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提高学习“三度”的古诗教学策略

2022-06-01冯琛莉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

冯琛莉

【摘   要】针对传统古诗教学中学生“浅学诗”“只学诗”“慢学诗”的现状,教师可通过“转换角色,拓宽古诗学习的深度;联结文本,延展古诗学习的广度;活动探究,提高古诗学习的速度”等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习深度;学习广度;学习速度

当下小学古诗教学存在三个瓶颈:一是学习方法缺乏层进性,导致学生“浅学诗”;二是学习内容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只学诗”;三是学习模式缺乏前瞻性,导致学生“慢学诗”。对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以点带面,多维联结,为古诗深度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文化自信。

一、转换角色,拓宽古诗学习的深度

现今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多为熟读、逐句释义、提炼情感、背诵,就诗解诗,学生的学习游离于古诗之外。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儿童视角,勾连生活情境,让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一)化身诗人,想象生活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要营造场域,将古诗的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关联在一起,使学生走进情境,产生独特的感受。

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时,教师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熟读诗句,沉浸在诗境中,再针对“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院子?”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湖阴先生,你会在院子中种什么?”第三个问题:“能打理出这样一个整洁雅致的院子,你觉得它的主人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通过思考和想象,学生直面湖阴先生,感受他恬淡高雅的品性。

这种教学能促使学生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感知古诗的意趣,在一次次述说中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

(二)旁观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身份,让他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审美品位和阅读体验进行想象。

比如,在执教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句时,教师可让学生变换身份:“假如你是王昌龄在洛阳的亲友,你特别想问他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于王昌龄为什么在送别诗中要表明自己的志向,有了初步的认同和理解。又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代代诗人都要写钟声?”在感知张继创作的缘由后,他安排学生与张继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你想对张继说什么?”学生对张继的情感有了共鸣,对于“钟声”文化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悟。可见,联结诗人与读者的情感,能拉进读者与诗歌之间的距离。

二、联结文本,延展古诗学习的广度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无法为学生打开新的视角,缺少尝试和创新,使得学生学习古诗的视野受限。对此,教师可尝试基于某一点,将古诗与其他文本进行联结,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去学习古诗。教师可选择意蕴丰厚、充满智慧和哲思的中外诗歌、名言警句、散文等进行互文比照,为诗歌学习另辟蹊径,从而提升学生的赏析、思辨能力。

(一)诗与诗比照

诗人总是能用看似模糊的语言精确表达他们独特的感觉。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阅读。

可以与古诗词比较。如六年级上册《江南春》的教学中,教师出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引导学生讨论:“同样描写雨,这些诗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在比较中突破了学习难点。

可以与中国现代诗歌比较。比如,在执教《江南春》时,课始呈现作家余光中先生的《春天,遂想起》: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这样的互文阅读,对于学生的冲击是较大的。

可以与外国诗歌比较。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时,呈現日本当代诗人平田俊子的《丽日》:去春天看牙医也快乐/在春天变成牙医也快乐/在春天花开也快乐/在春天叶开也快乐……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审美眼光去欣赏诗句。

(二)诗与言比照

将古诗与名言熟语联系在一起,能对古诗的解读起到支撑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时,对于“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教师可适时穿插相关的农耕谚语:“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农家之“忙”,同时积累了谚语,从体会“景美”升华为体会“人美”。

在古诗教学中,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与古诗穿插在一起,展开阅读,能给学生带来较为强烈的认知冲突,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达到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有机统一。

(三)诗与文比照

古诗也可以与中国现当代散文、小说等进行互文比照。比如,在教学《乡村四月》中的“子规声里雨如烟”一句时,教师可以出示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描写春雨的一段话:“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并进行提问:“朱自清笔下的春雨与‘子规声里雨如烟中的雨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互文比照,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都会有阻碍或疑问。教师根据自己的阅读积淀,引入不同形式的文本,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活动探究,提高古诗学习的速度

古诗学得“慢”,主要在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在信息时代,教师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扩大学习空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深化认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8888937E-7B8C-4B65-A1B6-AC60B6FBD480

(一)课内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古诗的教学过程也是文化传递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从“文史哲”的角度展开思辨。

教学要关联历史语境。比如,教学《江南春》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文献资料,展开自学。课堂教学分为三步。第一步:呈现《江南春》的历史背景,学生展开讨论。第二步:呈现《江南文脉》的视频片段,学生提炼观点。第三步:站在杜牧的角度回看历史。整首诗的教学都置于“晚唐”这一历史语境中。教师在学生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纲挈领,使呈现的背景资料更具针对性、说服力,从而使学生对整首诗隐含的历史讽喻达成共识。

教学要关联文化语境。古诗中的文化意象、审美旨趣、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都蕴含了中国独有的生命哲学和美学气象。如教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教师先请学生回忆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发现古人的“送别文化”:吟诗饯别,折柳相送。

(二)课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外,教师可以围绕与单元主题或所学古诗相关的一个点,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比如,学完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化研究:以“跟着古诗游杭州”为活动主题,从杭州的小吃、街巷、老字号入手,挖掘杭州特有的古诗印记,深入了解杭州的历史文化。该活动历时一个学期,学生通过活动,积累了许多与杭州相关的古诗。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日趋丰富,学生可以利用相关App以及平台,随时获取海量资源,在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自由切换,在沉浸式、游戏式、交互式环境中,感知古诗意境。

总之,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从学习的本质出发,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古诗中习得文化,在文化中成“人”。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策略,学生能利用已有知識经验自主学习,触类旁通,学习更多的古诗。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思辨能力等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崧舟.爱上语文[M].济南:齐鲁书社,2019.

[4]陈友冰.考槃在涧: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刘珂.高中古代诗歌比较阅读法教学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6]董晓燕.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   310051)8888937E-7B8C-4B65-A1B6-AC60B6FBD480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随堂练笔,古诗教学中一抹绚烂的彩虹
诗画结合,演绎诗韵精彩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研究
对话体验,让古诗学习更有滋味
关注外围留白,让古诗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