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2022-06-11李倩雯

工业设计 2022年5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思路改革

李倩雯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数字媒体界面设计;改革;思路;方法

1 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1.1 混合式教学模式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产生于互联网+ 背景下,其将网络与数字平台优势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线上教学与现场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复杂的教学程序,主要体现在其建立的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教学模块[1]。在课前教学模块中,借由整合线上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形式,传授能够明确总结与表达的显性知识;在课堂教学模块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入发掘与充分内化;在课后教学模块中,以学习成果整理发布与共享的手段进行知识巩固,并利用教学资源库拓展知识。

1.2 混合式教学模式特点

1.2.1 灵活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体现在课程开展中的答疑环节。在线上虚拟课堂中,教师不再承担讲授任务,可利用平台随时进行答疑,同时保证了整体教学的连贯性。此外,可根据学生课前教学模块中的提问进行教学反思,调整课中教学模块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其灵活性同样表现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多种学习支持服务中,其可包容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间的差异,适用多种个性化学习方式[2]。

1.2.2 互动性

网络平台的利用使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其互动性除表现在课前教学模块中的答疑环节外,在课堂教学模块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功能,如发起讨论、提问、随机选人、在线测试等,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激发学生兴趣。

1.2.3 自主性

在课前教学模块与课后教学模块中,均体现出混合式教学模式自主性这一特点。在这两个模块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探索与挖掘,主动学习。此过程体现了高等教育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达到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最终目标[3]。

2《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现状

《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模拟真实项目,结合理论与实践,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界面设计思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界面设计能力,并以学生掌握界面设计技术、具备UI 设计师职业素养为课程的最终目标。课程开展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第六学期,这一时期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在心理上处于稳定发展阶段,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独立探索能力明显增强,在学习上具有更高层次追求[4]。配合该时期学生特点,课程内容设置紧跟行业,实践课题具备一定挑战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由于教学时长及教学方法等因素,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2.1 课程教学时长不充沛

《数字媒体界面设计》包含48 课时,原有的课时分配为理论16 课时,实践32 课时。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设计原理,并通过实践操作对其进行应用,课程最终学习成果以实践项目设计的方式呈现。其设计过程包含前期调研、创意策划、流程图设计、草图设计、高保真原型设计等多个流程,但实践32 课时往往无法满足初次接触此内容的学生,导致最终设计作品质量不佳,课程教学效果一般。

2.2 学生主观能动性被忽略

界面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核心由界面交互设计与界面视觉设计组成。界面设计的复杂性导致了其理论知识的深度与难度,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授课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弱化了“学”的过程,致使具备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行为的学生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不佳。

2.3 学生个性培养受限制

《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内容按照数字应用产品的制作流程进行规划,其理论知识点与实践操作流程具有紧密的对应关系,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应交替进行。传统教学中为保证教学的顺利展开,由教师规划各环节课时数,安排整体教学进度,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给出的教学计划完成各实践环节。这使学生无法自主把握实践进度,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与项目需求进行合理的实践时间分配,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2.4 行业案例展示量不充足

案例赏析是界面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科技发展,界面设计的交互方式与设计风格不断推陈出新,行业涌现大量优秀案例。新鲜案例的学习,对学生的视觉设计美学感知能力与行业敏感的培养均起到关键作用。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课时限制与课程内容安排,仅能在课程中进行少量案例展示,导致学生最终设计作品容易出现内容陈旧、缺乏创意的问题。

3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改革意义

3.1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专题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丰富课堂内容、促进师生交流、增强实践环节、拓展目标需求,既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达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终身学习习惯、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3.2 拓展信息化教育视域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从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的融合、数字化媒介对教学模式的介入、互联网+ 形式对教学环节的创新等维度出发,通过利用视频课件、在线讨论、网络签到、作业线上发布与提交、直播发表等方式,对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视域做出了探索,为之后的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3.3 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互聯网+ 时代背景特色,课程整体的改革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质量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信息技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既是对国家高等教育方针的贯彻与实施,也是对教育部“双万计划”的积极响应。

4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改革思路

为解决《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出发,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课程改革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4.1 课前学习的设置

针对课程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实践课时不足,导致呈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应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改革。例如以制作理论教学内容微课课件的形式,创建线上虚拟课堂,将理论教学置于课前,使原有课时得以扩充。即对理论与实践课时进行重新分配,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时间,并得获得更充沛的教师指导,对于最终设计作品质量的提升有着正向作用。

4.2 教学平台的运用

针对因课程内容难度大以及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化,导致的理论授课效果不佳的问题,以引入教学平台的方式,从优化课程教学方式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两个维度进行课程改革。其一,改变原有的PPT 教学讲授方式,通过对教学平台的引入,将原有界面设计的静态展示,转化为案例产品操作过程的动态展示,实现由表层视觉设计到深层交互思维的转换。使交互设计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操作模型,降低课程理解难度;其二,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自主性特点,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运用教学平台,对视频教学课件进行及时暂停、回看以及反复观看等方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4.3 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针对学生个性培养受限制的问题,应转化传统教学思路,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充分发挥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新建立课程体系。实现由教师安排整体教学进度,到由学生根据自身项目制定学习计划的转化。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产品选题,进行模块时间分配。例如以完成创新类应用产品设计为目标,可着重拓展在前期调研、创意设计的相关模块的学习;以完成改良类应用产品为目标,可着重拓展在界面流程或视觉设计相关模块的学习。

4.4 课程资料库的建立

针对课程案例展示不足的问题,通过建立课程资料库的方式,整合网络教学资源与案例,辅助学生开展课外学习。资料库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教师组根据行业变化对资料库进行及时更新。同时以作业的形式邀请学生一同进行优秀案例的收集,提高学生参与感,激发学习兴趣。此形式对拓展学生眼界、激发创意思维灵感、提高视觉设计美学品味、增强行业敏感度均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改革方法

以课程与学生的特点为前提,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提升课题挑战度出发,将课程改革方法从教学模块、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三方面展开设计。

5.1 教学模块设置

为达成课程目标,首先按照知识体系与实践流程,划分6 个理论知识模块与4 个实践环节模块。其中知识模块内容涵盖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人才所必备的界面设计概念及方法;实践模块设置对标行业真实项目设计流程,即前期调研至最终设计成果实现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术进行培养。

其次,按照实际设计流程,划分概念建立、创意与调研、前中期原型设计和后期视觉设计四个步骤。将每个知识模块、实践模块依次与之对应,明确课程阶段性目标,如表1 所示。之后将知识点再次细分,制作成微课课件,配以重点难点内容的文字说明,以便形成课程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的虚拟教学环境。

5.2 教学环节设计

为达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界面设计原理、灵活运用设计软件、具备协作精神与创新思维,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对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进行详细设计。

在课前教学环节中,由学生根据事先发布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资源进行探索,完成课程目标。同时开设在线讨论区,邀请学生自由讨论与提出疑问。也可借由网络环境弱化师生之间的角色地位,消除学生因个体差异导致的冲突风险,不仅符合e 时代背景下的青年人习惯,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提高师生的交流频率[5]。

课中教学环节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贯彻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课程中模拟界面设计行业真实的工作流程。学生可根据课题要求,进行小组成员选择、实践环节时间分配、任务计划表制定,并通过实践步骤完成应用产品的界面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可将教学形式由集中讲授转化为个别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实践任务需求对教学资源库进行探索。同时,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学习平台监控设计进度,通过小组讨论把握设计质量。

课后教学环节延续课中实践课题设计与制作,学生可持续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上传课题进度,获取教师反馈,并进一步利用资料库进行拓展学习。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完成情况,利用学习平台安排在线集中汇报。此方式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最终设计成果缺少学生间互相观摩学习与交流的问题。学生通过汇报分享与教师点评,对自身作品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加深课程理解。

在三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育理念[6]。教师在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场景中,通过发布教学任务、组织讨论、个别辅导等行为,主导整体教学进行顺利展开;学生则通过多种主动学习行为,发挥其主体作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表2 所示。

5.3 评价体系构建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该教学模式特征,即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与最终成果两方面的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前与课中环节的学习行为开展评价,如表3 所示。课前教学环节的评价由教师利用教学平台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的客观评价;课中环节评价包含两部分: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多种设计能力进行评价;以及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对设计合作对象的团队贡献进行评价。多样的评价方式与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使学生接受的评价角度不再单一,使评价更为客观[7]。

终结性评价是在课后教学环节进行的对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评价,即对小组完成的应用产品界面设计作品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在课后教学环节中展开,由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组成。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作品质量与作品汇报效果开展的评价;学生评价是学生利用学习平台的投票等功能,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最终形成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的终结性评价结果。

6 结语

文章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数字媒体界面设计》课程的改革意义、思路及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特点为前提,通过对课程改革思路探索和方法设计,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并充分利用网絡教学平台,以设置在线虚拟课堂、构建课程资源库、模拟行业项目为课题、增强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在提高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提高课程挑战度,从而对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和技能进行培养,达到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思路改革
不同思路解答
改革之路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改革备忘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