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的变量与增量研究

2022-05-30孙珍珍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1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增量网络

孙珍珍

[摘要]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十分重要,关乎我国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是当前网络空间建设的主旋律,即要形成符合人民利益与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文章梳理了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风险因素。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性面临多元社会思潮的考验;二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面临多变网络舆情的考验;三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面临多元传播格局的考验。因此,要构筑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线:一是坚定文化方向,增强网络舆情引导意识;二是夯实舆论阵地,形成综合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风险防范机制;三是创新宣传形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公信力。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意识形态;变量;增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当前,如何在突发事件暴发时使网络空间风清气正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全新命题。网络意识形态指互联网空间多元主体自觉反映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通过使用信息工具得以展现在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运动发展依然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現实世界[2]。因此,把握好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的各种变量因素,有助于不断探索与创新网络意识形态的增量路径。

一、风清气正:网络空间建设的主旋律

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关乎国家综合安全与舆论环境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规避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因素,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才能为国家各方面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形成符合人民利益的网络空间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客观工具,其工具性与技术性十分突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3]。同时,网络空间信息繁多,活动在其中的人和组织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赋予了互联网鲜明的社会属性。网络意识形态是以网络为载体产生的,是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新变化的真切回应,是意识形态工作在网络空间场域的现实延伸与投射,集中反映了网络时代的民情和民意。因此,建设好网络空间,突出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与人民性原则,发挥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意义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深刻的人民属性,网络空间建设的价值导向要以人民的切身利益为中心,让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得到正确的话语表达,使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反映现实民意并得到人民广泛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舆论场。

(二)形成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具有强大的虚拟性、开放性与流动性特征,能投射与反映社会现实,嵌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集中表现了社会上多种不同意见,也构成了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4]意识形态工作具有价值导向与激励作用,同样,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发挥引导民众思想观念与团结民众行动的重要作用。但不同于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由于复杂性、多变性、多样性、互动性、碎片性等特征,面临更大的风险与考验。因此,构建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是应对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变量因素的题中之义,即要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作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凝聚民众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正能量,运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与激励民众在坚守公序良俗中表达意愿,在坚守法律底线中维护自身权利,在正面宣传中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议题与舆论,摒弃“去意识形态化”的错误论调,进而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种变化。

二、变量因素: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主要考验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多变性与危害性等特征,导致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各种变量因素与风险的考验。因此,梳理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因素是坚守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重要内容。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性面临多元社会思潮的考验

当前,在互联网中,人们的思想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呈现多元化与差异性的全新特点,且以多元化尤为突出。因此,当突发事件暴发时,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极易受到影响、干扰。一方面,民众在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中希望及时获取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动态走向;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围绕突发事件产生交汇与碰撞,从不同的理解视角延伸新的网络热点,部分不良的网络思潮则由此侵蚀民众的价值观念,让民众极易在突发事件中迷失方向,这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超出突发事件本身,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性造成一定隐患。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面临多变网络舆情的考验

网络空间的舆情信息具有多变性特征,而网络舆情信息应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动态一致性。当突发事件暴发时,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极易在短时间内通过互联网平台大量聚合,其中的负面信息一旦形成放大的“雪球效应”,就会导致裂变式的广泛传播与聚焦,甚至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当前,网络舆情面临复杂态势,民众不再被动地接受各种思想观点,也不太认可僵化的传播方式,而是倾向于自主、自发地判断突发事件的走向,形成自身的看法,在思想观点上体现一定的独立性与差异性。值得注意的是,每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水军”会通过文章、视频、漫画等形式在网络中编造和散播谣言,煽动网民情绪[5]。可见,突发事件往往暴露社会治理中潜在的一些问题和工作失误,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负面信息传播的温床,这会对民众的思想意识造成不良影响,不仅使民众思想消极、情绪恐慌,还导致突发事件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被淡化。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面临多元传播格局的考验

与以往的信息传播环境相比,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舆论环境与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传播渠道更加便捷、广泛、多元、即时与开放,网络中通过海量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传播的碎片化信息更加富有全球性、高流动性、自发性与高效性。一旦网络信息监管不足或任其随意处之,一些不良信息就会通过网络进行大范围传播与同步扩散,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受到影响,而这种随意性的错误言论与不良信息也会经过网络舆论场域快速蔓延与发酵,甚至演变为煽动性言论,扰乱社会秩序,影响民众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三、增量对策:构筑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线

筑牢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关乎社会稳定的大局,对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义重大。因此,各地各部门必须加强突发事件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使突发事件的网络意识形态变量因素转化为正能量。

(一)坚定文化方向,增强网络舆情引导意识

各地各部门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有所作为,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方向中全面提升管网、用网的理政能力,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增强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避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突发事件中出现无法应对的不良局面。首先,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引领,敢于宣示网絡主权。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各地各部门应第一时间积极回应民众关切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等,通过有力的正面宣传抢占舆论的制高点,使昂扬向上的主流思想发出最强音。同时,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信息公开,通过公开事件原貌达到答疑解惑与沟通民众思想的目的,稳定突发事件中民众的心理状态,在信息传递与有序工作中强化权威性,尤其在面对网络错误思潮时,要有力发声、敢出利剑,进行有效辩驳、批判,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大数据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在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中持续深化网络舆情引导意识、网络安全意识与网络文化意识。各地各部门要明确互联网是民众进行思想交流与意见表达的重要平台之一,要增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力,透过突发事件的网络表象寻找本质要素,把化解深层次矛盾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导向,从而解决突发事件中凸显的民生问题。最后,各地各部门要密切关注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动态走向,搭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平台,建设相关数据库,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多元高效治理体系,使舆情信息治理工作健康有序运转,凝聚网络正能量。

(二)夯实舆论阵地,形成综合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风险防范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防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盲目化倾向,持续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前沿阵地,搭建感染力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形成综合性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风险防范机制。首先,各地各部门要不断丰富与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存在意义,提升突发事件中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性与话语权,特别是对西方一些社会思潮要秉持理性思维与辩证思维,防止错误思潮迷惑民众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造成冲击。其次,各地各部门要建立突发事件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测机制、网络信息跟踪机制、舆情信息评估机制等,要科学判断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等级、分析苗头性问题,避免不良思想与错误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通过网络监测机制随时掌握网络动态,在第一时间发现网上与本地有关的突发事件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做到信息搜集及时、快捷、畅通,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及时、果断、科学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6]。同时,在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往往相互叠加与交错,这也要求各地各部门定期分析网民所反映的问题与情况,全面澄清关于突发事件的网络谣言,依法打击造谣传谣行为,使社会民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发展的走向,疏导民众情绪,避免恐慌。最后,各地各部门要依法解决突发事件中出现的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坚决消灭网络空间中威胁国家安全的错误意识形态,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增强突发事件的风险预测与防范。

(三)创新宣传形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公信力

在网络时代,各地各部门要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与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规律,增强突发事件中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公信力。一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善用大数据,运用大数据相关信息管网、治网,推动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迈上新台阶。面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大量社会舆论与社情民意,依托大数据技术,各地各部门可以对不同的治理群体进行科学分析和精准研判,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方式,使其更亲民、更接地气,更具价值观黏合力[7]。同时,大数据也有助于准确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和演变发展,在海量网络舆情信息中体现真实的网络民意、汇集民智,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效能,开展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因此,各地各部门既要加强对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的关键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制定针对性与个性化的意识形态工作策略,增强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也要加强突发事件的人文关怀,善于通过互联网把应对突发事件与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的作用。同时,各地各部门要以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激发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共鸣,从而凝心聚力消除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舆情危机,构建网络空间的“情感共同体”,避免民众被碎片化的负面舆情信息干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二是网络议题要科学规划与设置,在把握舆情的发展节点与传播规律中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效传播。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地各部门要围绕突发事件,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与民众平等交流,在春风化雨中滋养人心,使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引导力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2]郝保权.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新趋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1):127-135,15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2-25)[2022-07-19].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t20220225_71727.htm.

[4]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5]卢黎歌,岳潇,李英豪.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博弈与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75-79.

[6]朱继东.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付安玲,张耀灿.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及提升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5):105-112.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增量网络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价增量减”型应用题点拨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基于均衡增量近邻查询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