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公共事件中谣言与辟谣的较量

2022-05-30谢光玉

新闻潮 2022年7期
关键词:辟谣社交媒体

【摘 要】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由于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谣言层出不穷,反复谣言的出现也显示了辟谣信息的无力感,通过对微博和微信两个平台的谣言和辟谣内容分析,发现谣言更注重视觉元素,辟谣更偏向于文字表述;两个社交平台的政务号已经成为辟谣主体;辟谣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掌握反复谣言的特点,以及辟谣信息在不同平台传播的特性,无论是对媒体还是平台监管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反复谣言;辟谣;社交媒体;公共事件

“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学术界普遍认为谣言的传播经历了滋生期、蔓延期和消弭期。然而在非常态的环境下,有些谣言还往往呈现反复期,主要指的是当谣言在辟谣之后,又死灰复燃,再度輪回。这类谣言可能间歇性地出现在同一地区,也可能通过民众的模仿和学习等形成跨地区的相类似的谣言。[2]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微博、微信(简称“两微”)平台的运用,给网络谣言提供了飞翔的翅膀,使网络谣言实现了病毒式的放射性传播,而且如同幽灵一般难以驱除。[3]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期间,对于酒精消毒起火爆炸事故的谣言不绝于耳,大部分都是民众根据其他地区的谣言模仿而形成,虽然相关媒体、政府机构对此进行了辟谣,时至今日,它们的谣言模板还在不断地被其他人引用。根据2019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微博和微信平台显然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有代表性以及影响最大的社交媒体,但是从两者的特点来看,微博是一种社会化信息网络,属于强媒体弱关系平台,而微信则是社会化关系网络,属于强关系弱媒体化平台。[4]本文试图以“酒精消毒起火爆炸”的谣言为例,通过对微博和微信平台中的典型谣言文本进行逐一的编号和比对,分析反复谣言的特点,以及两个平台在辟谣的主体、方式和途径等方面不同的特性,以期提供新的辟谣思路。

一、“两微”平台谣言内容分析比较实证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内容分析,分析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反复出现的谣言特点,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社交媒体——微博和微信平台,在造谣和辟谣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存在着何种关系?

(一)实证研究框架说明

当遇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于人们接收信息的不确定性,谣言随即产生,并且通过不同类型的网络平台传播和扩散,即使政府或媒体立即进行辟谣,但似乎总赶不上造谣者的速度,更有甚者,辟谣之后,谣言回落,却又再次卷土重来,呈现谣言反复的现象,这样的问题时常困扰着网络治理的开展。所以把握反复谣言的特点,以及辟谣信息在不同平台传播的特性,无论是对媒体还是平台监管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样本

通过多方信息的整理和搜集,力图全面覆盖造谣和辟谣的文本信息,梳理“酒精消毒起火爆炸”的谣言从产生到回落再到回归的反复传播过程。研究的样本以“酒精和爆炸”“酒精和火灾”“酒精和起火”作为并列关键词在清博舆情平台中进行搜索,并采用标题匹配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筛选,共抓取到28929条微博平台数据,158910条微信平台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和筛选,总共得到1480份有效样本,并对此进行分析。

2.分析工具

为保证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本次研究中的内容分析使用了由武汉大学沈阳教授的ROST虚拟学习团队研发的ROSTCM6内容分析软件,该软件可以客观智能地分析文本信息,主要是通过对所上传的文本信息或者网络在线的数据进行组织、检索和利用,结合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从数据分析中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结论,因此笔者将其作为本研究的重要工具。

3.统计类目的构建

为保证研究样本的全面性,在清博舆情平台中,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16日这个时间段作为样本,经过清洗和筛除无效信息之后,2个平台分别提取了925条和1200条信息作为最终的对比研究样本。在反复谣言特点方面,以传播周期、呈现形式、内容策划和地域分布4个研究变量构建统计类目,进而对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反复谣言进行量化分析,其中呈现形式确定3个从属指标:纯文字、图文和视频。内容策划根据谣言的种类分为移花接木和无中生有2个从属指标;在辟谣特点方面,以数量、速度、主体、内容策划和地域分布5个研究变量构建统计类目,对微博和微信平台中的辟谣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辟谣主体根据“清博指数”的分类标准,确定3个从属指标:政务号、媒体号、个人号等类型。笔者将以统计类目框架作为指导,展开相关的内容对比分析。

(二)反复谣言特点的实证研究

谣言心理的研究先驱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提出著名的谣言传播公式,即将“谣言的强度和流布量”设定为R,谣言的“重要度”设定为I(Importance),谣言的“暧昧度”设定为A(Ambiguity)。三者的关系以公式表示为R(流量、强度)=I(重要度)×A(暧昧度)。奥尔波特认为,事件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二者缺一不可,“重要性和含糊性之间的关系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因为二者之间有一个零,就没有流言了”[5]。这个公式也说明,当信息本身处于模糊状态时,信息与大众的个人利益关联度越大,越容易导致谣言的传播。此外,如果辟谣内容不够坚定,事件无法被透彻揭穿,以此为蓝本的谣言就会反复出现。

1.反复谣言的传播周期

将研究样本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发现,此次谣言的传播过程有4个周期,每个周期持续5天左右,在第一或第二天时,达到顶峰,随着辟谣信息的发布,谣言逐渐回落,平息2天左右,谣言又再次反复。最早关于酒精消毒起火爆炸事件的谣言是来自1月30日山东烟台莱阳,在微信朋友圈中以文字加视频的方式发布,并配文:“男主人在家喷洒酒精消毒,女主人在家做饭,把房子点着了!酒精消毒,一定注意安全!请大家嘱咐家人,75%的酒精易燃易爆,使用时候必须远离明火!不管是喷洒还是擦地!请大家转发紧急扩散一下。”当天下午,认证为烟台消防的博主在微博中辟谣,此火灾由电气故障引发,与酒精消毒无关。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便每天都会辟谣信息,但几乎每天都有类似的谣言在全国范围内反复出现。

2.反复谣言的呈现形式

根据所获取的研究样本进行分析,谣言的呈现形式主要为图文和视频形式,纯文字的呈现形式几乎没有,图文形式占22%,视频形式占71%,通过对视频素材的分析发现,传播地虽然各不相同,但谣言中所用的视频素材共6个,其中2月3日11时46分武汉市硚口区长风路团结佳兴园28层居民楼4楼阳台杂物起火和2月5日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县的门面起火,2个视频素材被广泛传播。2月3日至2月6日期间,谣言中的视频皆将武汉2月3日发生的火灾作为素材,2月8日至2月13日期间,谣言中的视频皆将2月5日江苏省发生的火灾作为素材。

3.反复谣言的内容生成

利用ROST CM6内容分析的软件,对谣言的文本信息进行认知分析,首先将研究样本的文本信息生成一个TXT文件,导入ROST软件中,对其进行分词和高频词分析,提取高频词和频次表,经过分析,从提取的高频词可以看出,除了地区不一样,文本内容高度相似,“酒精”“消毒”“做饭”“空调”“起火”为排名前五的高频词汇。研究样本中20%属于移花接木型,2月3日之前的谣言中所传播的视频和图片,当地确有火灾事故,只是将其移花接木,错传为与酒精消毒有关;剩下的80%属于无中生有型,2月3日以后的谣言,属于无中生有型,大部分地区都未曾发生火灾。特别是2月8日以后的谣言,从一则“杭州金都花园起火”的谣言开始,全国各地名为金都花园的小区,都被传有发生与酒精消毒有关的火灾,从2月10日起,一则名为“广州金沙洲恒大绿洲起火”的谣言开始广泛传播,至此由“金都花园”的关键词转为“恒大绿洲”,随后全国各地的恒大绿洲小区,都谣传有发生与酒精消毒相关的火灾。

4.反复谣言的地域分布

谣言文本中所涉及的地域,一般与其传播地相吻合,同时也体现了当地群众对此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程度。对所得样本进行分析,2月3日之前的谣言传播地域集中在武汉,2月3日之后,谣言分别在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和四川省传播,并谣传为各省会城市的某小区发生火灾。

二、“两微”平台辟谣特点的实证对比研究

2018年第二季度,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约为3.4亿人次,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约为10.58亿人次,从活跃用户的规模上看,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普通民众获取信息使用最为频繁的网络平台。微博和微信作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社交网络,为了获得在互联网上的独特地位,在技术上都采取了关系网络的设计,但是两者的关系策略又有一定的区别,微信采用的是“强关系”策略,微博则采用的是“弱关系”策略。除此之外,随着算法推荐兴起之后,微信加入了算法推荐,而微博以“弱关系”为主,算法推荐为辅。选取这两个平台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可以看出两个社交网络平台在辟谣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方式。微信以“微信辟谣助手”为代表,综合利用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等功能进行全方位覆盖式辟谣;微博则设立官方账号,并形成#微博辟谣#的话题,实时辟谣,同时,在此次公共卫生事件中,采用消息提醒的方式,对当天的谣言进行汇总推送。

1.辟谣信息数量对比

危機管理大师迈克尔·里杰斯特(Michael Regester)认为在危机沟通处理上,相关机构必须做到快速说明,及时并且源源不断地发布信息。通过对样本的对比分析,从辟谣信息的数量来看,微博平台发布辟谣信息的数量比微信平台多,特别在2月4日、2月8日“酒精消毒起火爆炸事件”的谣言在全国各地蔓延之际,微博平台辟谣的数量远大于微信。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平台辟谣转发数量最多的辟谣信息来自微博官方账号——微博辟谣,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天都会向用户推送微博辟谣重要信息汇总。

2.辟谣信息速度对比

行动迅速和反应及时一直都是危机管理的首要原则,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辟谣速度从最初的“黄金72小时”到现在的“黄金1小时”,以最快的速度消除谣言带来的影响。从辟谣的速度来看,2月8日的谣言数量达到峰值,但是在辟谣方面,微信平台在2月8日和2月9日的辟谣文章数量相当。可以看出,在辟谣方面,微信平台辟谣的速度比较滞后,大部分的辟谣内容都集中在谣言蔓延的第二天。以2月3日武汉发生的火灾为例,11时46分长风路团结佳兴园3栋1单元4楼发生警情,11时54分明火被扑灭,随后网络中谣传此事因酒精消毒引起,但经过调查,该火灾与网传的酒精消毒无任何关系。针对这一天微博和微信平台辟谣信息来分析,微博中最早针对此事辟谣的是武汉消防,在事件发生后的4个小时左右对网上的谣言进行了辟谣,随后湖北消防、环球网等政务号和媒体号都对此进行了辟谣;微信平台的辟谣速度慢于微博,最早由楚天交通广播在事后的6个小时左右,发出了辟谣信息,随后媒体号和个人号都对此进行了辟谣。

3.辟谣主体对比

将所得研究样本,按照阅读量、转发量和相似文章数量进行筛选,选取样本中更具影响力的前100名,根据“清博指数”的分类标准,将其分为政务号、媒体号、个人号和其他类型。其中政务号主要指由党务机构或者党政机构官员开通的经过实名制认证的发布政务信息、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官民交流、塑造新型政府、加强公共服务等服务的账号。[6]如武汉消防、四川交警等。媒体号主要指权威媒体在微信和微博平台开设、运营的账号,在平台上完成信息的发布、接收、传播和反馈。如环球网、北京青年报等。个人号主要指的是经由平台认证的企业或者个人运营的账号。通过对比发现,政务账号在辟谣方面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2个社交媒体略有区别,在微博平台,辟谣主体大部分来自政务账号,占比70%,以各地方的消防救援支队官方微博为主,媒体账号次之,个人账号较少,仅占10%;微信平台辟谣主体多为政务账号,占比48%,以各地消防支队和公安局为主,个人公众号辟谣占28%,媒体账号为第三。

4.辟谣内容对比分析

通过对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微信平台的辟谣信息,以图文等多媒体形式呈现,除了对谣言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辟谣之外,同时也会普及基本的常识和知识,如2月7日至2月9日期间,江西省各微信公众号都刊发了“辟谣!酒精遇上烟头会造成火灾?实验告诉你”的文章,图文并茂地普及了酒精在什么情况下会有燃点,日常家里的酒精消毒发生火灾的概率。但是微博多以汇总形式,如关于#微博辟谣#的话题或者纯文字形式来进行辟谣,文字较为简短,且内容较为单一。

5.辟谣信息发布地域对比

对研究样本中的发布地进行清洗,统计各省(区、市)发布辟谣信息的数量,辟谣信息的数量彰显着各地对谣言的打击力度。在微信平台中,广东省的辟谣数量最高,其次是四川省、山东省、河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微博平台中,四川省的辟谣信息数量最高,其次是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和湖北省。整体上来看,四川省治理谣言的力度较强。

三、网络平台谣言传播及辟谣方式的对比

通过对微博和微信两个平台在谣言的传播和辟谣方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两个社交媒体由于其平台特点、受众层面和使用频率不一样,无论在传播谣言还是在辟谣方式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两个社交平台也呈现出相同的特性。

(一)谣言更注重视觉元素,辟谣更偏向文字表述

随着技术的发展,图片和视频等传输技术的增强降低了富文本传输成本,而视觉上的冲击力让网民对谣言深信不疑。除此之外,图片和视频可以躲避辟谣平台的关键词检索而不断地反复疯传。现如今,视频剪辑技术的不断普及,一些造谣者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异地事件配上带有本地地点的信息字幕,造谣成本地事件,从而在本地微信群和公众号疯传,引起群众恐慌。在此次的酒精着火爆炸事件中,90%以上的谣言都是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各地尽管未发生火灾,但很多网民根据“有图有真相”的思维定势,将其认定为事实并随手转发。反观辟谣信息,微博中的辟谣信息较为简短,就事论事,80%以上采用纯文字形式,或者简单的一张公告。从微博政务号辟谣的方式中可以看出,官方机构的辟谣具有针对性,从文字或公告中表达当地未发生火灾或者发生了火灾但不是谣传中所说的酒精引起的。但辟谣忽略了很重要的问题,除了做到告知信息之外,应该为民众普及知识,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酒精会导致火灾,民众应该如何利用酒精消毒。因为对于酒精的使用,从以往的新闻或案例中,大部分呈现负面的报道,认为它是引发火灾的导火索。再者,目前特殊的环境下,每个家庭都需要使用酒精,对于民众来说,如何正确使用酒精是他们的知识盲点,正是这种知识盲点导致了人们的恐慌,相信了谣言,并无意识地成为传谣大军的一员。反复谣言出现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在以往常识的本能推动下,认定有图有真相的谣言为事实。在这件事中,大部分的民众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酒精进行消毒,所以根据以往看新闻的理解上,只要发生了火灾就认为是酒精导致,并且通过视觉元素、图片和视频的刺激,让处于知识盲点的民众更为恐慌,认定其为事实,并相互转告以及转发。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或者信息,才是导致此类谣言反复出现的原因。所以官方的辟谣活动,除了有针对性地进行辟谣,更应该找到民众的不确定信息或者知识盲点,加以普及,才能避免谣言的反复出现。

(二)政务号成为辟谣的主力军

从2011年起,政府开始注重微媒体在政务公开和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截至2018年6月,经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了137677个,所发布的微博总阅读量已经超过3890亿次(《2018年度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除此之外,根据《2018微信公众平台政务、媒体类账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的政务微信数量已经突破17万个,区域跨度覆盖31个省(区、市),粉丝总量达到35亿人次,平均每个微信用户关注2.3个政务号(《2018微信公众号平台政务、媒体类账号发展报告》)。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务微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除了及时发布官方的权威信息,在澄清谣言、缓解公众不安情绪、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微博和微信平台的研究样本对比,可以发现网络谣言产生往往伴随着负面情绪,引发公众的不满,而对于反复谣言来说,网民在进行传播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無论是在微博平台还是微信平台,率先进行辟谣的主体都是源自政务账号,其中全国各地消防救援队的官方机构账号表现尤为突出,已然成为网络辟谣的主力军。

(三)辟谣速度:“黄金4小时”

“黄金时间定量”是危机管理中的专有名词,最早源自抗震救灾的灾后救援知识,最为著名的“黄金72小时”,指的就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这已经成为救援界的共识。由于谣言的产生和爆发是随着公共事件危机的出现而产生的,所以“黄金72小时”被普遍用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中,随着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新媒体的运用,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模式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学者也提出了“黄金24小时”的定律,也就是官方在处置突发性事件时,特别是在谣言被广泛传播过程中,政府需要在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以确保消除谣言所带来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每个谣言的接收者都有可能成为此谣言的传播者,所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控制谣言的传播至关重要。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提出“黄金4小时媒体”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以微博、QQ群、论坛等为代表,在数小时内就可能将突发性事件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而根据微博和微信平台所得到的研究样本,在武汉发生火灾后,随后谣传此火灾因酒精消毒引起,并配以视频和文字解说,随后在各大平台疯狂转发,从谣言发生到第一则辟谣信息的发出,微博平台辟谣的时间为4小时左右,而微信平台辟谣的时间为6小时左右,印证了在互联网时代,“黄金4小时”的辟谣速度已成为常态。

四、结语

谣言自古有之,反复谣言的问题尤为突出,尽管辟谣信息不断发布,但反复谣言的出现也显示了辟谣信息的无力感。通过对样本分析后显示,反复谣言大部分都以微信平台作为传播渠道,这是因为微信为谣言传播的质变提供了渠道,将谣言大众化传播转向人际传播,由于微信属于强关系弱媒体化平台,这种人际传播中的谣言比任何一种传播形式都有可信度,使得微信谣言的深度和广度空前增加。在辟谣方面,针对“酒精消毒起火爆炸”事件的谣言,微博和微信平台都进行了辟谣,政务号在两个平台中起到的作用尤为明显,但是两个社交平台的特点各不相同,在处理谣言和发布辟谣信息中都存在着各自的差异。在数量和速度方面,微博的辟谣会比微信更为迅速,但微博仅就事论事,采用针对性辟谣,展示了是否为谣言的结果;微信则起到了普及知识的作用,回答了为什么并展示了结果背后的原因。当然,两大平台的辟谣功能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潮

参考文献

[1]胡钰.大众传播效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董思文,尉天娇.新疆艾滋病谣言的反复及其原因分析[J].东南传播,2012(10).

[3]蒲珏伶,郭小安.政府辟谣速度:快与慢的思考[J].电子政务,2014(6).

[4]宁雪文.微信谣言的演变与扩散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5]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6]姜景,王文韬.面向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政务抖音研究:兼与政务微博的比较[J].情报杂志,2020(1).

(责任编辑:黄康温)

作者简介    谢光玉,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数据新闻、事实核查等研究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健康传播视野下的医患关系报道研究”(项目编号:Z2021022)和“后疫情时期社交媒体中的武汉城市形象呈现与建构”(项目编号:Z2022015)阶段性成果;研究成果受到武汉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资助(“新媒体产品运营创新团队”,项目编号:KYT202001)。

猜你喜欢

辟谣社交媒体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关于拍卖的辟谣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辟谣是为方便面“正名”第一步
网络时代政府辟谣的应急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