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质疑能力 打开探究之窗

2022-05-30张春梅

求知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提出问题指导小学数学

摘 要:新课改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对学习内容提出质疑,进而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提问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恰当的时机和适合的评价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主动探究,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师提问向师生对话转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质疑;提出问题;指导;评价

作者简介:张春梅(1980—),女,江苏省南京市南湾营小学。

质疑,即提出问题,它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开始,指引着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更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质疑。本文主要从方法引领、创设时机、适时激励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质疑能力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方法引领,示范质疑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教师需要先给学生做示范,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模仿和借鉴,从而为他们独立自主地质疑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逐步锤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技能,从而提升自主质疑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一课时,学生虽然在生活中见过“升”这个单位,但在数学课上是首次接触,一时之间理不清头绪。此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升是什么单位?什么情况下会用到‘升?”学生受到启发后,有了一定的想法,这时教师继续提问:“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问题?”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豁然开朗,纷纷举手,提出“1升有多少?”“什么样的物体用升作单位?”等不同类型的问题。而后,学生受到启发,又提出“计量什么样的物体能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有多少?”“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等问题。由此可见,教师的示范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使学生从模仿中逐步领悟怎样自主质疑,并获得成功质疑的成就感。

二、创设时机,引导质疑

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具备自主质疑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知识结构,创设质疑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和训练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发现并提出高质量的“真”问题。

(一)对课题质疑

教学的起点和归宿都是课题,让学生质疑课题,是锻炼他们思维最直接的方法,可以使他们的学习专注度得到有效提高[1]。教师每次揭题时,都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看到这个新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长此以往,每当看到新课题,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思考,逐渐养成质疑课题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经过启发,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如何计算?”“它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在计算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我们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它的乘积会是几位数?”学生所提的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相当于一开始就明确了教学目标,而整节课就是学生带着问题探索新知的过程。

(二)对重点词质疑

题目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抓重点词质疑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小军家距离学校520米,学校距离少年宫390米。小军从家到学校走了8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学生读题,尝试解答。当遇到困难时,学生通过交流,提出疑问:“哪个词句最为关键?”“这题有不同的解法吗?”“为什么我的两种解法结果不同?哪里想得不对?”在实际审题时大多数学生只注意到“同样的速度”这一关键词,忽略了问题是求“从家到少年宫要走的时间”。学生在体会不同解题思路的区别时,就能进一步感受到质疑的价值,逐步形成质疑的习惯。

(三)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进行质疑,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一课时,在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后,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又认识了等腰三角形,你有怎样的疑问?”一位学生随即提出疑问:“等腰三角形属于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中的哪一种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带动学生深度理解以边的特点分类的三角形和以角的特点分类的三角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对知识延伸质疑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当某一知识点学完后,他们往往会迫切想要知道后续学习什么内容。这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对知识延伸进行质疑,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迁移运用的潜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例如,在上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节课后,学生通过对例题两种解题方法的计算结果的比較,已经知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只适用于整数和小数吗?”随即便有学生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不是也是同样的方法?”这一疑问尽管在本节课无法解决,但在后续学习到相关知识时,学生便会主动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并在尝试后得出结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质疑、释疑的整个过程,是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重要体现。

(五)对疑难处质疑

学生觉得有疑难的内容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他们单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理解重难点内容,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疑难处适当点拨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质疑。当学生紧扣这些疑难处质疑时,就能改变思维的方向,顺利化解学习上的困难。例如,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一课时,教师出示对比练习25×(40×4)和25×(40+4),引导学生在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简便计算。从学生反馈的结果来看,不少学生认为25×(40×4)=(25×40)×(25×4),可以看出他们受25和4、40相乘都可以凑整的影响,对两种题型,即两种运算律产生了混淆。于是,在集体交流时,就有学生质疑:“第一题为什么计算中只有一个25,而第二题却有两个?有没有什么办法进行区分?”显然,旧知对新知产生了负迁移。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解释,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两题分别是根据什么运算律来进行简便计算的?”学生在交流、释疑中,也进一步理解了应用不同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六)对全课内容质疑

新授部分结束,并不意味着这节课的终止,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没有止步。这时,教师应停下来,带领学生去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启发他们从知识点、研究过程、解决路径等方面提出问题。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习得以延续,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省能力。例如,在上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后,教师抛出问题:“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学生提出:“如果有4个数字,比如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如果有10支球队,每两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这10支球队全部比完,一共有多少场?”学生的质疑是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再思考,是学生思维和认识的延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七)结合操作质疑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完善认知。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任选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会自然产生疑惑:“为什么同样是三根小棒,有的能够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成功?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看似普通,却极有挑战性。“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主动提出的,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自主探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建构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八)小组交流质疑

受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差异的影响,学生的质疑水平参差不齐。为避免问题重复或过于简单,提高质疑的质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发现的问题,并尝试相互释疑。大部分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对于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各小组派代表提出,全班共同探讨、解决。尽管问题减少了,但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有代表性、有一定难度、对于新课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有时甚至能以部分问题引领整节课活动的开展。教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层面,进而加深对知识的思考,这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有不少学生在学习单上提出了“倒数是什么”的问题,而后通过预习他们就能知晓答案。因此,在小组交流本课的疑问后,没有一组提出这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倒数是一个数吗?为什么不把分子、分母颠倒得到的数叫作倒数?”这样的问题。可以看出,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提炼、筛选,最后提出的往往是具有一定价值的真问题。除了从“是什么”维度提问题,学生还受到教材习题的启发,从“怎么找”这个维度提出了“怎么找小数的倒数?”“带分数的倒数怎么找?”等问题,学生进入深度思考,本节课的难点也因此得到解决。

三、适时激励,评价质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能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愉悦的心情,将有助于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潜能。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而后,教师再给予学生肯定和评价指导,更能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提升。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

有些学生不提问题并不是没有疑问,而是有诸多顾虑,比如担心问题提不到点子上,受到教师的指责;害怕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认为问题提不好的话,会遭到同学的冷嘲热讽等。要想让学生真正敢于质疑,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平等、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爱护和尊重每一名学生,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鼓励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比较拘谨,不太愿意发言,提问者寥寥无几。但当他们听到同学提出幼稚、古怪,甚至是令人发笑的问题,而教师没有否定,而是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想得很好!”“你敢于大胆发言,真棒!”“如果你再进一步思考,一定能提出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问题!”渐渐地,学生就会消除疑虑,敞开心扉,大胆举手提问,课堂会逐渐形成轻松、愉悦的质疑氛围。当每一位学生都在积极思索、勇敢质疑时,他们就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给予评价指导

有的學生喜欢质疑,但提出的问题是浅层次的,价值不大,或者问题的表述不够清楚明了。这时教师就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用正面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质疑。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一位学生直接说出了结论,教师没有指责他提出的不是问题,而是对他说:“你是想告诉大家这个结论,或者你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还是你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疑问?”经过这番点拨,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表述有问题,思考后重新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之后,另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所有同学一脸茫然,他问:“怎样解决三角形的内角和?”显然,这位学生没有把问题表达清楚,这时教师询问道:“你是不是想说‘我们怎样研究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位学生笑着点点头,因为教师将他的疑问说明白了。以上两位学生在教师的适时评价和指导中学会了怎样质疑,质疑能力得到了提高。

结语

质疑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方法、恰当的时机和适合的评价来逐步培养。而质疑能力的形成,反过来也会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探讨,解决他们的困惑。随着质疑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尹文明.小学数学质疑能力培养策略[J].江西教育,2019(3):63.

猜你喜欢

提出问题指导小学数学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