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痘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2-06-14陈加勤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羊痘预防防治

陈加勤

摘 要:羊痘是宿州市埇桥区畜牧业中常发的一类病害,若发病程度重可导致羊的死亡。结合当地羊饲养业的实际,该文对羊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发生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科学防疫、针对性防治等,为当地羊痘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痘;症状;特点;预防;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9-0118-03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将畜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一项支柱性的产业予以扶持,通过畜牧业供给侧的改革等途径,不断推进畜牧业稳步发展[1-2]。羊是我国畜牧业中的一类主要的产品,发展规模较大,在我国绿色畜牧业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羊的安全生产对我国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3]。

羊痘又被称为“羊出花”“羊天花”等,是羊饲养业中一类常发的传染病,发病急,由羊痘病毒引发,给羊饲养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4]。羊痘在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均可发生,主要的分布区域为印度、北欧、澳大利亚、中东、地中海等,我国多个区域该病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生。羊痘病为人畜共患病,羊群发病后不仅给羊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还会对兽医、养殖人员等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要重视该病的防治,尽量降低其发生、减少损失。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羊痘的传染病等级列为A类重大类型,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疾病[5]。羊被羊痘病毒感染发病后,表现出的典型症状为发热、羊皮及毛的品质不佳、营养不良,毛少或者无毛的部位皮肤黏膜发生丘疹和疱疹[4];对于怀孕的母羊,发病后则易发生流产,死亡率在30%左右[5]。

1 流行病学特点

羊痘的病原菌属于一类嗜皮肤性病毒,病毒的粒子外层为层管状构造[5]。痘丘疹的内部有大量的病毒存在,乳汁、血液内部也都有病毒分布[3]。羊饲养业中常年均可能发生羊痘病,饲料搭配不合理、营养条件不良等均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羊痘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的方式进行传染,表现出了较大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于怀孕的母羊、羊羔等[6]。全球各地的羊饲养业中几乎均有羊痘病的发生。笔者通过对辖区内养羊户的调查,发现羊痘感染的特点为刚开始分散小量发病,7d内即可快速扩散蔓延,导致大范围的发生,发病率高、病死率较高,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6]。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剖检变化

2.1 临床症状 经过对发病羊的调查,羊痘发病的潜伏期一般在6~8d,发病时间可持续7~14d。羊刚发生羊痘病时,体温可增加到41~42℃,病羊表现出浑身发抖、不思饮食、呼吸速率较快、鼻内黏膜上有出血,伴随咳嗽、流泪、眼睛及鼻腔有脓性分泌物逐渐流出等症状,对其采食、哺乳等直接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加重病情,表现出眼睛瞎、背弓起来等情况,若治疗不及时即导致病羊的死亡[7]。发病羊的口部、唇、鼻翼、眼睛周边、乳房等均产生斑点,个体的大小不均一[7]。随着羊痘病情的不断加重,斑点处开始化脓、产生水泡,有黄色的脓液产生,痘疹破裂后即出现结痂现象并脱落[6]。

2.2 病理剖检变化 羊发生羊痘病死亡后,对其开展病理解剖,发现其皮肤上痘疹的现状明显,支气管、鼻腔内等部位均可见到痘状的颗粒物[8]。皮下组织有胶冻状的浸润,比较干燥,淋巴结有出血性炎症、肿大。肺脏的内外均有痘状结节分布。胃肠黏膜有一定的硬干,心包膜部分有出血的症状[8]。通过对病羊的皮肤组织进行显微观察,可见到有大量增生现象,多数细胞形态改变、水肿,肺部组织坏死(凝固状)、出血[9]。

2.3 诊断 通过对发病症状、解剖结果、流行病学特点等的综合分析,即可对羊痘病作出诊断。

3 发生原因分析

羊痘病害发生的原因种类有很多,包括环境条件的变化、羊舍管理措施不到位、气温的剧烈变化等,均可导致羊发生羊痘病,导致该病的流行发生,对羊饲养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5]。

3.1 饲养管理不科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起步要晚,饲养管理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饲养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为一些病害的发生埋下了较大的隐患[9]。圈舍内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均不利于羊的健康,降低其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投喂的饲料营养不全面,导致羊体质弱、易发生病害。

3.2 受季节变化影响 羊痘病的发生一般全年均可发生,在我国气候条件下发病较多的阶段在冬季、春季。羊痘病毒的耐热性不好,光照时间长、温度高的夏季大量羊痘病毒被杀死,少量病毒潜伏,因此夏季羊痘病一般不会发生。随着秋季温度的逐渐降低,羊痘病的病毒逐渐活跃起来,导致羊群的发病率增加。如果遇到寒冷的气候、雨雪及霜冻天气等,羊痘病易发且发生程度重。羊痘病一旦传入到未发病的区域很容易造成暴发。我国多数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有明显的四季交替,气候冷暖变化明显,因此季节对羊痘病的发生影响较大[10]。

3.3 防疫工作未全面落实到位 羊群自身经常携带寄生虫,其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饲养管理人员在养殖过程中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定期开展杀虫、疫苗接种等工作,加之外部不利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易导致羊痘病的发生[11]。有的饲养场在疫苗接种过程存在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免疫预期的效果无法实现,比如未做好注射器的消毒,间接导致羊痘病的传播、增加羊群感染羊痘病的风险;又或者是疫苗的存储措施不到位,导致疫苗失效,羊群注射后无法取得免疫的效果。此外,如果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养殖管理理念不科学,也可能导致该病的快速扩散发生。

4 预防措施

4.1 科学饲养,加强卫生管理 羊痘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为卫生条件,如果饲养人员对卫生条件不够重视,则可导致细菌病毒大量滋生,致使羊痘病的暴发。因此,羊舍内要及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尤其在羊痘病高发期时要勤消毒,建议每7d全面消毒1次,包括饮水区、草料堆放区等卫生死角,可选择的消毒试剂有4%烧碱水、20%石灰水等;保持圈舍内的通风,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进行放牧,改善羊的体质、增强体抗力;饲料方面尽量选择干净、软嫩、易消化的草料。羊痘的病毒在动物的皮肤、分泌物、黏膜等部位广泛存在,有的草料可能遭到污染,要及时采取深埋、焚烧等处理方式,避免病毒、细菌的大量繁殖,降低对羊群的健康威胁。及时改善圈舍内的通风性,提高采光度,保证羊舍內空气质量良好、透气性佳。圈舍内的温度也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

在此基础上,羊群的营养要求全面,尤其是刚进入春季时,缺乏新鲜草料,可在饲料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矿物质、维生素等,以投喂全价料为好,提高羊的体质、降低发病率。坚决杜绝投喂变质、发霉的草料。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日常饮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中药,用于提高羊群体质、降低羊痘病等病害的发生[12]。

4.2 严格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羊群防疫工作要求饲养人员及时做好杀虫(春夏秋有很多蚊虫、寄生虫,驱虫的方式要求合理有效,减少对羊群的应激反应)、重视疫苗的接种。通过定期杀虫,可以对羊携带的寄生虫起到灭杀效果,降低病害发生的几率。通过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及时注射疫苗,可以使羊免疫力提高、形成抵抗机制,为羊群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羊痘疫苗包含对病原菌有抵抗作用的血清抗体,接种后可以有效地预防羊痘病的发生,预防效果显著。实践中还可以选择羊炭疽芽苞苗进行注射,利于增加羊群免疫能力,对羊痘病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如果养殖场所处的区域羊痘病常发,可在每年的3—4月定期进行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的注射,注射量为0.5mL/头,注射的方式为股内皮下等。提高饲养人员对疫情的防控意识,通过积极学习,对羊痘病等常发病害的相关症状、防治措施等有所了解,确保一旦发病可以及时发现、针对性采取措施。切记不可凭借经验随意用药。防疫部门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饲养人员进行指导、培训,不断提高其防控能力。并配置专业的兽医团队,及时对羊痘病等病虫害的防疫进行专业的指导,利于降低羊痘病的发生、减少损失[13]。

4.3 完善疫病的检疫制度 各地结合实际建立起疫病防控体系,并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从外地引种之前需要加强检疫管理,避免携带病原菌的外地羊混入到当地羊群中;羊以及羊产品禁止从疫区或者疫区周边购买,以降低羊痘病从疫区传入的风险。我国海关部门引进羊以及制品时也要避开疫区的国家或者地区。对于来自疫区的快递、旅客携带的物品等,要加强检疫,一旦发现疫情立即进行销毁或者退回。特殊情况下,如果必须从外地进行羊以及制品的输入,则需要先隔离饲养,21d左右确定其没有疫病后再混群饲养。日常管理中也要加强对羊群的检疫,确保疫情发生后能够及时发现、尽早遏制住。羊舍内如果有外来人员进入,首先要求按照规范对其进行消毒,且做好羊舍的全面消毒[13]。

5 治疗措施

羊舍内一旦发生有羊表现出羊痘病的症状,饲料人员需要及时将发病羊与其他的健康羊隔离开,尽早针对性进行防治,避免羊痘病的扩散蔓延。发病羊的排泄物、污染过的草垫、饲料等,均要做好无害化处理,避免其他羊发生感染。

防治羊痘病时主要是进行抗菌、消炎工作,还需要结合发病羊的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药剂防治,切记不可盲目用药。可选择0.1%高锰酸钾溶液、2%硼酸溶液对准发病羊的皮肤等部位进行彻底的冲洗,并涂抹适量的1%碘酒或者紫药水等。若发病羊的皮肤产生病变或者发病程度加重,可对准发病部位涂抹5%碘酊,并用磺胺类药物+抗生素等进行治疗。

若发病的羊需要全身用药,可用板蓝根进行肌肉注射,具体用量结合发病羊的体重确定,一般为0.1~0.2mL/kg,连续注射3~4d,也可添加青霉素进行注射,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每日肌肉注射黄芪多糖1次,用量为0.1~0.15mL/kg,连续注射3~4d,注射时也可搭配头孢,治疗效果更明显。

除此之外,羊痘病的治疗还可选择中药,包括黄芩、连翘、苍术、栀子、紫苏等,经过合理比例进行搭配好熬煎20min,冷凉后灌服,每日1次,连续3d即可[14]。蘑菇水对羊痘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可取蘑菇、白糖、水分别30g、3g、500mL等混合后加温后进行灌服。如果羊痘病发生程度重,则灌入的量可施入增加,之后再灌入少量清水,之后3~5d初次发生羊痘病的羊即可有所好转,发病重的一般7d左右可恢复健康。

6 结语

在羊饲养过程中,羊痘属于具有较强感染特征的一类常发病害,传染性强、危害大,严重者可造成羊的死亡,影响到饲养户的经济收入、降低其饲养的积极性,不利于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羊痘发生的原因既有季节性因素,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如饲养管理措施不当、防疫工作未落实到位等。羊痘病发生的盛期主要集中在冬季、春季,要提前做好预防、坚持自繁自养模式,发病后及时针对性防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今后应加大对羊痘病发生症状、发展特点、发生的原因等方面的研究,及时防治、降低病害发生,减少因发病而导致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赵亚军.浅析羊痘及其防治要点[J].畜禽业,2021,32(9):121-122.

[2]陈志禄.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研究[J].兽医导刊,2021(2):168.

[3]吉日嘎拉.羊痘病临床特征、鉴别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2021(8):148.

[4]张春玲.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2021(9):46-47.

[5]李毛才.羊痘病的症状与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20,22(4):15.

[6]王进宽.羊痘病的中西兽医结合防治策略[J].中兽医学杂志,2021(7):68-69.

[7]脱娩婳.羊痘的诊断与防治[J].中兽医学杂志,2020(6):131.

[8]付海超.羊痘病的防治[J].兽医导刊,2020(2):125.

[9]齐凤校.对羊痘的防治探讨[J].中国畜禽种业,2020,16(5):68.

[10]孟繁秋,徐善洪.羊痘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20(22):61,63.

[11]陈国清.浅析绵羊痘疫病发生、诊断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21,17(7):163-164.

[12]牛彦斌.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19,21(3):32.

[13]黄辉.羊痘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5):98-99.

[14]展恩松.浅述羊痘的流行特点与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8(1):77-78.

(責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羊痘预防防治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一例群发性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引进小尾寒羊暴发羊痘病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羊痘的危害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