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阳市夏玉米高产栽培行距探索

2022-06-14黄泾韩坤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夏玉米产量

黄泾 韩坤龙

摘 要:安徽省阜阳市位于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南端,玉米种植是当地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因农户种植习惯及配套农机的不同,阜阳市玉米种植行距在60~75cm不等。为探索阜阳市夏播玉米适宜的种植行距,选择隆平638与华皖617这2个玉米品种,分别设置50、55、60、65、70cm等5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65cm种植行距有利于充分发挥玉米增产潜力,适宜在阜阳地区推广。

关键词:夏玉米;群体结构;产量;种植行距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9-0043-03

研究表明,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有着较大的影响[1]。多年来,国内外关于玉米种植方式的研究文献较多,例如,杨吉顺[2]等研究表明,80cm+40cm宽窄行种植时,玉米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产量也较高。齐华[3]、范秀玲[4]、梁熠[5]等也认为宽窄行种植有利于改善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及湿度、温度、CO2等微环境,从而增加玉米产量。余力[6]等研究认为,种植行距为50cm时,其光能的截获量显著大于大行距种植。Mércio Luiz Strieder[7]、杨丽华[8]的研究表明,50cm有利于协调高密度下群体与个体间的矛盾,利于增产。李猛等[9]认为行距55~65cm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及进行田间管理,宽窄行种植会给播种及田间管理增加难度。以上研究的差异与研究地域、使用品种等有着很大关系。

阜阳市地处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南端,地区内种植行距有着很大差异,农户种植行距大多在70~75cm,这与各村种植习惯及使用机械有着很大关系,育种单位及示范田多采用60cm标准行距进行种植。为探索阜阳市夏播玉米适宜的种植行距,选择隆平638与华皖617这2个玉米品种,在阜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监督支队试验基地,设置50、55、60、65、70cm等5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玉米种植行距对产量的影响,为规范玉米种植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试验于2020年在阜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监督支队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土壤养分含量如下:速效磷40.64mg/kg、速效钾55.03mg/kg、碱解氮103.46mg/kg。供试玉米品种为隆平638和华皖617。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隆平638和华皖617玉米品种,隆平638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华皖617種植密度为75000株/hm2。副区为等行距种植,分别设置50、55、60、65、70cm等行距种植5种栽培方式。小区为6行区,行长5m,大过道1m,小过道0.5m,3次重复。试验地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田。播种日期为6月15日,收获日期为9月30日。田间管理同当地常规农田。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叶面积指数 苗期在小区内随机选择长势均匀的植株10株进行标记,分别于出苗后25、40、55、70、85d采用长宽系数法测定每株叶面积。展开叶叶面积=长×宽×0.75,非展开叶叶面积=长×宽×0.5,叶面积指数=单株平均叶面积×小区内株数/小区面积

1.3.2 叶向值 于散粉结束后15d,随机选择发育正常的植株10株,测量穂位上叶片与穂位下叶片的叶仰角、叶长和叶片直立高度。叶向值(LOV)计算方法为LOV=(90-叶仰角)×叶片直立高度/叶长。

1.3.3 透光率 散粉结束后15d,用LP-80型冠层分析仪测量小区穗位部及地面处的透光率。

1.3.4 产量 成熟期收获中间4行果穗,分别测量籽粒产量与含水量,按14%水分折算产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DPS 7.05对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行距下的玉米叶面积指数 研究表明,叶面积指数与玉米产量显著正相关[10]。由表1可知,出苗后25d,各种植行距下叶面积指数无明显差异,这与此时植株矮小、各单株均能自由生长有关。苗后40d起,植株迅速增长,个体间相互遮挡,资源竞争加剧,以后各时期叶面积指数都有显著差异。出苗后40d,隆平638在70cm行距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最大,但与60cm行距处理无显著差异;苗后55d,50cm处理下,隆平638叶面积指数最大,但与55cm和60cm2个处理无显著差异;苗后70d与85d,60cm行距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最大,与50和55cm2个处理均无明显差异。华皖617自苗后40d起,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均为60cm行距处理最大,且于其他各处理均差异显著。

2.2 不同种植行距下的玉米叶向值 叶向值是冠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作物的受光状态的重要参数。由表2可知,各行距处理下隆平638叶向值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其种植密度较低导致的。华皖617穂位下叶向值在50cm处理下最大,与55和60cm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穂位上叶向值在55cm叶向值最大,与50cm和60cm2个处理差异不大。

2.3 不同种植行距下的玉米群体透光率 如表3所示,隆平638的穂位层透光率与田间漏光率都有随种植行距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其各处理之间中下部光截获率无显著差异。随着种植行距的增大,华皖617穂位层透光率与田间漏光率均先减小后增大,60cm行距处理下达到最低值;而中下部光截获率先增大后减小,同样60cm处理下达到最高值。

2.4 不同种植行距下的玉米产量 如表4所示,种植行距对隆平638和华皖617这2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行距处理相差20cm以上时,隆平638产量才出现显著差异,60cm处理下,隆平638产量最高,与50、55和65cm3个处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与70cm处理下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华皖617在60cm行距处理下产量最高,与65cm处理下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50c、55和70cm3个处理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3 讨论与结论

作物的产量是由群体构成的,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的关键,而合理的种植方式有利于充分挖掘玉米的生产潜力[2]。对于中密度品种隆平638,可适当缩小种植行距,有利于群体间个体均匀分布,扩大叶面积指数。对于高密度品种华皖617,在60cm种植行距下,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光截获量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从产量结果来看,种植行距对玉米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隆平638适合在50~65cm行距下种植,华皖617适合在60~65cm行距下种植。隆平638为中密度高产玉米品种,华皖617为高密度机收品种,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市场占有率,也符合当下农户的种植需求。综合2个品种的产量表现,60~65cm种植行距有利于充分發挥玉米的增产潜力,适合在阜阳地区推广。

参考文献

[1]宋伟,赵长星,王月福,等.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小气候效应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7188-7195.

(上接44页)

[2]杨吉顺,高辉远,刘鹏,等.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7):1226-1233.

[3]梁熠,齐华,王敬亚.行距配置对春玉米群体冠层环境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4,23(8):66-72.

[4]范秀玲,李凤海,史振声,等.玉米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增产作用和生理特性研究[J].玉米科学,2010,18(1):108-111.

[5]齐华,梁熠,赵明,等.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J].华北农学报,2010,25(3):134-139.

[6]余利,刘正,王波,等.行距和行向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8):938-942.

[7]Strieder M L,Silva,P R F d,et al.Crop management systemsand maize grain yield under narrow row spacing[J].Sci. Agric. (Piracicaba,Braz.),2008,65(4):346-353.

[8]杨利华,张丽华,张全国,等.种植样式对高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株高整齐度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6,14(6):122-124.

[9]李猛,陈现平,张建,等.不同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紧凑型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8):132-136.

[10]赵化春,韩萍.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J].玉米科学,2001,09:34-38.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夏玉米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巴西2020—2021年度夏玉米产量预计减少17.7%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小麦收割之后 如何种植夏玉米才能高产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夏玉米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的养分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