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类高职院校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2022-06-01陈杏禹梁春莉卜庆雁刘淑芳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职专业能力

陈杏禹,梁春莉,卜庆雁,刘淑芳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明确要求和决策,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2019年12月,“双高计划”正式启动,第一轮197所高职院校的253个专业群获得重点支持,其中农业类职业院校11所,涉农专业群20个[1]。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核心内容,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则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将对农业类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标准和路径进行探讨。

一、农业类高职院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一)团队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远系统工程,一个优秀团队除了考虑个体综合能力提升外,团队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梯队形成、功能模块建设对于整个团队的协同创新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当前各农业类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多依托专业而建,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团队发展长远规划,忽略结构化设计和培养机制建设,导致教学团队建设有名无实,有形无力,严重制约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二)教师来源单一,综合职业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为农业类职业院校培养师资的如“农业职业技术师范类大学”这样的机构,且直接从生产企业引进专任教师的渠道也不成熟,因此,农业类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来源仍以农业类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这些毕业生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无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实验室科学研究能力,但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明显不足。原有的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面向产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指导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也亟待加强。

(三)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管理困难

来自生产一线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是农业类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实践证明,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就业指导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直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一是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多无学历和职称,往往不符合学校对兼职教师的要求;二是部分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具备学历和职称,但由于缺少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偏弱;三是受企业工作时间限制,兼职教师无法按照课表到校授课,只能采取“满堂灌”式集中授课,或对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进行集中指导,效果不佳;四是学校能给予兼职教师的课酬不高,难以调动企业技能大师来校授课的积极性[2]。上述原因导致农业类高职院校优秀的兼职教师数量不足,队伍稳定性较差,为教学管理和队伍建设都带来一定困难。

(四)教师成长和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师内在上升动力的风向标。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次性的资质培养,而是具有动态性、长期性的规划性培养工程[3]。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教师个体成长过程的动态考评,而是主要以校内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等方式考核教师的综合能力,考核指标仍以研究成果、学术论文、资格证书等为主导,对到企业挂职锻炼、社会服务、就业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等职业能力重视程度不够,这不利于引导教师主动补充职业能力中的短板。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均是以课程或专业为依托进行行政化、机械化的组合,团队建设缺乏共同目标引领,导致团队自身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团队成员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团队内部管理论资排辈,团队组建进出自由,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和绩效激励机制[4]。

二、专业群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专业群,是按照与产业链或职业岗位群对接的原则,由一个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技术领域相近或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组成的集合。“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的涉农专业群包括园艺技术专业群、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休闲农业专业群等。以专业群为依托,整体规划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计划地进行个体培养、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建设,对于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专业群内各专业优质资源共享

从专业群视角构建教学创新团队,可以打破院系间、专业间的行政壁垒,按照任务模块整合优势资源,组建若干课程团队、项目团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分工合作。教师资源共享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课程、实验室、实训基地、研究项目、合作企业等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有利于降低教学成本和提升工作效果。

(二)有利于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支德技兼备、育训皆能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学团队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5]。教学团队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将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效传授给学生;教学团队推进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有利于精准对接社会岗位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有利于指导学生择业就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水平呈正相关。

(三)有利于专业群水平整体提升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教法改革、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技能平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等九大任务。其中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起主导作用。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践行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所有建设任务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来实施完成的,教师个体综合素质水平和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专业群建设整体水平升。

(四)有利于促进地方农业产业振兴

服务“三农”,促进乡村振兴,既是农业类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优质的教学团队不仅通过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同时他们还可以发挥专业特长,研发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示范推广、农民培训、技术指导、咨询建议等多种途径,直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三、专业群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一)专业群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

专业群结构化教师团队是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创建的多元结构的复合型、协同型团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升级加强版。它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由具有较高学术成就和创新性思想、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和在团队中能发挥凝聚作用的专业群带头人牵头。团队成员具有较高的师德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共同价值观和明确奋斗目标的引领下,按照校企“双师”结构、梯队层次结构和专业背景结构的合理搭配,形成人才优势互补、团队成员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它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力量[6]。结构化团队中又可根据专业建设任务模块组建若干小型专门化团队。

(二)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教师个体培养标准

农业类高职院校专业群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要求教师个体在具备高尚师德的基础上,具备“教师+农艺师+职业导师”的“三师”素质,同时还要发挥指导就(创)业、服务“三农”等多项功能。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思政教育能力、就业创业指导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专业建设能力。这六种能力融汇贯通,形成农业类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三师合一,六力融通”培养标准。

四、专业群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

(一)根据专业群建设任务,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

1.专兼结合,校企互通,完善团队“双师”结构

从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结对互助,克服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之不足,双方取长补短,协同指导,完善团队“双师”结构。

2.外引内培,目标明确,形成团队梯队结构

面向校外制定领军人才、技能大师、能工巧匠柔性引进计划[7];面向校内制定职教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分层培养计划。团队组建时考虑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有针对性地打造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队伍,在提升团队整体素质的同时,形成层级合理的梯队结构。

3.制定计划,多地引进,优化团队学缘结构

制定团队建设计划时应考虑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缘结构,避免连续从同一高校引进教师,防止因“近亲繁殖”导致的团队整体实力退化。

4.明确目标,协同创新,构建团队模块结构

将专业群建设的整体工作划分为若干任务模块,根据任务需要,打破行政归属,跨专业、跨院系、跨校企,甚至跨校际组建若干专门化协同创新团队;明确任务目标,不同来源的成员有机组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起到“1+1>2”的效果。

(二)以“四有”“六要”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组织建设,思想引领,把握团队政治方向

充分发挥系级党总支的领导作用和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教师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组织宣传,通过组织政治学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思政会议精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内容传达到每一位教师,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2.榜样示范,责任担当,引导教师爱教兴农

大力宣传教育系统和农业系统的“时代楷模”及身边的先进人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教师的家国情怀、教育情怀和“三农”情怀,使他们自觉产生职业的认同感、育人的责任感和兴农的使命感,争做“四有”好老师和“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同时兼备思政教育能力[8]。

3.严格管理,规范考核,建立师德师风考核制度

以“四有”“六要”为标准,建立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录用、资格认定、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同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度,全面提升教师师德水平[9]。

(三)产教融合,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1.职教理念、方法培训常态化

教师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学科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教师进行“洗脑”,洗去学科教育思想,注入职业教育理念。新入职教师必须经过职教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团队骨干教师也要定期参加职业教育改革相关培训,及时了解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和教学改革的新方法。

2.校内基地顶岗实践规范化

制定专业教师实训培训管理制度,要求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专职实践;骨干教师应以专业为单位,分年度轮流下基地专职实践或担任基地生产项目负责人,以此将教师、课程、学生和实训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师生专业技能、生产经验同步提升。

3.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化

依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学院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专业教师深入农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的企业实践可以结合精准扶贫、对口支援等项目,也可以和企业共同打造教师实训培训基地,专业教师和学生同时下企业顶岗实习,校内外“双导师”共同发力,保证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4.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进阶化

首先,以老带新,为新入职教师指定一位资深教师做“师傅”,从教学文件撰写到课件开发,从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掌控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徒弟”需要完成足够的教学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师傅”要频繁听课并及时进行问题反馈。

其次,引导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能力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软件大赛。

再次,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进阶式提升团队教师教学能力。

5.择业就业创业指导专业化

专业教师担任职业导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应选拔具有一定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并对他们进行职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资格培训,通过考核获得相应资格证书,以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

6.主动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考评工作

2020年之前,农业类高职院校多实行“双证书”制(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和考核,获得考评员资格,承担培训与鉴定任务。目前,高职院校逐步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主动练就过硬技能,积极参与到X证书的开发、培训和考核工作中。

7.主动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

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自然科学研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后可主持校级以上研究项目或企业横向课题,继而发表研究论文,出版科普著作,保证知识更新紧跟技术进步。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教兴农、精准扶贫等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8.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

根据专业特长,安排每位专业教师对接2~5个合作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一方面可以科学指导学生择业就业;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用人标准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教师的专业建设能力。

八条教师培养路径与六种能力关系见图1。

图1 8条培养路径与六种能力关系图

五、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发展保障机制

(一)教师成长评价机制

根据美国学者伯林纳的教师教学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将农业类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成长过程整合为新教师、骨干教师和资深教师三个阶段。按照“三师合一,六力融通”的标准,制定不同阶段的考核标准,对团队个体成长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考评。教师本人可对照标准进行实时自评,调动自身内在提升动力。团队则成立专门的考评小组,对教师成长进行年度测评。根据评价结果,部门行政领导或专业带头人要与教师本人进行谈话,及时鼓励或诫勉。对于成长期内掉队的个体,采取降级聘任甚至退出机制等惩戒措施。

(二)协同创新机制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进行专门化团队建设,摒弃论资排辈陋习。选拔德才兼备的团队负责人,通过任务目标招募成员,根据工作任务和个人能力特长对团队成员做好明确分工,并依据承担任务的性质和数量提前确定成果分配权重,实现资源共享,任务共担,成果分享。

(三)动态管理机制

对专门化团队实施动态管理。每位教师可参加多个专门化团队,但只能担任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各专门化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流动。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可根据工作绩效适时调整,始终保持团队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四)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团队工作效率。科学的团队激励机制应该包括目标激励、责任激励、期望激励和奖励激励。目标激励即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巧妙融合个人目标,有利于激发团队教师的潜能,激励团队共同奋斗,实现共同目标;责任激励是通过明确团队成员的责任分工,培养团队成员的工作责任心、集体荣誉感、个人荣誉感,激励成员尽职尽责;期望激励是指用工作成果所带来的荣誉、薪酬、机遇等预期利益,持续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是激励机制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期望激励得以生效的根本保障[10]。奖励分配要根据成员在团队建设中的贡献大小,做到合理分配、公平公正、及时到位,方能发挥其激励作用。

猜你喜欢

高职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