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研究

2022-06-11王琦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适应性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摘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增强职业适应性是高职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技术的快速更迭,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劳动力市场变革的需求。工匠精神具有“育德”“育技”的双重内涵,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提升专业技能,构建系统的职业教育适应性动态调整机制,是以工匠精神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赋能,提升其职业适应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适应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1]。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升高職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已经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而工匠精神不仅包含“育德”(职业精神),还包含“育技”(职业技能)层面的丰富内涵,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开拓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探索路径。

一、工匠精神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在逻辑

以工匠精神培育来增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适应性,首先要厘清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工匠精神在“道”的层面要求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在“技”的层面要求具有专业的职业知识与精湛的职业技能。“育德”与“育技”的完美融合,使其成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重要育人方式。

适应性是从生态学引申而来的概念,在教育领域是指学生毕业后对于工作岗位和社会经济需求的适应能力等。我们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归根到底是要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忽略了适应性或者适应性不强,导致技术技能人才无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现实困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工匠精神视域下研究高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适应性,就是利用工匠精神在人文向度和技术向度上的丰富内涵为,构建起高职学生追求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职业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以工匠精神为高职学生赋能,促进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职业幸福感。

二、增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必要性

(一)增强职业适应性,适应技术的快速更迭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的更迭日新月异。技能是运用技术的能力,是另一种形式的技术,其与技术是相伴相生的,因而技能也处于不断更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今天所习得的技能有可能不再适用于明天的社会,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帮助个人提高和更新在整个职业生涯和生命过程当中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就让工业、服务业等行业领域不具备新技能的劳动者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因此,以拥有较高水平“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为主要特征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其培养目标、培养条件和培养评价等方面都需要随着技术的更迭及时进行调整。

(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内涵也不断提升。但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过于追求办学层次提升,未能充分扎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类型特色不足,难以跟上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等问题。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速度加快,由原来的低端产业链条向中高端产业链条发展迈进,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和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力,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深刻改变了我国的产业发展格局,大量传统行业产业重新洗牌,加剧了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此,“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产业高端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发展迈向高端化和现代化,不断增强适应性。

(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适应劳动力市场变革需求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为支撑,因此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变革方向,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适应和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麦肯锡咨询公司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世界大约800个职业中,有2000多个工种存在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可能,未来十年,将会有4亿以上的劳动者被智能机器人取代。除此以外,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大量的新职业、新工种、新岗位,在这一趋势下,为避免更多的劳动者陷入“被替代性”失业,并为新兴职业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判,在适应劳动力市场变革需求,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通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适当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提升对动态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

三、下增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的途径

(一)培养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四个课堂”的关键作用。第一,充分发挥专业课堂在在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在内容上进行衔接,培养学生专业敬业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第二,发挥第二课堂渗透工匠精神培养。通过工匠精神主题演讲比赛、工匠故事演说、大国工匠进校园讲座等活动积极宣传工匠精神,润物无声提升专业技能,增强职业信心。第三,充分利用大师工作坊、大师车间、校外工匠精神研学基地等实践课堂,通过沉浸式学习使学生与大师零距离接触、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传承工匠精神。第四,充分利用虚拟社群第四课堂弘扬工匠精神,宣传大国工匠、能人巧匠的先进事迹,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工匠精神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执行。C4639910-78AE-4201-945A-F943BB0FFBC5

(二)建立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技能

一是要以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联姻”。尤其是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要紧密围绕和面向产业高端和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加快对现有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快布局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等具有数据驱动、跨界融合、人机交互特征的专业,全面对接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快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尤其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升级改造,树立大数据思维,明确学生应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融合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重构课程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注重不同学科体系课程的交叉融合,加快推动多学科共融共通的模块化课程研发,培养综合素质高、跨界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时代新人。三是根据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求,深入实施“三教”改革。在教师建设上,推动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的互兼互聘,理顺校企师资培养机制和人员双向流通渠道,形成“双轨并行、双向培育、双元选拔、双重考核”为主线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教材建设上,要加快破除知识本位的桎梏,重点围绕新发展阶段的产业发展方向,编写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在教法改革上,强化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运用,鼓励并推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基于项目化、模块化的分工协作式教学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质量。

(三)构建系统的职业教育适应性动态调整机制,实现适应性的开拓创新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不仅受外部的产业需求与个人需求影响,技术与政府等要素的参与更会增加其适应性的复杂性。搭建一个动态系统的分析框架去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符合科学发展观,更是职业教育自身特性的必然要求。其一,形成从目标、内容到结果的系统分析体系。在适应目标中,要兼顾产业与人的需求。在适应内容上,系统的治理视角与多元的发展路径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选择。进入“十四五”时期,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多元合作机制,有利于落实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计划等不断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现适应性的开拓创新。在适应结果中,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问题不仅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更是适应产业现代化与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其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职业教育大数据平台,提升“服务经济社会”与“服务人”的契合度。发展性研究视角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选择。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各要素不断更迭进步,因而适应性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问题。如果认为满足当前需求就可以“一劳永逸”,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便很容易出现“不匹配”“不对称”或是“结构性矛盾”等。因而,通过信息化手段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面对未来与引领创新的一种表现。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变化飞速的時代,高职人才培养应该要使受教育者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概括,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育既具备职业技能又具备较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一条比较容易接受、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1-02-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作者简介;王琦,女,1988年4月,籍贯:湖南,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新闻传播、职业教育。C4639910-78AE-4201-945A-F943BB0FFBC5

猜你喜欢

适应性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