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范式与实施建议

2022-05-30戴继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语文

摘要

语文学科育人范式的有效生成可以从基本特征、育人方式等方面理解把握。语文学科育人特征包含学科性、情境性、无痕性、活动性,可以运用以知启智、以象塑行、以美成美、以境怡情、以旨养德五种育人方式。其内涵建构应关注三个层面:一是规避三类现象;二是坚守科学整合文本资源、善于运用语文的方法两个原则;三是优化适切理解语文学科育人的基本内涵,用传承和发展的眼光审视语文学科育人,厘清语文学科本身与语文学科育人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等几项认知。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  学科育人

引用格式

戴继华.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范式与实施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2(31):43-46.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给出了顶层设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國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独特的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语文学科育人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中语文学科育人的主要特征

1.学科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所有学科都有,工具性则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所以语文学科育人的学科性主要体现在工具性上,而“以言培趣”是其主要标志。“以言培趣”就是以祖国语言文字为资源,培养学生高雅的兴趣、意趣或情趣,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许多同学喜欢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是从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开始的。该文语言之“雅”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叠词多,富有韵律。如“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潮润润”等等。二是古诗名句多,引经据典。如“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等。三是重组意境,语言醇厚。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四是句式欧美化、陌生化,新意迭出。如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反复吟咏这些词句,余光中先生细腻温婉的乡思,就和无声的雨一道,润进孩子的心田。

2.情境性

语文学科育人离不开载体,教与学情境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教与学情境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比如教学杨绛先生的散文名篇《老王》,我们往往是从文末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切入。若干年后,先生为何发此感慨呢?我们据此设置问题情境,去寻觅特殊年代里特殊的人文情感脉络:老王如此善良为何不幸?他的善良彰显在哪里?同样善良的杨绛先生,在那个年代为什么幸运?先生对老王愧怍的深层机理在何处?反复追问,答案自然呈现,而在追问、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得以升华。

3.无痕性

语文学科育人就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吴晗先生的《谈骨气》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的议论文名篇。为了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依托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话展开事实论证,依次列举了“文天祥面对元人高官厚禄不变初心”“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拍案而起”三个事例,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的成立。那么新时代的中国人有没有骨气呢?话音刚落,孩子们齐声回答:有!并纷纷举例,钱学森拒绝美国人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参加“两弹一星”建设;面对国外对中国高科技掐脖子,华为等科技企业宁折不弯,积极自主创新;面对美国等列强和“台独”分子在宝岛主权上的肆意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毅然亮剑……类似这样的过程,就是语文学科典型的“无痕”育人方式。

4.活动性

实践性和综合性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活动中。活动不一定在课外,语文课堂内部也要“动”起来。语文活动策划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0修订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群文教学”应该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语文活动形式。如以“闺怨词”为例,设计群文教学。首先,明确教与学目标,了解闺怨词的基本特点,能自主赏析闺怨类诗词。其次,选择教与学方法,自读——比读——深读——延读。第三,优化教与学步骤。其实“教与学方法”就是课堂的“主体步骤”。自读——让学生结合注解,理解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词句含义。比读——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技巧”三个角度,对两首词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研读,然后分组交流研读成果。深读——追问学生是喜欢“男子作闺音”的《菩萨蛮》,还是喜欢“吾手写吾心”的《醉花阴》?延读——以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为例,让学生以口头方式进行赏析。自读是基础,比读、深读是深化,延读是拓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层。四步骤充分体现了“说”字。言语是“思维的外壳”,只要“说”起来,真正“动”起来,思维才能发展得更快。

二、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范式

1.以知启智

知识是技能习得、智慧开启、核心素养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语文学科知识通常包括三种:第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如《谏逐客书》注解1,介绍了文章的出处,作者李斯的籍贯、师承和身份,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等,这些就属于陈述性知识。通过这类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情感与动机,以及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实现自己劝谏目的的。第二种是程序性知识。即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老师提醒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如为了“写准”材料性作文,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这样几个步骤:聚焦“料眼”(材料的核心点)——提练观点或主题(与核心点高度吻合)——确定文体(文体不同,行文与结构也各异)——拟写标题(标题要与文体匹配)——草拟写作提纲(避免写成意识流)——运笔成文。第三种是方法类知识。《语文》必修上册有篇短文题目是《学写诗歌》,短文依次表达了四层意思——诗歌必须包含情感,通过形象表意,有内在的音律美,语言必须洗练又不失隽永、给人以遐思的空间。这四层意思其实就是介绍学写诗歌的基本方法或注意点,属策略性知识。掌握了知识,技能、智慧、素养的生成就有了可能。

2.以象塑行

“象”泛指语文学科资源中各种形象,如人物形象、物象、意象等。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各种“象”美好内涵的赏析,丰盈学生思想,形塑他们的人格。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介绍的是科学家袁隆平先生,挖掘袁隆平先生的“精神富矿”,可以让学生获益良多。年青时的袁隆平,在湘西的安江农校任教就下定决心要将青春献给祖国的“温饱”事业。这些内容正表现了“使命感和责任心”,老科学家从年青时就胸怀“国之大者”。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袁隆平的做梦经历,他说曾梦见特大号的水稻。梦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袁隆平先生内心深处的宏伟理想。新时代年青学子是不是也应该以理想催生奋斗的动力?再如,袁隆平先生分析我国研究杂交水稻优势时认为,“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党的正确领导”。这段话充分展现了老科学家对党和祖国的无比热爱,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学生明白了“象”的这些特点,对三观形成大有裨益。

3.以美成美

语文教育就是美的教育,是美的文本资源、美的教与学过程、美的涵泳和享受生成了美的建构。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人见人爱的佳作。当学生们读到“月下荷塘”一段时,可以说是欲罢不能,欲说还休。那么,这一段美在哪里呢?美在“田田”又颇见“风致”的荷叶,美在“袅娜”“羞涩”“纯洁”的白色荷花,美在“缕缕”“渺茫”的荷花清香,美在“风乍起”而形成的荷叶“凝碧的波痕”,美在让人遐思的“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还美在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作者又是如何展现“月下荷塘”之美妙的?有连绵的叠词、贴切的比喻、形象的拟人、新奇的通感等等。

当然,“以美成美”的资源不局限于“美景”,语文课程“美的一切”都可以利用,如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它没有正面去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发生在包扎所的故事,彰显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

读《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体会外交辞令的艺术之美与智慧;读林觉民《与妻书》,体会革命者爱情、亲情的缠绵悱恻和对信仰的忠贞;读李商隐的《锦瑟》,体会诗人的惆怅情怀及朦胧之美;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体会问天问月问人生的哲思之境。

4.以境怡情

教学中对情、景、趣、意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含蓄深蕴的文本,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研读,使学生身心愉悦,产生向善、向上的情感。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一首题为《杏帘在望》的诗,就是一首“情、景、趣、意”兼容的上乘之作。一是诗歌的来历有趣。它出自《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为大观园书写匾额、对联后,命众姊妹各题一匾一诗,还要宝玉为“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大处各赋五言律诗一首,以试才情。宝玉先后拟写了三首,到最后一首时,煞费心思。黛玉为了解宝玉窘态,代宝玉拟写了这首五律。所以表面是宝玉作品,作者实为黛玉。二是诗歌的标题有意趣。“杏帘”即酒旗,黛玉将“酒旗”称之为“杏帘”颇为新颖,化用了唐寅“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这联诗,有一种陌生和疏离感,给读者以视觉、嗅觉的冲击,引人遐思。“杏帘”之后再缀以“在望”也较为奇妙,可以说“杏帘”召唤着远方的客人,也可以说远方的客人遥望着那迎风招展的“杏帘”,主体、客体具足,还可以互换。三是诗歌的写景有功力。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动感十足:鹅儿在长满菱荇的池中嬉戏游水,燕子从桑榆林中衔泥飞出,筑巢于屋梁之间。十个字写到六个景物,巧妙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手法,想象悠远。颈联“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继续写景。意思是: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泛着鲜绿,数十里水田飘散着稻花的芳香。元妃省亲季节应该是春天。既然是春天,那么“十里稻花香”之稻花香,就是林黛玉的想象之景,应该属于虚写,这一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也正因为这一联,元春把“浣葛山庄”更名为“稻香村”。四是诗歌表达情意别具匠心。尾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意思是:太平昌盛的时代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田和织布终日操劳。黛玉所写本就是一个幻想之中的“太平庄园”,所写之依据即眼前大观园内的一个“田庄模型”而已。因此,脂砚斋评述此诗时说“以幻入幻”,可同时又说该诗“顺水推舟”。何出此言呢?诗是写给元妃看的,元妃是帝王和朝廷的代表,以颂圣作全诗结语合情合理,皆大欢喜!

《杏帘在望》虽是应制诗,但手法上纤巧圆融,内容上溢满山野气象,是一首清新淡雅、境界别致的田园诗。近代读者常将之与孟浩然、范成大等唐宋名家作品比肩,并不为过。品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怡情”,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阅讀《红楼梦》等名著、名篇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5.以旨养德

文以载道是作家的使命。这里的“道”是主旨、或主题思想、中心论点之意。作家通过“道”来触动、化育读者。明白了“道”,“德”就可以“潜滋暗长”了。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传诵千古的游记散文。文章重点写了游华山洞的经历,以及由之产生的感叹。那么,作者要彰显怎样的“道”?对现今学子的“德”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要明白并做好这一点,必须着重探讨作者的“感叹”。“叹”从“游”来,在叙写完游洞经历之后,作者用“于是予有叹焉”一句过渡。作者认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是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从反面阐述,指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力不足者,亦不能至”“……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如何达到?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志”又位列三个条件之首,“志”是“力”和“物”的前提。于是,作者得出结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总之,要达最高境界,必须“志”“力”“物”齐备,同时以“志”为先。这就是作者要传递的“道”。

还有许多作品都是“以旨养德”的好资源,如鲁迅先生告诫我们要施以科学的“拿来主义”;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劝勉后人要“以史为鉴”;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提醒世人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让自身灭亡,而且要防微杜渐,切不可玩物丧志;苏轼的《石钟山记》,以自己的亲身考证,告诉后世“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万万不可的!

三、高中语文学科育人的实施建议

1.规避三类现象

(1)窄化和贴标签现象

实践中常有人将“语文学科育人”理解为“语文学科育德”和“语文学科思政”,那就窄化了“立德树人”的内涵。至于“贴标签”就更多了。比如说,有的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教学目标中明确注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向,但在教学步骤的设置上并没有与之匹配的教学环节,或者匹配很不明显。更有甚者,仅仅在课堂结束时的总结中提一提育人,这种“两层皮”或“蜻蜓点水”现象是必须要避免的。

(2)内容代替形式现象

有的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对“内容”的习得,引导学生明白“是什么”,而对于“是什么”背后的“怎么样”“为什么”等因素缺乏关注,这“很容易消解掉文本中原本丰富的言语细节和鲜活的生命力”[1]。

(3)结论代替过程现象

语文学科的育人是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需要老师结合文本,采用探究、发现、点拨、提炼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施以指导并潜移默化。有的语文教师耐心不足,往往将结论或明示或暗示给学生,让学生失去思维走向深层的机会,有碍思维品质的提升。

2.坚持两个原则

(1)科学整合文本资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老师更要重视“单元文本育人资源”和“群文文本育人资源”的利用。最新人教版语文教材设计了18种、25个学习任务群,每种、每个学习任务群涉及到大量的文本。只有有机整合文本资源,才能做好顶层设计;只有做好顶层设计,语文学科育人才能真正落地。比如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红楼梦》等,对促进学生思维、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非常有意义。读《朝花夕拾》可抓住“阿长”这一个线索人物,读《红楼梦》可对其间关联性强的一组人物集中赏读,或就小说中出现的某类诗词进行研究,也可以分门别类,科学切割出若干个专题,逐个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善于运用语文方法

教学中运用语文的方法,才能体现学科“真育人”。上述五种实践样式,就是运用了语文方法。除皮之外,常见的语文方法还有“诵读感知”“因声求气”“明象悟道”“涵泳体悟”“披文入情”“比较参读”等,无不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3.优化三项认知

(1)准确理解语文学科育人的基本内涵

语文学科育人是以语文学科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指向最为完整,涵盖人全面发展的各个视域,诸如语文知识与技能、语言素养与品质、思维发展与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类语文核心素养。就一线语文老师而言,使用“语文学科育人”这一说法最为准确。因为从落地、落细角度来看,“语文学科育人”更接地气,便于实践操作;从概念本身内涵来看,它清晰全面;从践行的基本原理来看,它比较适切,因为“学科育人处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联结点,正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具体体现”[2]。

(2)从传承和发展的视角审视语文学科育人

语文学科育人不是横空出世的新事物,从语文学科诞生之日起就有,可以说古已有之,古人所说的“文以明德”“文以载道”就是明证。党中央之所以强调这一课题,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学科育人工作与新时代、新发展的要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是因为“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践行语文学科育人,就是赓续传统育人文化,我们理应在优秀的育人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于传承中实践和创新。

(3)厘清语文学科本身与语文学科育人的关系

语文学科育人首先必须坚守的是依据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也就是语文课必须有语文课的样子,然后在此基础上,融入育人的因素和行为。千万不可为了育人而将语文课上成了“四不像”。如将《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上成了环保课、地理课,那就偏离了语文学科育人的初心。

参考文献

[1] 祁敏.语文学科育人存在的误区[J].现代教学,2013(07):20-21.

[2] 成尚荣.学科育人的意蕴[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05):1.

*該文为2019年度江苏省“十三五”立项课题“指向学习进步的‘适合+课堂实践研究”(2019JK13-L17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语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