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道菌群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2-05-30张琳姬新才

健康之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张琳 姬新才

摘要:肠道菌群失调和糖代谢疾病具有密切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和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肠道菌群失调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机制为产生短链脂肪酸,在释放肠道激素的同时能够减轻肠道免疫系统的破坏,并调节胆汁代谢。肠道菌群、肠促胰素之间具有一定影响关系。肠促胰素降糖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占有一定地位。本文通过对糖代谢异常、肠道菌群二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肠道菌群;糖代谢异常;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包含病菌、细菌、真菌以及原生动物。有研究表明,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的微生物群体。目前2型糖尿病(T2DM) 人数不断增多,伴随的并发症相比之前更为严重,加速人体血管以及微血管出现病变。糖尿病防控工作的难度相比之前也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找到高效、安全的预防策略。

1肠道菌群和T2DM

糖尿病作为当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症,主要是受血糖代谢异常的影响,从而导致出现身体异常。从病因上可以分为1型、2型糖尿病。根据近50年的调查数据,糖尿病发生率呈现明显升高。1型糖尿病的增长人群在6岁以下,肥胖儿童相比之前明显增加。当前人体肠道内存在约1000种菌群,这些菌群具有调节肠道淋巴系统、营养吸收等作用,同时与人体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明显相关。人体的隐形器官即为肠道微生物,在疾病中发挥中重要作用 [1]。肠道微生物失调和肥胖、糖尿病具有密切关系,主要以2型糖尿病为代表。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整体菌群浓度相对较高,在功能、结构上和正常人存在一定差异。人肠道菌群中的大肠埃希菌、加氏乳杆菌、变形链球菌均为致病菌群。肠道微生物影响糖代谢主要是通过脂肪代谢、调控能量从而产生激素调节相关机制。2018年的研究表明,通过肠道菌群影响代谢的新机制—丙酸咪唑的作用,从而阻断胰岛素的影响 [2]。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和糖尿病的早期发病具有明显关系。基于儿童的肠道菌群测序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厚壁菌门相比,拟杆菌门的比例较高。

2肠道菌群和糖代谢

肠道菌群会受到饮食、年龄、药物的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宿主的健康、患病状态。目前已发现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潜在生物学,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

通过对人体、动物进行的研究表明,非糖尿病、1型糖尿病宿主的菌群结构明显不同。1型糖尿病患者中双歧杆菌、布氏杆菌明显减少,而瘤胃球菌数量较多。1型糖尿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3],目前和肠道菌群之间诱发的关系不明确。肠道菌群失调和2型糖尿病、肥胖具有密切关系,在出现糖代谢异常时,主要表现为肠道菌群丰度明显减少,同时丁酸盐减少。肠道菌群和2型糖尿病发生的机制主要为:(1) 产生短链脂肪酸 [4];(2) 调节胆汁酸代谢、影响屏障功能。

3应激影响肠道菌群的机制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该病症主要特征为血糖代谢障碍,患者发病后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目前来说,应激能够引起肠道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菌群定植。例如,在母婴分离、避水应激时能够增加鼠肠黏膜的通透性,会参与肠道损伤。CRHR1能够介导黏膜损伤,还会改变菌群结构。在应激产生时会调节肠道免疫状态,在正常状态下,免疫系统能够有效保持肠道菌群的稳定。肠道分泌型IgA能够和肠道内的微生物进行结合,并能够清除宿主。除此之外,研究表明,IgA缺陷中空肠菌群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在多种模式识别受体中,通过对细菌成分中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改善,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加结肠黏膜的细菌总量。

4肠道菌群影响糖代谢的机制

4.1 肠道菌群和能量吸收、脂肪代谢

发生2型糖尿病的关键因素为肥胖。有学者通过对动物模型、肥胖人群进行菌群分析,肥胖人群和非肥胖人群的菌群均在一定差异。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主要表现为拟杆菌门丰度降低、硬壁菌门丰富。通过将小鼠分为2种,将瘦型、肥胖菌群分别注入,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和肥胖具有密切关系 [5]。

影响糖代谢的主要机制主要包含以下2点:(1) 肠道菌群中存在庞大的多糖代谢基因,在有效分解宿主无法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时具有一定的效果。在以小鼠进行的实验中,通过对肠道的元基因组进行测序,肥胖小鼠能够促进脂肪储存,促进宿主能量的输入增加。肥胖患者的肠道菌群通过降低腺苷一磷酸促进蛋白激酶的活化;(2) 肠道菌群能够调节肠上皮细胞,在导致人体的三酰甘油沉积时,从而使脂代谢受到影响 [6]。

4.2 肠道菌群调控胆汁酸代谢

胆汁酸作为一种弱酸类有机物,主要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分泌,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营养物质的吸收,在促进脂肪代謝中具有明显作用。近年来,经过研究表明,胆汁酸能够有效激活核受体的信号通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调控具有明显作用。胆汁酸能够有效激活生物x受体,在诱导纤维母细胞生长的同时,能够确保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并改善患者的糖耐量。在激活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分泌的同时,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7]。

肠道菌群和胆汁酸的合成、转化具有密切关系。肠道菌群在分解胆汁酸上的牛磺酸、甘氨酸基团时能够完成差向修饰,并完成菌群调节。Narushima通过将人类粪便的细菌、小鼠体内胆汁酸代谢参与,类杆菌能够促进胆汁酸向游离胆汁的解离,在结合胆汁酸、游离胆汁酸比例降低的同时,从而导致2 型糖尿病脂质的消化吸收。在调节胆汁酸转化、形成时,还会影响胆汁酸的吸收。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在有效进行胆汁酸调节的同时,从而导致糖代谢受到影响 [8]。

4.3 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

短链脂肪酸作为现阶段人体的一种重要代谢产物,主要包含丁酸、丙酸和乙酸,在宿主肠道内比例为1∶1∶3,在正常人体肠道内将会产生SCFA,而对于结肠细胞中主要以丁酸盐为产能物质。通过动物实验表明,丁酸能够有效提升肠道内有害菌的比例,和丁酸分解的离子有关。同时通过小鼠进行试验,丁酸对肠道内细胞进行分解,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肠道pH值,促进有益菌的繁殖,使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沙门杆菌等有害菌死亡。除此之外,2 型糖尿病患者中肠道内丁酸盐菌群比正常人相对较少。丙酸咪唑对于人体的信号通路具有明显影响,阻断胰岛素信号并减少IRS的产生。研究表明,相比较正常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整体丙酸咪唑能力相对较高。在初发型糖尿病患者试验中,其外周血中丙酸咪唑比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说明二者具有一定关系。目前丙酸咪唑并认为是激活代谢机制的激活剂 [9]。

5降糖药物以及肠道菌群研究

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特点,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肾病、心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生率持续增长,且呈年轻化趋势。研究显示,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3大非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生问题。控制好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目的。糖尿病目前尚无法根治,饮食管理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不论病情轻重或采用何种治疗药物,糖尿病患者必须合理地控制饮食。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的胰岛负担,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使患者维持正常的体重,维持健康。降糖药物包含双胍类、磺脲类药物。当前降糖的一线药物为二甲双胍,此种药物能够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机制,整体降糖效果相对较好。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治疗后进行粪便测序发现,二甲双胍组中的丙酸盐、丁酸盐数量显著增加。除此之外,阿卡波糖也能够有效增加双歧杆菌的数量,在2型糖尿病降糖治疗中,肠道菌群开辟了新的道路。阿卡波糖作为一种葡萄糖酶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阻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此种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肠道对于葡萄糖的吸收。有学者研究,A组采用阿卡波糖、B组采用其他的降糖药物。在进行3个月的药物治疗后,对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进行定量检测,A组降低幅度明显更大。采用阿卡波糖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促进糖脂代谢。肠道菌群一般寄居在肠道黏膜的表层,种类相对较多,同时肠道菌群一般占据90%以上 [10]。肠道菌群和人体的营养代谢中具有明显作用。根据肠道菌群、宿主关系表明,生理性细菌、病原菌以及致病菌等作为优势菌群,在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一般不易致病。条件致病菌作为潜在的致病性因素,在3种细菌共生、拮抗中,能够有效维持肠道生态的平衡。

糖尿病在目前来看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以持续高血糖作为基本特征,其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病理、生理、遗传、环境因素等都能造成胰岛素分泌缺陷,同时胰岛素效能下降将会导致患者机体能量代谢活动出现紊乱,在蛋白质、脂肪代谢以及体内糖失衡的情况下表现出高血糖的症状。目前,糖代谢异常、肠道菌群失衡关系被证实。研究发现通过益生菌补充肠道菌群预防效果一般。肠道菌群受饮食、性别、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发病机制复杂。肠道菌群和糖代谢异常发病机制存在多种,通过以降糖药物为切入点,能够提供治疗糖尿病的新策略,在使用降糖药物时,能够有效改善糖代谢异常 [11]。2型糖尿病作为代谢性紊乱疾病,肠道菌群直接参与代谢过程,在临床应关注降糖药物的效果,做好对应的探究。通过对降糖药物、肠道菌群关系进行探讨,能够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发生提应对应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卓仪,莫嘉延,张啟文,等.社区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及菌群调整策略研究[J].健康必读,2021,(18):198.

[2]国家自然基金委网站.我国学者发现肠道菌群调控机体糖代谢的新机制[J].中国食品学报,2018,18(11):1.

[3]柴思锋.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膳食纤维对高龄孕妇妊娠期糖代谢的调控机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6(23):2.

[4]常开源,匡文斌,刘爱敏,等.妊娠早期高血糖孕妇肠道菌群特征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J].中国性科学, 2020, 29(6):3.

[5]欧阳倩.单纯性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炎症因子及脂肪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

[6]覃俏娜,陈红霞,李双蕾.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相关性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 13(5):4.

[7]马艳庆,杨鹿鸣.达格列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20,(6):4.

[8]李丽丽,保珺,陈斌,等.高脂饮食加重牙周炎对肠道菌群及糖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56(6):10.

[9]首第文,周永健,徐豪明,等.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小鼠不同高脂饮食时期血糖水平和肠道菌群变化动态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1,24(5):4.

[10]周强,徐静.不同腹型肥胖程度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和肝脏脂肪含量的关系[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3):4.

[11]张梨,吴梦竹,宋霄汉,等.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玄府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关系[J].四川中医,2021,39(11):5.

猜你喜欢

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高铅血症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变化研究
气相色谱法快速分析人唾液中7种短链脂肪酸
大鼠肠道菌群对芍药苷体外代谢转化的研究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EVA的阻燃研究进展
英夫利西单抗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微生态调节剂对肉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