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2-05-30陈晨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8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祖国

陈晨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近年来,部编语文教材积极引进爱国主义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己任,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真正了解祖国、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低年级学生的爱国认知

当前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迷失自我,或多或少受到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这就需要从小对他们施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曾在班级中做过一些数据调查,发现学生普遍缺乏爱国知识。对于我国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个别学生一问三不知,调查“你最崇拜的人是谁”时,更有学生倾心于各类明星。

国庆节来临之际,我在班上提问了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何时成立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10月1日”,我追问了一句“年份呢”,班上一下子安静了,只有一部分学生说出1949年。

其实大多数学生是爱国的,对自己的祖国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不持久。回归到课后,学生经常接触的网络有时也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求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大事,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然而现实中,由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加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社会观、国家观这些概念是抽象的,更让低年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失去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正因如此,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必修课。任何时候,爱国都不是宏大的概念,也不是沉重的教育,更不是遥远的事情。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更应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理念,引导他们熟悉自己的国家,了解国家的方方面面,在对祖国形成具体认知的基础上,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

三、如何结合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了解祖国发展,增强民族自信

低年级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历史,因此对祖国发展缺少必要了解,他们出生在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无法去体会发展过程中祖国为之付出的心血,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感受祖国蓬勃的生命力。

国旗、国歌的选材是爱国主义传承的重要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心中,五星红旗、国徽和《义勇军进行曲》都是祖国的象征。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中:“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就在宣扬国旗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只是采用单一的说教模式和课件讲解,那学生必定会失去兴趣。在本课教学中,考虑到本班学生喜欢观看纪录片,在“认识国旗”这一环节中链接到了《我们走在大路上》,我详细讲解了国旗与国歌的诞生过程、国旗上五颗星的来历以及国歌所代表的含义。在课后“祖国历史知多少”的学习环节中,学生从原来的迷茫变成了自信回答,更有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知识卡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两弹一星、中美建交……密密麻麻又歪歪扭扭的字,让我看到了他眼中的光、心中的爱。

对祖国历史一无所知的人,何谈尊重祖国、热爱祖国呢?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在语文课堂上为他们科普历史,宣扬爱国主义,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产生了解祖国的动力。

(二)领略祖国风光,感受民族自豪

对于祖国的自然风光与美景,学生可以通过外出旅游观光、观看电影等方式体验。但又由于生活体验、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往往只是浅层的、感性的认知,而不是理性的、有一定思考的,所以较难有效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低年级的学生对祖国河山的印象大多由课本而来。课文中描述的无论是奔腾千里的江川河流,还是雄伟壮观的人文景观,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果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在体会风景的基础上接受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教学,就一定能从字里行间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中的《神州谣》《黄山奇石》《日月潭》,分别向学生展示了风景秀丽的安徽黄山、仙境般的日月潭……跟随着这些课文,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课堂中认识了中国地图,了解了中国有多少个省、多少个民族,他们感叹祖国的地大物博,从他们闪光的眸子里,我看到了祖国河山带给我们最大的财富——自豪感。

在整单元学习后,我们开展了一学期的系列语文主题课“一月访一城”。由学生票选出当月最想参观的城市,在这一个月中自己搜集有关这座城市的资料,如著名景点、文化风貌、名人故事、革命历史……在每周的分享课上,我负责带领他们“云旅游”,先通过视频、航拍图欣赏这座城市的美,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享交流,补充资料。这个学期,我们已经走过了北京、重庆、昆明、深圳等多个城市,了解了每个城市背后的文化、历史以及名人故事。对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是载体,更是一座连接他们与历史长河的桥梁,见证着这群孩子的爱国之心的日益蓬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最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我們应该将语文课堂打造成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最后收获的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了解,更是内心中对祖国的认同、热爱与赞美。

(三)了解传统节日,传承优秀文化

部编版语文教材对优秀文化、习俗的传承十分重视,如《端午粽》《传统节日》等融合了传统习俗编排课文。借助文本与视频的结合,学生了解了传统节日的内涵与意义,在对比古今习俗的传承与变革中,体会国家日益的进步与发展。教材中同时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包括经典名著、传统文化、寓言故事、诗歌等,如《难忘的泼水节》《大青树下的小学》等课文,加强了学生对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的了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查找许多关于少数民族的资料,除了补充课文中出现的德昂族、阿昌族的民俗风情,更拓展了彝族、布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美食以及建筑。学生进行彼此间的分享交流,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不仅是为了让小学生了解传统的文化习俗,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更是为了让学生树立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民族自信心。

(四)歌颂英雄人物,领会先贤风采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每册都有歌颂伟大人物的课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难忘的泼水节》与《邓小平爷爷植树》,直接用名人故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体会、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通过名人领袖树立榜样。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文中,朱德的形象就是革命榜样。教师要先引领学生熟悉课文背后的人物故事,了解当时的革命背景,再指导学生找出身为将领的朱德与民共苦、与兵同劳的事迹,适时向学生提问:朱德作为一位将领,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小事?让学生逐渐体会到朱德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部编版教材中为了使学生能感受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选编了许多优秀古诗词,展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组织讨论交流,结合插图,全面并深入地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与意境美,走进历史,品味诗词内涵,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奉献情怀。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绝句》,杜甫的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道尽心中苦楚,学生在这首诗中初步接触到“安史之乱”,教师可以与电视剧等影像片段相结合,具化到场景中,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段关于家国兴衰的历史,对诗人杜甫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他不仅是在写景,更是在念国思乡。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才能更好地与文字背后的情感产生共鸣,更透彻地理解古诗含义,将作者情感内化为自己的爱国情怀。

课后学生搜集了更多杜甫的诗篇,拓展学习了《春望》,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更让学生看到一个因国破而悲痛万分的杜甫,也能认识到他是一个爱国诗人,更能体会他为何被称作“诗圣”,原来爱国情怀是从古至今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

部编版语文教材将爱国主义以山水领土、英雄人物、传统文化等作为精神的支撑,我们需要在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堂上让学生知道爱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对这片国土怀着深深的热爱与感激之情。每当国歌奏响,就要仔细聆听,国旗升起,目光就要一直追随。

参考文献:

[1]赵红娟.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J].小作家选刊,2014.

[2]吕英辉.爱国主义情懷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教育论坛,2020(14).

[3]梁倩倩,方成智.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爱国主义传承研究[J].科教文汇,2019(454).

[4]韩荣花.深入领悟文本 培养爱国情怀[J].读与写,2018(17).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祖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