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意境,领略古诗魅力

2022-05-30缪爱华

教育界·A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

【摘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古诗的意境进行学习,让学生把古诗中所描写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受画面的意境,从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字的奥妙,实现由表及里的深入学习,领略古诗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教学;探析意境;领略魅力

作者简介:缪爱华(1978—),女,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形式短小,句式整齐,语言凝练,意蕴深邃,具有鲜明的特点。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古诗的特点,紧扣古诗中所描写的意境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由诗句内容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境,从而体会古诗语言的奥妙,领略古诗的无限魅力。

一、发现意境,品味诗中之画

(一)品读诗句,还原诗中之画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诗中,从而构成形象鲜明而又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古诗最突出的特

点[1],同时,也是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探析古诗的意境入手,让学生抓住古诗中的意象,把它们重新排列组合,在头脑中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实现从文字到意境的初步转换。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也是深入探析古诗意境,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主题的关键一环。

以《暮江吟》一诗的教学为例,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写羁旅诗,描绘诗人在杭州赴任的路上,夜宿江边,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的景色。诗人通过对残阳、江水、新月和露珠的生动描绘,构成有形有色,有感有情,自然和谐,宁静悠远的美好画面。诗人是如何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绘来完成意境的创造的呢?很简单,就是以诗为画。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学习和意境的探索,发现隐藏于诗句中的画面。本诗共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傍晚的残阳铺水图,诗人抓住江水的颜色,写出江水半绿半红的情景,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一幅是新月映照图,诗人用“真珠”比如露水,用“弓”比喻弯月,不仅突出事物的形态,还写出事物的美好。正是这两幅内容不同,而主题一致的画面,流露出诗人的情感,揭示诗作的主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诗句,还原诗中之画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即意象。其次,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意象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最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自己身临其境,真实深刻地感受画面内容,理解诗句内涵。

(二)品味诗中之画,体会古诗氛围

古人写诗,往往是触景生情,借眼前景物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而且,古人写诗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于是,古诗中包含丰富的情感色彩[2],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理解诗句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把眼前的诗转化为脑中的画,还要让学生尝试进入画中,用心体会古诗的氛围,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以《凉州词》一诗的教学为例,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一首边塞诗,表达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的情感。诗人按照由下到上,由近及远的顺序,描绘一幅塞外孤城的苍凉画面。凉州,地处偏远,万仞群山包围之中,只有这一片孤城。“远上”“白云间”“孤城”“万仞山”几个词语便已营造苍凉的氛围。而这幅“塞外孤城图”不仅有形,还有声、有人—远远传来羌笛之声,于空旷的天地间久久回荡,这孤寂的笛声又怎能不勾起戍边将士深深的离愁呢?苍凉的孤城,充满愁绪的笛声,已经让人倍感惆怅了,然而诗人又以“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把这种孤寂、冷落和离愁推向更高一层的境界。学生通过对诗中画的还原,切身地体会古诗所表现的苍凉悲壮的氛围,迈出体会古诗意境的一大步。

在品味诗中之画,体会古诗氛围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如形象、色彩、声音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考虑诗中之画所呈现的事物在人们心中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为品味意境做好准备。

二、品味意境,体会诗情画意

(一)紧扣意象,体会意象情感

如果说意境是由一整幅的画面来体现的,那么构成画面主体的具体事物,就是意象。诗中的意象被诗人注入思想感情,组合成一个整体,就共同构成古诗的意境[3]。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体会诗句字面的意思,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诗句中具体意象的内涵。以“月亮”这个常见的事物为例,它在入诗后,就被赋予多重意义,如望月思乡,引发离愁;望月思国,引发爱国之情等。学生只有理解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以《枫桥夜泊》一诗的教学为例,这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羁旅诗,诗人运用大量具有深刻含义的意象,细腻地描绘江南深秋的夜景,构成一个充满羁旅之思和家国之忧的意境。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特点鲜明的意象进行分析,体会意象中的诗情画意。如诗的首句就用到“月落”“乌啼”和“霜满天”三个意象,其中“月”本就含有思乡之意,却又加一“落”字,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乌鸦”本就含有衰败、荒凉之意,却偏偏在寂静的深夜孤鸣,更突显离愁与孤寂;还有“霜满天”,诗人用这个意象来写自己孤舟难眠,夜半江上的感受,“霜”本就给人冰冷之感,却又是“满天”,这就把诗人的羁旅之愁写得更加浓郁了。这样,仅仅一句就已經营造出水乡寒夜的孤寂清冷氛围。还有“江枫”“渔火”“夜半钟声”以及孤独的“客船”更是让整首诗的意境充满离愁别绪。

教师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要从意象入手,引导学生结合古诗的背景和内容,发现意象中的深意,了解诗人的真实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把意象进行组合,构成整体的意境,从而体会古诗中的诗情画意。

(二)品味意境,体会诗情画意

意象是古诗中诗人用来寄托思想情感的事物,它本身与诗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能够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一个个极富深意的意象组合,就构成一个更大的意象群—意境。意境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形象表现,能够让意象的组合起到1+1>2的效果。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意境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4]。

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一诗的教学为例,这首诗通过把淘金者颠沛多难的生活与牛郎织女恬静美好的生活相比较,写出淘金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表面在写他人,其实是在表明自己的志向,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本诗写了两个意境:一个是实境,通过“九曲黄河”“万里沙”表现黄河的浩大、曲折以及浑浊不清;“浪淘风簸”写出黄河水面奔腾浩荡的情景;而“自天涯”则写出黄河绵延万里的气势,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黄河艰险的环境。另一个是虚境,是诗人想象的天上牛郎织女宁静的田园生活。一实一虚,一为眼见,一为心想,虽然意境完全不同,却同出自诗人的内心。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意境呢?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古诗的背景,学生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作者在表明自己的志向—虽面对艰险但无所畏惧;同时又向往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时,要注意由象到境的渐进,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示古诗的创作背景与相关资料,加强学生与诗人内心世界的联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魅力。

三、探析意境,發现境中之秘

(一)以情观景,赏析有“我”之境

在古诗的意境之中,意是指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而境则是指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图景[5]。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探析古诗的意境时,要让学生从古诗所描写的意象中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从而真正领略古诗的有“我”之境。

以《三衢道中》一诗的教学为例,这是南宋诗人曾几的一首纪行诗,描绘诗人行走在三衢道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诗皆为写景,然而诗人在景色描绘中,流露其轻松愉快的心情。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扣诗句,探析古诗的意境,从中发现作者的愉悦之情—诗人在阴雨连绵的梅雨时节,却赶上“日日晴”的好天气,乘船游览,到了小溪的尽头还兴致不减,于是弃舟登岸,在山路上边走边欣赏。山路不仅绿阴依旧,还添了几声鸟啼。虽然是归程,诗人却依旧兴趣盎然。诗人“不减”的是游览的兴致,“添得”是轻松愉快的心情。正是这些形象的描绘,生动而充分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这首古诗所营造的意境是明亮、多彩、充满鸟语花香的。最妙的是诗人以充满愉悦的感情去观察景物,从而让景物也增添无穷的生机,营造出明快自然的动态意境。

境由心生,古诗中的意境是诗人以情观景的结果,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现。教师要以意境为纽带,在引导学生读诗、赏景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的有“我”之境,并实现与诗人在不同时空的情意交流。

(二)以物自喻,探寻诗人之踪

古人在作诗时,不仅以情观景,用意境来表情达意,在很多时候,还会以生活中的某种事物自喻,让事物成为自己的象征,用事物鲜明的特点来突出自己的情感与追求。因此,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意境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还要深入挖掘诗中事物的象征意义,从中发现诗人的踪影,体会诗人写作的真正目的。如有的诗人以“冰心”自喻,象征忠贞高洁;有的诗人以“梅花”自喻,象征高洁傲岸;有的诗人以“竹”自喻,象征谦虚坚贞等。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诗句中诗人的化身,帮助学生打开理解古诗的大门。

以《竹石》一诗的教学为例,这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题画诗,突出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诗人表面上是在赞美竹子,实则是以诗中的竹子自喻,以表明自己拥有同竹子一样的高贵品质。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意呢?教师依然可以采用探析意境的方法,先让学生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把诗转化成一幅图画—竹子把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的缝隙之中,一点也不放松。虽然经受酷暑与严寒的折磨和打击,但却越发地坚韧不拔。诗人的这幅“竹石图”中,“咬”这个动作,“破岩”这个细节,“坚劲”这种状态,“任尔”这种态度,不仅突出竹子的坚强,还赋予竹子人格魅力,表现诗人自己的志向。首先,学生从诗句中找到物象。其次,学生对物象深入分析,把其转化为意象。最后,学生由物及人,理解诗人以竹子自喻,表达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坚定情感,探寻到诗人的

踪影。

以具体的事物为主题的古诗有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古诗中象征作者化身的意象时,一定要注意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探寻诗人的踪影。

结语

总之,古诗以其短小的形式,整齐的句式,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并带给人们深层次的思考以及丰富的精神体验。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古诗的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并充分发挥想象品味诗中之画,体会古诗的氛围,进而探析古诗的意境,领略古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沈丽君.领略古诗之美,弘扬传统文化: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实践[J].小学生(下旬刊),2020(06):90.

[2]张学财.有效引导小学生进入古诗词学习意境的策略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

(11):31-32.

[3]褚娜,何善亮.何以“诗美”塑“人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33-135.

[4]黄美虹.浅谈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古诗审美教育[J].新课程,2020(34):230.

[5]张鸿晶.融合古诗情境 培养诗词素养: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之探[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4):189-190.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随堂练笔,古诗教学中一抹绚烂的彩虹
诗画结合,演绎诗韵精彩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研究
对话体验,让古诗学习更有滋味
关注外围留白,让古诗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