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家长“共情式”陪伴的实践策略

2022-05-30陈金娣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讲道理共情陪伴

陈金娣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缘起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的重要思想和理念,即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世界,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共情能够让人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对方感到自己是被理解和被接纳的,从而帮助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基于此,我园注重引导家长用共情的方法观察孩子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耐心等待孩子的反应,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有效回应孩子,从而真正关注与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达到高效共情的亲子沟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自我思考和探索,提升其早期社会关键经验,如自尊、自信等。

一、學习共情,懂得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

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看待事物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果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行为,感受孩子的情绪,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与感受,而是用惩罚性方式(批评和说教)来对待孩子,往往会加剧孩子内心的冲突与困惑。因为大人的批评和讲道理并没有让他心服口服,未解开的心结也常常会潜伏在他的意识深处,成为暗中支配他未来行为的潜意识。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表现出对孩子行为的理解。

为了让家长对共情有更多的了解,树立共情的意识,我园专门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伍新春教授和他的共情陪伴研究团队给家长做共情系列讲座,内容包括共情的步骤、共情的层次以及利用共情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抗挫能力、良好习惯等。在学习中,家长逐步了解到什么是共情、共情的作用、如何共情。如,伍新春教授将共情分解为“停”“看”“听”“说”“做”五个步骤。所谓“停”,即是面对幼儿,在行为和心理上“放下”自己,有两层含义:一是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整个身心转向孩子;二是放下自己的情绪,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此才能用“排空”的心态正视孩子当下的事情。所谓“看”,即针对当下的事情,细致深入地观察孩子的动作、表情等,去感受孩子当前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可以用这类语言与孩子交流:你看起来特别着急,你的小脸通红的,我感觉你很生气,等等。所谓“听”,即倾听孩子讲述发生了什么以及他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想法,可以对孩子说:“能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吗?”所谓“说”,即在看懂和听明白当事人的表达后,用语言或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理解。所谓“做”,即用一些动作、表情或指导性语言做出对孩子理解的行为,如:“你刚才生气时把这些玩具弄乱了,现在怎么收回去呢?我们一起来收吧!”

此外,专家团队还通过案例分析,让家长现场互动,在体验中理解共情的第一步是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家长也将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抛出来向我们求助,我们就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共情的方法。渐渐地,家长遇到孩子发脾气、不会交往、有困难就放弃等状况时,都会先试着去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二、实践共情,注重感同身受的言传身教

一个孩子在爱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用友爱的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被家长接纳、认可、理解和共情的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行为示范会促进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拥有较强的情绪理解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即便家长学习了共情的方法,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还是会只看到行为本身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会注重自己言传身教的行为示范。以哥哥被弟弟打哭了这件事为例,家长不会共情的情况一般有这几种:第一,在制止孩子负面情绪的同时讲道理,大人一般会说“不哭了,弟弟小,他不懂事,他不是故意的,你是懂事的男子汉”;第二,表示同情,“弟弟打你不对,妈妈去批评他,你不哭”;第三,粗暴压制,“不就弟弟打你一下吗?有这么值得哭吗?不许哭,再哭妈妈也揍你”;第四,冷处理,在讲道理等情况不见效时,任由孩子哭,或把孩子放在一个单独的空间让他哭,等孩子哭完了再讲道理。家长的这几种做法都没有给孩子做好共情示范,不仅没安抚好哥哥的情绪,可能还会深化兄弟之间的冲突。我们这样引导家长共情:先停下手中的事情,了解事情的缘由后,首先共情哥哥,“弟弟把你打疼了,你特别委屈,对吗?其实你的力量比弟弟大,但是你却舍不得打弟弟”。共情让哥哥哭得更加厉害,因为他得到了妈妈的理解,通过哭来排解情绪,因而此时痛快的哭和之前委屈的哭不是一回事。这时,妈妈再抱抱他或拍拍他,同时对他说:“妈妈知道你是爱弟弟的,情愿自己忍着疼。”通过这两个环节,孩子的心理得到了接纳和理解,就会轻松好多,接下来就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等孩子情绪缓解后,妈妈把弟弟拉过来,告诉弟弟:“你刚才打疼了哥哥,哥哥很伤心,妈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你怎么办呢?”这时,弟弟也会在妈妈的共情示范中理解哥哥,向哥哥道歉,兄弟俩之间会有更良性的沟通与互动。

平时,我们非常注重和家长的沟通,经常提醒家长认识到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注重和家人的共情,设身处地理解家人,从而给孩子营造温馨和谐、彼此包容的心理成长氛围,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感悟共情,获得换位思考的更多智慧

共情时“我理解你的感受或想法”,这需要耐心、决心和灵活性的换位思考,把共情付诸行动是一门需要实践智慧的艺术。为了提高家长换位思考的意识,我们通过座谈会、沙龙研讨、公众号推文等方式,将家长共情育儿的案例和心得进行交流,让家长在互学中感悟共情的智慧。

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中,小希妈妈交流“如何利用共情引导孩子大胆表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希胆小,不敢和身边的人说话,包括同伴和老师,看到生人就躲起来,甚至有时在幼儿园都不敢自己去如厕。妈妈参与学习共情后,尝试和老师一道用共情的方法和孩子沟通,接纳她害怕、担心、想妈妈的情绪,和她共读相关的情绪绘本,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困难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一年后,孩子的转变非常大,不仅能主动和老师、同伴、亲戚、朋友交流,敢说、会说,还勇于挑战,主动要做我园运动会开幕式的主持人,在台上落落大方。

在一次育儿沙龙中,一位家长如此表达:用共情的方法让他在孩子满地打滚时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是之前的生气、制止、讲道理,而是先蹲下来观察孩子、倾听孩子,在换位思考中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在一边静静地陪着孩子,或帮孩子擦擦眼泪,或轻轻拥抱孩子,等孩子将情绪表达出来后,再和孩子沟通。他认为:与孩子共情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从而和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家庭氛围也会更加和谐,这是真正爱孩子的方式。

我们将每年的共情案例通过微信推送给全园家长学习,至今已经推送了60多篇。这些案例有的帮助家长改善了孩子挑食的问题,有的有效干预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的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家长和孩子共情下的亲子关系,更为孩子能有父母的高质量陪伴而欣喜。

共情让家长学会在教育中发现和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看待孩子的视角,逐步能够先接纳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不断体验着陪伴孩子时发现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成就感,从而优化了家庭教育沟通的方法,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实现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本文为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促进家园共情陪伴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LX083)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讲道理共情陪伴
陪伴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讲道理”的面包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陪伴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讲理的八大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