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2-06-01潘维琴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课程

潘维琴,王 丹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是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细化要求。《意见》和《指导纲要》提出,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3],这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还处于“离散化”运行的状态,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很多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系统,内容不丰富,评价与保障机制不健全,劳动教育已然成为高职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新时代如何实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领域全覆盖、过程全覆盖、人员全覆盖,做到“有劳动有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阐释出发,在目标、课程体系、内容、评价与机制及共同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着力构建以实现劳动教育目标为核心,以构建课程体系为依托,以实施“课程+”劳动教育为手段,以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与保障机制为平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必要性

实施劳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任务,是落实“德技并修”的重要途径。

(一)劳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任务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劳动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后的就业取向、社会责任。对此,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使他们始终保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练就过硬本领,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

(三)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有力支撑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准劳动者”和后备力量,不仅要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懂劳动,“明劳动之理”。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本领、择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实施中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要使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就需要有效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的作用,以保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然而,通过调研发现,体系构建、目标与内容衔接、劳动与教育融合、评价与保障机制、共建共享等问题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瓶颈因素。

(一)劳动教育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不足

相关政策出台之前,大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缺乏全面、深入和前瞻性的认知,导致学校层面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整体设计,没有按照从制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保障机制”流程系统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二)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衔接不够

劳动教育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系统性、递进性和针对性设定目标与内容。但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受管理者和教师自身劳动教育知识结构储备不足、缺乏专门研究和系统化调研等问题的制约,导致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笼统,没有依据学段特点明确各专业、年级具体目标,现有的劳动教育清单也未完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进行适应性修订,进而出现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内容“水土不服”现象。

(三)劳动教育内容中劳动与教育缺乏统筹融合

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中劳动的权重大于(甚至远远超过)教育的部分,具体表现在:现有设计的第二课堂活动没有把每次活动背后隐形的内涵给凸显出来,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劳动而劳动。同时,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把已知的理论转化为更契合学生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场域的道理进行有效地衔接。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现有的“互联网+”劳动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劳动理论与实践的整体设计,课程劳育融入不足。

(四)劳动教育评价及保障机制不健全

通过访谈调研发现:个别高职院校尚未制定校本劳动教育评价相关制度;大部分学校虽然有相关文件,但“照搬”现象较为严重,没有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不同专业特色进行个性化设计,没有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和技术评价,以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仍未能就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践基地(农场)、建设经费等方面正式出台相应的制度文件给予明确的要求、规范与支撑,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难以切实保障。

(五)劳动教育没有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优势,综合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实践基地设备设施资源和工程师、学校、合作企业、能工巧匠、劳模工匠等资源,解决中小学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课程不系统、师资不专业、资源不丰富等相关问题,导致没有能够实现课程、资源、师资的共建、共用、共享。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在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按照学院党委统一部署,由教务处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两个指导性文件,构建“目标、课程、机制”“四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

(一)确定“四维并进”劳动教育目标体系

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4]四个维度确立了劳动教育总目标。

结合学段特点,形成阶段性目标:大一阶段通过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和通识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大二阶段侧重将劳动教育[5]与专业教育、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化崇尚劳动观念培养,在掌握专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大三通过专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侧重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安全劳动的劳动习惯、诚实劳动的劳动品质和必备的生产劳动能力的培养。

(二)形成“一核五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形成以专设劳动理论课和劳动实践周为核心,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体系

新生入学第一年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16学时,三年学习期间每年专设1周劳动周,同时设定志愿服务、寒暑假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选做项目,从而将劳动理论讲授与劳动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达到“理实相助”;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使劳动习惯养成从大一贯穿到大三,实现“一三贯通”;通过课程将劳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全覆盖,构建了劳动任务清单。

(三)构建“课程+”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1.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必修课,让学生真正“懂劳动”

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主要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新时代劳动精神教育,创新提出“三段十步三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按“课前三联动—课中五递进—课后双提升”三段开展“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思在课后”的劳动育人,以“课前+课中”作为第一课堂实现学习能力提升,以课后实践平台拓展作为第二课堂实现劳动技能拓展,以课后主题论坛思政打卡作为第三课堂实现劳动素养提升。

创新开发“趣味横生”的信息化资源。学院公开出版《劳动教育与实践》数字化教材及活页式评价手册,教材设置了多个贴近生活、贴合专业的任务,操作趣味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思政资源库包含歌曲、电影、艺术品图片、诗歌、人物故事、历史文化,艺术趣味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动画、微课视频形象生动讲解知识点及技能点,动漫趣味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知识点闯关小游戏及虚拟仿真软件交互性强,游戏趣味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见表2)。

表2 劳动任务清单

2.丰富学生劳动体验,让学生真正“爱劳动”

通过劳动教育提升生活技能,开展“三清”活动(清理校园、清洁宿舍、清除四害),从“垃圾分类”“整理宿舍”等活动开始做起,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地盘自己管”;开展“三走进”(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活动,在参观实践中了解丹东、融入丹东。

选拔优秀团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创新创业竞赛实训;常态化举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助力精准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志愿服务养成行动,结合国际志愿者日,精心开展“扶贫类”“帮扶类”“社区类”“赛会类”“文宣类”五大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在校园”“进社区”“助丹东”;制定“劳动教育日历”,在植树节、劳动节等节点创新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情志发展。

营造“自强至善”校园劳动文化,形成劳动育人合力。抓好从新生入校门到毕业生离校门的劳动教育宣传,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毕业时提倡全体毕业生为家庭做一次孝心劳动,为学校做一次感恩劳动,为社会做一次公益劳动。每年组织一次劳动技能文化节,过一次劳动教育团组织生活,组织一次“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召开一次劳动教育研讨会。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让身边的劳模工匠站上讲坛,用他们的劳动经历和人格魅力展示劳动之美,诠释劳动创造出彩人生的真谛。

3.实现劳动与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会劳动”

推行“课程劳育”,将通识课和专业课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课程实施过程中邀请劳模、工匠承担部分模块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近距离聆听劳模故事、感受劳动精神、感悟工匠精神。

在生产实习中开展认知教育、技能教育、生产法律法规教育和生产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在实训课程中强化8S的管理要素,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夯实学生劳动习惯,并与1+X证书制度试点相融合,使劳动教育体现在技能训练和技能等级证书获取过程中。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和劳动成果展示,传递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感染每一位学生。

举办“校友零距离”“校友论坛”等活动,邀请校友开展讲座、论坛、沙龙,组织学生赴校友企业参观、实习、实践,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友互动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力量,培育基本劳动能力,在发挥传统劳动育人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与时俱进,与技术进步融合,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促进劳动能力全方位提升。

(四)打造三维立体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1.课程层面

构建以过程表现和终结收获为主要指标的,教师、家长、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指标多元、主体多元、结果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持续发展为主要指标,以教师、学生、技能大师、企业专家为评价主体,采用“线上(学习通平台数据)+线下(评价主体)”混合式评价方法。在强化过程评价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个体成绩的增值评价,将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服务对象评价成绩加权平均,评选出“研学星”“严谨星”“交流星”“自律星”“全能星”“活跃星”“勤劳星”“进步星”,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2.学生层面

制定《劳动教育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指标,采取积分制管理,建立劳动教育实践评价手册制度。学生将参与各类劳动实践、社会实践[6]、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技能大赛等活动的感悟与总结记录在《劳动教育与实践评价手册》中,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期末学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依据。

3.学校层面

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劳动教育管理办法、课程劳育实施办法、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规范劳动教育内容,实施过程管理,学生劳动必修课成绩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先评优、发展党员及毕业、升学、就业等相挂钩。教师课程劳育效果作为教学考评、师德标兵、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评选的重要依据,对在技能竞赛、劳动实践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予以表彰[7]。

(五)构建纵横交错劳动教育实施保障机制

1.纵向实施校、处、系三级联动

建立由学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全校劳动教育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劳动教育组织及学分认定等工作。定期召集研讨会,分析、商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二级院系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劳动教育组织实施。

2.横向提供人、财、物支持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配备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和劳动周岗位指导老师,开展全员培训,把劳动教育融入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发展规划中;提升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引导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新时代劳动者。建立一支由专业教师、素质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处、教务处管理人员组成的校内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聘请劳模、工匠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建立多元化师资库。二是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劳动教育课程劳动工具购置、劳动器材修缮、劳动耗材补充等。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倡导企业捐赠劳动教育设备、器材、耗材。三是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校内开辟蔬菜种植实践基地,将学院超市、菜鸟驿站等大学生创业基地作为劳动实践基地,提供勤工助学劳动实践岗位等。校外与学校所处仪表园区多家企业开辟了学工实践基地、社会服务基地等,确保劳动教育有场所、有依托、有平台。

(六)“职普”融合,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丹东市第二中学、凤城宝山中学、丹东市实验小学、丹东市特殊学校等成立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共同体。学院将“课程+师资+资源”打包送入中小学校,帮助中小学解决课程不系统、师资不专业、资源不丰富等相关问题。

学院为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务处长及专业带头人开展了劳动教育师资培训[8]。将智能制造、3D打印、陶艺、孔明锁、手工编绳等校内10余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中小学共享,满足中小学按学段到职业学校进行劳动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学习的需求。通过创设真实的劳动环境,实施真实的劳动任务,经历真实的劳动过程,获得真实的劳动成果,帮助中小学生认识职业岗位,增强职业技能,端正职业认知,规划职业生涯。

编写出版的《劳动教育与实践》教材及评价手册为合作体院校提供劳动教育内容支撑。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劳动教育与实践》在线开放课程已在学银在线平台上线,为职业院校及共同体院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参考[9-10]。

要努力改变“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弱化”困境,牢牢把握“劳动是手段、教育是目的”的原则,做到“有劳动有教育”,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正面引导,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