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域下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与路径选择

2022-05-30张鹤徐小琳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减供给政策

张鹤 徐小琳

摘      要

“双减”政策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价值回归,是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变革发展的现实考量,也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在目标、价值、内容层面高度契合,具有逻辑统一性。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要从供给端精准发力,调整义务教育供给结构,提高义务教育供给质量,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不仅要积极回应“双减”政策做减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还要做好“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创新资源,转变教育观念,突破体制壁垒,为学校发展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关 键 词

“双减”  义务教育  供给侧改革

引用格式

张鹤,徐小琳.“双减”视域下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与路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22(31):1-6.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这一文件的制定与颁布集中体现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双减”政策是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改革的有益探索,要想回归教育本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应以“双减”政策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学校改革的价值意蕴,厘清“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关系,从“加、减、乘、除”四个层面探讨“双减”政策指引下义务教育学校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一、“双减”视域下义务教育学校改革的价值意蕴

“双减”政策的落地是重塑全民教育价值观的过程,是教育机制体制重建的过程,是让全社会越来越尊重科学教育规律的过程,是让学生回归正规学校教育的过程[1]。义务教育学校改革要求学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强有力的政策性支持和社会性支持下,從理论探究和实践创造层面探索与积累“双减”改革经验。

1.“双减”政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守的时代使命,是素质教育持续推进的价值目标,也是检验学校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双减”政策一方面从学校本位发展出发,明确规定了学校主体责任,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旨在引导学校“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从学生成长权利出发,尊重和保障了学生的休息权、健康权。“双减”政策背后的价值逻辑是重塑教育理念,破除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片面行为,这契合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的积极回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素质教育观和全面发展观的理论实践,“双减”政策着眼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上,逐渐实现为创造性而教、为素养而教。

2.“双减”政策是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改革的现实考量

“双减”政策明确将教育改革指向义务教育阶段,较以往“减负”政策更具规范性和精准性,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的教育困境。一是理念困境。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唯分数”“唯成绩”及过于强调知识本位的不良倾向,学校抢赶教育进度,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传道育人,重教学成绩轻全面培养;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持续困扰着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实践困境。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基础教育的深水区体现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课堂教学、资源配置四大区域[2],义务教育学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改革,必然触及不同主体的利益,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必然引起新的矛盾与冲突,阻碍教育改革的有效推进。三是供需困境。从学生减负面临的供需困境看,存在减负背后不敢减的需求与政府指令性减负供给的错配,减负背后的需求升级与供给结构失衡,减负背后需求的多样化与供给能力有待提升等困境[3]。

3.“双减”政策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逻辑

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必然涉及到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因而“双减”政策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积极回应民生需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其基本要义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核心要义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按需供给[4]。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仅要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也要努力推进教育公平。有学者指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5]。正如“双减”政策指出的“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6],从学校办学、课后服务、教育资源等多个层面加以规范,致力于解决义务教育城乡资源、区域资源及校际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进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均衡分配。

二、“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关系

“双减”政策是我国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理论成果,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促进经济领域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载体,而且也是教育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能和保障。“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在目标、价值、内容层面高度契合、相融相通,具有内在的耦合联系,能够为义务教育学校改革提供新的借鉴思路。

1.目标一致:以学校教育提质增效为出发点

“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在目标层面高度一致,都指向以有效减负推进学校创新性变革,以学校教育提质增效助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政策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是新时代为消解义务教育乱象、解决教育资源资本化倾向等问题而设计的,通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旨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校场域育人功能,进而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完整人。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来进行结构性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进而提升学校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学校教育发展提质增效。“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学校教育良好生态,凸显学校本位的育人功能,这为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思维的应用也为“双减”政策有效落地提供了实践思路,进而助力“双减”目标的有效达成。

2.价值契合:以推进义务教育公平为落脚点

“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在价值层面具有高度契合性,都以教育公平为价值追求。教育政策是一种价值选择的过程,“双减”政策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热切期盼,彰显了人民群众追求教育公平的价值选择。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尽可能地保证教育机会公平;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多元化的课后服务保证学生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双减”政策确然在部分程度上驱使着具备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义务教育学校公平属性重彰,弥补因家庭经济资本差距而造成的教育不公,保障弱势群体子女获以平等受教育权利[7]。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教师交流轮岗制等进行资源调配,彰显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导向,消解了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恶性竞争和逐利行为,以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两者在价值层面指向教育公平问题,多措并举践行教育公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内容融通:以学校微观要素改革为着力点

“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在内容层面相融相通,都要求从学校改革的微观要素入手,关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体制、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而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政策作为我国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供给本位导向[8],是教育减负层面的重要政策供给。“双减”政策围绕学生减负,涉及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教学评价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多个方面,充分体现“双减”政策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从深化教学管理、优化评价方式、强化师资配置等方面进行调整性改革,不仅能够弥补“双减”政策改革的不足,还能通过强化高质量教育供给、完善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体系,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服务供给的动态稳定运转。两者在内容层面的不谋而合,为学校依托“双减”政策进行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是指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逻辑和育人为本价值逻辑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校教育提质增效为核心目标,以学校为改革主体,从供给端精准发力,调整义务教育供给结构,提高义务教育供给质量,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进而破解因供需失衡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改革朝向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实践。那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呢?

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加减乘数”四则运算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供给侧改革这一新举措[9]。将供给侧改革的“四则运算”进行优化和完善并应用到“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中,可以为学校教育变革与发展提供路径选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的“加法”就是要面对“双减”政策的众多挑战,做好学校教育顶层设计,补齐学校改革的短板,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提高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体活力;“减法”就是要积极回应“双减”政策,在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基础上,减轻教师和家长负担,减去与教育规律相悖的做法,以实现赋权和增能的双重效果;“乘法”就是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资源整合与融合创新,主动挖掘教育教学新活力,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的转型发展;“除法”就是要摒弃传统落伍的观念,废除不合理的教育行为,创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1.做好加法,加强政策引领

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要聚焦“双减”政策,以“减负”为工作重点,实现“提质、赋权、增能”的工作目标,进而弥补学校教育短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推动“双减”政策有效落地的关键,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增强学校的主体责任意识。一是制定“双减”实施方案。各学校要以“双减”政策为导向,依据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合理布局教育发展新结构。不仅将“双减”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更要建立“双减”的常态化发展与治理方案。二是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学校应统筹兼顾,积极作为,聚焦学校的过程化、精准化管理。成立“双减”督导小组,发挥督导、督学的功能。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责任督导机制,促使学校治理方案的有效执行与落实。三是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减”政策的实施倒逼学校进行变革与转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回应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深层问题,在系统性改革合力下,构建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通过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人格塑造到专业发展全过程的管理助力,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10]。

(2)完善师资供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线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政策有效落实的有力推动者。“双减”政策想要成效显著必须从教师入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积极培养和挖掘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二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从教学实施到作业设计、从班级管理到学生关怀,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要有较高的专业情意。学校组织开展教研培训、课题竞赛等活动,强化教师的政策与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以“双减”政策为教育契机,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认知,保持良好的师德,坚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追求和“以生为本、潜心育人”的职业初心,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有效遏制教师失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3)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高效课堂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一要优化教学环节。课前精准备课,认真钻研教材与学情,根据教学情况进行问题预设、情境创设等。课中精心上课,紧紧围绕课堂目标,稳步有序推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思考、感悟与体验。课后精选作业,作业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灵活性,依据学情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或超额性需求。二要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高效课堂教学应从核心素养出发,通过“深度学习”“问题导学型”等多种项目的灵活运用,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任务驱动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有良好的认知和学习体验。三要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要求全部学生有着共同的行为目标与价值取向,學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进行自主建构、对话交流与合作探究,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基于问题导向,关注情境创设,把高效课堂看成是学习共同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理解、思考和判断的过程而习得知识与技能,最终获得个体成长的场所[11]。

2.做好减法,学校减负增能

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简政放权,赋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消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各类因素。

(1)为学生减负,提升学习动能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是在供给侧视域下减轻无效或低端供给的政策要求。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义务教育无效作业供给异化作业育人功能,加重了学生的作业倦怠,使其陷入恶性循环。频繁的考试及排名使得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难以实现成绩评价的正向效应。这就需要积极回应政策,“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12],明确规范学生作业时间和总量,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擔。二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校外培训机构的盛行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对教育领域产生边际递减的反向效果。学校应强化育人功能,增设多元化教学和服务板块,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元化需求。三是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双减”政策就是将学习权、话语权、发展权和成长权交给学生。课前以“导学案”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课后利用延时服务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相匹配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为教师松绑,提升教学效能

“双减”政策想要实现以学生减负促全面成长,必先为教师减负。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教师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不仅要潜心研究教学,精心设计作业,还要参与课后服务,实际上教师的负担不减反增。一是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教师工作清单和目录,切实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压减教师参与各类考评、调研、信息采集、公众号投票、多头报表填写、非教学报告撰写、参与非教学会议等行政事务,确保教师把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13]。二是完善教师工作体制。学校应增强制度供给弹性,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让老师有足够时间备课和休息,保障教师的学习权、休息权。积极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鼓励校长、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积极参与,促进师资交流和资源流通。三是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学校要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减轻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帮助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和专业发展权,不断培育和激发教师主体活力。

(3)为家长减压,助力家校合作

激烈的教育竞争不仅增加了家长焦虑,还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家长对孩子成长成才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唯分数唯升学指挥棒的牵引及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使得教育焦虑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病症[14]。一是减轻家长焦虑。建立健全科学高效作业管理体系,减轻家长的作业指导负担,通过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解决家长接送难问题;通过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减少教育支出,压缩教育经费。二是推进家校合作。学校应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主动发挥孩子身边“重要他人”的关键作用,在思想上给予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在行动上要注重自身示范作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赋予家长选择自主权。学校应设置多元化课后服务形式,家长可根据学生学习和家庭基本情况自主选择课后服务形式,主动为孩子创造各种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还要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工作,赋予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推进学校开放式办学,以助力家校合作。

3.做好乘法,调整教育结构

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要依托新机制、新结构、新方法等创新要素,以创新驱动带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资源创新、技术创新和课后服务创新。

(1)优化优质资源供给,创新资源整合机制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供给主体加快协同联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一是做好校内校外课程资源整合。学校应积极联动校外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主体化场馆等实践育人功能,通过资源整合、学科融合,把静态的社会市场资源动态化、趣味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做好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整合。学校应充分发挥“三个课堂”的资源优势,丰富学生在线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有效弥合优质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三是做好学科类资源和非学科类资源的整合。学校应以“五育”为抓手,立足于学生学科知识与非学科知识的内容、进度与比例,建构“双减”政策下的学习生态知识链,成为“双减”背景下学习生态系统运行的逻辑起点[15]。从多元化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中挖掘育人资源,发挥非学科资源的育人功能,加强立德树人教育资源建设,积极整合多元育人资源,形成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2)完善义务教育新基建,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在智能化时代,学校教育要积极回应时代需求,构建“互联网+教育”智能系统,以智能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释放教师教学智慧,构建起师生学习共同体,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一是构建“互联网+教学服务”。教师应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课堂教学。可以借助短小精悍的微课,既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可以方便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构建“互联网+教研服务”。建立智慧作业资源库、校本题库以及网络精品题库,借助数字化手段助力教师教研,有效减轻教师作业设计与分析的困难。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智能管理数据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学生日常学习时间、课内学习情况、作业负担和考试情况等进行全面监测,多角度反映学生学业负担现状[16]。三是构建“互联网+教务服务”。学校应完善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教务信息化服务水平,旨在让数据多跑路,让教师少跑腿,不断提升教师教务管理和服务质量。

(3)创新课后服务新形式,提高多元服务质量

课后服务是依据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为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放学后校内教育[17]。课后服务方案应摆脱单一作业化形式,向课后服务活动多样化、特色化努力。一是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统一。“走出去”要求打破“学校壁垒”,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引进来”要求学校积极与社会、高校联系。学校可协同高校建立相关的学校实习方案,鼓励高校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志愿工作。二是坚持精准化与特色化相统一。学校推行精细化的小班额教学,依据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以分流形式由课后服务大班额向小班额转变,既有助于个别指导,提升学习效果,也有助于缓解教师工作强度,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三是坚持服务学生与服务家长相统一。学校应明确课后服务对象,既做到服务学生发展,又能间接服务家长、服务教师。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在满足学生学习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又能满足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需求。课后服务还有助于缓解家长按时接送焦虑、作业指导担忧等教育困扰。

4.做好除法,推动学校转型

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要求清除“双减”教育改革道路上认识与实践的“拦路虎”,从教育观念、评价方式和服务制度层面下功夫,着力推动学校迈向高质量发展。

(1)破除陈旧教育观念,树立生态教育观

受工具主义导向影响,当前义务教育学校依然固执于唯分数、唯成绩的陈旧理念,使得教育教学逐渐偏离了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呼唤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求多主体树立起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育理念。一是校长要转变办学理念。校长是学校的核心领导人物,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校长要破除功利化、短视化的教育政绩观,切实提高校长的思想占位,创新办学思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树立积极正向的教育观。二是教师要变革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观念是最具再生力、变化性、创造力的元模式,教师教学理念的持续改进和拓展深化是高效课堂改革超越模式、经验、定式的必由之路[18]。教师要破除重知识传授、重考试评价的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的关注。三是家长转变教育思想。家长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双减”的效果,家长要树立正确成长成才观、科学育儿观,转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抢跑文化”的错误观念,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品德完善和健全人格的发展,让孩子能够茁壮健康的成长。

(2)改革固化评价机制,优化评价方式

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价主要以应试评价为主,存在着评价方法单一化、评价标准固化等问题,难以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起到推动作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以完整人的培养为着眼点,发挥好评价指挥棒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学校应破除传统固化的教育评价方式,主动构建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强化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侧重评价学习活动本身的效果,旨在及时诊断学生学习的质量水平,调节活动过程,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双减”政策要求,转变考试成绩呈现等级制的评价方式,聚焦课堂教学开展过程性评价,重视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探索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通过追踪研究设计,收集学生在一段时期内不同时间点上的标准化测验成绩,教师所教学生分数的变化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19]。不仅能够掌握学生成绩的动态变化,也有助于教师改善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师绩效评价的公平性。三是完善综合性评价。这要求学校要积极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调整多维度评价指标,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传统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科学完善的服务机制是“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学校管理由无序走向有序、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重要方式。当前学校教育服务存在着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服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学校要加强学校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要做好“双减”工作的起点任务,更要将“双减”工作向精准化、常态化、长效化服务迈进。一是完善作业管理服务机制。构建需求导向的“精准式”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作业或合作型作业,满足学生的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需求。二是健全信息反馈服务机制。“双减”政策执行会出现上下级信息不对称、信息碎片化问题,学校应避免经验主义错误,通过开展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调查项目,及时掌握并反馈学生和教师的利益需求,以调整供给方案。三是构建风险防控服务机制。学校应做好科学研判,积极应对,建立学生作业负担预警机制,从作业的数量、时长、质量多个层面进行监管,学校要及时调整作业管理方案,教师及时调整作业设计,防止出现作业量减不下来、质量提不上去的现象。

“双减”政策是打破学科本位和工具理性限制的关键举措,是重新审视教育本质及价值理性的重要理路。“双减”视域下义务教育学校改革不能仅仅依托简单的“加、减、乘、除”,更要创新优化路径选择,在供给侧理念指导下探索“混合运算”的科学法则,才能以高质量的供给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把握义务教育学校改革的政策机遇,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月芬.未来学校作业改革面临的六大挑战[J].教育家,2021(34):30-32.

[2] 高书国.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内在逻辑与政策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1):8-13.

[3] 张旸,张雪,刘文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背后的供需困境与化解[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27-32.

[4] 朱德全,冯丹.和而不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时代要义与治理逻辑[J].教育科学,2021,37(01):23-30.

[5] 张志勇.“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N].中国教育报,2021-08-07(001).

[6][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1-12-0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7] 黄明东,黄炳超,刘婷.租购同权:缓解义务教育供给侧矛盾的“药方”[J].教育科学,2021,37(01):38-45.

[8]卢迎丽,程红艳.“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变革的困局与突围[J].当代教育科学,2022(04):87-95.

[9] 刘晴.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四则运算”[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31(05):66-70.

[10] 李晓雅.“双减”: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契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21,57(06):107-115.

[11] 刘文芳,张金运.从核心知识到核心素养:高效课堂的时代转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9):27-31.

[13] 罗枭,侯浩翔.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双减”的政策感知分析与改进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2(03):22-29.

[14] 司晓宏,王桐.“双减”之下:教育焦虑现象的纾解与治理[J].中小学管理,2021,10(03):40-42.

[15] 钟佳容,欧阳修俊.“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分析与优化[J].当代教育论坛,2022(03):98-107.

[16] 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1):69-78.

[17] 游莎,周先进.弹性离校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内涵、价值与目标[J].教学与管理,2020(09):31-35.

[18] 刘鹂.高效课堂的理念原点反省与改革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50-55.

[19] 赵德成.探索增值性评价:教师绩效考核改革的突破口[J].中小学管理,2020(10):16-20.

*该文为宝鸡文理学院2022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双减视域下义务教育学校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究”(YJSCX22YB39)、2022年度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新课标下陕西义务教育办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陕社科联[2022]41号)、西安市2022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西安市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22JY0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双减供给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