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辽宁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2-06-02姜健力

辽宁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姜健力

〔内容提要〕本文在全面分析辽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提出了营造产业发展宽松的发展环境和人才环境、壮大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软件业 产业发展 对策建议

一、辽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辽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件业”)不断壮大,成为数字经济乃至整体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软件业发展稳中有进。随着全省经济发展走出最困难时期,实施“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辽宁软件业也企稳回升。2021年前11个月,全省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822.5亿元,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13位,位次高于辽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规模以上软件业企业1673家,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11位。在全省城镇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就业人数稳步增加。

2.软件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进入“十四五”时期,辽宁实施“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数字经济及各相关产业、领域的专项规划和支持政策,提出产业发展方向、领域、路径以及重点工程,完善产业发展机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行业竞争力企业,构建软件产业自主生态。

3.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1年11月,全省軟件产品收入871亿元,占全省软件业务总收入的47.8%,居全国第10位,比2016年提高6个百分点;信息安全产业收入达133.7亿元,居全国第3位,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7.3%,占全国信息安全产业收入的8.1%,形成了新的优势产业。

4.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辽宁软件企业的平均研发支出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8%以上,其中东软集团、大连华信等龙头企业的平均研发支出超过10%,每年注册的软件著作权超过10000件。

5.产业布局日趋集中。2021年前11个月,沈阳和大连的软件业务收入占全省总收入的99.6%。集群和园区成为产业、技术和人才聚集的主要形式。目前,辽宁已形成沈阳浑南软件与电子信息、大连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两大重点产业集群,建成沈阳国际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华信软件园等一批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产业园。

6.外包产业继续领先。长期以来,以东软集团、大连华信和文思海辉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企业在中国一直保持领先地位。2020年,辽宁软件出口额达到26.0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额的4.2%,仅次于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排名第6。

7.龙头企业作用明显。东软集团有限公司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1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中排名第19位;大连华信跻身全国软件行业百强;以美行科技、瀚闻资讯、畅通数据、现代高新技术、心医国际等为代表,形成了一批技术独立、细分优势突出的软件企业,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存储、数据库研究与应用等领域居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8.“两化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在赛迪顾问“2021全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竞争力”百强排行榜中,沈阳和大连分列第15和23位。在赛迪顾问“2021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沈阳和大连分列第34和35位。截至2021年底,全省上云企业近9万户,比2019年增加了4万户;全省5G基站已达到5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营15个、在建6个,总数居全国第6位。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1.2%和54.2%。2019年以来,辽宁已完成109个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1.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5.6%。在全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指标中,辽宁开展服务型制造企业比例、工业云平台应用率等10项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辽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软件业发展的外部需求较弱,全省经济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软件业发展与领先地区的差距拉大,2020年,辽宁软件业务收入在全国各地中的位次由2011年的第4位降到第13位。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服务发展不快,2017—2020年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年均下降4.3%,比全国年均增速低19.2个百分点。头部企业数量较少,到2021年11月底,辽宁规模以上软件企业仅有1673户,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辽宁鲜有在国内具有竞争力和实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软件外包业务优势地位受到冲击,人才匮乏且引进难、留不住。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技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辽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近几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某些领域和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软件业发展与全球同业的发展基本保持同步,而且发展态势更好、更快,呈现越来越强的服务化、平台化、融合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将持续高速发展并逐渐成熟。

(一)辽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工具,并推动各个行业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由这些技术推动的5G技术广泛应用将促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开启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各行各业对软件业的需求持续强劲。

2.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软件产品和服务向基于云计算方向发展,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相互渗透,向一体化软件平台的新体系演变,产业模式则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

3.“两化融合”深化。制造业与软件技术的融合已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主旋律。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双轮驱动格局初步形成,工业软件尤其是App将成为推动软件产业与工业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

4.国际化发展加速。软件企业加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布局,骨干企业持续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在境外设立分公司或研发中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软件出口呈上升趋势,跨国经营活动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国际化发展正在成为国内企业实现业务增长的新动能。

5.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竞争加剧。综合考虑人力成本、服务经验、市场成熟度以及社会和政治稳定性等因素,中国仍旧是全球最优良的服务外包接包地之一。同时,在向产业链上游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也面临业务架构重新定位、技术升级、人才招聘及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诸多挑战。

(二)辽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政策驱动和政策红利为产业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特别是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先后启动和实施了“两化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建设网络强国等国家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极大促进我国软件业的发展。

2.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和产业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技术和应用场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的产业主体、业务平台、融合性业态和新型消费,引发传统产业、居民消费、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多维度、深层次的变革,将不断激发对软件业的需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价值日益凸显,推动软件业加速发展。

3.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新需求。辽宁传统产业存量庞大,转型升级,特别是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十分迫切,为辽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为软件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

4.国际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新途径。虽然来自国内同业及跨国公司的双重竞争日益加剧,但是,对于拥有较好技术基础、市场基础、客户基础、品牌基础的辽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而言,也是进一步扩大优势的机会。

三、辽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确保有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根据宏观产业政策动态、产业发展趋势和辽宁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提升辽宁软件业发展的战略层级,把软件业作为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抓手,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动员全省力量,加快软件业转型升级,推进其高质量发展,把其建设成为辽宁新的支柱性产业,产业整体水平重返全国前列。

1.完善规划体系。制定出台软件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实施保障策略,把关键技术和领域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构筑细分技术和行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体系,编制辽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等领域的技术和行业发展规划,强化专项规划的战略目标引导。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对辽宁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的技术和行业发展,集中各种资源,重点突破,着力发展。

2.完善政策体系。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地方政策体系。完善适用于辽宁实际情况的技術和产业扶持政策。调整完善产业园区、财税、人才、双创等政策措施,充实完善“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支持企业立足本地、服务本地、开拓域外市场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政策措施落实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不打折扣地落实好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作用,实施软件产业专项扶持计划。加强政策衔接,在发挥公共财政引导作用的同时,将软件业作为政府各类产业基金、资金池、融资工具等的投入重点,充分发挥各类投资工具的作用。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专业化投资机构设立市场化基金,促进社会资本参与软件产业发展。

4.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继续加强沈阳、大连等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建设各具特长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园区,提升“双创”企业的孵化能力,增强对国内外企业的吸引力和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完善产业园区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强产业园区的智慧化建设,将“智慧”渗透到园区建设与运营的多个环节,有效提升园区的招商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创新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

(二)加强人才引育留用,营造宽松的人才环境

1.建立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的政策和引智引才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延续既有的、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制定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新政。完善面向高精尖人才政策,制定出台面向产业人才、外部行业专家、经营管理专家的优惠政策,完善面向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业务人才的政策。建立健全人才需求预测和流动态势的监测机制,适时引导人才流动;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精准引进高端人才。

2.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建设;紧贴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科研、技能等各类人才,特别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建设软件工程实训基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加大对高端、技能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特别是企业定制培训的扶持力度,开展普惠与定制相结合的人才培训。

3.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措施。继续降低人才落户城市,特别是沈阳、大连的门槛,对于留辽工作的优秀人才提高待遇,并在税收、医疗、子女入学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或者能将业务引入辽宁的企业经理人给予奖励。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提高专业人才实际所得。保障企业用人的自主权,出台更加灵活、便利的企业技术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政策。

(三)培育扶持市场主体,壮大产业发展基础

1.壮大龙头企业。摸清辽宁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有竞争力的企业底数,有针对性地培育其做大做强,迅速成长为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

2.培育发展独角兽和瞪羚企业。软件业是出现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最多的领域。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相关部门的政策协同,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促进企业加快成长。

3.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大力发展由相关中小微企业参加的产业联盟,逐步形成产业链,开发省内信息技术服务市场。孵化、培育更多的小微企业,支持创新创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四)着力推动重大应用,优化产业结构

1.着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切实细化、实化实施方案,具体化、项目化推进落实,引领全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2.着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协调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由原来各部门分散建设模式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共享模式转变。加强政府与社会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扩大信息共享覆盖面。建设省级大数据挖掘应用服务平台,提升大数据分析和服务能力,支持各领域大数据应用的快速设計、开发和部署,为部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服务创新应用提供支持。推动大数据在全社会的应用。

3.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制造”,加速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辽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4.着力推进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抓住政策机遇,尽快制定出台辽宁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的专项实施方案,推进区块链技术研发以及在社会治理、金融、产业和民生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5.着力增强产业服务外包优势。依托技术、市场、客户、品牌等比较优势,巩固和拓展日本市场,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和亚洲国家市场。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培育、扶持,支持规模企业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与业务价值升级,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快速拓展业务,扶持一些管理完备、技术先进、信誉好的企业做强做大,建立品牌企业。

(五)加强创新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1.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准确研判辽宁信息技术和产业能力与优势,精准定策施策,确定辽宁突破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领域、目标、任务,并集中力量予以支持。支持技术领先型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抢占技术发展的制高点;着力打造核心技术,以核心技术突破为目标建设软件领域的国家级创新中心。

2.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税收返还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补贴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基础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大对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启动和市场培育。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市场能力。

3.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搭建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科研平台,加强学科、院校、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研究、协同创新,促进科研院所与市场对接、与企业对接,围绕数字产业研究,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创新,加强科研成果向生产、企业、市场的转化。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