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效用的思考

2022-06-04柯永红

天津教育·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柯永红

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观察。心理的健康为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而对高中生而言,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直观地反映在学生的行为举止以及性格习惯上。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内心极度渴望独立以及认可,再加之学习上的压力较大。因此,学生避免不了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了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善良乐观,积极开朗的性格,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在高中的学业生活的压力下产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教師,应积极地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地融入学生群体,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向上发展。

一、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高速成长的状态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极为敏感以及脆弱,同时加上高中阶段学生将会接触到更多的人,以及学习的内容也逐渐变得困难。在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下,学生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辨别自身的心理是否健康,促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对症下药。教师就应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着“早发现,早缓解,早治愈,早健康”的思想。正确对待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能健康快乐成长。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拥有健康的心理,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高中的环境下,学生所学习的科目较多,其作业以及需要了解的内容也较为繁杂。如果学生不能养成健康的心理,会导致学生心神不宁,思虑过多,不能集中学习精力的现象。学生难以拥有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开朗乐观的性格。从而限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难以提高综合水平。因此,要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保持乐观的状态去对待消极情绪。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调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二、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的原则

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能提高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为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协同,推进心理教育的课程,将心理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或者是学习中。同时也要求各个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所产生的困惑以及情绪和状态上的问题。真正将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及时地发现学生所产生的问题,从预防、渗透、疏导多方面协同入手,真正做到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二)面向全体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才会显得更加具有效用。具体而言,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以集体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可以通过授课讲座或者是采用活动的形式,先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然后,再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怀着一视同仁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不能以成绩和性格去定论一个学生。既要使大多数学生心理得到教育,也要让小部分以及极其特殊的学生得到了相应的照顾。

(三)平等交流的原则

平等交流是改善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教师而言,要想让学生敢于向自己说实话,敢于抒发自身的思想,就必须要和学生打成一片,秉承着平等教育的原则,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进行实际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并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切记不能以使用命令或者是强制的方式让学生开口,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接纳。

三、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要正确认知、定位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要正确认知、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四种观念,一是可持续发展,即将学生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二是全面发展,即重视学生在知识、情感、技能等多维度的发展;三是团体发展,即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四是潜能开发,即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因此要竭力激发这种潜力。不难看出,这四种理念是相互联系的,且均是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明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个性的尊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教师的平等朋友,这种“伙伴”或者说朋友的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关系。当然,把学生当朋友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纵,而是一种顺应学生发展规律,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的教育。最后,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活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上都有其独特性,其将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学生)作为主要对象,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辅导和干预,因此其课程内容可以非常灵活,教育方法不采取讲授法而是多采用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全体学生发展

对高中时期的学生而言,由于受到自身心里的闭塞以及渴望独立,渴望被认可的思想,很容易陷入思维的误区而产生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积极地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讲座,要用深入浅出的观念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念去感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健康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情绪起伏较大,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压力以及影响,在不知不觉间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定期面向全体开展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中了解学生情况,对他们感到疑惑的问题给予帮助。让学生透过事情的表象去看待事情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兼顾到全体学生。对那些不善于表达,情绪低落,或者是具有明显心理问题的特征要加强照顾。主动地走下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学会自我缓解以及分解压力。同时在讲座的过程中,教师则告诉学生一些常用的倾诉和宣泄压力的方法。如呐喊法、心情树杈分解法。真正能让学生在讲座中学会缓解自身心理问题的方法,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融入日常实际生活,推动师生平等交流

在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空谈理论知识,也不能只讲缓解方法。因为无论是哪一种,都过于空洞化,无法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教师应基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向教师进行吐诉,推动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以此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拥有良好的交流环境,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以及效果。为此,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交流环境的建构。可以朋友的方式去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与教师相处的轻松和愉快。在此之后,教師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引出一些生活中所常见的话题。比如,对学业的话题以及对生活上的话题和学生进一步地拉近关系。让学生敢于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则需要让学生思考自己在这些方面有哪些看法。以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吐诉,当学生吐诉完成后,教师这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意义深刻的小故事以及道理。让学生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以更加全面的眼光对待当前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在这种平等交流的过程中,能显著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四)善于发现学生问题,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若高中生产生心理问题,则直观的会表现为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情绪管理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针对学生所产生的问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心理暗示或者心理疏导的方式,让学生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以此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教师鼓励学生自由互动交流,讲解自己舒缓心情的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降低高要求,使学生能以更加平常的心态对待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融入每一课的教学中,各科教师共同努力,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正确的人生观念。最后,教师也应积极地联系学生的家庭,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去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真正将学生奉为教育的主体,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实施

为了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增进对其的认知与兴趣,就要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首先,要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当下,关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课程内容选择的自由度很高,教师应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教育传统和学生实际开发适合学情的校本课程,如针对高三学生,他们面临学业和高考的压力,可以选择一些帮助学生调节压力、焦虑和情绪的教育内容,并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排解。其次,要采用灵活变通的教学方法。高中生比较年轻,他们的个性独特、喜欢新鲜事物,因此教师应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利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例如,游戏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如“你画我猜”“请你跟我这样做”,让学生快速跟周围人、集体和环境熟悉起来,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最后,要采用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课程形式应尽量多元化,可以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基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参与到主题辩论赛、心理小品等团体心理活动中,让学生扎实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深刻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此外,还可以组织心理影片鉴赏活动,作为一种备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在鉴赏心理影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跟随情节的发展获得别样的情感体验,还能借此实现一次心理辅导。如组织学生观看《肖申克的救赎》《国王的演讲》《当幸福来敲门》等正能量电影,不仅能给予学生特别的体验,也能引发他们关于意志力、正能量、坚持和努力的讨论,并将其中的一些积极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六)要构建专门的学校心理咨询室

面对学生已经存在的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应构建专门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满足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心理咨询室的选址要安静,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布置要温馨,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配置要基本保证,如有舒适的软硬沙发、纸笔若干等。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教育价值,教师应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和记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生活经验、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引领。例如,对高一入学的新生,教师应组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主要记录学生的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概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等;二是身体状况,包括身高、体重、视力状况、健康状况等;三是家庭主要成员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等。对档案的管理坚决执行保密原则,除了教师和学生,其他人查阅学生的心理档案必须经过学生本人同意。同时,要倡导健康的心理咨询观念,心理咨询类似于心理体检,要让学生有定期做“体检”的意识,如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对心理咨询介绍和宣传,使学生认可心理咨询,做好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其经常去咨询室聊聊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发挥好咨询室的“软”作用。还可以和班级进行联合,定期开展活动,尤其是在班会时间,做好案例的讲解,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七)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当下,关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不足。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教师素养和专业能力。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升心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当下,高中心理教师及心理课程的开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心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仍需要提升。除了要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增加心理健康教师课时,还有提高其工资水平,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程度,提高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发展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人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环境和组织,而教师专业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组织,在共同体中,教师与其他教师同心同行,探讨各类问题、相互监督促进、展开思想交流、进行沟通协作,实现知识经验的传递和专业素养的共同提升。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也应发展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不同所长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探讨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教师合作的积极因素和优点,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造出一种团结互助、亲和温馨的工作氛围,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职业融入,以进一步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与否,关乎学生的成长发育以及学习生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法影响学生,缓解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性格。真正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会自我缓解消极情绪,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实现学生长远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