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知识核心,定理探究教学

2022-05-30陆春燕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联系性质探究

陆春燕

[摘  要] 几何性质定理的教学要把握好知识联系,合理设计情境问题引入课堂,精心设置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探究论证,使学生掌握定理的同时提升素养. 文章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为例,展开教学探讨.

[关键词] 垂直平分线;性质;联系;探究;思想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对几何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探究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断方法,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中教师还要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下面基于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反思.

把握知识联系,情境设计引入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所学章节的重点,对于全新的知识,学生不知从何处开始探究,因此,在探索引入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式:一是从知识联系视角入手,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二是从情境视角入手,精心选择情境素材,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逐步感知生活中的几何性质.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教学核心是一条线、两端点、距离相等,情境问题可以从“距离相等”衍生出“公平”,从而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如图1所示,小明在点A处,小刚在点B处,两人在玩抢礼物的游戏. 为了保证游戏公平,礼物应放在什么地方?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除了可以放在线段AB的中点处外,还可以放在哪些地方,从而引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該章节的知识内容,是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和轴对称性质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故教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时,教师有必要进行知识回顾、问题设计等教学设计. 问题设计建议采用递进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 基于“线段AB展示→轴对称分析→作垂直平分线”来构建的问题链如下.

问题1:图2所示的线段AB是轴对称图形吗?

问题2:请指出图2中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问题3: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绘制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轴对称的视角看待线段AB,深刻体会线段的轴对称性质.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思考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引导学生采用测量、翻折两种方法来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其中测量法分“取中点”“作垂直”两步,翻折方法则渗透了轴对称的性质.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充分结合“操作实践”与“引导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重温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等知识,体会知识的生长过程,逐步过渡到性质探究.

重视探究过程,精设探究环节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属于几何性质探究内容,教学中建议教师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新知的获得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几何性质的同时获得思维的提升. 故教学中建议教师采用过程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活动.

性质探究需要完成“猜想验证”到“结论归纳”整个闭环过程,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直观图形,做出猜想,然后利用相关知识验证,从中提取结论完成性质归纳. 设计教学环节时需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关注学情,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让知识自然生成;二是丰富探究过程,注重思维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师教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时,可设计如下探究活动.

1. 活动1:分析关系,问题猜想

在“性质猜想”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直观感知,通过独立思考来做出猜想,故教学时建议设计图形问题,直观对比其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猜想.

预设:给出如图3所示的图形,假定直线l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1,P2,P3均是直线l上的点,观察P1,P2,P3三点到点A和点B的距离,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引导设计:此环节需要学生理解其中的位置关系,即l是AB的垂直平分线,故该直线经过AB的中点,并与AB垂直. 接着直接探讨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即AP1与BP1、AP2与BP2、AP3与BP3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初步感知到它们的长度相等,即线段AB垂直平分线上的P1,P2,P3三点到点A和点B的距离相等.

2. 活动2:动手操作,推理验证

“猜想验证”环节是基于上述猜想进行的探究验证,该环节要结合感性分析与理性推理,引导学生多角度论证,故可采用操作实践、几何证明两种方式进行教学.

(1)操作验证:测量、对折.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直尺分别测量AP1,BP1,AP2,BP2,AP3,BP3的长度,进而得出结论. 也可以沿直线l折叠线段AB,让学生观察AP1与BP1、AP2与BP2、AP3与BP3是否重合. 显然,若两两重合,则表示它们分别相等.

(2)几何证明:全等性质.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判断对应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完成证明. 假定线段AB的中点为C,以分析△AP1C和△BP1C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从已知出发,因为C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AC=BC. 因为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所以∠P1CA=∠P1CB=90°,结合P1C=P1C,可得△AP1C≌△BP1C(SAS),进而可推出AP1=BP1.

显然上述推理适用于点P1不在线段AB上的情形,即两个三角形存在;而当点P1在线段AB上时,点P1与AB的中点C重合,显然有AP1=BP1.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让他们养成严谨思考的习惯.

3. 活动3:语言描述,性质归纳

通常,几何性质可以用文字语言和几何语言来概括,故归纳性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这两种语言来描述,以提升学生对性质的理解. 基于上述验证,学生可得到如下结论.

几何语言:如图4所示,直线l⊥AB,垂足为C,AC=CB,点P在l 上,则PA=PB.

文字语言: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教学中,对于几何结论,为了理解性质、定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几何结论绘制对应的图像,结合几何条件提取几何特征,由几何结论分析几何性质. 对于文字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对性质定理进行拆解,如对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文字结论,教师可把它拆分成题设与结论,其中题设为一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结论为该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对于该命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结合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来推导几何结论.

4. 活动4:性质应用,知识强化

“知识应用”环节有助于强化对性质的理解,故问题设计既要立足于性质定理,又应注重问题变式,于是教师教学时可从两大视角进行引导探究:一是利用逆定理作线段的垂线;二是利用性质定理证明推理.

预设问题1:如图5所示,已知直线AB和直线AB外的一点C,请用圆规和无刻度的直尺作直线AB的垂线,且垂线经过点C.

问题引导:此问题已知直线垂线上的一点,为了得到垂线,需要知道垂线上另一点的位置,故可参考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即找到直线AB上的两点,且点C到这两点的距离相等,再以这两点构成的线段为底,作任意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一个顶点就是所求的垂线上的另一点. 作图痕迹如图6所示.

预设问题2:如图7所示,在△ABE中,D,C两点均在BE上,且AD⊥BE,BD=DC. 若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试分析AB,AC,CE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AB+BD与DE之间的数量关系.

问题引导: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直接推出AC=EC,AB=AC,进而可得到AB=AC=CE. 对于AB+BD与DE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由等量代换得AB+BD=CE+CD=DE,即AB+BD= DE.

合理渗透思想,提升综合素养

数学思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几何定理教学中,教师同样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环节合理渗透数学思想,能让学生逐步感知到数学思想,从而提升学科素养. 教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时,教师需要重点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三大思想.

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探究为例,在“推理验证”环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的选择就可以滲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即先设定“特殊性”的定点,再从“一般性”的角度来探索点的位置变化时的结论;在“推理验证”环节可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即对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可分点在线段上和点不在线段上两种情形,然后分别构建模型进行推理验证;在“知识应用”环节则可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特别地,对于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解题思路的引导,以下面的问题为例:

如图8所示,在△ABC中,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E,交BC于点D,连接AD. 已知△ADC的周长为13 cm,AC=5 cm,试求BC的长度.

思想引导:引导时需要分两个过程——以“形”释“数”和由“数”照“形”,即结合图形理解条件,把握图形特征,挖掘几何关系,再由代数推导结论.

在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能为新知赋予“思想”特性,有助于学生感悟、理解定理,让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升华,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不过,数学思想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其中的精髓,立足知识规律,利用数学思想指导探究,帮助学生积累探究经验.

总之,教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时,教师要把握知识核心,以知识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探讨,且探究过程围绕“距离相等”全方位构建几何模型,多方式、多角度地进行论证展示. 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引导性问题推进教学,融合知识教学与素养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联系性质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