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05-30刘静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语文

刘静

小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启蒙阶段,也是文化教育的开启点,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感悟自然、参悟人生、传承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淘洗,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价值。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更能培养其文化素养。文化传承与发展应从基础做起。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能够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富有情趣,让语文课堂更富文化气息,培養更具文化内蕴的新一代。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不够深入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也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文化传承。从教育思想转变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师也渐渐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意识,但是教师有了这种观念并不代表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尤其不能够代表教师将其作为所有教学设计的思想指导。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短视行为和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突出,当前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家长、社会对学生以及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语文教学的主要标准还是学生识字的多少、背诵诗歌的数量和考试成绩的升降。这与语文学科的文化性和人文性渐行渐远,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迎合家长和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评价,尤其是学校对于教师的业绩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重视知识教育和考试训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而忽视文化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和内蕴。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够将传统文化和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也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即便有些教师尝试推动文化传承,但也是浮光掠影,不能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与现实实践依然有较大的距离。

(二)传统文化教学缺乏有效方法

核心素养视野下,文化传承与发展成为一个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也成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相对于知识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传统文化的教学较有难度,又加上小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拓展,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很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使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变成学生的一种认知,更成为他们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甚至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更是难上加难。很多教师缺乏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文化教育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载体之一,中国古典诗词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古典诗词不仅仅表达古人思想,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呈现,有着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发掘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简单采取背诵、默写、翻译的方式,做最基本的语言知识讲解,只能做到简单的语言建构和基本应用,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也不能感知其中所承载的文化,更无法让学生真正通过学习古典诗词获得更深厚的传统文化陶冶。古诗词不仅具有非常强的节奏感、音乐美,还表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民族传统美德、中国主流文化观念、审美方式和审美情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并且这些诗词非常契合当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化基础,教师不能简单要求学生背诵,而是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并做好文化赏析。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不能有效引导,也找不到让学生感知诗歌音韵美、节奏美、思想道德美和艺术美的有效方法,造成传统文化教育非常肤浅。

(三)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较为单调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灵活多样,精髓也非常深奥,并且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真正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热情。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古典诗词之中,还存在于传统的艺术之中,还有各种经典故事和名人传记,以及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多样,更重要的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言谈举止中彰显传统文化,在待人接物中体现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应该不断发掘,广泛联系,以此来呈现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不能由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向生活和社会拓展和延伸,也不能和诗歌或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相联系,文化的深厚内容不能得以发掘,传统文化教学非常单调,学生缺乏兴趣。

(四)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活实践不能有机结合

学习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从生活中感知,并从实践中践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且只有在生活中更好地感知和体悟,才能够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让每个小学生做到尊重文化,践行传统文化,学会做人,懂得做事,能够与人相处,更好地与人交往。现在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真正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知识来给学生讲解,变成了生硬的知识记忆或理论说教,这样传统文化教育就失去了本真,也就无法真正让学生做到文化传承。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要实现语文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知识感知和德育、美育相结合,不仅感知传统文化,更能注重学生的德育,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不少地方不能真正深入发掘、联系学生生活,结合学生所处的区域环境,针对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做好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与学生发展不接轨。

(五)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

要保证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传统文化渗透,最关键的是学生,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着眼点。要真正解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必须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突出问题。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处于特殊阶段,对文化的认知相对模糊,没有更强的文化概念,还没有建立正确的认识观。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入,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造成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生气和活力。只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灌输,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讲解,学生感到传统文化很枯燥,长此以往,对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兴趣。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和文化强迫,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反感。而且不进行文化考试,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长此以往,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渐渐地模糊,失去热情。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做好教材资源发掘,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蕴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素材,是语文教学专家精心编选的教学内容体系,集成了各个教育名家的思想精髓,更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有更加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学生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的载体,更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媒介。语文教学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一定不能离开教材,对每篇课文都要深入研究、全面分析。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是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体现,深远的意境是中华诗词、绘画文化的重要展现,丰厚的人文内涵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爱国爱民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制高点。在教学中,要做好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对教材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直接的感悟,让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更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热情。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语文教学会变得更加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就会更加具体、形象,学生学习时就会更富有热情。

比如,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时,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还能通过孔融这一形象认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之谦让美德,并由此分析孔融的思想品格,做好相应的拓展,引入更多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故事。这些名人能够得到后人的称赞,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正是因为这种高贵的谦让精神,这种传统文化在今天更应发扬光大。

(二)注重文字学习与运用,感知优美汉字文化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打好学生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重要前提。识字教学既要让学生注重字的读音、字的结构和意思,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构词的方法,体会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先贤圣哲造字的创造精神,体会中国先人的智慧。每一个汉字既代表一种形象或一个意思,又体现一种文化内蕴,这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识字教学,让学生去理解汉字结构所体现出的文化思想,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记住字的写法、字的结构、词语的意思,更能引导学生用非常规范工整的正楷字书写。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笔顺、间架结构框架的章法,还能适当引入书法文化,让学生感知中国汉字的构造之美。汉字书写美观、大方、方正,体现了做人的原则,书写工整体现了做事的态度,学生不仅能写好字,更能学会做好人。再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让学生感知汉字的笔顺、构造和意蕴,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强的情感熏陶和深厚的文化浸润。汉字结构做到大小匀称,懂得避让与协同,形成呼应之美,这样学生在写字时注意结构组合,也能够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有更加宽广的胸襟,这样不仅把字写得美观,更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直接的感知,让小学生对祖国文化产生更加真挚而又强烈的情感。

(三)融入社会生活,增强文化感召力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更接近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本真回归,既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更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应用语言,尤其能够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感知语文,体会传统文化。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增强语文学科的趣味性,更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也让学生在生活中认知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虽然是一个抽象概念,但它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有非常具体的社会生活活动,传承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是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各种社会节日活动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踐行。教学活动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更好的体现,也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传统文化的一个直接表现形式是流传至今的各个传统节日,不仅有相应的活动和仪式,更有丰厚的文化内蕴,也是中华文化精神能够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时代,将语文教学与这些传统节日相结合,以讲故事、办板报等方式过更具文化意味的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重大历史事件或典型人物,节日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中国文化精神、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理想追求,这样更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不仅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富有情趣,有文化底蕴,也让学生以后过传统节日更加体现文化特色,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让传统文化节日更具文化本真特色。

(四)灵活变革语文教学手段,创新传统文化渗透

方式

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改革有机统一起来,既能实现教学改革,又能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更富有成效。针对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较为单一、形式较为呆板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引入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富有情趣,也确保语文教学改革更加富有成效,更让传统文化进课堂让学生喜闻乐见,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情境。比如,学习《村居》这首诗时,教师可利用Flash动画来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春末的生机盎然。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相应的情景活动,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联系社会实际,结合生活经历,感知风筝文化和四季文化,感知中国人在认识自然、融入自然、亲近自然时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总之,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大业开启的新时代,要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文化观,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厚的人文修养。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