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策略

2022-06-04陈爱梅

天津教育·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目标内容课文

陈爱梅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大多数学校重视语文学科的改革。目前,语文教学模式还是以“篇”为单位,一篇篇对文本的字、词、句逐个分析理解。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也是零散的,造成语文教学高耗时、低效率。因此,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正在探寻一种更为高效的教学新模式。单元整合教学是在素养时代所提倡及推崇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核心素养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索,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概述及现状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概述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在遵循科学的语文教学观下,明确语文学科阶段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利用相关的整合策略对单元内容按需取舍,将课内外资源加以整理,重组教学内容,达到单元的有机融合。其遵循“研学后教”的形式,即学生先进行自学,教师后进行讲授,给予学生一个轻松的“大语文”环境。单元式整体教学的“整体”不仅包括单元的整体知识结构,即知识的内容与价值、思想与方法等,还包含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转化。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整合、推断,从而提高学生的“求同、比异、归纳”等阅读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求解、创新思维等能力,同时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单元式整體教学是在素养时代所提倡及推崇的教学形式,它符合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核心素养的长远发展。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围绕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开展单元整合教学时,多数教师都是按部就班地对该单元中的内容进行逐一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把单元的学习内容、知识重点教给学生,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考虑以及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能很好地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求,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由教师单方面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自我思考探究较少,同学间、师生间的沟通较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深入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单元整合教学的提出和应用,也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把握语文教材中各单元的结构、内容,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情况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以逐步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价值及意义

第一,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单元整合教学,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了解课文内容,归纳整合单元知识,划分单元教学重点,改变传统教学中因知识点过多而出现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从而能更有目标、更有条理地开展教学活动,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充分吸收、理解所学内容有积极帮助。

第二,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单元整合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收集相关资料与内容,并巧妙地进行资料和教材内容融合,这也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教师自身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单元整合教学的开展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地提出了要求。在开展单元整合教学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单元的整体内容,了解单元内各文章间的关联,从而对单元学习产生整体的认知和把握,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积极帮助。

三、单元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把握单元主题,确定教学目标

没有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如一艘没有罗盘的船。统一教学三维目标,克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相脱节的现状是单元整合教学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在解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单元整体,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凸出具有统领作用的单元教学主题和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从而让教学更具有层次性。

1.确定多元化单元目标

有预期的单元教学目标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往往取决于一个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可从单元中提炼出来。因此,教师要基于对整个课本的把握,探索不同教学单元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整理不同教学单元在思想、方法或是语言表达上的异同点,从而确定出多元化的单元目标。

2.制定整合化模块目标

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在较少课时的教学中难以完全实现。教师在研读、深入了解整本教材后,需要根据单元的整体目标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组合教学内容,划分内容模块,同时制定合理的课时目标,整合模块目标。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归纳单元内各文章的共性目标。例如,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一项学习目标。因此,在开展单整合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识字写字”作为一项基础的单元学习目标,然后结合单元内容的具体情况制定,即本单元需要认识多少字、会写多少字。第二,分解单元内文章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目标,并分析这一目标是如何在各篇文章中落实的,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来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第三,重组、整合各课时目标,做到从单元整体入手、统筹全局。

(二)立足单元主题,实施整体教学

基于单元主题,立足于教学目标,不再是一篇课文教授2~3课时的常规做法,而是课堂上不把重点放在大量的分析上,着力于突破重难点,注重从整体上完成学习目标,这就是单元整合教学的基本思路。遵循这一基本思路,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策略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前,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单元预习,对课文进行初读,对单元整体内容形成一个初步印象,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做铺垫。在初读文本和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教师不刻意引导教学,让学生自行联系导语、插图、注释等对这一单元的所有课文进行通读。另外,在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时,生字生词一直都是学生顺利完成阅读的“拦路虎”。因此,在预习单元内容后,学生通过自主查阅字典或小组交流讨论集中解决生字词,减少课堂上生词学习的任务,可快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阶段。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该单元的课文分别为《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就可以整合单元内容,将识字写字作为基础教学目标,即第一课时目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将体会这些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意识作为第二课时目标;该单元的导语为“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在开展单元整个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一导语来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将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父母之爱”作为重要情感意识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读该单元的各文章,对文章内容产生初步的了解与感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关于更多父爱、母爱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这样在后续深入学习该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及对知识点的把握,达到提升单元整体教学质量的效果。

2.群文阅读,纵向迁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利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条线索穿针引线,对相关语篇、活动、口语交际和习作等内容进行集合。基于这种“双线组元”的单元内容编排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不用精讲一个单元中的每篇课文,而是合理规划,以文带文,进行一篇精读、多篇同主题课文的略读即可。在求同中深入对单元主题的了解,在求异中感受同主题不同文章的特点。在精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诵读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再利用精读课文抛砖引玉的教学作用带动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

例如,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围绕着“亲情”这一主题展开的。教学中,无论是识字还是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教师都应将知识与“亲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以“主题”来穿针引线,关注前后文的联系,开发重组单元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对症下药,从而完成单元的整合教学。再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等几篇文章都是围绕“思乡”这一主题所展开的描写,因此,教师就可以将本单元的三篇文章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在阅读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三篇文章所要的表达的情感、突出的重点进行梳理,从而将“对家乡的眷恋与怀念”这一主题作为本次群文阅读所凸显的情感基调。而在明确了主题后,再引导学生对三篇文章展开细致阅读,对阅读文本中的不同人数、不同事件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阅读内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三篇文章的重要内容,从而直观地将文本内容进行呈现、对比和细化,之后再由教师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表达的对“童年时和祖父在园中快乐时光”的追忆,体会陈慧瑛在《梅花魂》中借由老华侨的故事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感受季羡林在《月是故乡明》中所展现出的对家乡的眷恋。这样在相同主题的引导下,可以很好地将不同阅读文本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有目的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学习,这对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了解程度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均有积极帮助。

3.自读交流,横向迁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在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可以推荐与本单元主题相近、风格相似、体裁相同的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自行阅读、交流。当然,教师需选择与本单元学习相关的书籍,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上所学方法,利用自读促进知识的横向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闻一知十,不仅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感受,而且所学的阅读的方法可迁移运用到之后其他学习中,有利于学生掌握多领域的知识。例如,在完成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群文阅读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就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是自己对本文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也可以是通过阅读文本后所想到的自己爸爸妈妈给予自己的关爱、也可以是读了文本后自己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或者想要做的事情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融洽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大胆去交流、去发言,让学生在发言与倾听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及文章所要突出的主题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感知,从而达到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4.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小学阶段是学习写作的最佳开始时间。阅读是吸收的养分,写作则是收获的果实,两种活动相反相成、互为表里。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仍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尚未引起关注。进行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可用之处,将课文内容中的闪光点、语言点作为习作教学的训练点,一方面帮助学生在阅读时积累写作的素材、把握写作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在习作时回忆起所学的课文内容。例如,完成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群文阅读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慈母情深》展开精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以及语言的内容进行标注,让学生通过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母亲工作环境、工作状态等方面的侧面描写刻画来凸显母亲对“我”的爱、对家庭的付出;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中用到的修辞手法,并尝试用文中所采用的侧面描写方法及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来进行仿写练习,从而达到读写结合的效果,让学生在进行练习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自然而然地实现读写的衔接。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而教学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因此,需要优化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突破小学语文“一课一教”的传统模式,在教材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触角伸展到更广阔的天空,实现小学语文学科的整體教学。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可以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在语文素质方面以及自主、探索、合作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单元整合教学理论与实践给予持续的关注。

猜你喜欢

目标内容课文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