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化痰祛瘀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2-05-30张丽丽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中医证候积分稳定型心绞痛血液流变学

张丽丽

【摘要】目的:探究自拟化痰祛瘀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以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本次纳入129例患者,时间2017年 2月至2019年 4月,按照治疗方式分三组,每组43例。常规治疗为 A 组,常规治疗联合自拟化痰祛瘀汤为 B 组,常规、自拟化痰祛瘀汤联合温针灸为 C 组。比较三组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三组血脂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C 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值均低于 B 组、A 组(P<0.05);治疗前,三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C 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值均低于 B 组、A 组( P<0.05);治疗前,三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 C 组主症(胸闷、胸痛)积分、次症(心悸、痰多、肢体倦怠)积分均低于 B 组、A 组(P<0.05);治疗前,三组心功能相关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C 组左心射血分数水平值均高于 B 组、A 组(P<0.05);C 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低于 B 组、A 组( P<0.05);C 组治疗总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 B 组的81.40%与 A 组的76.74%,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化痰祛瘀汤结合温针灸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以及中医症状,增强心功能,并提高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中医证候积分;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血脂;血液流变学;化痰祛瘀汤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4-0015-04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令心肌短暂时间内血氧发生供应不足,从而引发胸痛为临床症状的一种心脏疾病[1-2]。随病程发展,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递增,同时病死率增高。临床治疗多以药物,西医多以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为主,即令心率减慢,同时降低心肌耗氧,缓解疼痛症状[3-4]。中医论证中,冠心病病因病机多变,其中痰瘀搏结最为多见,此外对痰瘀搏结证型的冠心病患者,发现此类患者多伴有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异常的异常改变等,且该疾病其他指标均高于其他证候类型,而该证型中医是以化痰祛瘀为主[5-6]。基于此,为彰显化痰祛瘀汤结合温针灸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本次以本院2017年 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9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例,展开以下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共纳入2017年 2月至2019年 4月本院129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三组,每组43例。常规治疗为 A 组,本组中男女比例为24∶ 19,年龄31~ 74岁(53.5±8.0)岁,病程(4.5±0.6)年;常规联合自拟化痰祛瘀汤为B 组,本组中男女比例为25∶ 18,年龄32~ 75(54.5±8.5)岁,病程(5.5±0.7)年;常规、自拟化痰祛瘀汤联合温针灸为 C 组,本组中男女比例为26∶ 17,年齡33~ 76(55.5±9.0)岁,病程(4.0±0.5)年。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年龄18~76岁;存在持续疼痛3 ~5 min、胸痛等症状;经心电图检查,发现心肌缺血;经冠状动脉造影术可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知情并同意。

排除标准:同时参与另一研究;神志模糊,沟通受阻;凝血功能障碍者;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A 组,冠心病二级预防规范指标,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他汀类等药物,结合患者基础疾病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B 组,法半夏、柴胡、薤白、牛膝各10 g,丹参、瓜蒌各20 g,桃仁9 g,红花12 g,炙甘草3 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 C组,取穴,内关、厥阴俞、心俞为主穴,阴陵泉、丰隆为配穴,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为,两臂自然置于床上,常规对皮肤消毒后,应用0.30 mm×25 mm 毫针,沿脊柱方向应用无痛针法向厥阴俞、心俞进行斜刺,缓慢进针0.5~ 0.8寸,之后采取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两穴中施以温针灸,应用2 cm左右的4 段艾条,并用牙签在艾条中间插孔,再将艾段插在针柄上,点燃,留针30 min。启针后,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向下斜刺膻中穴0.3~ 0.5寸,并直刺内关穴的0.3~ 0.5寸,得气后,两穴上施以温针灸,取用1 cm 左右艾条,共施3壮;配穴毫针常规操作,采取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间30min,1次 /d,10 d 为1 个疗程,之后休息2d 进入下个疗程,共同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 (TC)、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三项指标进行测定。(2) 三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主要包括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采用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进行检测。(3)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将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制定的症状分级量化表作为依据对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进行评定,主症评分标准为:轻2 分,中 4分,重6分;次症评分标准为:无0 分,轻1 分,中2 分,重3 分,舌脉不统计在内,最终得出总积分。(4)三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等指标。(5)三组临床疗效。显效为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心绞痛发作次数>80%,且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正常生活不受影响;有效为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心功能改善>1级,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60%~80%,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 ST 段下降回声超过0.5 mV;无效为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趋势。总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采用χ检验。以 P2<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 TG、TC 和 LDL-C 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 TG、TC 和 LDL-C 比较,均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

治疗前,三组患者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P<0.05),见表2。

2.3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治疗前,三组患者主症、次症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三组患者主症、次症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显著降低(P<0.05),见表3。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 LVEF、LVESD 以及 LVED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 组 LVEF 均低于 B 组、C 组,A 组 LVEDD 高于 B 组、C 组;C 组 LVESD 低于 A 组、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A 组总有效率76.74%,B 组总有效率81.40%,C 组总有效率97.97%,三组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5。

3  讨论

心、肝、肾等部位为冠心病发病主要集中地,而在中医论证分析中,认为疾病发生是因心脉出现闭塞,为本虚标实症状,本虚所指脏腑,若脏腑功能发生失调,阴阳不能平衡,出现亏虚;而后者标实症状包含寒、瘀、痰等[7]。本次研究病例是以痰瘀互结证型为研究对象。除外,在现代中医中还会将“痰”“瘀”代表为疾病出现血脂代谢异常、血液流变学水平[8]。研究发现,该疾病易痰浊为症状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值与健康者比较,处于高水平值,由此可知,血中出现痰浊代表血脂处于增高状态。同时,痰浊阻碍脉道,长期以往酿为瘀,以及升高血液黏稠度,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床表现可称为血液流变学异常[9-10]。血液流变学异常令血液流缓慢,同时增高血液黏稠度,而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细胞膜脂质出现代谢紊乱。故而中医治疗此疾病,会以活血祛瘀、化痰降浊为原则[11-12]。

本次研究中,治疗后 B 组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自拟化痰祛瘀汤联合常规治疗,更能改善该疾病血液流变学水平,同时降低血脂,缓解症状、体征。分析可知,自拟化痰祛瘀通脉汤以祛瘀通脉、化痰通阳为原则,包含瓜蒌、薤白、法半夏、桃仁、桂枝、枳实、赤芍、陈皮以及丹参等成分,自拟化痰祛瘀汤方中所含瓜萎可令涤痰发生散结,达到令血脂水平降低,对血管内皮保护,以及抑制脉粥样硬化等目的;桃仁可抗血栓、降低血管阻力等作用;薤白祛除痰浊;法半夏可燥湿化痰;牛膝、川芎可活血化瘀;丹参、红花均可令冠状血流量增加,对心肌微循环改善,同时降低血液黏稠、抗血栓等作用;柴胡可疏肝理气,起到调脂、抗氧化作用;最后所用炙甘草可对诸药调和,诸药合用,可达到痰浊化,阳气升,瘀积祛,气血行,胸痹自愈目的。本次研究结果得知,治疗后 A 组、B 组虽有所改善,但对比 C 组,C 组治疗后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分析原因可知,首先 C 组在应用自拟化痰祛瘀汤、常规治疗基础之上联合温灸针,温灸针属于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其目的是利用艾火温和的热力令部位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进一步加速穴位区域组织血液、淋巴循环速度,同时温灸针在对植物神经调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血液循环,同时加强冠状动脉循环,达到解除心肌缺血、降低并预防心绞痛发生率[13]。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C 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A 组与 B 组。究其原因为,温针灸具备扩张心脉血管、调节血液微循环以及缓解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的效果;自拟化痰祛瘀通脉汤可有效增加血流量,扩张冠状动脉,增强机体耐氧能力,保护心肌;且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黏稠度[14]。故而,在联合方式添加温灸针治疗,可显著改善该疾病患者症状、体征,令血液流变学、血脂水平处于下降状态,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自拟化痰祛瘀汤联合温灸针治疗该疾病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该疾病患者症状、体征,令血液流变学、血脂水平处于下降状态,临床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宾雁,欧哲耀,林文燕. 益气通冠汤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滞血瘀证) 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及心电图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 1):92-95.

[2]张媛媛,周晓俊,康启. 芪参通冠汤辅助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对患者血脂及血清 tPAI-1,sICAM-1, MMP-9水平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 12):23-26.

[3]杨晓瑜,谈理,陈伟,等. 地尔硫卓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以及对血脂和运动耐力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 4):.43-47.

[4]朱瑞,韩影,何勇,等.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老年胸痹症(冠心病心绞痛) 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14( 7):1832-1836.

[5]丁丽. 心脉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疗效及对血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 7):18-21.

[6]张庆红,张克民,谷洪燕. 麝香保心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 7):1777-1779.

[7]戴军,罗亚明,曹雄彬,等. 自拟活血化瘀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8,13( 4):874-877,881.

[8]王瑞梅,潘宇清. 复方稳斑汤辅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 3):80-82.

[9]张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血脂相关指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 3):395-397.

[10]  谢虎,徐富博,王燕. 他汀类藥物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水平的研究[J].贵州医药,2018,42( 10):5-11.

[11]吴婷玉. 超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对血脂,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 6):62-65.

[12]王皓霖,石立鹏,杜旭勤,等. 化痰祛瘀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 8):4-7.

[13]毛丽旦·阿扎提. 温针灸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和血流变指标的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 32):165-167.

[14]薛晶. 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 5):164.

(收稿日期:2021-10-16)

猜你喜欢

中医证候积分稳定型心绞痛血液流变学
补肝除痹汤治疗颈椎病100例临床研究
胃痛消方治疗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内科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效果
补脑熄风止痉汤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意义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速效救心丸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