲述了“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接着指出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背景;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遍教材文本,要求学生以绘制表格的方式总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任务、时间、结果、意义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与边疆经济文化的联系情况,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最后在引导学生完善自己制作的表格的基础上提问:“张骞出使西域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什么巨大贡献?”话音刚落,学生就回答道:“促使人与人更加和谐、友善地相处。”“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瞬间活跃了起来。

再比如,在讲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时,教师可以重点挖掘鉴真屡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故事。首先通过播放微视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鉴真屡屡失败但仍坚持东渡体现了什么精神?鉴真东渡为日本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经过教师的简单启发,学生回答:“鉴真东渡体现了他不畏艰难、矢志不渝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医学、文学、宗教学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评价鉴真。在相关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的结论。教师紧接着提问:“鉴真与日本的交流体现出中日民间怎样的人际关系?”学生立刻就给出了答案:友善和平的关系。这个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通过探究中日交往的历史,我们发现,其中既有和平友善的美好时刻,又有水火不容、刀兵相见的黑暗时刻。两相对比,我们深深明白,和平友善有利于两国的共同发展,战争暴力只会让两国两败俱伤。由此可见,友善,从小处看有利于国家内部人际交往,往大处看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都是基于具体的历史情境,进行层层递进式提问,逐步引导学生感受友善的深刻内涵和积极作用,并通过历史的正反对比,揭示友善对人际交往和国际合作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追踪溯源,了解文化的发展历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借助浩瀚历史长河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典型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教学策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有效地融入初中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历史教学的宽度、深度与厚度,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觉性,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开拓出更高效的路径。

[   参   考   文   獻   ]

[1]  谢艺明,张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2):17-19.

[2]  郝春雨,马忠善.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立德树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6):72-73.

[3]  黄锦阳.初中历史教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4):46-47.

[4]  曹格,石中英.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问卷调查:学生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6-31.

[5]  刘鹏.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33-36.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