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容分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2022-05-30黄若琦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意象

【摘要】本文论述古诗词群文阅读对提高初中生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意义,基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分布特点,提出以边塞古诗词典型意象及情感特征为例,开展边塞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建议,构建了包括生成议题、选定文本、任务教学、阅读交流在内的四个教学流程。

【关键词】群文阅读 古诗词 意象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9-0061-03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诗词的篇目,达到了85篇。这些古诗词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体裁多样,包括古体诗、民歌、绝句、律诗、词、曲等。教学古诗词,教师一般采取单篇教学的做法,习惯将重点放在字词分析、句子翻译、诗意理解上。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和鉴赏古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古诗词群文阅读不是阅读文本在数量上的简单叠加,而是围绕一个议题或多个议题,组合多篇古诗词进行阅读。古诗词群文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独特魅力,理解古诗词的人文内涵。通常而言,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遵循生成议题、选定文本、任务教学、阅读交流的教学流程,依次展开教学过程。

一、生成议题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要有焦点,这个焦点可以指向文本内容,如“送别诗词群文赏析”;可以是文本的结构和形式,如“虚实结合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可以是分析文本的审美特征,如“李白群诗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等等。本文尝试从文本内容入手,分析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边塞古诗词的典型意象和情感特征,生成议题“赏析边塞诗词典型意象及情感特征”,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二、选定文本

(一)突出重点,确定核心文本

群文阅读的核心文本应当具备5个基本特征:内容可议、目标明确、课例无限、论点单一、统摄地位。根据边塞古诗词的特点,教师在确定核心文本时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目标

基于内容分类的“赏析边塞诗词典型意象及情感特征”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其教学目标是分析同类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归纳它们的共性特征,因此,其选取的核心文本应当尽可能地涵盖丰富的典型意象。統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中的典型意象包括常见的自然景物长烟、落日、千嶂,常见的战事意象孤城,典型人物意象将军、征夫等。这首词丰富的意象涵盖了边塞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及其表现特点,与积累边塞古诗词的常见意象、了解边塞诗词的特点等教学目标基本一致。

2.统摄地位

在确定核心文本时,教师还要考虑文本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摆脱了绮丽香艳的词风束缚,继承了雄浑、开阔、豪放的唐朝边塞诗传统,开阔了词的意境,首次把边塞战争生活作为词的内容。从词的历史发展看,《渔家傲·秋思》一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渔家傲·秋思》可以作为边塞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核心文本。

3.作者的精神品质

《渔家傲·秋思》的作者范仲淹既是一名文学家又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当国家处于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时,他主动请缨,亲赴延州,坐镇边塞,保家卫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精读这首词,不仅能够从中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涵养家国情怀。

综合以上几点,教师可以将《渔家傲·秋思》作为边塞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核心文本。

(二)由此及彼,整合平行类群文阅读文本

平行类群文阅读文本是指“1+X”群文:“1”是精读文本,也就是核心文本;“X”是与“1”存在平行或类似关系的多篇文本,它们在内容和结构上与“1”具有相似性。阅读这样一组文章,学生更容易从中发现一类文本的阅读规律。

整合平行类群文,教师可以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整理出7首边塞古诗词,包括《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雁门太守行》《潼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整理出6首边塞古诗词,包括《凉州词》(唐·王翰)、《出塞》、《从军行》、《凉州词》(唐·王之涣)、《塞下曲》、《马诗》。确定核心文本和平行文本后,教师还要确定次重点文本。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几首边塞古诗词相比,包含的典型意象也很丰富,加上辛弃疾的人生经历较为坎坷,将这首词作为次重点文本,有利于学生把握边塞古诗词的典型意象及情感特征,体会辛弃疾独特的人格魅力。之后,教师要继续整合其他平行类文本。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根据单元主题进行编排,从教学角度看,线索不够清晰,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师可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整合这些古诗词,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所处的朝代和社会背景,读懂出自同一时代背景的古诗词,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变化过程。

三、任务教学

(一)精讲核心文本

首先,教师请学生诵读《渔家傲·秋思》,通过整体感知,体会这首词低沉悲伤的情感基调。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领悟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领会作品的情感基调,进而分析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分析句子“将军白发征夫泪”时,先给学生讲解什么是“互文”,使学生深刻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说明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52岁的范仲淹主动请缨坐镇延州,再补充讲解杜甫的《新婚别》《兵车行》《垂老别》《石壕吏》等诗歌中与征战相关的句子,分析“白发”“泪”等诗词意象中所蕴含的悲情。再如,解读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的难点在于其中蕴含的典故,教师可以补充窦宪的个人资料,说明“勒石燕然”是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代表着敌人未灭、功业未成、归家无望。如此,词的内涵得以丰富,“燕然未勒归无计”不仅表达了怀乡思亲的孤独和无奈,还抒发了边关将士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情怀。又如,句子“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表现了边塞的风声、马的嘶鸣声与军营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渲染了一种肃杀、萧瑟的氛围,乐器弹奏的曲子勾起了将士们思乡的情感,分析时可以将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边塞萧条、肃杀的氛围,理解将士们坚守边关的不易。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的典型意象,明白作者写的是边塞苦寒的生活,赞美的是将士坚守的不易,抒发的是戍边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深沉的怀乡思亲之情。

(二)巩固强化,自主探究“X”文本

1.教师略讲“X”文本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有很多的典型意象。“挑灯看剑”“吹角连营”“八百里”“五十弦”“的卢马”“霹雳弓”等一系列边塞古诗词特有的意象,描绘了“沙场秋点兵”的画卷。那么,缘何结尾却“可怜白发生”呢?结合《渔家傲·秋思》中的“白发”悲情,可知前面一系列雄浑壮阔的意象旨在反衬作者的悲伤之情。点兵沙场的情景越是雄浑壮阔,越能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无奈。面对这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作者是如何表现的呢?文本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梦回”,原来,雄浑壮阔的边塞征战场景都是梦里的,是不真实的,这是虚写。现实又如何呢?现实是借酒浇愁,只能“醉里挑灯看剑”。为什么“看”的是剑而不是其他東西呢?此时,教师宜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讲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以及南宋历史故事,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辛弃疾传》。

通过品读《渔家傲·秋思》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两首词,学生会明白,读古诗词不仅要读懂它的内容,还要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读懂作者的精神品质。

2.学生自主探究“X”文本

学生自主探究语文教材中的边塞古诗词《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雁门太守行》《潼关》等,分析边塞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拓宽阅读视野。

《使至塞上》(唐·王维)中的意象有“出汉塞的征蓬”“入胡天的归雁”,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暗写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之感,表达了激愤、抑郁之情;诗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写出了作者对奇美壮丽的塞外风景的赞美之情,营造了开阔雄浑的氛围,反衬出作者孤寂的情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中的意象有“雪”“角弓”“铁衣”等,写出了边塞苦寒,军旅生活艰苦,反衬出饯别宴会的热闹和将士们不畏艰难的豪迈气概,诗中的意象“胡琴”“琵琶”“羌笛”写出了宴会的热闹场面,流露出诗人怀乡思亲之情。《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中的意象有“秋色、霜”“城、金甲、半卷红旗”“号角声、寒鼓”等,渲染了悲凉、悲壮的气氛。

学生在赏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边塞古诗词《凉州词》(唐·王翰)、《出塞》、《从军行》、《凉州词》(王之涣)、《塞下曲》、《马诗》时,也要找出诗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凉州词》(唐·王翰)中的意象有“美酒”“琵琶”等,通过描写欢乐宴饮的场面表达豪放、开朗、兴奋之情,以及视死如归的豁达。《出塞》(唐·王昌龄)中的意象有“明月”“长征”“飞将”等,既有对久戍士卒的同情,又流露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以及以大局为重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凉州词》(唐·王之涣)中的意象有“羌笛”“杨柳”“春风”“孤城”等,表达了边关将士们的怀乡思亲之情,流露出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些许不满。

(三)师生集体建构,达成共识

在学生完成边塞古诗词平行类文本的阅读和鉴赏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小结以下内容,达成集体建构,形成共识。首先,边塞古诗词的内容一般是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征戍战争,情感基调多为慷慨悲壮;其次,解读边塞古诗词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分析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一种是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一种是知人论世分析法、重在分析诗人的精神品质。为了呈现学习成果,教师指导学生把分析边塞古诗词的过程绘制成思维导图,内容包括边塞古诗词的典型意象和情感特征、创作背景、语言表达形式、写作手法等。

四、阅读交流

(一)拓展练习,仿写诗歌

教师写作诗歌《就是那一座孤城》,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学生选择的诗歌主题意象既有边塞古诗词中常见的“军旗”“浊酒”“琵琶”,也有传统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杨柳”“斜阳”,还有不少富有生活气息的“蜗牛”“烧饼”“篮球”等意象,以及“光阴”“眼神”“梦想”等抽象的意象。

学生在创作诗歌过程中勾连古今,联系生活,进一步感受典型意象对情感表达的促进作用。有的学生把初中生活作为素材,创作了一首诗歌《就是那一群人》;有的学生把初三备考作为素材,创作诗歌《就是那一场考试》。通过拓展练习,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合作学习,鉴赏边塞古诗词

课后,教师安排学生以“以_____边塞诗(词)赏析”为题,选择一名诗人的多首边塞古诗词进行鉴赏,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其情感特征和创作风格。学生有的分析岑参的边塞诗,有的鉴赏王翰的边塞诗。鉴赏边塞古诗词,有利于学生拓宽阅读面,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的迁移。

基于内容分类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用时3个课时,整合初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边塞古诗词共14首,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讲《渔家傲·秋思》,略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其余古诗词由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情感特征,这既培养了学生鉴赏边塞古诗词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达成了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雁玲.群文阅读之议题生成[J].中学教学参考,2015(8):5-7.

[2]于泽元,王雁玲,陈航标.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1+X”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评论,2019(6):66-72.

[3]梁衡.把栏杆拍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2021B21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若琦(1979— ),广西柳州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古诗词意象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