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好“定音鼓”把好“时度效”搭好“连心桥”

2022-05-30王海云

新闻潮 2022年7期
关键词:党报舆情舆论

【摘 要】守正创新,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工作,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但面对舆情事件报道,有的地市级党报表现较为被动,存在不发声、慢发声、小发声、乱发声、硬发声等情况。文章分析其中原因,并对舆情引导过程中地市级党报如何展现责任担当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当好“定音鼓”,把好“时度效”,搭好“连心桥”,以及做好“走转改”、融好“报网端”。

【关键词】地市级党报;舆情事件;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的舆情事件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如何快速、有效处置舆情事件,及时做好舆情回应,成为考验党政机关各级各部门强化治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各级媒体,特别是地市级党报展现使命担当和应急反应能力的重要体现。

地市级党报,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的宣传媒体之一,上连党心、下接民心。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地方党报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公信力不言而喻。地市级党报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引导作用、旗帜作用和引领作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特别是在地方出现重大舆情事件时,地方党报及时发声、引导舆论,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地市级党报的表现往往不太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舆情事件报道中的不足

地方出现舆情事件后,央媒、省媒或者是地方的新媒体往往反应迅速、冲锋在前,而有的当地党报则常常表现得较为被动。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不发声

面对舆情事件,有的地市级党报出于各种考虑,选择不发声,有意“屏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慢发声

有的地市级党报对舆情事件反应迟钝、滞后,报道不及时。究其原因,是思想上存在不敢担当、不愿作为的问题。表现为舆情初期无动于衷,直至其他媒体的报道已进入高潮状态,才迫不得已地报道,行动迟缓,错失舆情引导的良机。

(三)小发声

有的地市级党报虽然也对舆情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报道力度小,声音不响亮。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侥幸心理,解释疏导不够,澄清力度不足,轻描淡写,浮于表面,不能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

(四)乱发声

有的地市级党报在报道时未把准尺度,不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对其家庭背景、个人好恶、损伤部位等进行披露,甚至对一些不宜渲染的细节,也不加处理直接呈现。

(五)硬发声

有的报道态度不够诚恳真切,缺乏人文关怀。甚至还存在不顾及当事人或其亲属的感受强行采访,给其心理造成次生伤害的现象。有的报道语言上显得生硬,官味浓,不接地气,拖沓冗长,语义含糊,不注意选准公众的关切点,报道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

二、表现被动的几个原因

针对上述地市级党报表现被动的种种情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责任弱化担当不够

有的地市级党报长期以来存在着 “报喜不报忧”的倾向,面对舆情事件不积极应对,习惯于采取回避的方式。有的地市级党报还存在着一味地“等、靠、要”思想,上级不下达指令、相关部门不提供通稿,就不会主动作为,很容易在舆情引导的关口缺位、失语。

(二)沟通只对上不对下,关注群众需求较少

有的在关于舆情信息的沟通对接方面,经常只对上、不对下,重视跟政府部门打交道,忽视与群众的互动。重宣传、重指令、重传播,轻服务、轻互动、轻个性。对受众的主体性尊重不够,对群众的需求关注较少。

(三)新闻素养参差不齐,反应能力有待提升

有的地市级党报本身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素养不够强,应急报道采编队伍不够健全,缺乏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干力量,快速反应能力较弱,应急报道机制缺失。

(四)传播渠道较为单一,传播方式相对滞后

有的地市级党报缺乏转型发展的意识,没有很好地构建起融媒体传播矩阵,习惯“穿旧鞋”“走旧路”,传播渠道较为单一、传播方式相对滞后、传播周期相对较长,导致新闻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五)官方信息发布迟缓,采访对接不太顺畅

一些涉及负面舆情的报道,有的地市的相关部门不及时发布信息,不接受媒体采访,导致媒体获取的信息不对称,采访不到位。

三、地市级党报在舆情引导中展现责任担当的策略

地市级党报要在重大舆情事件中充分展现责任担当,具体可以围绕五个“好”来开展工作。

(一)当好“定音鼓”,扛起責任以正视听

面对重大舆情事件及时做好回应,引导舆论、主动“亮剑”、去伪存真,帮助公众辨别是非,是地市级党报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1.做良知公义的“扬声器”

作为地市级党报,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做好重大舆情事件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时、主动地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动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面对舆情不缺位、不失位,开宗明义、直面问题,敢于发声、勇于发声、善于发声,发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用浩然正气抗击歪风戾气,真正成为社会良知的代言人、人间正义的“扬声器”。

2.做引领导向的“风向标”

要定好位、守好位,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澄清谬误激浊扬清,弘扬主旋律彰显正能量。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能让公众尽快知晓事情的进展,让社会深切感知干群一心、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动人情景。事实证明,只要党报主动发声,其他杂音、噪声和谣言往往就会偃旗息鼓、逐渐消失。

3.做社会发展的“推进器”

地市级党报要学会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增强其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以良知和公信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二)把好“时度效”,筑牢阵地壮大舆论

“时度效”是检验舆情引导成效的重要砝码,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突发事件报道须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1.及时发声,主动作为

舆情事件发生以后,记者应主动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紧密对接,及时回应,尽快占领舆论制高点,有效防止社会出现以讹传讹、谣言四起的情形。

2.把好尺寸,做好取舍

及时发声,应取舍好内容,拿捏好尺度,把握好节奏。对一些涉及敏感问题的内容或者容易引发受众不适的内容,要合理取舍,把握到位。例如,对于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涉及民生重大关切的内容,在文字和篇幅方面可以大一些;在涉及安全事故现场情况时,务必要审慎、规范,报道尺度一定不能“出格”。

3.突出实效,有的放矢

舆情类报道要突出实效,有效的传播才能引导舆论。要认真围绕舆情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报道的贴近性。对一些特别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可考虑适时开展解读,跟踪挖掘,切忌信马由缰、无的放矢、扰乱视听。一般来说,要“快报道事实,细报道处置,慎报道原因,多报道措施”,后期可以根据实际开展延伸报道。报道的态度要真诚,切忌存有狭隘心理。另外,可以根据实际,采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视频等多种报道形式来提升新闻实效。

(三)搭好“连心桥”,畅通渠道汇聚民意

舆情事件出现后,媒体是上情下达、上联下通的重要渠道,既要与涉事部门紧密联系,获取权威、客观信息,也要快速受理群众的问询和关切,做好政府部门与百姓之间协调联络的桥梁与纽带。要建立并畅通政府、民众、媒体三方互动机制,做到晓理、动情、导行三位一体,守望公平正义,缓解社会情绪,有效地实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

1.沟通部门,争取支持

要密切保持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对接。第一时间与政府部门新闻负责人取得联系并建立好对接机制,以真诚、负责的态度与对方做好沟通,及时制定出报道方案,提出合理的采访需求,尽可能得到政府部门对采访报道的理解和支持。

2.开通平台,倾听民意

媒体可以开通微博、热线或者其他留言平台,多渠道收集群众对事件的关切和意见、建议,让公众参与到舆情事件的处理中来。注意加强舆情的分析研判,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做好归类,及时反馈给涉舆情事件主体部门并做好跟踪、督促。要着力将媒体的意见反馈途径,打造成汇聚百姓诉求、反映人民心声的重要渠道。媒体要主动成为舆情事件中促和谐稳大局的“黏合剂”“连心桥”,从而赢得百姓对党委、政府处理舆情事件做法的认可与信服。

3.文风平实,语言贴切

坚持文风平实的原则。内容上要尽量少一些空话、套话、官话,用词要贴切合理,多一些贴近生活、走心接地气的语言。表述中要少一些含混费解,多一些通俗易懂;姿态上要少一些板起面孔说教,多一些真挚平等交流。避免报道由于文风晦涩、用词不妥对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

(四)坚持“走转改”,锻造队伍强化保障

新闻工作者应深入基层一线,不断“强筋壮骨”,提升媒介素养。同时,也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保障,才能进一步做好新闻报道。

1.深入一线,践行“四力”

地市党报记者必须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积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写出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新闻报道。舆情事件的报道关注度高、影响力大,这样的报道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记者必须到现场去,到一线去,察实情、说真话、动真情,以公正、理性、客观的姿态进行报道;要认真研判是否会在报道刊发后引发负面效应、次生舆情;要认真校对核实稿件,特别是一些关键数据和重要提法,必须反复核实、斟酌,并报相关部门审核。

2.锻造队伍,锤炼素养

地方党报必须加强对全体采编人员的思想教育,锻造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能打敢拼的新闻人才队伍。

首先要加强政治素养。采编人员要真正秉持新闻情怀,坚守新闻理想,及时吃透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政策、方针,不断提升新闻敏感度,避免“新闻近视”。其次要培养道德素养。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道德操守,守好道德底线,掌握相应的法律常识,遵守职业道德。最后要提升业务素养。记者要有较好的新闻捕捉意识,要有精专的新闻理论和新闻知识,具备较好的文字功底和较灵活的应变能力,要积极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和思维。

3.建好机制,快速反应

建好机制,快速反应是做好舆情报道的重要保障。重大舆情一旦爆发,必须快速启动,才能冷静应对,有条不紊。要建好应急机制,报社内部要成立应急组,组内的各相关人员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应采取前线后方内外结合、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方式开展。应急机制中还应包括奖惩机制。对于走在前做表率的采编人员,要给予奖励;而对于在报道过程中推诿扯皮、失职失责的人员要予以批评教育,问题严重者还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五)融好“报网端”,全媒报道强化声势

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地市党报相对而言受出版周期影响,时效性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报道,已经成为党报开展舆论引导工作的新途径。因此,地市级党报必须强化全媒体理念,加强融媒体建设,做好转型发展,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开展舆情报道,可及時利用报社旗下的网络云端、客户端、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采用线上专题、H5、动漫、视频等表现形式,及时推送舆情动态和新闻报道,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联互通、联动协调、优势互补、融合推进,形成共识,引发共鸣,凝聚人心,才能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响亮。

四、结语

在重大舆情事件报道中,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在舆论引导中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党报的职责和使命所系。地市级党报应坚持守正创新、深入一线,主动研判舆情,主动设置议题,主动回应关切。同时,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真正成为舆论场上的主力军,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决策部署上来,为维护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做出应有的贡献。潮

参考文献

[1]杨峰雷.地方党报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研究[J].记者观察,2020(14):119.

[2]刘寅.说好基层话:新时代“走转改”的常态化创新: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8(09):81-83.

[3]张友成.融媒体语境下如何把握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时度效”:以安徽经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20(04):28-30.

[4]陈诗宗.党报记者如何践行“四力”[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1(04):40-42.

(编辑:黄佳君)

作者简介   王海云,南宁日报社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党报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舆情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