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

2016-04-21宋立萍

科教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拓展延伸实效性语文课堂

宋立萍

摘 要 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教学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和教学需要对语文教学做出机智性的调整,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如何提高该环节的实效性,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对使用“拓展延伸”环节的各种情形作出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拓展延伸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57

1 对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教学的解读

初中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对解读文本,扩充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拓展延伸”也作为很多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内容。本文所指“拓展延伸”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迁移阅读,而是指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演练多种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合作探究、自由表达、创新实践等多方面能力,实现由课内引向课外,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教学环节。结合近几年自己的听课学习和教学实践,以及与相关教师的探讨,笔者发现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拓展延伸”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紧扣目标的适切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一堂好课,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根据目标展开。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目标的指向,就没有学生的学习方向与教学流向。课堂上安排拓展延伸是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所以设置时,必须遵循教材总目标,应紧扣课堂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1.2 挖掘教材的针对性

于漪老师曾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她还指出,“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的拓展,应该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深化发现的成果,不能游离文本任意拓展。游离文本、任意生成的课堂教学,如《背影》中“父亲爬月台去买橘子是违反交通规则”之类的解读,势必导致“教育引导价值”的缺失。

1.3 注意文本的语文味

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是让所学语文知识发生迁移延伸。适度的拓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文知识,反之,则会喧宾夺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适度拓展”,是指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地方去拓展延伸,比如,文章的情感升华、能力的迁移训练等,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语文性。

1.4 考虑学生的理解力

拓展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延伸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离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做到适度难易。如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可以从文章的抒情方式入手,将《雷电颂》与学过的《天上的街市》及《静夜》相比较,这样学生获得的对文本的认识与体验将更深入。

1.5 增强拓展的灵活性

学生一般喜欢各种形式的活动,基于这一点,课堂教学中能灵活拓展,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来选定拓展的方式,不可千篇一律。有的教师不管教学什么文章,都采用阅读训练或者片段写作的方式进行拓展,这种做法长年累月下来非但没有起到升华课堂的作用,反而增加学生上课的精神负担。只有恰当灵活的拓展,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

2 对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教学的实践

2.1 引水入渠式拓展延伸

所谓“引水入渠”,就是凭借和依托语文教材,针对课堂重点内容进行相关迁移,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欣赏文本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常常从课文的主题或写作手法出发,积极寻找并引入与课文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对所学的重难点知识的当堂反馈,如举隅式、跳跃式、对比式、引申式等等。

教学周敦颐《爱莲说》时,分析到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花自况,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我选择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作为拓展材料(附写作背景),请学生用“文章借 ,表达了 ”的句式写出对文章的理解。

生1:作者借病梅,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痛恨。从文中“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可以看出。

生2:文章里有这一句“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所以作者是借病梅,表达要求个性解放的斗志。

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作者表面写的是被摧残、不健康的病梅,但实际写的是被摧残的人才。文章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要求改革、解放个性的强烈愿望。

这堂课所用的方法就是举隅式,即先示范一篇掌握写法,再迁移拓展学习同类型的一至几篇文章,最后综合比较得出规律。借助《病梅馆记》这篇课外材料的拓展训练,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周敦颐写《爱莲说》的初衷,而且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更深入的把握。

引水入渠式拓展适用于运用独特写作手法或具有一定写作特色的课文。

阅读教学中,借助有效的拓展延伸给学生指引方向,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正处于求知欲强、上进心切的初中生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劲的推进剂,在丰富认识、活化思维、加深理解、学会表达等多方面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2.2 想象联想式拓展延伸

想象联想式拓展延伸,顾名思义,就是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度补充或再创造。采用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文章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深层认识。

比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让学生描写老诗人在眼看邻村的孩童无情抱茅孤立秋风中的情景。学生要构思好这个情景,除具备创造性的思维以外,还必须能够充分感受诗的意境和理解杜甫当时的境况,这样的片段写作能使学生对杜甫的诗有更深刻的体会。

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在明确这篇童话是借助想象和夸张让文章更具魅力以后,我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幻灯片展示)你觉得哪些情节、哪些地方的想象可以更夸张、更大胆些,展开你的想象,并说明你的理由。

生1:多么美的花纹,简直在我的眼中闪闪发光。

生2:骗子把布往自己身上揽了揽,因为我们平时买衣服都是把衣服拿过了比试一下,骗子这么做能让皇上更相信自己的谎话。

生3:老大臣冷汗直冒,眼睛都快瞪出来了,心都快冒到嗓子眼了。

生4:皇帝试衣服的时候会说:我觉得我自己年轻了十岁。更能体现皇上的虚荣和愚蠢。

……

在尊重课文的前提下,提示学生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想象故事中那些人说假话时的表现,并以切身体会后的感受来剖析那些人说假话的根源,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真正走进故事中各色人物的内心:皇帝的昏庸无能、自欺欺人、爱慕虚荣,大臣的虚伪愚昧、阿谀奉承、表里不一,骗子的狡猾、贪婪、奸诈,孩子的天真纯洁、无所顾忌……

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故事所描绘的那个世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即作者通过故事讽刺封建统治阶段愚蠢、虚伪、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鞭笞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同时也赞美和肯定纯真的童心。想象让理解更深入。这种方式适用性很强,可以用于诗歌、童话、寓言等特殊文体的教学,也可以用于一般记叙类文体中写人写事的局部内容处理。

2.3 讨论探究式拓展延伸

在语文课堂中,讨论探究式拓展延伸通常是这样操作的:针对某一问题组织讨论,最后将探究结果向全班汇报。该形式经实践证明,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合作精神,营造温馨、融洽的学习环境,最终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对文章结尾的处理采用讨论探究式的延伸。

师:由此说来,孔乙己的病态人格是科举制度造成的。当时,社会环境是那么冷漠,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大约”这个词呢?

生1:“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死了,所以“大约”表明是作者的推测。

师:那其他人看见孔乙己死了吗?在书上找出依据。

生:(陆续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师:有眼力。这句话暗示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因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低。“的确”一词写出孔乙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大约”一词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什么特点?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五分钟)

师:孔乙己被打折腿是在什么时候?(师提醒)

生(纷纷答):中秋节前后。

师: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这些语词暗示了时间。中秋节,不正是中国家人团聚的日子?孔乙己却遭遇什么了?

生2:腿被打折了。

师:孔乙己被丁举人吊起打了大半夜,直至打折了腿,在别的家人团聚时刻!鲁迅先生这时写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秋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生3:秋风是令人感到萧瑟的,孔乙己的遭遇更显得悲惨的。这是用秋风来烘托一种感情,烘托一种气氛。

生4:烘托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同情。

生5:我们组认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这间接地写出了孔乙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衰弱,这暗示孔乙己的必然死亡。

师:说得非常深入! “秋风一天凉比一天”,老师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当时的人心是一天比一天凉,社会一天比一天凉,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比一天凉! 收获是秋天的代表。在这收获的季节,孔乙己 “收获”什么,生命吗?恐怕只有死亡。

该环节采用的是小组探究模式,在讨论中学生深刻感受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交流中明确了造成他悲剧结局的社会根源,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即鲁迅先生写作此文,是为了表达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在于启发学生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讨论探究的形式分以下四种:导向式、自由式、竞赛式和双向咨询式。本课所用的是导向式,即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提出讨论探究的问题,为讨论“定向”,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根据课堂需要,也可以适当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自由式合作探究,引进竞争机制、鼓励主动参与的竞赛式合作探究和教师学生自由双向问答的双向咨询式合作探究。

该方式在小说教学中比较适用,也可根据课堂实际在其他文体的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

2.4 借鉴仿写式拓展延伸

借鉴仿写就是以课文中现成的句子、段落为范例,从读到写,反复实践,使得学生的模仿由机械性变为富有创造性,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张志公先生曾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语言表达作为一种能力,它的获得必须通过训练,而仿写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在教学实践中极具可操作性。

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有一段关于“雪地捕鸟”的文字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文字,使用了一系列准确的动词,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请你回忆生活中的一件趣事,仿照这一描写,写不少于120字的片段。这是我在带领学生学完“百草园生活”部分后设计的一个拓展题。

生:他猫着腰,篮球在手下乖乖悦动,两眼来回扫描,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大步距,左侧,右侧,冲过了两层防线,直飚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如流星在空中划出一条亮丽的弧线后,“嗖”的一声,稳当当地落在筐内。

师:男生喜欢打篮球的很多,但能把这个运球上篮的过程写得如此细致的不多,非常难得。

钱钟书先生曾说:“善用不亚于独创。”诗圣杜甫也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为吾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采取这种随堂练笔的形式,既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者动词运用的传神,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鲁迅先生对儿时乐园百草园的情感,同时也扩充了课堂的容量,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大有裨益。

借鉴仿写式拓展可运用于散文教学,可以仿写文中某一段落,也可以借鉴课文手法仿写整文,如教学《济南的冬天》,让学生借鉴老舍先生的写法,描写自己家乡冬天的景物。

2.5 冶情励志式拓展延伸

所谓冶情励志式拓展延伸,就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培养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拓展形式。

在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首先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引领学生找到文中作者的心情变化,接着介绍写作背景,弄清变化的原因,之后梳理课文写作脉络,明确文章的主旨,即作者由紫藤萝花的命运(由衰落到盛开)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从而振奋了精神。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拓展题:学了课文后,你认为应当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幸?

生1: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幸,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要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而应该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生2:要有信念,相信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师:讲得很好,这句话和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幻灯投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生3:与作者相比,我们现在遇到的挫折都算不了什么,没有理由灰心丧气。

生4:对我们学生来说,现在遇到最大的挫折就是考试失利。上次月考我没有考好,之后自己好好想了想,原因就是课后的复习环节没有跟上,以致丢掉了好多本可以拿到的分数。这段时间以来,我努力复习,这次考试有了进步。所以说,我觉得任何时候都不要气馁,要静下心来查找自身的问题,确定前进的方向。

师:这位同学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客观地认清自己,再付出实际行动,不幸就会远离我们。

寥寥数语,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进入了现实生活,从作者身上汲取了力量,内化为自己面对人生路上无数磨难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能以更加坚强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未知的人生旅程,而这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堂要“沟通与生活的联系”的要求,润物无声地达成本课“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冶情励志式拓展延伸适用于教学情感熏陶、思维启迪类的散文、小说。

2.6 余音绕梁式拓展延伸

从作者或作品内容入手,补充介绍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创作风格,或链接作品的相关内容、必要背景、名家解读等材料,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次解读的拓展方式。

在教学《孔乙己》的最后阶段时,通过播放《阿Q正传》的电影片段,把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感受。

生1:孔乙己和阿Q都喜欢喝酒,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到别人的嘲弄。鲁迅对他们持同情的态度。

生2:孔乙己好吃懒做,阿Q自欺欺人,这些是他们身上固有的缺陷,缺陷注定命运。因此,我觉得不光是同情,也有批判。

生3:孔乙己给咸亨酒店的酒客们带去了欢乐的气氛,阿Q的言谈举止也让我们感觉十分好笑。表面是轻松,背后是严肃的主题。鲁迅用自己的笔当作武器来向当时的社会发起攻击。

师:说得鞭辟入里。回到课文,孔乙己的命运是悲凉沉重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结尾。

学生齐读。“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文字间的丝丝寒意从师生心底油然而生。

两个作品出自同一作者之手,一为文字材料,一为影视资料,在表现形式上各有特点,在内容理解上互为印证、补充,通过拓展延伸、横向比较,学生对鲁迅先生这一类题材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写的是同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尽耻辱,最后为社会所迫害的人,揭露和批判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意在唤醒那些沉睡的民众,改良劳苦大众的悲惨人生。这种方式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挖掘、感悟迈向纵深。

余音绕梁式拓展延伸适用于教材中的重点阅读篇目或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文章,通过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同时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一定程度上完善学生某一认知领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知识深化有重要作用。

2.7 活动体验式拓展延伸

活动体验式拓展延伸指的是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堂体验活动,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在主动的实践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创造,在创造中深化文本解读,感悟现实人生的拓展方式。

学完《羚羊木雕》一课,请学生甲乙丙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分别从父母、“我”和万芳的立场出发,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展开是非辩论。要求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甲:这件事当然是孩子的错。送朋友东西,尤其是这么贵重的东西,当然要征求大人的意见。怎么可以自作主张呢?

乙:爸爸把木雕送给我,我就有权利决定把它送给谁。万芳是我的好朋友啊!

甲:不是说不能送,但是要看什么东西。

乙:正是因为贵重,所以要送给我最好的朋友。退一步讲,你们也没有告诉我这个木雕有多珍贵啊。事情不能全怪我。

甲:那爸爸也没想到你会轻易拿它送人啊。

……

丙:当我收到这份礼物时,我是多么高兴啊。事情竟然闹到这个地步,妈妈还认为是我做错了,我怎么知道木雕是那么贵重的东西?谁又来照顾我的情绪啊?我觉得我没有错。

在辩论中,学生体会到事件中的当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那么错在谁呢?也许谁都没有错,又或许谁都有错。那么文章要传达的意思是什么呢?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伤害呢?答案是及时沟通。初中阶段的孩子比较自我,处理事情往往容易偏激,通过体验活动更能学会相互体谅,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实实在在地指导了现实生活。

这种拓展延伸适用范围较广,可以是记叙类文体,如小说中人物的扮演,也可以是议论类的文章,如学习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选取“‘名师一定出‘高徒吗”这样一个议题来展开辩论,在活动中明确各自的论点,积累论据,理清论证思路,为此文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阐述的七种拓展方式看似相互独立,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法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操作应用中,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选用,做到既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3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3.1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教学的成效

(1)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从单纯地教授课本到有机地拓展延伸,教学设计的思路打开了,变得灵活而多样。从“教教材” 到“用教材教”,从囿于教材的圈子到拥有“大语文”的理念,引入拓展延伸环节,真正让教师摆正位置,摆脱课文的束缚,走进教材的深处,也更贴近教学的本质。

(2)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引入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环节,从单一的满堂灌输到运用听说读写,甚至讨论探究、想象生发等多种形式,增加思考和表达,辩论与探究,借鉴和写作,想象与活动,原本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活了起来。让学生的自身素养在多彩的活动中得到肯定,让学生的稚嫩思想在理性的天空下茁壮成长。

(3)强化教师的生本理念。从课堂实践中深刻领悟:一切的拓展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读是学生的读,想是学生的想,说是学生的说,写是学生的写,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否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成长是衡量该教学环节成败的依据。

(4)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度。从教材出发,引向课外,或由课文的主题思想类比生发,或围绕作者展开研究,或根据写作特色深入挖掘,或对同类作品进行剖析比较,这些做法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视野融合,知识重组,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对作品的深层理解,也引领学生把阅读推向纵深。

(5)引领学生思维的灵活。阅读面的开阔,理解力的提升,在拓展活动中学会了质疑和探究,合作与辩驳,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在阅读中思考,理解后表演,感悟中把握了文本,实践里深刻了见解,思考问题从简单到成熟,认识事物从仅仅关注表象到渐趋深入本质,思维能力实现了增长。

(6)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在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铺垫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随堂练笔,不论是自由想象,畅快表达,还是借鉴仿写,成果展示,都让学生找到了写作的乐趣和写好文章的信心。通过多样的拓展练习,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能力在增长,此时的拓展联系了阅读和写作,打通了读和写两个领域,体现出“画龙点睛”的效果。

3.2 反思

拓展延伸环节的运用,使得语文课堂更加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整合了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课堂上的拓展延伸已经成为众多语文教师关注的教学环节,但该环节是否要呈现在每一堂语文课上,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确有必要运用拓展延伸环节时,又应该把握怎样的原则,来控制好“量”的问题,这是继续提高该环节实效性的又一课题。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堂和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李海林.“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J].中学语文教学,2014(3).

[4] 陶静.语文教学要把握好拓展的“度”[J].江苏教育,2015(2).

猜你喜欢

拓展延伸实效性语文课堂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