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任务驱动,显“顽石”之美

2022-05-30陈淑娟

关键词:顽石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

陈淑娟

摘要:《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的教学设计,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力求彰显“顽石”之美: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明确任务驱动的方向,让“顽石”之美有“落点”;设计教学问题,体现任务驱动的依据,让“顽石”之美有“凭借”;设计教学活动,实现任务驱动的落地,让“顽石”之美有“深度”。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力量与生命》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真实的任务相结合,以任务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对苏少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九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美术欣赏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围绕“力量与生命”这一主题,对本课做了创新解读和创意建构,力求彰显“顽石”之美。下面,呈现我的教学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明确任务驱动的方向,让“顽石”之美有“落点”

这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材以“顽石中的生命”“永恒之美”“力量之美”“思想的表达”“传递精神内涵”“多样的表现形式”五个板块,呈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当代的外国雕塑作品。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即通过对外国雕塑作品的赏析,感受其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发现“顽石”中的美。由于这一雕塑作品历史久远,和现代审美有较大差距,学生很难对其有深入认知和感悟;即使教师对史前时代的人类社会做了相关介绍,学生也难以快速理解。而且,短短的几个课时内,要带领学生把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当代的外国雕塑作品全部欣赏一遍,还要让学生对每件雕塑作品的艺术语言与特点有启发性的思考,并体会不同雕塑家意在传达的思想和精神,显然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根据对“力量与生命”这一主题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综合分析,我对教学内容做了有侧重的选择,让学生在体会“顽石”之美时有“落点”。

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看,还是从雕塑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看,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作为本课重点欣赏的内容都是可行的。米开朗基罗是艺术巨匠,他的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想化的加工,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象征。更重要的是,他一生历经坎坷,其作品在磅礴气势中体现出悲壮的色彩,传达出对力量与生命的思索。

二、设计教学问题,体现任务驱动的依据,让“顽石”之美有“凭借”

接下来,要围绕已确定的目标和重点设计教学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指引性,即要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体会“顽石”中的美,最终走向任务的完成。

导入部分,我选用《秦始皇兵马俑》和《大卫像》这两尊雕塑图像引导学生做对比观察,并设计问题:(1)雕塑中的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2)他们的材质有什么不同?(3)这两幅作品带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秦始皇兵马俑》是本学期第一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中的一幅重点作品,以粗犷的线条和细致的手法,彰显出秦朝强大的力量与不朽的生命。另外,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的是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而学生对外国雕塑艺术的演变与发展较为陌生,对外国的历史文化等了解较少。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我将《秦始皇兵马俑》这一中国的代表作品作为了切入点。而选择《大卫像》有这样几点原因:首先,他的形象更接近于现代审美,更容易為学生接受;其次,大卫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传达了人类是主宰和改造世界的力量这一信念。

此处设计的三个问题比较简单。首先从最直观的视觉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让学生对材质作出比较,形成对中西方雕塑作品的初步印象;最后是个性化的解读,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链状结构,让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

以两幅雕塑作品导入,以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为指引,既关联、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又直接明了地揭示主题,引起学生对东西方古代雕塑艺术区别的思考,为他们理解“顽石”中的“力量与生命”奠定基础。

接下来,要回归教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摩西像》,并呈现讨论任务单。讨论任务单上呈现两个问题:“此时的摩西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米开朗基罗作品的一大特点是具有昂扬的生命力。仔细观察这幅雕塑作品,你从哪里看出了摩西的生命力?”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我还在讨论任务单上补充了摩西的相关介绍:

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他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曾亲自和上帝接谈。受上帝的启示,摩西领导希伯来民族从埃及迁徙到巴勒斯坦,解脱他们的奴隶生活。他经过红海的时候,水没有了,渡海如履平地;他途遇高山,高山让出一条大路。

《摩西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其高高抬起的头颅、炯炯有神的目光、手臂凸出的血管和肌肉等,无不显示着力量感和生命感。此处设计的两个问题直指本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状态等“看到”人物的内心,从而学会欣赏“顽石”之美。

三、设计教学活动,实现任务驱动的落地,让“顽石”之美有“深度”

在教学的主要环节,引入米开朗基罗创作的三幅《哀悼基督》雕塑作品,并设计以下活动:每个学生仔细观察米开朗基罗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哀悼基督》雕塑作品,小组讨论后用简洁的语言记录思考,填写任务学习单(见图1)。

如果说《大卫像》和《摩西像》是通过力量来表达生命,那么《哀悼基督》更多是通过死亡来呈现对生命的思考。《哀悼基督》是基督教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许多画家和雕塑家都以此为题进行过创作。米开朗基罗也就这一主题创作了三四件作品。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我引入了任务学习单,还特意加上了“提示”,对三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做了说明,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思考观察,从而使观察更加深入、细致,进而对“力量与生命”的思考更有深度。

在完成任务学习单后,再和学生共同欣赏三幅作品,助其更好地感受雕塑的立体造型,体会雕塑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作品A中的圣母正值青春年华,安静地抱着耶稣,而耶稣像婴儿般熟睡着。这正是二十多岁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想象的米开朗基罗眼中的“力量与生命”。作品B中的圣母用脸紧紧贴着耶稣,而耶稣软卧在地上。这是米开朗基罗七十多岁时创作的,明显多了些沉重。作品C是米开朗基罗生前最后一次以此为题的作品。这样三幅作品,让年少时的浪漫与年迈时的深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相信学生能更加准确地完成对“冰冷的石头”所传达出的力量与生命的探索。

最后,带领学生回到教材,欣赏旧石器时代的雕塑《维伦多夫的维纳斯》,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欣赏到的史前“女神”,并做总结,明确欣赏一幅雕塑作品,除了需要了解基本的材质、场景、细节,掌握作者、风格、时期,还要理解造型元素、构图,体会情绪情感。

参考文献:

[1] 朱丽.如何运用教学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顽石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
顽石处理对半自磨机产能的影响
顽石通 布局“互联网+”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军械士官大专“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