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态度理论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探究

2022-06-15张季屏

高教学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张季屏

摘  要:文章尝试借鉴心理学中态度理论,从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来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过程。本研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量表,以某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倾向认同构成,同时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性、满意度、针对性以及接受度均对其心理认同有正向显著影响,并根据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展“学习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引导”的“三位一体”价值观教育策略,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

关键词:态度理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090-0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from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intention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Attitude Theory in psychology. Through a sample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demonstrate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their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then purposefully proposes a values education strategy of "learning cognition-emotional identification-behaviour guidance"(i.e. "trinity system")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 Attitude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心理認同是指个人学习模仿他人或团体的态度和行为,逐渐内化为个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历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方向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遵循教育内化的心理机制,如何影响对学生的心理认同,对于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多数停留在认知层面,鲜有从心理学视角来进行探讨社会主义价值观心理认同的形成。然而“人”作为培育主体的心理认同的构成,人的价值观形成是一个心理内化的过程,因此,心理层面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检验标准。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多数使用的是哲学思辨的传统研究,但是缺少实证性数据的支持[1]。然而,运用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以支持理论研究的不足是非常有必要的[2],但由于调查本身的复杂性、繁琐性、统计性等因素,这种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忽视了对人的心理层面的定量研究[3]。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心理层面来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对抽样调查的方法定量研究,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其心理认同的影响机制。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态度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

态度通常代表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想法或机构的总体倾向[4]。态度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形成这一过程是个体心理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的螺旋式吸收的动态过程[5]。赵雷和张平认为人的心理主要由态度呈现,要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必须要做到态度上内隐认同和外显认同[6]。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态度是个体在面对社会事件时,以其对该事件的认知和情感为心理基础所表现的一种相当一致且持久的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成分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4-6]。由此可以界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意向认同[7]。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心理认同之间

的关系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是由主体、行为、环境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学生会模仿其在教育环境中观察和学习到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8]。因此,把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素,教育过程作为一种环境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作为学习的行为结果,这三者相互影响。学生通过在教育环境中观察和学习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来促进心理认同,进而影响行为。曾兰认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方面综合考察[9]。本研究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性、满意度、针对性和接受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考察内容。

由此,可以提出假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向预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及预试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在参考国内成熟量表的基础上,自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和价值观教育的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调查,主要包括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开展途径、持续性、针对性、满意度、接受度等,第三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调查,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意向三个维度。问卷填答者按照认同程度进行打分,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进行测量,其中 1 表示“非常不认同”,5 表示“非常认同”。

本研究邀请思政教育2位专家进行审议,确保量表的内容效度。选取浙江某综合性大学150名本科生进行预试,并进行项目分析,采用极端组T检定,各个题项的t值(CR值)为8.159~15.834,CR值均大于参考值3.0,所有题项均达到显著水平,能清晰地鉴别出高低分组并表示所有题目具有高度的鉴别度。各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753~0.907,大于0.4,且显著(P<0.001),因此所有题项全部保留。最终得出量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量表(21个题项),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量表分认知认同度(7个题项),情感认同度(7个题项)和行为倾向认同度(7个题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量表(4个题项)。

(二)正式调查

1. 参与者与施测程序

研究以浙江省某大学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样本,收回问卷310份,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96.77%。施測时,充分说明问卷调查的学术用途,强调问卷是匿名填写并给予足够的时间,要求填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作答。采用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录入和预处理,采用SPSS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构成和影响因素,考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心理认同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检验水准α=0.05。

2. 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进行信度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97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793。两个量表的Cronbach's α值高于0.7,量表信度良好,测量结果可靠。在结构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量表进行分析,其KMO值是0.933(P<0.001),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总方差解释量为78.427%,三个维度的方差解释量分别为34.158%、22.277%、21.992%。

三、研究结果

(一)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本科生210人,研究生90人;学习积点分为正254人,积点分为负46人;政治身份中没有申请入党的108人,入党申请人46人,入党积极分子84人,党员(含预备党员)62人。家庭成员政治身份方面,父母至少一方是党员的64人,有直系亲属是党员的50人,无直系亲属是党员的186人。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对于参加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频率,有65.3%的同学经常参加,25.3%的同学偶尔参加。有43.3%的同学对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非常满意,39.3%的同学比较满意学校开展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有82.7%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效果评价较好,97.3%的同学认为学校是有必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所在学校是采用何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方式,26.7%的学校采用课堂讲授式,72%的学校采用互动活动式,14%的学校采用研讨式。36.71%的学生认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56.9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反映时代要求。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94%的同学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堂专题教育了解,33.3%的同学是通过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了解,61.3%是通过专家专题讲解、主题班会、宣讲会了解,49.3%的同学通过微博、微信、BBS等新媒体了解,51.3%的同学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了解,51.3%通过党团组织生活会了解。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现状

1.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认知度

本部分所列的认知度指标均正向赋分。认知度指标有:你能准确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你了解国家层面价值观所表示的内涵和意义;你了解社会层面价值观所表示的内涵和意义;你了解个人层面价值观所表示的内涵和意义;你认为踩踏学校草坪是不是文明的行为;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诚信的人;你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认知度相关题项的均值介于4.1~5.0之间,全部指标的平均得分为4.406,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度总体较高。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

本部分所列的情感认同度指标均正向赋分。情感认同度指标有:你认为记住24字的核心价值观是有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你有很大的影响;你对国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充满信心;你对社会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充满信心;你对自己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充满信心;你看到破坏文明的行为会心生反感;你会因身边同学不诚信的行为为他/她感到羞耻。所有情感认同度指标的均值介于4.1~5.0之间,全部指标的均值为4.41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总体较高。

3.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意向程度

行为意向程度指标均为正向赋分。行为意向度指标有:你常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你愿意为国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努力奋斗;你愿意用实际行为来维护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你在生活中常常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关的内容;你看到不文明的行为会去制止;你从来不做不诚信的事情;你常常去参加志愿者活动。所有行为意向程度指标的均值介于4.0~5.0之间,全部指标的均值为4.27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意向度总体偏高,但相比认知和情感而言,略低。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三个维度的均值都在4.0~5.0,由此可见,心理认同程度总体偏高。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影响

因素分析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心理认同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性、满意度、针对性以及接受度与心理认同的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在0.2~0.5之间,P<0.01;表明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心理认同存在显著正相关,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表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心理认同各维度的

相关性分析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心理认同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性、满意度、针对性以及接受度四个题项,分别设为自变量,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倾向认同三个维度,加总平均后设为因变量,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果,见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性(β=0.270,P<0.001)、满意度(β=0.343,P<0.001)、针对性(β=0.345,P<0.001)和接受度(β=0.434,P<0.001)均正向预测其心理认同度。由以上可以得出,假设成立。

表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心理认同的

回归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意向认同三个因素构成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相互影响,这与闫鹏和吴家华通过哲学思辨的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一致[10]。从态度的三因素理论分析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是遵循人的心理过程,且通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来看,人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才能促进心理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开展“三位一体”的心理认同教育策略。“三位”指的是心理认同的三个维度,“一体”则是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通过课堂教学增长学习认知,通过文化活动促进情感认同,通过社会实践增强行为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到实践运用有一个“外化—内化—外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同化、顺应、平衡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目前的思政教育工作大多重视知识累积而忽视行为外化,从态度理论来看,这种方式不利于心理认同的形成,因此,需要从“学习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引导”三个层面开展“三位一体”价值观的教育,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心理认同程度较高,行为认同度相对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度略低

从研究结果来看,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同程度较高。这与目前高校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思政课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各大媒体报道宣传中倡导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帮助。另外,从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的均值比较来看,行为认同相较于认知、情感认同偏低,可能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因为“知易行难”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在认知和情感上都是认同的,但是从计划到行为还有一定的距离,当中还包含着环境、时机的因素,这导致了大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第二,高校在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普遍采用思政理论课或者讲座等方式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研讨等方法来促进大学生认知和情感认同,实践教育相对较少。因此,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要着重落实到行为认同层面,减少出现“知易行难”的局面。高校可通过学生党团生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加强行为引导。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向预测其心理认同度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性、满意度、针对性和接受度均正向预测其心理认同度。这与隋芳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一致[1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性越高,其心理认同程度越高;其满意度越好,心理认同程度越高;其针对性越高,心理认同程度越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度越好,其心理认同程度越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质量可以从它的持续性、满意度、针对性和接受度四个方面来提高。例如增加价值观教育频次,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实践,以增强学生的满意度和接受度。

参考文献:

[1]程仕波.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综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24(4):55-58.

[2]邢鹏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与培育对策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117-124.

[3]何美子,洪晓楠,方明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100-104+127.

[4]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劉俊丽,牛德.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6):94-96.

[6]赵雷,张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学阐释[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98-102.

[7]陈佳薇.心理认同机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3):164-168.

[8]曾兰.论内容优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J].思想教育研究,2016(2):96-99.

[9]BANDURA A.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44:1175-1184.

[10]闫鹏,吴家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转化论析[J].江淮论坛,2020(6):92-98.

[11]隋芳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存在问题及推进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39-42.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