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转型试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2-06-15谢娟平杨凌鉴

高教学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制药工科应用型

谢娟平 杨凌鉴

摘  要:新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新型应用型工科人才的支撑。就化工与制药工科而言,由于各高校面向未来地方区域产业的布局,需要培养更加个性化和地方产业契合度高特色明显的应用型高素质工科人才。在地方转型试点院校化工与制药类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中,创新性、综合性、 技能型理念应贯穿全过程,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工学协同的特点,实现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地方转型试点院校的办学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产业布局和企业需求服务,建立“以专业技术为引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工学协同培养”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三个对接”即专业培养方向与产业规划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案例及技术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业生产和岗位操作技能相对接。

关键词:地方转型试点院校;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177-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y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support of new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is urgently needed. As far as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is concerned,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more individualized and highly characteristic applied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for universities to face the future layout of local industries.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harmacy in local pilot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comprehensive and skill-based ideas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work and stud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raining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To implement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of the pilot institutions of local transformation, oriented to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enterprise demand services, establish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model of "taking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s the guide, taking enterprise demand as the guide, working-learning coordination Training" , and promote the "three docking" : the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s relative to the needs of Industry Planning and Society for Talents, course content is aligned with industry case studie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Teaching process is related to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post operation skills.

Keywords: pilot universities of local transform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pplication type; talent cultivation

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发展的必然方向,专业建设要与区域行业、产业链紧密对接,培养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本文以安康学院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为例,探索了地方转型试点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和路径。作为陕西省首批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院校之一,安康学院地处国家主体功能规划生态功能区,化工与制药类工科人才培养要主动契合功能规划调整培养体系,以“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方向为出发点,面向地方产业布局和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以专业定位为载体,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工学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破课程碎片化,重构课程体系即在专业技术链上建设课程群、在专业技术点上设计实验实训内容、在行业岗位群上建设综合性小试生产案例。进而推进专业培养方向与产业规划和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案例及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和岗位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集工程实践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运行于一体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提高工程综合素质、工程创新能力和满足社会需求能力”三个目标,实现地方转型试点院校化工与制药类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1-2]。

一、“协同理论”下的育人模式

“协同理论”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1971年提出的概念,协同理论把一切对象看成是由组元、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系统,通过彼此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实现系统的最佳效果。协同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之中,协同理论跨越了学科,为教育研究、系统资源优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育人是涉及区域产业、高校转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过程与模式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运用协同理论来研究人才培养,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各相关环节和关键点设置合适的目标和标准,细化指标与体系,实施运行并改革优化,是地方转型试点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3]。

二、地方转型试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

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上往往追赶优势核心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差异化不明显。但地方院校一方面由于硬件设施设备条件缺少优势,人才培养的高精尖上失了先机,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经费来源不足,对地方院校的全方位支持存在一定困难,许多研究性学习开展不足。因此,地方院校同质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无法和传统优势学校友好竞争,而区域发展、行业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又紧缺,失去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

(二)培养模式单一,协同育人深化不足

现有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的新变化。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学习,对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未有效形成。一方面学校有积极性,但企业追求经济的自然属性对短期无经济收益的的合作教学热情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出于安全生产的要求,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落实不到位,协同育人效果不理想,此外,政府对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政策支持不到位,企业的参与动力不足。

(三)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未形成有效对接

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匹配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技能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课程授课内容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生产操作需求,教学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脱节,企业生产案例未能有效引入教学过程,教材内容与行业企业标准规范无法对接,评价标准与工程认证和职业资格要求契合不够。

(四)“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欠缺

地方院校来源于高等教育毕业的师资队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与行业企业实际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能力有限。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大多欠缺理论积淀,缺乏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一线行业企业技能技术无法有效传达。地方院校“双师双能”师资队伍的欠缺,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制约了地方转型试点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

三、地方转型试点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制定应用型工科人才专业能力标准,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办学定位的不同决定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的差异化发展。作为与实际生产应用密切相关的化工与制药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准确定位。安康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陕西省试点转型的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服务秦巴山区以至陕西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及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在调研了秦巴山区化工产业和制药产业现状、分析了我国较发达地区亟需的化工与制药人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康学院化工与制药两个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能力结构,明确了培养应用型本科工科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优化现行的专业核心能力,把岗位能力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与其相对应的、可测试的专业能力标准。针对国家生态功能规划、安康地区产业經济发展规划和“生物基因库”中药材资源优势,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定位:基础化工为背景,以日用化工为专业方向,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集技术与能力为一体,能够在化妆品、洗涤剂等精细化工部门从事工程设计、产品与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定位:以制药化工为背景,以中药制药为专业方向,提取分离为特色,服务于秦巴医药产业经济建设,培养集天然药物生产技术和开发能力为一体,能在中药制药行业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与分析及药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根据企业需求和专业能力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内外一体化;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三原则,强化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围绕“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服务社会能力”具体目标,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着力构建“四层次一体化”的模块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贯穿全过程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即公共课程模块、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实验模块、专业实践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不同的专业能力培养与技能要求。构建工科基础、专业方向课、创新实践3大课程群,遴选核心主干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分三个培养阶段实现培养方案的预设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企业需求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坚持“以专业技术为引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工学协同培养”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协同育人,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第一阶段主要在低年级进行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授工科基础知识,并在暑假里接受企业的第一阶段培养;第二阶段主要在中高年级进行专业主干课程教学,通过生产案例强化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化工(日用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工艺流程及设计的实际技能,并在暑期接受企业的第二阶段培养;第三阶段主要是在高年级通过工厂实习强化专业技能实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开展案例式工程实践、职业规划,创业培训等,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

(三)重构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碎片化,在能力链上建设课程群和主干课程

根据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能力倒推课程,构建以“实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课程体系,建立“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培养过程体系。在能力链上建设课程群和主干课程,形成分层次、分阶段、链条式、模块化的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聚焦行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分段设定基本技能、企业实践案例和创新实训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插安排,贯穿四年培养的全过程。根据目标定位,制药工程专业着力构建秦巴中药制药鲜明特色的制药工程基础、中药制药、创新实践课程群和主干课程,在中药制药方向打造从药材饮片→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分析→药效→专业综合实验→创新实践培训的完整链条实验实践课程,每个模块配备不同的技术技能实验,再配备综合实验模块和综合实训案例模块及生产实训模块,培养整体的中药制药综合性应用能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着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化工基础、日用化工、工程素质创新实践课程群和主干课程,在日用化工方向打造从化工基础→日用化工原料→日化配方→妆品性能测试→专业综合实验→创新实践培训的完整链条实验实践课程,每个模块配备技术技能实验、综合实训案例模块和妆品生产实训模块,培养以妆品见长的日化生产及配方开发综合能力。

(四)“课堂”为中心,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评价,优化教学模式

根据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特点和方向,校企联合开发实践教材,将实际生产案例引进课堂教学,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现场问题,参与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展现代化教育,进一步通过学校网络综合教育平台和资源库,开发互动式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选取部分专业课程开展考试改革试点,将学业评价分解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实践课程的考核,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精心设计实践过程和考核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以企业实际生产案例为内容,实训教材、工程实践教材、行业技术标准讲义同步推进,优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实训过程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采用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教学评价制度,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案例实训教学的积极性,激励和引导教师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4]。

(五)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注重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建立“分级化五层次四能力”实践教学分体系。五个层次实践课程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层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第二层次为专业层次——专业课程实验;第三层次为技能层次——综合实验实训与实习;第四层次为提高层次——毕业论文设计;第五层次为拓展层次——创新创业实训与生产实践。针对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尤其要强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培养方案调整为切入点,把“实践与应用”的思想作为新的工科教育观念贯穿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改变原有实践课程结构,建立“实践与应用”为主线的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通过五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相互配合,各种形式的见习实习及实训的取长补短,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实习实训效率,提高实践教學质量,使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应用能力为先,基础够用、聚焦行业岗位,促进创新创业”为总要求,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产教一体化培养”的人才培养特色[5]。

(六)加强“双师双能”队伍建设

“引培结合”建设具备行业(企业)背景与学术能力的“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构建专兼结合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队伍。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企业顶岗实践,学校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生产原料通过教学实训为企业完成小型生产和操作,实践项目锻炼的产出纳入计划,以小试产品服务师生,比如日用化工引入小型生产线生产的洗剂、妆品等产品校内校外的销售,制药工程企业炮制饮片或中间体生产的转化和保健茶、健康产品等的开发试销售和对企业的转化销售等,调动学生应用型能力学习动力和教师进行应用型培养的积极性。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工程能力提升,掌握本专业行业最新动态,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倡导“工匠精神”,实行“双导师制”,聘请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担任校内外实践教学任务,加强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建立化工与制药类应用型工科教育机制,完善配套的选拔制度和管理体系,对吸引学生参加企业课题服务、创新创业和工程实践团队,引导学生并带学生驻厂锻炼的代工教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取得应用型工科培养育人成效[6]。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 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国家重大战略,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做好区域经济社会产业的技术和智力支撑。作为转型试点地方院校,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行业产业链,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的格局,把学生培养成为基本理论扎实、应用能力突出、就业创业能力较强、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云.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9(7):92-96.

[2]周维莉,蔡文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困境的新制度主义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2):60-64.

[3]姚丹.协同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实践育人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5):44-48.

[4]王凤领,李钰,文雪巍,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A5):131-133.

[5]刘春侠.在地方转型发展中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22):248-250.

[6]刘艳慧.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探索——以甘肃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9(17):70-74.

猜你喜欢

制药工科应用型
全球生物医药发明专利 TOP100榜单公布 鲁南制药全球排名59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自制药”热卖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