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课后延时服务的家校社协同探索

2022-05-30花玉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延时家长评价

摘要

地处偏僻又在建设中的农村且自身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初中,在“双减”背景下,可借助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力量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过程中谋求师生、学校的发展,提升社会满意度。协同途径有融合资源,构建包括劳动课程、文化课程、研学课程、阅读课程在内的多彩课程体系;打通渠道,获取技术、专业、情感等各方面的支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评价功能,更新评价内容,吸纳多元评价主体,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双减”  农村初中  课后延时服务  家校社协同

引用格式

花玉娟.农村初中课后延时服务的家校社协同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2(31):25-27.

课后延时服务是“双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给很多学校尤其农村学校带来巨大的挑战。笔者所在的海门港新区实验初中是一所规模不大的乡村初中,位于大发展中的港区,生源地域分布较广。自从落实“双减”工作以来,面临着给全校学生提供课后延时服务的压力,在借助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力量做好课后延时服务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

一、融合资源,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农村初中所处的地理环境,对学校教育来说,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挖掘和利用。笔者所在学校位于黄海边上的海门港新区,虽地处偏远的农村,但也有充足的地域资源和人力资源可以利用。在“双减”背景下,学校立足学生的素养,因地制宜,通过融合多种资源,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力争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课后延时服务之路。

1.绘制劳动课程图谱,培养劳动技能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本应是学校努力的方向,但即便是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也没能得到重视。课后延时服务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学校应该把劳动课程纳入课后延时服务,弥补目前以德智体为主的课程体系的缺陷。

笔者所在学校就把劳动课程安排进了课后延时服务时段,并把国家课程劳技课,校本课程劳动周、种植课,家庭课程家务、农事体验,地方课程森林公园、敬老院清扫等全部绘制到学生的劳动课程图谱中。除每周固定的劳技课外,还安排了劳动周及花艺种植等课程;每两周开展一次志愿活动,组织一队学生参加森林公园的清洁、植绿活动,另一队到新区敬老院开展志愿者服务,为老人们打扫卫生、表演节目,传递温暖;与家庭联合组织家务劳动比赛、组织学生体验田地里的劳作生活,为父母分担家务。一般来说,农村初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毕业后要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如此也为后面接受职业教育、谋得一技之长打好基础。

2.打造特色文化链条,汲取精神营养

在新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文化自信”被放在學生核心素养的第一位[1]。围绕学生打造一条特色文化链条并纳入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笔者所在学校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其他省份与地区,随之也带来了外来的文化。那么,如何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起来,在课后延时服务阶段为学生开设好这一门特色文化课程呢?

笔者所在学校所处的东灶港(黄海边)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学校也以此提炼出了“有容乃大”的校园文化。在图书馆、档案室等部门协助下,本地师生一起进行了实地参观采访,并搜集整理了相关图片和影视资料,编成校本化的文化读本。外地学生按地区分成不同的小组,由不同的指导老师带队,编制家乡的文化图谱和宣传册,为家乡代言。同时,在充分了解家族历史、故事、家规及家风等情况后撰写家谱。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乡,也更加了解我们国家各地区和而不同的丰富文化,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此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3.建设实践研学基地,提升综合素养

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一大内容。为此,可以利用本地现有的文化景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为学生打造可以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研学基地。

海门港新区有著名的景点蛎蚜山,有大东博士园、森林公园、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笔者学校在此基础上,依托港区各部门和家长的力量,不断拓宽学生研学实践的范围。学生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主要分为“文学类”和“武学类”,文学类主要以参观名人名居、益智类活动为主,武学类主要包括机械操作、手工制作等。在区政府的协调下,学校开通了寻找蛎蚜山的海上游览之旅,由从事渔业、捕捞业的家长作向导,带学生了解蛎蚜山和东灶港的形成、发展历史、相关的传说故事。学生也亲自体验划船、开汽艇的要领,制作贝壳类艺术品。由政府部门牵头,开展“我与博士面对面”活动,聆听本地八位博士刻苦学习的励志故事;参观“董竹君故居”,了解这位女实业家的创业经历,了解家乡其他的名人等,利用课后延时服务让学生开阔视野,在“旅”中“学”,在“学”中“研”,提升综合素养。

4.编织便捷阅读网络,丰厚知识积淀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孩子丰厚积淀的保障,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丰富积淀改变的不仅是孩子的气质,还有他们的未来。现在的阅读资源和阅读媒介较之前丰富了许多,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整体阅读氛围还不够浓厚,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方面必须有所作为。

笔者所在学校也在第一时间将阅读活动纳入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中。筹集资金统一购置图书用作班级资源,建设开放性楼层图书吧、学校图书馆,同时与本地的图书馆、农家书屋、全民阅读办、科技馆等一起定时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会、亲子共读、朗读者、阅读沙龙、师生共谈等活动,将阅读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终身阅读者,为提升全民素养,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尽一份力。

二、打通渠道,获取多方支持

为了让丰富多彩的课程顺利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有序高效进行,学校还需要打通各方面的支持渠道,争取家长、社会在技术、专业、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家庭、社会协同解决课后延时服务的难题。

1.技术助力

“双减”直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意味着这场作业革命刻不容缓[2]。作业辅导管理是课后延时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参差不齐,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争取家长的支持外,还要获得技术上的支持。从学校角度看,“双减”在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的同时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和学校的负担,教师在作业方面的工作量太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借助各方力量建设校本化学科资源库,开发、使用各类作业软件,利用信息化手段减轻教师在作业设计、批改和评价等方面的负担。

為了方便各科教师的作业设计,笔者所在学校斥资购买配套学科网的账号,链接海门区学科资源库,由教务处负责筹建并不断完善校本学科资源库,同时鼓励班主任、学科教师与家长合作建设班本化、生本化作业资源库。关于作业的批改与管理,除了争取家长的配合外,还邀请了相关技术人员,指导用好各类作业小程序、APP应用、大数据统计工具等,减轻了师生负担。

2.专业合作

课后延时服务除了设置统一课程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的任务。农村初中自身的师资力量可能无法独立开设一些专业类课程,需要专业人才加入。笔者所在学校延时服务就开设了如书法、乐器、播音主持等专业类社团,聘请了专业的书法老师、乐器老师、主持人提供专业指导。身处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学生的卫生安全、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学校教给孩子。学校邀请周边村镇的抗疫一线医生、护士、志愿者等为学生讲述真实感人的抗疫故事,学习预防常见病症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邀请新区消防局的消防员、海警院的海警同志,为学生传授消防知识和特殊情况下的急救知识,带学生模拟消防演练,演示如何整理室内等,为寄宿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

3.情感支持

技术助力、专业合作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事实上,诸如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往往也影响学习的效果。对学生来说,家长的陪伴和情感支持也很必要。农村地区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与孩子无法有效沟通交流。对此,学校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辅导,另一方面积极为亲子交流创造条件。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以及企业单位(如家长的工作单位)各方面的协调合作。

笔者所在学校在周末、月末、学期末的课后延时服务时段举行亲子共读共写共学活动,邀请家长充当孩子的学习伙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如三、四、五月份,初二年级周六托管时间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共读《傅雷家书》,组织亲子朗读活动,安排亲子面对面对话,交流阅读心得;初一年级共读《骆驼祥子》,家长与孩子一起准备角色配音、舞台剧、知识竞答等节目,月末进行亲子阅读展示;学期末还借助社会力量创造条件,邀请作家、评论家到校,走到学生、家长中间,产生更大的阅读效益。

三、更新观念,实现多元评价

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应得到及时评价,在反馈中不断完善。学校应在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评价观念,借助家校社协同合作平台,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

1.重新认识评价功能

评价的实质在于促进人类活动的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实际上评价应渗透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是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3]。在“双减”背景下,对课后延时服务内容的探索要求学校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对学校而言,除了发挥评价的评估和选拔功能外,还应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评”更应该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或手段[4]。同时开设家长学校、社会大讲堂,邀请家长及社会人士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服务质量的评价。并站在学校的立场,为孩子的成长、学校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发挥家校社协同合力的作用。

2.更新丰富评价内容

课后延时服务为多元评价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在终结性评价主导的评价体系中加入以素养为本的过程性、表现性评价,从而让师生得到持续全面的成长。农村学校独立构建起完备的评价体系不是一件易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素养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借助专业研究机构和教育部门的力量尝试更新校本化的评价体系,让学校的评价体系真正为师生的成长服务。如整合资源开设多彩课程,打通渠道获取多方支持,在实施国家课程之外,在课后延时服务时段补充各类实践活动,正是立足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成长的评价由单一转为多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时代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3.吸纳多元评价主体

在开发利用评价资源方面,学校应多方听取意见,吸纳包括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人士等在内的评价主体,让评价主体多元化。如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班主任、教师实地家访、电话微信线上家访、定期家长会等,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探讨交流、献计献策,提升自身教学素养,改善服务质量;建设以学生会为主的学生团体,吸纳更多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利用海门区集团办学的优势,寻求集团总校以及其他成员校的专业支持和专业评价;主动邀请中天钢铁等入驻港区的大企业到校,实现校企联合,邀请新区政府、村部领导到校指导,听取社会各方面的评价。有诸如此类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广泛交流,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体系才会越来越成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在政府引导下探索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优势,凝聚起强大育人合力[5]。“双减”工作需要家校社共同参与、相互支持、共同协作,学校作为主阵地,即使自身条件不够好,也应立足实际,主动迎接“双减”挑战,从意识到行动努力寻求改变,吸纳利用优质资源,借助家校社协同施力做好课后延时服务,让乡村教育惠及更多家庭,从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72.

[4] 张志红,王嘉悦.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研究[J].比较教育学报,2021(01):99-110.

[5] 张润杰,齐成龙.新知新觉: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N].人民日报,2020-02-20(009).

猜你喜欢

延时家长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级联步进延时的顺序等效采样方法及实现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桑塔纳车发动机延时熄火
光控触摸延时开关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