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诗歌微课教学策略探讨

2022-05-30赛汗托娅李东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微课教学互联网

赛汗托娅 李东平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中学李白诗歌微课教学开展相关策略研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新型互联网+微课教学课堂、促进李白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从现有中学李白诗歌微课教学现状、互联网+技术微课教学应用入手,探究互联网+背景下中学李白诗歌微课教学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李白诗歌 微课教学

现有研究成果虽也有就互联网+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论述,但真正落实到关于中学李白诗歌微课教学研究只有少量成果,研究笼统,没有聚焦特定研究对象李白,可探索领域大。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背景,开展微课应用教学,打破微课教学去主流化倾向,为微课教学在中学语文李白诗歌中的应用打开突破口,对于建构中学语文李白诗歌微课教学新模式有一定促进作用,可进一步探索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形式,促进古典诗歌教学在中学的发展与革新。其次,以中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的李白诗歌为例,继承、发展李白诗歌文化,同时起到弘扬中华优秀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中学李白诗歌微课教学现状探究

自2014年起,国家陆续出台系列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应政策文件,国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吹响了中学语文教育内容改革的号角。同时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任务。

课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李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其诗作兼具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李白诗歌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形象印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

时代发展“大背景”与文化传承“小背景”均对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提出了全新的学习要求与发展挑战,中学语文教材在此基础上展开全新教材编写工作,新教材加大古诗比重,其中现行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李白诗歌共九首,分布如下:

通过搜集、查阅、整理资料,发现现阶段中学李白诗歌教学仍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仍以课堂主持人的身份进行李白诗歌教学。仍存在“刻板教学”、“模式教学”等教学现状,多元教学策略建构不足,并伴有忽视学生主体思维多领域、多方向发展的倾向,授课过程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穿插小组合作活动开展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时间被相同或相类似的教学活动占满,相应的留给学生巩固复习、拓展创新的时间减少,使得中学李白诗歌教学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上的知识点讲解,缺乏对于李白诗歌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讲解与传授。同时造成中学李白诗歌教学割裂的情况,分化中学李白诗歌教材编写的整体建构,不利于构建系统、有效的李白诗歌教学。

二.互联网+技术微课教学应用探究

通过查阅、整理现有研究资料发现,现阶段自贡地区中学李白诗歌教学形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课教学在中学诗歌教学课程中所占比例较低。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不认可微课的教学效果,认为其对于中学李白诗歌教学效用性不大;也有部分教师对于微课相关知识、技能方法等掌握不够,想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但往往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在开展微课教学之前,教师、学生都应首先对微课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了解。

“微课是课程的一种,同时也是一次教学活动,一份教学资料。微课是指时间在十分钟以内、有明白的教育目的、集中处理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在微课初现之时,微课通常以微视频的形式出现,旨在通过一个微视频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但这样的微视频往往是课堂实录的直接切分,没有形成微课内部独立的体系与系统。因而有了学者们对于微课设计、微课形态的尝试性改革。现在,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微课教学领域中应用的不断拓宽、纵深,微课教学迎来了崭新的2.0时代。全新的微课教学模式强调“一课一得”,不再是教学片段的裁剪,而是一堂独立、完整、系统的课程。

互联网+时代为微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新点,即大数据共享。从微课制作开始,包括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确定、形式的创新等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发展。制作好的微课成果可以借由互联网+技术,实现跨领域、跨时段、跨层级的高效资源共享。

落实到具体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微课往往与翻转课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微课承担起教学任务中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角色,教师借助教师用书附赠的微视频来检验学生预习成果,或作为课后拓展资源包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微课本身所具备的教学效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学李白诗歌微课教学策略探究

中学李白诗歌作为中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帮助学生梳理字词,疏通文意,并在此基础上体會诗歌情感,但对于相同类型的诗歌缺少归纳、总结,如:中学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涉酒诗”《将进酒》,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表现李白“狂、浪”浪漫主义特点的《行路难(其一)》等等。中学李白诗歌教学缺乏对“诗仙”李白整体形象的建构。

学生在进入中学学习之前,已经经历了小学的学习生活,其对李白并不陌生,并已经初步建构起关于诗人李白的印象,但这种印象也仅仅停留在认识、了解的层面。即便学生们已经初步形成对于李白诗歌“浪漫豪放”风格的认识,但这种风格具体是怎样体现在诗歌里的,以及诗歌具体展现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学生仍不清楚。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中学李白诗歌微课教学,拓宽教学形式,开展多元诗歌教学,具体策略如下:

(一)设计“李白大记事”系列微课

中学李白诗歌选篇时间跨度大,诗人所处时代背景、诗人心情均有不同,如:《春夜洛城闻笛》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正值而立之年,十多年未曾踏进故园,却在异乡的笛声中沉醉,写下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思乡名句。又如《行路难(其一)》,李白此时已经四十一岁了,本以为入仕翰林会一展壮才,一场“赐金放还”的闹剧又使李白坠入谷底,以致李白振臂发出“多歧路,今安在?”的痛慨。再如《将进酒》,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五十岁的李白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李白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每一首诗歌都与李白的人生际遇紧密相关,因此需要学生建构系统的李白生平记忆。

李白一生一甲子,一个早年天才、先后历经辞亲远游、蹉跎岁月、献赋谋仕、供奉翰林四个大的人生阶段,天宝三载,四十三岁的李白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五十七岁的李白在安史入幕,一个将近花甲之岁的老人依然怀着满腔的热情,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最后留下一篇《临终歌》赋歌而终。

这样系统的内容建构很难为现有中学语文课堂容量所涵盖,因其体例大、内容多、碎片化的特点反而更加适合微课的课程形式。教师可以依托现有互联网+学习平台,如腾讯课堂、雨课堂等等在线互动网络教学平台,与语文教师组、名师工作室等合作开发系列“李白大记事”微课,以系列微课成果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李白生平,串联李白大记事,为李白诗歌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以期更好地落实“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

(二)建构中学李白诗歌类型诗微课体系

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共涉及九首李白诗歌,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苦闷之情的抒怀诗,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三首。二、表达诗人依恋家乡山水的思乡诗,如《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等三首。三、诉说对友人思念的送别诗,如《送友人》。四、集中展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豪放诗,如《将进酒》、《蜀道难》等两首。主题清晰,类型分明。

区别于中学诗歌分散式教学,建构中学李白诗歌类型诗微课体系。将同题诗放在一起进行教学,集中感受李白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藉由同题诗进行比较,体味即便是同样的一种情感,可因为所处时间、心境的不同,诗人也会产生细微的情感变化,以此加深对于李白的理解。

如上面提到的第二大类主题诗歌——思乡诗,思乡是李白诗歌的一个永恒的、经典的主题,李白也就此主题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名篇,如《静夜思》、《月下独酌》、《关山月》、《菩萨蛮》等等,而中学语文部编本教材特别选出《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等三首诗构成中学语文部编本李白诗歌的思乡诗部分,自有其意义。

《峨眉山月歌》写于李白初次出四川时,这时的李白二十出头,风华正茂,“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纵然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但依然伴着月光奔赴渝州。同时段李白写下了另一首思乡诗《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2]而到了《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已经三十多岁了,已而而立之年,却依然壮志未酬,在异乡的春夜,一曲“折杨柳”,引发的不仅仅是十多年未曾踏进故园的沉沉思念之情,更多的是掺杂在其中的遗憾与忧伤。

同样是表达、传递思念之情,但因为所处时间、心境的不同,诗人也生发出了不同的感慨,这就需要教师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加以区分,以期更好地理解李白在诗歌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创新李白诗歌教学复习评价体系

中学课堂检验诗歌教学效果往往通过随堂测验、课后考试等形式进行,复习模式单一,检验手段缺乏创新。在“双减”政策推行前,教师往往需要占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或进行随堂测验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这在无形中挤压了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一定程度上拖后教学进度,课后教师仍需要占用大量业余时间完成检测结果的评价,检测效果不能及时反馈,也难以形成对学生学习情况长时间的、有效的测评。今年秋季学期“双减”政策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大幅压减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等。”[3]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复习、检测、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新的政策增加了教师课后辅导的时间,减少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侵占,但对于中学教师来说也面临着不小的难关,即教师的在校工作时间被延长了,这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困难点。基于此,教师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微课系统完善自己的指导过程,教师可将一课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录制成微课,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如《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其中的“触景生情”、“思乡之情”都是本诗真正感人的地方,教师可围绕这两个重点录制微课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温习,巩固知识点。

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中学李白诗歌微课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新型互联网+微课教学课堂、促进李白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设计“李白大记事”系列微课、建构中学李白诗歌类型诗微课体系、创新李白诗歌教学复习评价体系等三个教学策略,在提高中学生李白诗歌学习效率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發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0-12

[2]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

[3]詹福瑞.李白诗全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64-565

[4]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5]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2021.8.30

注 释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0-12

[2]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2021.8.30

项目:2021年度“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语文李白诗歌微课教学应用研究》,项目编号:LB21-B12。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

猜你喜欢

微课教学互联网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及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