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科技期刊信息图制作与传播实践

2022-05-30刘宇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1期

刘宇

[摘要]数字时代的浅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对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增进有效理解,扩大期刊学术论文传播,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至关重要。信息图可以助力英文科技期刊扩大影响力,这在期刊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文章总结英文科技期刊信息图的发展概况及其优势,借鉴Nature、Science等信息图的形式和传播路径,以《摩擦(英文)》(Friction)对已发表论文进行二次传播的信息图制作与传播实践为例,分析选择制作信息图的原则、制作注意事项以及传播方式等内容,并提出丰富展示形式、增强传播时效性、增加动态互动以及加强专业人员支持的发展建议,在未来,英文科技期刊应着重加强期刊出版机构的团队合作、重视专业人才,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期刊论文传播。

[关键词]英文科技期刊;信息图;二次传播;学术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及阅读习惯已悄然改变,对信息的评判意识、选择意识也日益增强,这对期刊学术论文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论文的有效传播,目前,大量已发表的论文被加工处理,将英文转化为中文,并用图形、插图和视频的形式来推广,进行二次传播乃至多次传播。二次传播以图文摘要及中文译文为主,信息图并不多见。信息图融合图像、标识、符号、颜色和形状等,可以将晦涩、复杂的数据和理论转换为更直观的图像,帮助读者迅速获取和理解论文关键信息。虽然优质、高附加值的内容仍是长久吸引作者与读者的关键,但是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增进有效理解,扩大期刊学术论文传播,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也是当务之急。当前,信息图因其适应浅阅读和高传播性的特征,或成为大数据时代营销信息的代表性载体。美国心理学家詹里姆布鲁诺指出,人的记忆10%来自听觉,30%来自阅读,60%通过视觉和实践感受获得。信息图蕴含的功能是巨大的,值得期刊界投入更多关注。

当前,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英文)》(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柳叶刀(英文)》(The

Lancet)、《英国医学杂志(英文)》(British Medical

Journal)等为代表的国际医学科技期刊已经开辟了信息图专栏,并借助网站及各种社会化媒体工具进行推广,有效增强了学术论文的传播效果。国内《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也已在期刊官方网站开辟了信息图栏目,并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有效推广。从总体来看,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在信息图内容开发及传播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通过社交媒体有效传播科学信息,值得业界思考。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图在期刊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对信息图的设计及理论探讨上,鲜有提及信息图的制作及传播实践的实例研究,特别是在英文科技期刊领域。如叶江风等人总结了国际期刊信息图的设计方法:精炼信息,形象生动;重视艺术性表现;注重信息图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并指出我国科技期刊信息图设计应提升艺术性,重视信息图对期刊传播的作用,注重线上传播以及与新技术结合[1]。蔡顺兴提出“纯化” “达意”“秩序”与“愉悦”四个设计观念维度,以解决科技期刊信息图设计中实用性与艺术性不统一的问题[2]。郭柏寿专门分析了科技领域论文的可视化传播,提出科技期刊论文应借鉴信息图、知识图谱作为一种传播手段进行期刊的出版与论文发表[3]。他还强调,学术期刊刊载的试验研究论文具有研究周期长、研究投入大、试验细节繁多等特点,论文的可视化制作难度增大、成本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史强等人认为信息图在医学科技期刊内容传播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应重视信息图内容的开发[4]。《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也已尝试采用信息图进行期刊论文的可视化传播[5]。

笔者针对英文科技期刊论文二次加工传播的大量需求,研究总结英文科技期刊信息图的发展概况及其优势,并借鉴Nature、Science等信息图的形式和传播路径,以《摩擦(英文)》(Friction,以下简称Friction)的制作与传播实践为例,分析总结英文科技期刊信息图的表现形式、制作流程、应用传播等内容,并对其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解决对策。

一、 信息图概况

(一)信息图概况

信息图(Infographics)是由英文的信息(Informa-

tion)和图(Graphics)两个单词合成,它以一种快速易懂的方式向受众传达复杂信息,是数据或观点的可视化呈现[6]。信息图的使用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期的信息图包括地图、天文图、針灸图等,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不同科技知识,我国古代的图学思想、图学理论、绘图方法、制图技术也为信息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预言了“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1989年,Stuart K.Card、Jock D.Mackinlay和

George G.Robertson提出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的概念,利用图形图像的技术与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数据。信息图这个词是从Malofiej奖(Malofiej Iternational Infographics Awards)设立后开始使用的。目前,信息可视化的数据已由一维、二维、三维、多维向时态、层次和网络数据发展,其设计也已出现动态、扁平、交互的趋势。目前,常见的信息图包括统计图表、文字云、时间线、关系网、流程图等。

同时,信息图注重媒介逻辑。媒介逻辑不仅影响传播的社会形态、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功能,也影响传播者、内容和受众三方的联动[7]。因此,信息图作为可视化报道会增强更多的传播说服力。信息图还注重人文互动、设计美学,考虑传播渠道、读者心理等因素。目前,其作为信息可视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科普、数据新闻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二)英文科技期刊信息图

英文科技期刊的信息图是针对论文科研成果的视觉化设计,其将文字信息、数据信息视觉化,并借助图像简明、清晰地展示语言难以描述的复杂信息,表达准确、内容精炼、制作精美,且节省版面,便于读者直观感知和快速选择阅读文章。尤其是通过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读者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文章,提高阅读兴趣和理解效率,减少视觉疲劳,且直观易懂的信息图也便于被其他媒体引用,有助于科技期刊品牌的推广。例如,Nature官网的图片和信息图都会打上“nature”的版权标识,在保护期刊版权的同时,推广其品牌。

借助图片等可视化内容,帮助期刊扩大影响力在期刊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众多期刊也已开始尝试。而目前,英文科技期刊二次传播使用最广的仍是图文摘要。该类图文摘要提供的概括性图片往往是文中已有图片,不需要再花费精力和时间加工,一般没有展示论文全貌,不包括文章标题、作者、文章网址等信息,且在转载时需要补充大量文字,推文篇幅长,不利于普通读者阅读。信息图则包含更多文本内容,能够提供更好的叙述结构。好的信息图可以展示一篇完整的研究论文,更加注重文字的简洁和视觉效果。英文科技期刊论文中常用信息图的种类主要有曲线图、示意图、框图、流程图、构造图、图解等[1]。

当前,Nature正文中已有信息图(https://www.

nature.com/articles/s41569-020-0413-9),甚至已经

实现动态信息图(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613-2),还单独为一些文章进行了信息图

的补充,如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3-

021-01874-7。Eye开设了Images栏目( https://www.

nature.com/eye/authors-and-referees/gta),其正文

就是简短的一句话加上信息图,并附有两篇参考文献。其在作者的投稿指南中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需要有题目、归属的版权信息(作者姓名和机构),并且符合基本的格式要求,如图片格式、尺寸、分辨率等。值得注意的是,Nature和Science在原文中的图片就可能已经是信息图,甚至其部分信息图将严谨的科学信息和时尚的商业插画风格相结合[1]。

(三)英文科技期刊信息图优势

在數字化出版背景下,与期刊论文二次推广常用的图文摘要和长文、视频等传播形式相比,信息图优势如下。

1.满足数字出版需求

信息图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色彩丰富、信息简洁,使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既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也有效缓解了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复杂、繁多信息数据的排斥心理。此外,读者在利用数字媒体平台读取信息图时,不仅能接收多样性的图形化信息,还能实现信息的积极反馈,并选择和展示信息,特别是通过手机移动端,读者可以便捷转发、分享和评论,轻松实现论文的多次传播。

2.有效的信息结构化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往往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传递与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碎片化阅读习惯。这就要求信息内容聚焦读者兴趣点、突出设计亮点,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信息图层次化的信息结构更易突出亮点,其通过颜色、布局和意象等能对读者的情绪、看法等认知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使读者在接收图形化信息时,形成不同的感知及判断,即阅读是否停留更长时间或进一步获取更多论文信息。

3.适应多种传播渠道

信息图将论文由语言中心转为视觉中心,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增强了时效性,特别适用于常用的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便于读者查看和转载。目前,国内外很多社交平台对发布信息的字数仍存在限制,而精简的信息图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图包含所有必要的论文信息,能帮助读者了解相关内容,并提供足够的信息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

随着Adobe Creative Suite等适合普通读者的数字内容创作产品推出,信息图变得越来越普及,信息图制作技术门槛的降低也促使其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例如,Adobe Illustrator等一些简单的主流软件为制作信息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制作推广成本更优

同制作视频相比,信息图的制作成本相对更低,耗时更少,文件体积更小,适用场景更广。实际上,信息图也可以在静态图示的基础上,结合富媒体技术,加入放大、点选等交互功能,并嵌入动画、视频等,进一步增强其表现力。目前,国内一般期刊的出版部门还没有专门的视频制作人员,无论是寻找兼职人员制作,还是寻求第三方机构合作,甚至是编辑自己制作,信息图的制作在技术上的实现也相对容易。

二、Friction信息图的制作与传播

Friction是清华大学主办的国内首个摩擦学领域国际学术期刊,其2020年影响因子为6.167,在国际摩擦学领域15余种SCIE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排名第一,为我国乃至亚洲首个进入全球机械工程领域前10名的国际学术期刊(大类学科排名前8%)。其年发文量100篇左右,在Springer平台和SciOpen平台同时完全开放获取出版。

Friction于2021年4月开始在“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信公众号推出“图读论文”的论文二次传播,采用信息图加补充文字的形式,即用一张信息图整合文章的关键信息,包括出版信息,更好地展示论文全貌,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论文重点,节约阅读时间,便于论文分享与传播。随着从邀请到制作再到推送的流程和工作细节的不断完善,其现已形成稳定的良性模式,显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不同于其他期刊的推广文案一般先是广告或导读文字,Friction首先展示的就是论文的信息图,简单直接,并保持定期推送,满足读者需求,增强读者黏性。

(一)论文的选择

Friction信息图目前均以作者为主体制作,采用邀请制。编辑会提前根据论文的质量、读者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以及热门话题等筛选论文,以研究型论文为主。

(二)制作与提示

Friction信息图的制作流程如下:编辑邀请论文作者制作信息图,帮助论文的二次传播;作者接受邀請并根据制作提示制作信息图初稿;编辑润色修改并提出修改建议,经过几轮反复沟通后确认终版;信息图在作者、编辑和编委确认后正式发布,过程中编辑仅提供制作原则及提示。经过多次尝试与探索,并学习各家之长,笔者又进一步汇总了Friction信息图制作的注意事项。

1.提炼信息

信息图应突出论文核心解决的问题,把握事物的主要形态,对事物外形进行提炼,删除不必要的细节,可以将多张小图组合成大图;如果必要,可以美化图片,使视觉效果更佳。

2.设计构思

信息图主要是结构和色彩的设计,结构可以是发散、递进或对比的;色彩可有效区分信息,最直观地帮助读者辨识不同的信息种类。色彩的优势在于传达速度快,基本不需要逻辑性思考,同时可以用精确简练的线条、块面将信息具象化。信息图尽量在视觉上突出表示与结果有关的数据,可用圆圈、颜色、下划线或箭头等突出显示图表的差异部分。

3.规范表述

信息图的文字和符号表述应与Friction正式出版的论文内容保持一致,且足够清晰,以加深读者印象,树立Friction的品牌形象。

4. 准备周期

信息图应尽可能在论文上线后的一周内准备完成。信息图在论文发表后绘制,可以确保其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图是最新的,且不受论文评审或出版过程中内容改动的影响。

(三)传播与效果

受限于目前程序的有关规定,微信中图片显示的网址无法直接点击跳转,由此,Friction设计了自己独有的论文推广展示模板。首先是论文标题,紧接着就是论文的信息图,然后是论文官方网站的跳转二维码,最后是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主要贡献及潜在应用四个文字板块,从形式到内容,全面覆盖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延伸。

2021年4月—12月,Friction共计向187篇论文的作者发出制作信息图的邀请,共收到60份材料,反馈率达到32%,这说明作者对信息图传播方式的认可。微信公众号从2021年4月7日开始推送第一篇含信息图的论文,平均每周推送2篇,9个月内,60篇含信息图的论文在微信公众号的篇均阅读量为602次,如图1所示。微信公众号粉丝量也从2021年4月7日信息图推送前的1007增长到2021年12月31日的2356,关注涨幅为134%。目前,“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信公众号信息图论文推送的运营已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常规用户达到24%。

图1 Friction含信息图的论文推文阅读量统计

(2021年4月—12月)

该制作和传播信息图的过程还增进了编辑与作者更紧密的联系与互动,实现了对学科领域内学者的全面覆盖与精准服务,获得了很多作者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三、挑战与对策

(一)丰富展示形式

1.增强美感

目前,部分信息图设计模块化、程序化现象严重,且表现形式呆板,缺少艺术美感。笔者认为,信息图展示形式应尊重多样化,不必拘泥于某种范式,可以设计得有趣、个性。在版式上,现在的信息图以纵向版式居多,应当可以尝试横向的版式设计,可以用色块、线条和边框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尤其是将图像与文本元素分开。同时,信息图文本尽量不超过一个连续的句子,除了某些情况下需要使用较多文字,一般应尽量将文字作为标签或图像之间的连接元素使用。

2.双语并重

当前,Friction的信息图以中文为主,便于在国内传播。未来,信息图可以制作成两版:一版采用全英文,便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广;另一版采用中英文结合,其中文部分可依据期刊和作者需求选择进行制作。

3.系统汇总

目前,科技期刊制作的信息图多用于展示单篇论文,并没有系统延展开来。未来,科技期刊可以制作汇总多篇同类论文的信息图,便于读者系统了解某个特定方向的研究进展。

4.注重层级

笔者建议采用L.A.T.C.H原理(位置、字母表、时间、类别和层级)来梳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准确的梳理之后再设计信息图,使其具有清晰的结构。其中,位置主要适用于各种信息的物理连接,字母表适用于被广泛熟悉的组织结构,时间适用于以时间轴为联系的信息,类别以信息的特点来分组,层级则可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等来组织[8]。

(二)增强传播时效性

制作一张具有良好传播价值的信息图需要一定的时间,且时间长短受限于制作者的制作水平,制作时间难以准确把控。因此,为保证信息图及时传播,最大化地发挥其辅助论文的传播效果,使得论文一上线,信息图也同时在多个国内外学术媒体平台发布,笔者建议编辑在录用论文后即开始安排论文信息图制作,预留充足的修改及美化时间,以保证信息图呈现最优效果。

(三)增加动态互动

目前,绝大部分论文信息图还停留在可视化的静态阶段,其可操作、可配置、可建设的功能还有待开发,这三者在增强信息图信息说服力上效果显著,可促进读者积极参与创造、互动和推广[7]。例如,信息图中添加可识别并附带链接的图标,如网址或二维码,读者通过点击网址或扫描二维码即可直接跳转至论文官方网站主页,节约检索时间,促进论文快速传播;或将鼠标移至信息图中某个位置,读者即可点击查看相关详细资料,如地图上某个地点信息或流程图的某个设备信息等。这将切实实现期刊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增强他们对期刊推广的参与意愿。

(四)加强专业人员支持

目前,已有机构提供期刊论文信息图的专业制作服务,但通常其制作费用较高,一般仅提供2—3次修改服务,难以满足作者和编辑精益求精的要求。因此,很多期刊论文的信息图还是由作者自己制作,编辑润色修改,如Friction,由于缺乏专业设计人员的支持,信息图呈现效果参差不齐。

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图的视觉效果,笔者建议出版机构加强专业信息图制作人员的支持,对期刊论文的信息图进行美术加工及终端适配,将学术内容与美学设计相融合,进而实现学术内容美观大方呈现、便捷高效传播。

四、讨论与未来

(一)团队合作与专业人才

从Nature招聘多媒体制作人才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英文科技期刊开始重视创意、审美、趣味在论文二次传播中的重要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笔者建议,期刊出版机构培养或招聘内容加工整合能力强的学术编辑人才,甚至是具备学科知识的美术设计人才。同时,期刊出版机构可与第三方内容制作机构合作或聘请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通过灵活的合作形式,满足优质信息图制作与传播的需求。从长远来看,期刊出版机构也应建立新媒体管理及运营团队,以推动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此外,期刊出版机构还应重视信息图设计,特别是对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可从作者处获取确权,并聘请专业设计师,与作者和编辑加强沟通,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制作出艺术性更强的信息图,助力期刊论文更好地传播。

(二)全方位、立体化传播

未来,论文的展示形式将更加立体化。对作者而言,除了以期刊出版机构为主体的论文传播,作者可以更多地参与论文推广工作,通过与读者的互动等来更完整、深入地呈现论文全貌,实现学术研究的延伸。对期刊而言,在开放获取发展的背景下,公平、公正、公开的同行评议体系将更加完善、透明,论文展示也会更加丰富立体,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9]。

具体而言,更多动态交互界面与静态信息图会实现结合。科技期刊信息图可借助移动设备的技术优势,呈现生动的动态效果。例如,信息图通过H5技术将静态图变为声色俱佳的动态小动画,还可以在其中增加互动性操作,增强受众的互动体验[1],也可以从人的听觉、触觉、视觉、嗅觉等多方面将信息用多维度的方法呈现,进行交互设计,从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的服务效能和质量,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

五、结语

信息图被称为“出版后推广”的科学出版最新前沿。从长远发展来看,信息图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更高效地实现期刊在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传播。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信息图的使用激增证明了它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英文科技期刊应抓住信息图发展的契机,鼓励作者广泛参与论文的出版后宣传,并参与信息图的制作与传播,主动为创建信息图提供建议或资源。笔者所在的Friction编辑部积极尝试利用信息图对已发表论文进行二次传播。文章通过总结信息图的制作与传播实践,分析选择制作信息图的原则、制作注意事项以及传播方式等内容,提出丰富展示形式、增强传播时效性、增加动态互动以及加强专业人员支持的建议,未来信息图可以通过加强团队合作与专业人才培养,实现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总的来说,英文科技期刊应不断提高内容竞争力,创新与读者的互动方式,有效连接期刊、作者和读者,提升学术影响力,真正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使期刊品牌效应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叶江风,林俊良,周华清.科技期刊信息图设计分析:以国际一流期刊COVID-19相关研究为例[J].中

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2):1409-1416.

[2]蔡顺兴.纯化、达意、秩序、愉悦:论科技期刊信息图表设计的观念维度[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4): 336-342.

[3]郭柏寿.论科技论文的可视化发表与科技期刊的可视化出版[J].编辑学报,2015(01):67-70.

[4]史强,包雅琳,姜永茂.信息图在医学科技期刊内容传播中的应用及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06):592-596.

[5]董茜.学术期刊可视化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为例[J].科技传播,2016(18): 36-37,127.

[6]Smiciklas M. The Power of Infographics:Using pictures to communicate and connect with your audiences[M].Indianapolis:Que Publishing,2012.

[7]周庆安,张力文.信息图:新闻发布的可视化呈现新路径[J].新闻与写作,2020(08): 92-96.

[8]朱竣凡.浅谈信息图表的设计原理与形式[J].参花(下),2021(09):124-126.

[9]沈昱平,李媚.医学科技期刊把关与传播的耦合效应分析[J].出版广角,2021(0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