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

2022-06-16戴世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

【名师简介】戴世锋,高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访问学者,华南师范大学王继平教师教育专家工作室成员,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兼职导师,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广州市骨干教师实践导师,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首届特约教研员,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首届特聘研究员,广州市教育评估专家,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督学。

[摘   要]逆向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最大不同在于通过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活动这三个环节,有效地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行为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应体现历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逆向教学设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7-0001-04

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达到预期结果所需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发现证据的教学设计模式。逆向教学设计将目标、评价、内容与方式组成一个严密的结构体系。本文以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为例,尝试运用逆向教学设计,通过评价前置、教学理解以及问题解决,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一、逆向教学设计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评价前置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逆向教学设计将评价前置,使评价成为驱动教学的工具,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首先,清晰的映射关系使历史教学活动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成为选择历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依据、分析预期结果设计科学性的证据和实现预期结果的有效工具,确保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基于评价任务分析学生当前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通过评价学生多方面的信息,降低历史教学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历史教学形式化、程序化,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最后,逆向教学设计要求凸显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不再对所有教学内容平均用力,而是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教师应精选与教学目标一致并体现进阶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致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

(二)教学理解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认为,教师是设计师,该职业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精致地设计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以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1]13。“理解”可概括和界定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侧面,这对教学设计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逆向是最好的教学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而逆向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的最好手段。”[1]16逆向教学设计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其精髓在于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理解能使学生内化所学的历史知识,获得更持久、更有价值的观念,并领会这些观念的内涵,将其灵活地运用或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追求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体现出对历史课程目标的观照,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问题解决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2]2-3运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带入贴近生活、较真实的情境中,可以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历史学习,进而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中,新情境的类型主要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2]59

二、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实践探索

(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1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1]18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课堂上需要传授的内容往往比教师实际讲授的内容要多,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做出选择。

1.所确定的目标(课程标准):“2.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2]27

2.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世界经济出现了什么局面?(解释)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的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阐明)西方近代工业化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是怎么樣的?从唯物史观、全球视角、社会视角三个角度阐述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

3.预期的理解:从生产力发展、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等角度分析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变化。(阐明)思考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洞察)

4.学生将获得的重要知识:“工业革命”概念出现的背景;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所起的作用;机器大生产与洋务运动的关系;“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3]。9296CF5A-81FF-48BB-A8BC-087AF95AFE62

(二)确定合适的评价任务

1.明确各项任务

(1)表现性任务

①假如你要参加“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研讨会,请你以“学者”的身份,从唯物史观、全球视角、社会视角中选择一个视角,查找资料并向大会提交一份发言稿。

②请你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就工业革命前后的社会发展状况绘制可视化思维导图。

(2)其他任务

①结合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概括洋务运动的内容,阐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理由。

②用表格的形式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社会发展状况的异同。

③引用多方面的成就來印证工业革命对生产力、阶级分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④结合工业革命与洋务运动的关系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⑤结合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力,说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

(1)基础水平

描述历史: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了解劳动工具、劳作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脉络;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描述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能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理解历史空间和特定环境的重要性。

解读历史:能够获取相关史料,提取历史信息;具备将史料作为论据论证自己观点的意识;能够把握工业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够选择和运用历史专业术语解释历史事件;初步具备从历史视角解释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反思历史:能够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2)中等水平

描述历史:能够把握相关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如手工工场时期、工业革命时期)、较大范围(如欧美与中国)的历史事件加以概括和说明;能够掌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影响的表现。

解读历史:能够整理和辨析收集到的史料,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能够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方面进行历史解释;能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相关材料和史实,理解机器从发明到走进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反思历史:能够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感悟科技的发明和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时代变革的强大力量。

(3)优秀水平

描述历史: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视角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能够根据需要,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绘制相关图表。

解读历史:能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解读工业革命的影响;能够利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来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规范地引用史料,认识工业革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反思历史:充分理解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世界文明的繁荣;领悟伟大的“工匠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形成认同。

(三)设计教学活动

理解一:唯物史观下的工业革命

教师设问: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见表1。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教师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新能源、新技术的运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能量,工业技术在军事方面的运用带来了多重影响。工业革命不仅是产业革命,而且是社会革命。工业革命一方面引发经济基础的变化,另一方面促进上层建筑的变化。正如恩格斯认为的,英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一次比其他任何国家经历的变革意义更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越是不声不响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这种变革很可能会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在实践上更快地达到目的。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因此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有深远影响[4]。

理解二:全球视角下的工业革命

教师设问: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晚清政府中的部分人士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初步意识到民族生存危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洋务派开展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方针,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全球视角分析洋务运动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版工业革命”。

材料二    在中国移植西方近代工厂制度的过程中,外国资本早期在华设立的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起了示范性作用。它们将西方的工厂制度传入中国,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制度安排的先行,并对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起着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摘编自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产权运作的特征》

教师总结: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展向西方学习器物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仅有利于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发展,而且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早期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理解三:社会视角下的工业革命

教师设问:社会视角即社会史观,可以理解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的根本看法或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强调要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请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视角分析工业革命亦是能源革命的原因。

材料三

——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教师总结: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城市化发展、人口迅速增加、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文化教育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等。

总之,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注重评价前置、教学理解以及问题解决。历史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主体,需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   参   考   文   献   ]

[1]  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31.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Ⅰ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7.

(责任编辑    袁   妮)9296CF5A-81FF-48BB-A8BC-087AF95AFE62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一种新意识形态?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次第与主题之辨
工业革命诱因与清政府衰败研究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袭 技术控Plus创新狂
跟新工业革命赛跑
近十年来“李约瑟之谜”研究综述
关注中国未来,不妨读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