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陵洞箫艺术的传承现状和保护策略研究

2022-06-07李思杨李珈仪

艺术评鉴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民乐非遗

李思杨 李珈仪

摘要:洞箫,简称作箫,是古老又常见的民族乐器,不仅是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优秀文化,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因其演奏难度大、教学资源匮乏、当代快生活节奏冲击等原因,生存环境恶劣,传承形势严峻。本文将从高陵洞箫的几种古代的发展形态以及文化传承现状着手,浅谈洞箫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洞箫  非遗  传承保护  民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洞箫是我国传统的竹管乐器,多用紫竹制作,亦可用白竹制作,发展历史十分久远,起始地位崇高。华夏文明数千年,从古至今,上至宫廷乐师,下至民间艺人, 洞箫都是他们最常用的乐器之一;文人墨客也钟爱于箫,有关于箫的诗句众多,且都朗朗上口,颇有意境。从苏轼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再到辛弃疾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等,这些诗词无不体现着只有箫才有的悠长深远的意境。箫从外到内、从形到声的美丽,已经渗透到了华夏民族的灵魂深处,并成为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一部分。但是,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与越来越多外国文化的入侵,许多年轻人都对传统文化抱以轻视的态度,反而热衷于追求外国文化,如好莱坞电影、韩剧等等,忽视自己的本土文化;加之在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唯财富论”逐渐呈现出病态化、偏激化的发展趋势,从古时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发展为现在的“只想一夜暴富”,财富成了很多人毕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这更是从经济层面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当今社会全面小康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中年人的业余生活被旅游看展、爬山钓鱼等等娱乐活动所充斥,年轻人虽然生活压力巨大,但在加班之余,也有剧本杀、蹦迪等消遣,大家普遍由精神享受过渡为物质享受,从而更加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因此大量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失去生存空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困难,洞箫也不能幸免。

一、洞箫的发展

(一)骨哨

据史料记载,箫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骨哨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由于骨哨是有资料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乐器,因此并没有什么美观度,系截取鸟禽类的肢骨中段制成,哨身中空而略呈弧曲,在凸弧一面几乎等距离错磨出三个椭圆形音孔,造型看起来较为简陋。

历史学家考察后,发现该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其中鹿科动物居多。河姆渡氏族获鹿丰厚,与骨哨的使用关系甚大。追其原因是猎人利用骨哨模拟公鹿的鸣叫,吸引异性,从而对其进行猎杀。

(二)龠

在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发展后,在周代的文献记载中发现了记载有三指孔的竹制气鸣乐器——龠。龠是中国古代管乐器,因其形状像编管之形,所以又认为其为笛。按它的持姿与吹法大体可以分为四类:横、直、竖、斜。横吹有笛、龠;直吹有唢呐、管子等;竖吹有洞箫、尺八等,洞箫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发展;古龠之斜吹,其法质朴,不需要另设吹孔,只需用一端做吹口,即可发出声音,不需太多吹奏技巧。中国的龠类乐斜吹乐器计有近十种,但流传在民间的主要分为以下五类:贾湖“骨龠”、新疆“鹰骨龠”、哈族“斯布斯额”、道教“篍”、刘氏“九孔龠”。溯其源,它极可能滥觞于人类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

(三)长笛

到了汉代,在很多诗词中出现了“长笛”,汉代马融的《长笛赋》中就有:“近世双笛从羌起”。从文献记载来看,长笛的形状以及制作工艺已经与现在传闻中的尺八、洞箫等类似。关于笛的制作,记载中有西汉京房制作五指孔的长笛和西晋荀勖首次利用三分损益法制作六指孔的长笛两种。但对于洞箫来讲,最有学术价值和最有力的关键性论述,应为前者。这是历史上目前已知的对洞箫类乐器制作工艺描述最早、最准确、最清晰的记录。

(四)尺八

隋唐以来,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取代了长笛的地位。《新唐书·吕才传》中记载:“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因其长一尺八寸,故称为尺八。”尺八是古代吹管笛箫类乐器的一种,宋代开始,来自民间的乐器逐渐取代了用于宫廷的尺八。中国流传的竖制竹吹管乐器有箫、南音洞箫、广东洞箫等。其与尺八主要区别为箫和广东洞箫等为内挖u型吹口,常封顶盖;南音洞箫为内挖v型吹口,不封顶盖。而尺八的吹口是半月型外切吹口。

后来出现了五孔尺八,当时的日本遣唐使将其带回了日本,现在在日本的一些地方还能见到它们,其制作技巧精致复杂,音色独特而有韵味。沈括《梦溪笔谈》中写道:“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唐代以前并没有专门设定标准的界限来区分笛和箫,直到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和箫的概念才区分开来,是谓横吹笛,竖吹箫。

(五)排簫

今天发现的距离我们最远的排箫是三千年前西周时期的骨排箫,排箫是由一系列管子构成的管乐器,管子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把它们并排联接在一起,底部都用塞子堵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吹管,吹奏时气流进入管中,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唐宋时期排箫广泛应用,这也是箫真正通行于雅俗两界、进入大众的娱乐生活,并与之交融的时候。在宋词演唱中,箫于庙堂雅乐器之外,也成为流行的大众乐器。宋代,箫不仅出现在太常雅乐、燕乐歌舞中,还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宋词表演里。箫和宋词因为彼此的不同表现方式而同时熠熠生辉。箫因应用场合不同从而衍生许多种类,如:“燕乐箫”“鼓吹箫”“教坊箫”等。唐代十部伎中大多都采用了排箫,足以见得它在当时宫廷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我国民族乐器种类的增多和西洋乐器的不断传入,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发展,排箫因为音域较窄,传达的感情以及音乐表现力有限,逐渐难以满足民族、民间戏曲发展的需要,慢慢地被笙、笛等代替。F40E610E-4486-48CE-84CD-F9A9CA9D23DC

箫历经千年,发展至今,最流行的是洞箫,尽管高陵洞箫艺术在2011年已经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其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高陵洞箫艺术的传承现状

(一)高陵洞箫艺术的特点

高陵洞箫是在中国传统管乐器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形成的。清朝同治年间,胡学忠和胡道满两位民间艺人吸纳秦腔、曲子、关中道情等相似艺术的精华部分以此独创的洞箫演奏技法。其中以双音代唱法最为出名。

洞箫能够最大程度上表达秦声、传达秦韵,尤其是辅以胡道满独创的“双音代唱”演奏法,将秦腔唱法与箫的吹奏运气指法相结合,这种演奏方法可以将洞箫的低声突然放大和唢呐一样粗而响亮,让听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它是由多个洞箫合奏而成的声音。这一新的演奏方法改变了洞箫演奏时传达出的悲伤,可以说,胡道满把洞箫的表演风格从低沉凄凉变成了明亮欢快。

(二)高陵洞箫艺术的传承人

高陵洞箫艺术的发轫人是胡学忠,但是如今关于胡学忠先生的文字资料较少,在网络上很难找到关于他的只字片语,很多文献里他都是与胡道满一起出现,一笔带过,因此我们要了解他关于洞萧的一些事迹比较困难。

第二代传承人胡道满是胡学忠的二儿子,受父亲品箫的熏陶,胡道满特别喜爱品箫。1924年,胡道满15岁时,在泾阳崇文塔顶吹奏了《绣荷包》和《苦中乐》,吸引了许多游人。20岁时,为了更好地运用气息,他常常蹲在井边,对着井口吹奏,听其回音,反复改进。在此期间,渭南、临潼、长安、高陵、泾阳等地的拜访者慕名而来、络绎不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道满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党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县文化馆多次让胡道满参加县上组织的演出活动。比如1955年,胡道满就在渭南地区和陕西省举办的民间艺术表演观摩大会上获得了省级甲等奖,随后,他又参加了“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获得了洞箫演奏个人特等奖。演出结束后,他受到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78年,洞箫艺人胡道满先生逝世,20世纪70年代, 胡道满先生的名字在整个高陵县乃至省城西安都赫赫有名,正是他把洞箫艺术发扬光大。胡道满先生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在老一辈人那里有一个关于他的传说,因为他的勤奋所以经常对着井口练习这使得洞箫的声音通过回声传播至五六里之外。

洞箫的第三代传承人是胡永汉和胡天民。胡永汉在十四岁就已经开始随伯父胡道满学习吹奏洞箫,并且在原有的技巧上融入了自己的演奏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洞箫风格。胡永汉先生为了将该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不仅在陕西省广播电台热线收教徒弟,还深入音乐学院走近校园讲解洞箫文化。2010年胡永汉先后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陵洞箫艺术的市级、省级传承人,并于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高陵是洞箫的发源地,所以针对洞箫的传承问题,文化馆主要是通过线上宣传与线下提供教学场地等方式。

(三)高陵洞箫艺术的传承危机

即便如此,高陵洞箫依然面临失传的风险:

第一,洞箫虽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社会的科技化与外来文化传入的迅速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淡忘甚至没有渠道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人缺乏宣传的平台。高陵洞箫传承人年龄较大,不能够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洞箫的宣传。

第二,传承人心态发生变化。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传承人没有发现或者是不能利用其传承的传统文化创造经济价值,这会对自己本身的生活带来许多时间、精力与财力的消耗,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作为传承人的心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手艺者在社会地位层面也并没有得到优待。他们作为古代精湛技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本应受到社会的尊重,然而,市场经济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导致许多人将财富视为判断社会地位的唯一因素。事实上,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长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还可以激发现有传承人的工作热情和事业热情。

第三,非物质遗产继承人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由于民间传统文化起源于旧农业经济和社会,因此大多数民间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多在农村地区,其技术传承人也在农村生活。社会快速发展以来,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生活在农村、主要依靠小农经济的民间传承人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继承人的经济状况不佳直接导致无法继续继承工作,年轻人不愿加入继承团队。与洞箫传承的现状一样,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老龄化而弱化。比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收入不足1万元,且传承人没有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由于经济困难,近三分之一的传承人无法再继续从事传承活动。

三、高陵洞箫艺术的保护策略

非物質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没有实体载体赖以传承,只能靠人们身口相传,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了传承困境,在这样的需求下,开展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利用研究,我们责无旁贷,因为这是彰显地域文化、提升地域形象、传承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在学习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该牢牢把握住与时俱进这一原则,将现代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在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谭维维与陕西渭南华阴老腔保护中心的华阴老腔艺人合唱的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就成功让“华阴老腔”这一非遗文化在网上一炮而红。而这首歌曲之所以能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它在原有传统演奏乐器的基础上增添了架子鼓、贝斯等,并且将传统唱法改为摇滚风格,这一反差得到了观众们一致好评。这一成功不仅为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起了一个好的开头,也为我们其他品类的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思路。F40E610E-4486-48CE-84CD-F9A9CA9D23DC

洞箫作为高陵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与走访,发现当前洞箫的传承基本都是老一辈的传承人在苦苦坚守,很少有年轻人会去学习和传承。时下,短视频颇受年轻人的青睐,很多非遗技艺也投入到了短视频宣传的行列,比如高陵洞箫民乐协会就时不时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一些学员练习洞箫、吹奏曲目的视频。我国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大方针便是采用流行带动传统的方式,这种方式采用了年轻人最喜爱的形式,使年轻人在更大程度上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间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作为传承百年的古老技艺,蕴含了浓厚的中华文化,也应该跟上潮流,推陈出新,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洞箫技艺的行列,一同将洞箫技艺与文化发扬光大,历久弥新。

目前,政府对洞萧艺术的保护也实行了一系列帮扶措施:第一,2006到2008年,高陵县文化馆对胡道满洞箫技艺进行了普查、搜集、整理及建档工作,投入资金3000余元;第二,2008年为申报胡道满洞箫为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资金2万元;第三,为成立组建胡道满洞箫学习班,已投入资金1万元;第四,为开展胡道满洞箫艺术研讨,累计投入资金1万元。除此之外还广泛搜集资料,谱曲谱、灌注音带。保护内容有:其一,对胡道满洞箫艺术传承人进行了登记建档工作;其二,编辑出版《苦中乐》和《大金钱套柳生芽》曲谱;其三,对胡道满洞箫演奏中的“双音代唱”和“喉音”演奏技法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整理研究;其四,对拥有胡道满洞箫技艺的传承人进行适当的生活补足。

另外还有许多组织也加入了保护这项非遗的行列,如2020年注册成立的高陵洞箫民乐协会,这两年来协同高陵文化馆举办了许多弘扬传统文化、民族乐器的文艺表演活动,做活动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广,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媒体平台上都有发布一些活动视频以及文字宣传,尽最大的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门技艺。高陵洞箫民乐协会甚至开班招收民族乐器学员,免费将这项技艺传授给大家。

四、结语

中国是唯一一个传承至今的古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许多璀璨的古代文明结晶,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种类多样的文化才使得今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能够了解并赏析这些来自千百年前人们的大美精神世界以及文化产物。但在了解文化的背后,更应该有深刻的反思——在时代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些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脊梁,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记录载体,体现着各民族不同的精神特质,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为传承方法。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本国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洞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被弘扬被传承。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树立群众文化自信的要求。让更多青年投入到文化传承的队伍里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帮助国家早日实现民族复兴。

过去几年里,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只能通过官方机构推介,如今,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也随着各种自媒体平台的大力支持,还有平台流量变现的物质鼓励,越来越多的民间创作者开始走上这条道路,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同时,还通过互联网向大家弘扬传统文化。无论是现在已经淡出大众视野的“当代陶渊明”李子柒,还是抖音的大V网红“非遗抖起来”,还有突然爆火的草原小王子丁真,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传统文化,更甚者如李子柒,凭借着像诗中描写的那般的田园生活的作品,以及其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作品风格在外网也圈粉无数,粉丝数量甚至超过了他们本国的官方媒体,这也彰显着如今的网络环境已经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便利之门。

我们就更要抓住大好时机,做到传承和传播“两翼齐飞”,不仅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让世界看到我们先人智慧璀璨结晶的发展。当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非遗传承更不能离开互联网。随着越来越多中国风、中国化的内容输出到世界,这当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也必将会对世界产生影响。这个过程在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促进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文创产品为载体,链接到全球,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正国.中国龠类乐器述略[J].人民音乐,2001(10):46-47.

[2]孟晓洁.探徵箫的演奏形式变革[J].音乐时空,2016(03):116-117.

[3]甘子成.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4]罗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甄陵,卢江.高陵洞箫艺术[M].风物嗣音:西安市高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2019:2-8.

[6]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事保护[J].中国版权,2011(04):7-11.

[7]张穗.浅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5(04):193.

[8]邱凤鑫.北派古彩戏法的传承與保护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7年.F40E610E-4486-48CE-84CD-F9A9CA9D23DC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民乐非遗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
金钟奖首涉民乐组合茉莉花民乐组合和圣风组合共获金奖
我,民乐高手
天道为酬勤 大略驾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