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开展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的意义分析

2022-06-10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5期
关键词:恐惧心理心绞痛冠心病

姜 黎

(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临床心血管疾病为冠心病归属范畴,其表现主要集中于胸口疼痛以及胸闷等方面,尤其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而言,呈现出发病率显著特点,对患者键康水平造成影响尤为显著[1-2]。通过展开及时有效护理,对于病情缓解可发挥明显作用。但因为疾病症状等因素影响,患者往往呈现出恐慌以及忧虑等情绪,对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恢复造成影响;此外因为对疾病知识欠缺了解,使得自身健康状况改善受到影响[3]。对此确定有效方法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展开护理干预,将其心理状态改善,对于病情康复,表现出显著价值。本次研究将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探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方式运用可行性,以实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确切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护理组(23例):女10例,男13例;年龄为52~83岁,平均为(65.69±2.59)岁;病程为1~8年,平均为(6.02±1.13)年;对照组(23例):女11例,男12例;年龄为53~85岁,平均为(65.72±2.63)岁;病程为2~9年,平均为(6.09±1.15)年。纳入标准:①冠心病心绞痛获得临床充分证实。②对于冠心病心绞痛诊疗工作均可以积极配合。排除标准:①不存在法定监护人。②表现出的诊疗风险显著。③存在系列精神类疾病,对医护工作产生影响。就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完成疾病护理:主要集中于生命体征监测、病情变化观察、针对性用药指导以及不良反应及时处理等方面。护理组:采用传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方式完成疾病护理,内容如下。①于心理护理干预方面,就患者恐惧心理、忧虑心理、失落心理、乐观心理、自信心理等进行准确评估,并且显著提升心理干预重视度,就其失落等系列不良情绪诱因充分掌握后,对于患者内心顾虑诉说进行积极引导,能够深入患者内心世界,充分排解其系列消极情绪。并且通过做好疑问解答以及顾虑消除工作,显著提升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对的医护信心,使其保持乐观心态。②于健康教育方面,就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疾病知识了解程度进行评估,避免医护工作期间表现出较差配合性后,使疾病自身恢复受到影响。并且需对患者与家属共同开展具体冠心病心绞痛疾病健康教育,使其能够充分了解疾病治疗、病因、不良反应以及用药等情况,并且在日常生活期间能够充分注重自身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恐惧心理评分、忧虑心理评分、失落心理评分、乐观心理评分、自信心理评分以及疾病认知评分。

1.4 判断标准 对于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疾病认知程度均实施模糊数字评分(0~50分),前者主要集中于恐惧心理、忧虑心理、失落心理、乐观心理以及自信心理,越高分值,代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具有越严重的恐惧心理、忧虑心理、失落心理,或乐观心理以及自信心理越高;后者主要集中于饮食、服药以及睡眠等方面,越高分值,代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越好。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主要利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展开评定,此次研究主要于睡眠质量、自我监测、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几个维度展开,0~100分,越高分值,对应越高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展开处理,计量资料(心理状态以及疾病认知程度评分)行t检验,以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护理前,护理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恐惧心理评分、忧虑心理评分、失落心理评分、乐观心理评分、自信心理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护理组恐惧心理评分、忧虑心理评分、失落心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乐观心理评分、自信心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临床对比(分,)

表1 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临床对比(分,)

2.2 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对比 护理前,护理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疾病认知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护理组疾病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疾病认知程度评分临床对比(分,)

表2 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疾病认知程度评分临床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前,护理组睡眠质量评分、自我监测评分、生理功能评分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同对照组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护理组睡眠质量评分、自我监测评分、生理功能评分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3 讨论

冠心病主要指患者血管腔因为呈现出心脏冠状动脉管壁出现斑块或者粥样等情况,使患者出现心肌细胞供氧不足情况,导致心肌功能发生病变,表现出较强痛感。冠心病呈现出复杂发病机制,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年龄以及遗传等系列因素均会导致患病,对患者健康以及生活产生威胁。

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而言,呈现出病情急骤特点,未获得及时控制后,往往呈现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情况,甚至有猝死的可能。对于此类患者因为表现出较差心理状态以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从而使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恢复受到影响[4-6]。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实际治疗期间,因为治疗周期长、病情复杂、经济压力大等系列原因,患者较易表现出不安以及焦躁等系列负性心理,使患者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对此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护理干预,意义显著。传统护理方式运用,难以获得理想效果;缺乏针对性,无法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获得效果有限。具体护理期间,需将患者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力度充分加强,对其心态能够做到积极调解,对于健康知识可确保患者更多掌握,最终使整体冠心病心绞痛护理效果获得明显提升[7-13]。

本次研究发现,护理前,护理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恐惧心理评分(42.25±2.52)分、忧虑心理评分(41.19±3.53)分、失落心理评分(40.59±4.03)分、乐观心理评分(19.62±2.06)分、自信心理评分(19.66±2.09)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护理后,护理组恐惧心理评分(12.29±1.69)分、忧虑心理评分(13.57±4.22)分、失落心理评分(15.32±3.77)分均低于对照组明显,乐观心理评分(43.53±5.95)分、自信心理评分(44.62±4.85)分均高于对照组明显(P<0.05);护理前,护理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疾病认知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护理后,护理组疾病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前,护理组睡眠质量评分(65.59±4.25)分、自我监测评分(66.35±5.25)分、生理功能评分(66.49±2.15)分以及社会功能评分(66.83±4.26)分同对照组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护理组睡眠质量评分(90.16±5.29)分、自我监测评分(91.77±4.17)分、生理功能评分(92.29±5.18)分以及社会功能评分(93.69±5.28)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此种结果原因为心理护理方式有效运用,能够对患者给予必要心理抚慰,对其心理健康治疗条件能够积极创造,对于医护工作可以积极配合,对于患者信心树立可以给予帮助;健康教育有效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二者结合,有效缓解病情,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充分证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方式运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护理中可行性。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有效开展,可促进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疾病认知程度改善与提升,可实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确切预后。

猜你喜欢

恐惧心理心绞痛冠心病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心绞痛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
浅析恐惧心理对学生体操动作技术形成的影响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中学跨栏跑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1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