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导学关系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22-06-15颜廷锴

高教学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双一流

颜廷锴

摘  要:“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文章通过导学关系的视角,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导师和研究生作为两大主体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和改善两者之间关系的建议,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努力构建和谐良好的导学环境,进而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助力“双一流”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导学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034-05

Abstract: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uiding relationship,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ervisor and the graduate student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promoting and impro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ries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and good learning guidance environment from various aspects and perspectives. Its aim i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and help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uble First-Clas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guidance relationship;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當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然步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也迈向了新征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对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三高”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这相应的也就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教育对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性,也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和研究生教育。

从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定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开始,到2017年1月相关实施办法的出台[1],同年9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再到2020年,达到“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的建设目标[2]。“双一流”建设工作一直在稳中求进的状态下推动和助力高校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其中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也是“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3]。

2020年7月,习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要求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做出了重要指示。当下全国研究生的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导师和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环节中的两大主体,也是影响和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因此,“导学关系”的提出和研究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重要。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导学关系对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从2015年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始,我国高校的改革与实践创新就从未停步。以往人们所认可的“985”和“211”工程目前也已被“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所替代,“双一流”重要战略的改革和实施,大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使我国逐步向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迈进。

近些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显现出诸多问题,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成为了当下亟需面对的问题。据相关研究表明,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甚至很大程度上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果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那么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也会变得密切和高效,导师也会更加主动地在学术和生活等方面为研究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研究生也会积极地配合导师开展各项工作,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反之如果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甚至存在误会或矛盾,那么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就会丧失积极性,研究生也会排斥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既耽误了自身的学业,也不利于导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最终“误人误己”,同时也会对研究生的成长与成才造成不利影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目前所推行的导师负责制体系下,导学关系的好坏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之间关系密切,前者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双一流”大学的建设。

关于导学关系的众多研究表明,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关系已经由最初纯粹的师徒关系逐渐演变为多样化、互动化、双向化发展,从以往导师为单一主体的关系转变成了现在导师和研究生相互影响和关联的双向主体关系。在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下,伴随着主体关系的转变,研究生也不再是单纯的被支配、被主导、被控制的对象。导师也不再是单一地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辅导、传授知识,而更多的是与研究生之间相互合作、协调配合、荣辱与共、互利共赢的“共同体”状态。导师可以不仅是导师,也可以充当“朋友”“同事”“合作伙伴”等多重身份,这样的转变更加有利于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培养。

二、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导学关系分析

学者宋德发在《好导师的三种风格》一文中总结出了三类好导师所对应的风格:一是逍遥派风格;二是慈父慈母型风格;三是良伴型风格。他认为这三种不同的风格各有特色及优劣。刘燕等学者在《研究生导学关系优化研究》一文中分析和梳理了我国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状况,并将导学关系总结为以下五种:(1)剥削紧张型;(2)疏离松散型;(3)雇佣关系型;(4)传统师徒型;(5)良师益友型。作者最终认为良师益友型的导学关系最适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4-5]。同时,还有很多学者认为如果一个导师本身是一位优秀的学者,那么很大程度上他也会成为一个好导师,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综合素质高、学术水平强的导师也就已经具备了成为好导师的前提要素。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阶段,目前我国在研究生培养上还是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就是说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对研究生的学业进行传道授业,也要对其生活進行解惑答疑,导师对于研究生来说作用是至关重要的[6]。那么导学关系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业和生活。导师在研究生的求学期间是与研究生接触和交流最多、最频繁的人之一,导师对研究生的各方面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导师负责制的背景下,如果导师对研究生的要求过于苛刻,或把研究生当作“佣人”,久而久之不仅会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也会导致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受损。如果导师所带的研究生较多,或是属于“放养型”的导师,那么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便无法满足培养需求,最终也会导致导学关系变得十分紧张。近些年,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数量一直在增加,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却令人堪忧,这其中与导学关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综上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导学关系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存在众多外在因素干扰

1.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人才和科技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中,教育和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导学关系中研究生与导师需要共同完成的使命,这也对研究生和导师带来了更多创新性方面的压力和要求。

2.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对人才和资源的竞争愈演愈烈,当今世界对于复合型、交叉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新能源材料开发等,这些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都要求导师和研究生在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时要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导”和“学”的过程中,双方都要更多地重视学科的交叉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使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3. 如今教育资源的普及和教育规模的扩张,不仅使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同样也使得研究生的创业就业和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现在不少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去做专职辅导员、中小学教师或是与自身专业毫不相关的其他职业,因此在鼓励就业多元化的同时,导师也要积极关心并充分尊重研究生的兴趣和选择。

(二)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存在的内在因素影响

1. 从导师角度分析:一方面,导师的学识、性格、个人魅力和意志品德等都会影响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导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导师的研究方向以及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方式方法等,也会对导学关系产生影响。

如今,高校导师群体也趋于年轻化。各高校都在不断探寻和尝试新的人事制度,导师不再是一个“头衔”,不再纯粹地依资历而谈,很多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也加入到了导师的队伍中。然而在过去,一位好导师的成熟,依靠的是一个较为漫长,时间跨度较大的自我探索与成长,对于许多刚进高校入职就开始担任导师的年轻教师来说,缺少了相关的导学经验,这对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 从研究生角度分析:有的研究生因为性格内向,或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动与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往往会影响导学关系的和谐。还有的研究生抗压能力、心理素质较差,在学习或生活中遭受挫折后,无法面对现实,有些甚至会走向极端,这更加不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的友好发展。不同研究生之间的性格差异、对学术的钻研程度、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会存在不同,这些也是影响导学关系的重要因素。如今新生代的研究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心理状态正在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也有很多研究生的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日渐薄弱。

(三)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匹配度低”

近些年,研究生的数量和规模都在逐年扩招,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然而导师的队伍却仍旧匮乏。由于导师队伍的缺乏,我国研究生在其求学过程中,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高校不断扩招研究生,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然而这样一个庞大的队伍却面临着缺乏有效指导教师的问题。高校的单一制导师制度在研究生扩招的大势下,只能依靠单个导师增加其招生名额,这样往往会导致导师降低对学生学业投入的程度。我国最主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还是单一制导师负责制,往往一位导师会指导众多学生,这其中包括各个年级的博士生与硕士生,导师很难全面地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单一制导师制度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狭窄,从而让他们的创新性受到限制。

一个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不管是其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科研培养的能力,亦或是研究方向的确定,都与导师息息相关。而高校导师自身往往也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时常会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产生影响。再者,许多导师在负责培养研究生的同时还“身兼数职”,平时不仅要关心和督促研究生的学业和生活,也要从事其他较为繁重的工作,如行政、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等,迫于现实,很多研究生往往无法得到导师的及时指导。若一直在单一制导师制度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相适度也很可能无法得到保障,许多研究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后,会发现与导师之间存在诸多问题,而这时想要更换导师却并不容易,导学关系往往就会变得紧张和疏远。

(四)立德树人理念对导学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过程中,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万万不可“缺席”。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导师对于研究生立德树人的工作都会存在一定问题和障碍,不少也都是流于形式,甚至是完全没有。一方面,导师要在培养研究生的各个环节中提高政治站位,不能仅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或学术成果,更要注重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另一方面,导师自身也要做到以身作则,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避免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出现师德失范、教育失职的行为,进而影响导学关系,对研究生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7]。

三、导学关系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优化研究生招考制度

目前众多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录取过程中笔试所占比重仍然是主要部分,甚至有些高校的初试占比高达70%,而更能考察研究生科研水平、综合能力及发展意愿等情况的复试却占比不高。这一情况一方面不利于学校客观判断考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区分出哪些考生是具备潜心科研能力的学术型研究生,哪些考生是适合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型研究生,使得学校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时面临难题。因此,鼓励各高校在选拔录取研究生的过程中,要重点在复试环节下功夫,在面试考核环节,学校和导师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和分析研究生的个人水平和科研能力,知道研究生期望在哪个方向深入学习和从事研究。这对今后研究生匹配导师及个人发展十分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统筹高效管理。

(二)倡导“1+N”导师指导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中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主要还是“单一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在这种模式背景下,会促使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很多时候都是“事必躬亲”,弊端是会使培养的研究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同时对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单一导师培养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对许多新任导师而言,他们尚且缺少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如果让他们完全独立指导研究生,有可能会达不到良好的培养效果,也就无法更快地让年轻导师成长起来。

对研究生本身而言,通过“导师小组负责制”的新模式可以让他们听取到不同的意见与建议,研究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博采众长,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此外,以不同导师构成的小组还可以融入一些非硕导、博导的青年骨干教师,这样不仅可以让这些年轻骨干教师提高科研水平,也为他们将来可以独立指导学生夯实了基础。

因此,也有不少高校新构建了“1+N”导师组指导模式,在对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导师们形成一个指导小组,小组中不仅包含着课题学习、研究方向相近的导师,也包括了学术背景不同、学术研究方向不同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均不相同的导师。这种新型导师组的指导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新式的导师小组负责制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实现了优化组合与优势互补,这有利于加强人才的梯度培养以及学科建设的稳步前进与发展。在导师小组中,年轻的导师可以向资深的导师学习,汲取指导研究生的经验;资深的导师也可以向年轻的导师讨教当代研究生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新生事物。这不仅能够提升导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也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三)强化立德树人理念,恪守学术道德精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首要职责,并将立德树人的精神贯穿于培养研究生人才的全过程。这不仅要求导师掌握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还要更加注重人文方面的关怀,导师要时常关心、关注研究生在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成长与成才,与研究生之间建立一个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一位好的导师,需要关注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不论是帮助研究生进行自我认知,还是帮助其发掘自身的潜力与优势,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可以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导师要做好研究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这也是构建良好导学关系的重要因素。

导师与研究生在构建良好导学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是导师本人要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做好表率,同时对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也要严格要求并培养其学术道德的“红线”,要让研究生将学术诚信放在首位,视作他们自己的生命[8]。学校或院系也可以经常性举办一些学术诚信教育的系列活动,比如让研究生仔细研读和学习国家最新发布系列文件材料,教育和培养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提升他们的学术道德感与科研诚信感,促使研究生能够自觉意识到学术的纯洁和神圣,并维护学术事业的良性发展,严厉杜绝学术不端等违规行为。最终形成导师“传、帮、带”,学生“做、学、研”的优良育人环境。

(四)健全导师责权制,多角度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作为贯穿研究生教育环节的生命线,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高校要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各研究生单位建立健全导师责权制,切实强化导师责与权的有机统一,使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健康长远发展。在健全导师责权制的过程中,有三个不容忽视的关键之处,即强化导师岗位职责、完善導师评定制度和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在遴选导师时,学校应当建立多重考核标准,如师德是否高尚、学风是否严谨、科研能力是否突出、科研资源是否充足、实践经验是否丰富等,利用这些标准选出具有高度责任感、政治立场坚定、科研学术能力强、关爱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来担任研究生导师。同时,还要建立研究生导师的监督举报机制和退出淘汰机制,并让一些有违师德师风、科研能力较差、责任意识淡薄的导师退出导师队伍,以切实保障和维护研究生的应有权利。

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要注重言传身教,在发表成果时,导师要为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成果归属概念,将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当成自己应该尽的义务,投入足够的精力去指导和修改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维护学生的知识产权等权益,切实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考虑。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重构的时代,全球化出现了新拐点。在导师的实际教学中,作为教育对象的研究生,是在网络时代里熏陶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从新生代的思维角度看待学习与科研,思维和观点必然会与指导教师之间出现碰撞,但是这种碰撞并不意味着观点的绝对冲突,若导师从不同的角度去积极引导与启发,那么这两者间就会有一个更好的融合。

(五)构建“全程化、合理化、规范化”的导学关系

促进研究生导学过程的全程化、合理化、规范化对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至关重要,高校应当大力倡导导师全程积极参与研究生的培养,不断改进和规范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包括很多关键环节,如制定培养方案、选择专业课程、资格考试、学位论文选题、论文中期检查和最终的学术报告等,高校可以提倡导师将在这些过程中的培养意见形成书面的材料,以供后续不断改进、参考和借鉴。导师应当周期性地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能力培养程度、近期学习重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做出判断,并及时地给研究生提供建议。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和导师应当共同探索建立导学过程管理机制,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为研究生提供服务。如组织开展系列读书会、导学知识分享座谈会、研究生论坛、主题活动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导学氛围。学校层面则不仅要及时掌握每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数据与资料,还要对这些数据与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便动态监督导学双方,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考核基础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2]胡建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2):51-52.

[3]高平发,龚文涛.“五大理念”在引领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15-19.

[4]宋德发.好导师的三种风格[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15-18.

[5]刘燕,刘博涵.研究生导学关系优化研究[J].高教探索,2018(8):30-34.

[6]刘智,温凤媛,陈紫天.研究生素质教育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7]高平发,张欣媛,袁永红.研究生导师践行立德树人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6):108-112.

[8]刘义伦.研究生教育论坛2001[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双一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