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高效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

2022-06-01周祥昌

家长·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困生交流数学

周祥昌

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由于学生思维等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合作學习这一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改变以往课堂中的不良学习习惯。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分析合作学习的意义以及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成效的路径,旨在更好地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而学生在学习时受到个人能力的限制,学习成效也具有一定的差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进行有效互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数学中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会设置各种教学目标,分配好学习任务,要求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他们主动与组内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互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能适应这种学习状态,自觉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构建一个数学兴趣小组,在日常的生活中能自主开展各种探索活动,提高知识的吸收效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掌握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强调了一个团队的重要性,团队之间通过相互配合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教师进行恰当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各个小组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重视和组员之间的交流,并学习他们的一些有效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弊端

(一)合作学习缺乏目的性

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时,过于注重其形式,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在这种合作学习中,学生能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但是结束后教师并没有进行总结并检验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久而久之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也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而学生也没有从其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些学生还会出现“钻空子”的情况,在合作学习的期间,与其他同学开小差,并不利于推进课堂的教学进度和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缺乏主动性

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一些不喜欢学数学、学习水平差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往往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对数学没有太多的兴趣,或即使有兴趣,学习能力也不足,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在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时,他们更多的是倾听者,并没有参与交流环节,再加上可能能力不足,并没有获得小组组长的信任,也不知道数学知识的具体内涵和应用,因而对合作学习缺乏主动性,这并不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团体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难以把握有效时机

合作学习也需要恰当的时机。在合作学习中,恰当的时机能起到重要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等。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比较随意,难以把握有效时机,并未充分考虑多种因素,而是在课堂的任意环节随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其提出的问题也过于随意,没有讨论价值,或问题太难,导致学生完全没有任何思路。在合作学习的时间上,教师也不能进行有效把控,这不仅会影响课堂的进度,还影响到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人员分工不到位

在一个小组中,为了确保小组之间相互配合,推进合作学习的进程,教师会进行有效分组,组内也会进行合理分工。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学生小组成员之间往往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一些学习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自然而然包揽了合作学习中的一些重要事务,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则在合作中“无所事事”。这种分工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三、初中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成效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设计目标,制定教学方法

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需充分了解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出发,科学制定教学方案,使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从而有效地推进学习进程,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设置好教学目标的梯度,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步步探索各种问题,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从易到难完成各种任务,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这一章内容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将目标设置为: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并学会有理数的加减和乘除计算。确定这一目标后,由易到难进行引导,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播放本节课的微课视频,观看完视频后,教师要求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内容。然后教师随机提问,了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上数轴,询问学生对有理数的理解,鼓励小组之间大胆讨论发言,谈一谈自己对有理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看法,借助数轴正确认识正数和负数,进而推进有理数计算的教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几道数学题,第1道是简单的正数相加,第2道是正数与负数相加,第3道是负数与负数相加,第4道是正数与负数相减,要求小组一题一题地讨论,然后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通过简单的计算,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正数和负数的性质,掌握计算要求,从而进一步开展乘除和乘方的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讨论,帮助学生高效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分配小组,实现优势互补

合作小组团队是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前需合理划分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通过优势互补,使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学习,发散中等生的思维,也能锻炼学优生的实践经验。为了避免学优生在整个小组中占据主动权,而学困生一言不发,在小组自由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小组引导,要求组长留给学困生发言的时间,鼓励学困生积极发言。教师需制造一定的学习动机,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对各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学习任务,并积极履行自身责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应互帮互助,但不能过多地依赖对方。合作小组中主要包括信息传递者、促进者、总结者。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性格特点进行合理分配,由性格活泼的人员作为小组氛围的调剂者,带动小组的学习积极性,推进合作学习的进程。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在课前按照考试成绩划分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为5~6人,学优生作为小组的组长,起到了引领作用,而中等生和学困生可以作为信息传递和总结的重要人员。在促进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优生提出一定的思路,由中等生和学困生思考以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最后总结讨论的过程,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在探讨平行线的判定时,学优生提出:“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我们是否可以反向推理?”中等生:“我认为可以,一条直线通过两条直线后形成的角,如果形成的同位角相等,那么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直线平行。”学困生:“我按照课本的知识绘制了几个图,通过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获得有效信息。”最后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掌握了平行线的主要性质,以及如何判定平行线。小组之间也会通过默契的配合增加信任度,在今后发展中也能积极开展讨论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BE70DCA7-2DAA-4E60-B684-7217762AC410

(三)选择合适时机,科学布置任务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它并不适用于全部的教学场景。一堂课中合作学习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初中数学教师要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对较为简单的数学知识,通常情况下只需学生单独学习就可以完成,而对较为复杂、抽象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数学教师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开展教学。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或对象,引导学生在充分地小组交流讨论中有效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成效。小组合作的“问题”设计要体现出良好的探究性和发散性,能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深度掌握。

(四)建立合作常规,树立良好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大大活跃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但也增加了维护课堂秩序的难度,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建立以一套科学有序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更好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表达、交流的空间,每名学生都可以在组内自由地发表观点和想法。但这需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而不是怠于思考,人云亦云,盲目跟随他人的想法。

合作学习更应该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参与小组交流探讨,通过组内的充分讨论,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观点、产生新的想法。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改变部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合作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小组内的集体行为,要想合作学习高效开展,就需要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团队意识。引导学生明确好自己在小组中任务和职责,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司其职,积极主动地完成小组合作的任务;最后,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和倾听习惯。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小学合作学习的成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至关重要。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平等、友好的交流习惯,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友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组内同学的不同意见,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五)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并进行思维的有效发散,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注重内容的恰当选择,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例如,在学习概率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微课视频,然后设置问题: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小组成员之间也会针对某一件事的性质进行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灵活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例如,为学生播放动画演示的投篮活动,并設置多个条件,引导各小组进入这一情境中,结合条件进行计算,最终获得概率。为了确保合作学习在恰当的时间内进行,教师可以将其与信息技术有效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后,合理设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教师通过这一措施,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引导,确保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

(六)总结小组经验,建立反馈机制

合作学习结束后,还需要各个小组进行总结分析。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并建立一个良好的反馈机制,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情况,并通过反思总结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漏洞和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有效解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注重分层次评价,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加强和与中等生、学困生的沟通和交流,为他们进行有效指导,使他们逐步爱上数学的学习,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也能主动参与其中,通过不断学习,发挥优势,弥补缺点,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数学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开展合作学习,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加强自身学习,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特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恰当选择合适时机,在课堂中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借助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最后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总结,对学生开展评价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逐步建立对数学的学习信心。小组之间也能进行更为默契的配合,小组成员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推动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

(宋行军)BE70DCA7-2DAA-4E60-B684-7217762AC410

猜你喜欢

学困生交流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