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文化特色生活适应校本教材的研发与使用

2022-06-08严钰程张洁丽曾兰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培智学校校本教材

严钰程 张洁丽 曾兰

【摘要】本文论述南宁市培智学校通过前期调研、筛选内容、科学编排等方式编写壮族文化特色生活适应校本教材,并通过合理安排课时、使用评估量表、提出教学要求、期末教学评鉴等方式运用校本教材,最终取得学生主动参与度提高、学习意愿增强、问题行为减少等成效的课程建设历程。

【关键词】培智学校 壮族文化 校本教材 生活适应课程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3-0070-0004

早在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就提出,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2016年,教育部制定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也提出了“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各地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近年来,培智学校学生类型占比发生变化,孤独症、多重障碍类型学生比例逐年增加,障碍程度越来越重,因此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相应做出了改变。2018年出版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内容难易度虽然基本符合低年级(1—3年级)培智学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接受程度,但总体来说缺乏地域特色。作为国家教材,它起主导作用,此外仍需研发符合区域实际的校本教材作为教学辅助和补充。在此背景下,我校根据广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实际,以及本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研发了具有壮族文化特色的生活适应校本教材,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生活适应校本教材的研发过程

(一)开展需求调查

我们以教育部2016年制定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指导,从壮族节日、壮族饮食文化、壮族服饰等方面展开教材编写前期调研。通过查阅与壮族文化相关的文献、书籍、音像资料等,对壮族文化的起源、发展、现状等进行框架式了解,并做好相关知识的提取收集;多次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市博物馆学习和调研,并到壮族人口聚居地武鸣感受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采访当地壮族居民,记录与壮族文化相关的当代生活场景;对壮族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记录其家乡传统的壮族民俗、服饰及餐饮文化等,多方面了解我区不同地域壮族文化生活的差异;针对教师和家长群体展开调查,设计“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教材使用现状调查问卷”和“生活适应校本教材开发家长调查问卷”,就本校教师对上教版辅读学校教材和人教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本校学生家长对壮族文化的了解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查。

(二)筛选教材内容

通过上述一系列调查,我们得出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与世界领域最贴近的区域,从中筛选出壮族节日、壮族饮食、壮族服饰等与本校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编排,具体包括:家庭生活中“认识常见的食物”“认识常见的衣物、会戴帽子、会穿脱简便的衣服鞋袜”;学校生活中“愿意参与学校活动”;社区生活中“不乱扔垃圾,保护社区环境”“愿意参加社区活动”;国家与世界活动中“知道自己的家乡和生活区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间活动和习俗”“认识大自然、知道爱护环境”;等等。

(三)形成校本教材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要求生活适应课程立足于学生当前状态和未来生活需求,以适应生存,培养和训练生活适应能力为主,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围绕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展开,让学生在学习操作实践中体验与生活环境、地域特色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以此为指导,我们结合上述筛选结果,在编写壮族文化特色生活适应校本教材时,遵循现实性、综合性、活动性、灵活性四大原则,以广西壮族特色文化(节日、服饰、习俗、语言)为元素,研发适合本地培智学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其编排大纲见表1。

教学编排的顺序为“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着装”“我们的节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知道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知道自己的家乡以壮族为主体民族,学习制作壮族的特色食物(如五色糯米饭),认识常见的壮族衣物,学穿壮族常见的衣物,知道壮族最重要的节日(三月三、铜鼓节)。校本教材编排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生活实际经验,从大到小、由易到难进行编排(教材编撰过程略)。

例如,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的传统特色食物,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时,许多壮族家庭都会制作五色糯米饭。该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家庭中有机会参与制作五色糯米饭,能将生活化的知识技能迁移到书本上,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掌握该类知识技能,并将其再次运用到生活中。这样的编排,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識概念与实际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知识内容的陌生而排斥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顺畅,使知识的掌握更高效,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社交沟通、问题行为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二、生活适应校本教材的使用情况

(一)合理安排课时

教材初步成型后,我们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低年级学生课程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并结合具体学情设置了每类课程的科目和课时,低年级生活适应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同时,为了科学观察、验证上述校本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在低年级组建了实验班进行教材使用实践。

(二)使用评估量表

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指导,参考“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评量表”和《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评估指南》《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与实践》等评估工具和评估用书,我们编制了《低年级(1—3年级)生活适应课程目标评量表》。该评估量表根据特殊教育专家李宝珍提出的“四好”标准(0分、1分好照顾,2分好家人,3分好帮手,4分好公民)设计,结合日常观察、访谈(监护人或主要照顾者)、过程记录、操作解答、书面(口头)测验、作业分析等方法,评估学生在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与世界各的能力水平,并为学生绘制生活适应侧面图。下面以实验班学生杨××为例进行说明(见表2、图1)。15A0E3DE-89BD-4769-8613-3B612B0331FE

经过综合分析,学生杨××各方面得分都较低,尤其是人际交往、学习活动、认识社区等方面更需进一步强化,而饮食习惯、个人卫生、个人着装等方面相比其他方面得分略高。由此可得出杨××可提高、易达成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身心特点、家庭情况和社区环境等,制订长短期康复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促进学生潜能开发以及补偿缺陷等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有关教学要求

我们要求教师在使用壮族文化特色生活适应校本教材时,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将分层次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中,满足不同学生的个别化需求。遵循“小步子多循环”特殊教育理念,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参与合作为主,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同时,加强家校沟通,针对教学内容,邀请家长积极参与,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现家校有效沟通,真正让教学内容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再扩展到社区,实现从模拟教学情境到真实学习情境的顺利迁移。

(四)期末教学评鉴

使用壮族文化特色生活适应校本教材一个学期后,我们根据实验班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实施差异性评价,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将学校教育康复与家庭教育康复有机结合,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循环使用周期。仍以上文提到的实验班学生杨××为例,由表3、图2可知,通过运用壮族文化特色生活适应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实践,该生的饮食习惯、个人卫生、个人着装、学习活动等方面进步明显,而认识社区、社区安全、环境与保护等方面得分略低,这为我们下一步改进教材提供了参考依据。

(五)修改完善教材

我们在周期性运用壮族文化特色校本教材后,对参与实验的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期末教学评鉴结果,及时总结该校本教材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主题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合理、知识是否关联、编排设计是否科学等多个方面。经过多次研讨总结,我们及时修订完善壮族文化特色生活适应校本教材,以实现校本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教师的目的(修改结果略)。

三、实验效果与改进方向

总体来看,我校经过一个学期研发和使用壮族文化特色生活适应校本教材,参与实验的学生在饮食习惯、个人着装、学习活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主动参与度有所提高,学习意愿有所增强,问题行为有所减少,对校本教材内容的注意力比一般课程内容关注度要高。

以实验组的一名学生(小真今年8岁,障碍类型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在社会交往、语言交流、情绪控制等方面存在障碍)为例,该生在参与该教材实验教学后,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关注学习目标、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减少问题行为等。

第一,主动参与学习。在“广西壮族特色文化——五色糯米饭”一课中,小真的课堂主动参与情况让教师眼前一亮。本课教学内容围绕生活适应与广西壮族特色文化进行设计与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听解說、看图片、触实物等多感官参与方式,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去发展有意注意。以前,小真会长时间专注于某项活动如手指不停地转动塑料吸管,很难有意识地注意他人或事物,如果试图阻止或改变他的刻板行为,极易引发他强烈的对抗情绪和行为。本课教学中,当教师利用他熟悉的五色糯米饭吸引他注意,在他注意力集中的瞬间发出指令,如“看糯米饭”“做糯米饭”等,小真能立刻关注学习目标,做出正确反应,有意注意力有所提高,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第二,学会控制情绪。根据家长反馈和教师日常观察,小真发脾气有时是生理原因所致,有时是学习任务过难引起。在“广西壮族特色文化——认识糍粑”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学生动手制作糍粑和品尝糍粑的教学内容,小真在课堂上参与制作糍粑并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减少了其在自我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以发脾气的方式获得自我满足的次数。在“广西壮族特色文化——认识民族服饰”一课中,教师设计了给民族服饰图案上色和裁剪的教学环节,小真能熟练使用剪刀,并且喜欢剪纸。由上观之,小真在参与自己喜欢的教学活动时通常情绪平稳,能够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并在快乐的情绪中习得知识。

第三,问题行为减少。过去,小真时常出现掐人、捏人等问题行为,这些行为属于主动攻击行为,比如当老师让小真的同桌到黑板上贴自己喜欢的图片,小真会快速去掐同桌——他不希望别人拿走自己喜欢的图片。于是在“广西壮族特色文化——认识民族服饰”一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小真用“老师”“妈妈”等称谓词正确地表达自己想要对民族服饰进行画画和涂色的需求,让其获得有效关注并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能够根据教师的指令,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活动,而没有与同伴发生冲突或干扰同伴的学习,问题行为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

实践证明,我们研发的具有壮族文化特色的生活适应校本教材,符合我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通过合理使用这一校本教材,学生的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较大提高。但是,由于校本教材实践时间较短,本校教师经验与能力有限,研发使用生活适应校本教材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下一步,我们将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工作:在编撰人选方面,邀请高校的特教专家、教研机构的特教教研员参与指导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听取中高年级教师及家长的意见;在教材内容方面,选择更贴近区域特色和现实生活的内容,将学生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与习惯养成教育融入教材;在后续使用方面,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引导更多学生的家庭成员参与教材的使用,助力课程目标更好地达成。我们将正视各项不足,积极改进方案,优化校本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让更多特殊学生获得更适合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辉.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研究的现状、反思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47-52.

[3]王红霞.培智学校校本教材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3):37-40.

[4]田言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10):89.

[5]乔秀梅,宋京昱.课程本位评估在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3):54-58.

[6]李小平.把重点转移到生活能力的训练上来:培智学校中度班生活适应课程的设置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4(Z1):10-12.

[7]吴春艳.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2):31-35.

注:本文系2018年度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新课标背景下学龄孤独症儿童《生活适应》校本教材的研发”(ZC20183005)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严钰程(1990— ),广西贵港人,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张洁丽(1982— ),广西梧州人,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曾兰(1969— ),广西南宁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及孤独症教育。

(责编 欧金昌)15A0E3DE-89BD-4769-8613-3B612B0331FE

猜你喜欢

培智学校校本教材
浅谈培智学校低学段语言康复课程开发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质量的评估体系研究
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培智学校多元教育对象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探究
论中职数控专业项目化教学开发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班级授课制下培智学校语文差异性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