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习作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五下“形形色色的人”习作教学实录及赏析

2022-05-28执教赏析胡亨康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散点板书细节

执教|吴 勇 赏析|胡亨康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 福建省连江县兴海学校)

【教学目标】

1.了解特点鲜明的含义,并筛选出自己眼中特点鲜明的人。

2.学习并初步运用“散点扫描”和“细节聚焦”这两种方法,来展现一个人特点鲜明。

【教学流程】

一、何为“特点鲜明”

师:孩子们,回忆一下,在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请大家写出三位。如果是年长的就写称呼,如果是伙伴或者同学就写名字。可能大家在翻本子的过程中,已经想好了哪三位,谁来说一说?(生说)

师:下面我们提高要求,在这三位中,哪一位你最熟悉,眼睛一闭上,满脑子都是他(她),请你留下这一位,划去另外两位。你留下的是——

生:我留下的是妈妈。

师:妈妈是最亲近的人。

生:我留下的是哥哥。

师:看来你们平时形影不离。

生:我留下的是张老师。

师:如果张老师在台下听课,一定很高兴。假如你留下来的是妈妈,你留下她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关爱我,第二个是爱网购,第三个是勤劳。请想一想:在与别人的妈妈相比时,在这三个原因中哪一个最独特?最具有代表性?

生:我觉得是爱网购。

师:你为什么选爱网购?

生:我觉得爱网购是某些妈妈的特点,譬如我的妈妈就不爱网购,她觉得网上的假货比较多,买得不放心。

师:说得好,爱网购这个特点,让这位妈妈与其他的妈妈区分开来。这就是她的鲜明特点(板书:鲜明特点)。孩子们,请你在留下的那个人后面用一个词写出他(她)最鲜明的特点。(学生写)谁来交流,你留下了什么样的谁?

生:我留下了爱搞笑的妈妈。

师:特点鲜明!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有幽默感的。

生:我留下了很爱哭的妹妹。

师:特点鲜明!不是所有的妹妹都爱哭鼻子。

二、如何“特点鲜明”

师:孩子们,我们通过排除法,一下子找到了那个特点鲜明的人,可是怎么把这个特点鲜明的人介绍给周围的人呢?

生:用事例写。

生:先写外貌,再具体写他的事例。

师:凡是写人的习作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可是吴老师想知道如何来表现一个人的鲜明特点。

师:吴老师这里有一个办法,谁来读一读?(出示,生读)

当我还没有拿起笔来的时候,已经清楚地看见主人公,已经可以数清他衣服上的皱褶,他额上犁刻出来热情和痛苦的皱纹,比熟悉他的父亲、兄弟、朋友、妹妹看得更清楚些。

——别林斯基

师:读明白了吗?作家别林斯基的方法是什么?

生:写出这个人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师:如何做到呢?

生:就是要比别人看得更清楚!(出示)

师:对,只有作者比别人“看得更清楚”,才能让读者“看得更清楚”,留下鲜明的印象。不过,如何“看得更清楚”,如何将看到的“清楚”用文字清晰地告诉别人?有两位“小作家”给我们带来了这方面的经验。(出示)

1.第一层次:扫描式。

师:谁来读一读?(生读例文)

奶奶就是《西游记》中的“唠叨大师”——她每天都会念“紧箍咒”来管住我。一大早,她像定时器一样,准时进入“唠叨模式”:“小懒兔,该起床啦,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将全家人的早饭做好了……”话匣子一旦打开,我还怎么睡,赶紧起床;一坐到餐桌上,她又念经了:“多吃点,你就是挑食,瘦得像根竹竿似的,你看隔壁的马晓,做什么就吃什么,瞧瞧人家的个头……”我实在听不下去了,抓了个包子,拎起书包就走,还没有走到门口,奶奶的声音追了出来:“作业带了没?语文书带了没?红领巾戴了没?……她还不依不饶地跟了出来,坚持将我送到公交站台,“上课要听讲,要听老师的话,有同学欺负你,赶紧报告老师……”天哪,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奶奶的“紧箍咒”。

——濮静怡《爱唠叨的奶奶》

师:读得真好!大家听懂了吗,奶奶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生:唠叨。

师:她的唠叨是从平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板书:平常生活)

师:看看奶奶的唠叨是不是这些时候?(出示)联系生活想一想,奶奶还会在什么时候唠叨?

生:奶奶还会在放学接“我”时唠叨。

师:今天上课有没有听讲?午饭吃的是什么?现在肚子饿不饿呀?

生:还会在“我”写作业时唠叨。

师:写作业不要东张西望,写好了就来吃晚饭!

生:还会在“我”睡觉时唠叨。

师:睡觉不要蹬被子,不要看课外书,明天还要早起呢!是呀,小作者将平日生活中的这些零散的点点滴滴写出来,奶奶爱唠叨的特点马上变得——

生:鲜明起来!

师:我们把这种通过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表现一个人鲜明特点的方法,称之为——

生:举例子法。

师:总结得真好,这种方法在吴老师这里有个名字,叫——散点扫描法(板书)。就是对一个人平常的生活进行扫描,凡是与这一特点相关的事例全部列举出来。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用散点扫描法。比如说,我的爷爷爱抽烟,用散点扫描法来说一说。

生:每天一起床,都要抽一支烟,弄得房间里乌烟瘴气。

师:美好的一天,从一支烟开始。(学生笑)

生:吃晚饭,都要走到屋外抽一支烟。

师:爷爷一定会说:“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

生:他一边看报,一边抽烟。

师:退休生活悠哉悠哉。

生:上厕所时也要抽一支烟,弄得卫生间像是失火似的。

师:爷爷一定说,他在净化空气。

师:将爷爷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扫描”,他爱抽烟的特点马上变得鲜明起来,我们把这种表现一个人鲜明特点的方法叫作——

生:(齐读)散点扫描。

师:孩子们,“散点扫描”是一种简略的概述(板书:概述),每个事例一两句话带过,“扫描”的“散点”越多,这个人的特点就会越——

生:鲜明!

2.第二层次:聚焦式。

师:表现一个人的鲜明特点,让读者看得更清楚,除了“散点扫描”之外,我们还可以描写他在关键时刻的集中表现(板书:关键时刻),下面第二位“小作家”给我们带来了经验。谁来读一读。(出示,生读)

妈妈走到了我的面前,她脸色铁青,青筋暴跳,眉毛拧成麻花,嘴里大口地呼气和吸气,眼睛里早已燃起了两团熊熊大火,她大声质问:“为什么留堂?”“因为我被老师罚抄公式50 遍。”我轻声回答。妈妈更火了,她怒目圆睁:“有几个人留?”我低垂脑袋,不敢直视,以蚊般的声音轻轻哼道:“就我一个人……”“为什么总是你留,一定是课堂上不听讲!一定是做作业又偷懒了!”妈妈一把将我拖进房间,扯掉裤子,将我的身体按在她的腿上,另一只手挥舞竹条。一打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跳蛙一样,是上下翻飞的竹条;火花一样,是她眼中的怒火;斗虎一样,是她强健的风姿。在我的屁股上,正上演着一场壮阔、热烈、豪放的大戏!

——刘锐《暴躁的老妈》

生:妈妈走到了“我”的面前,她脸色铁青,青筋暴跳,眉毛拧成麻花……

师:孩子们,我们细细听,妈妈有一个鲜明特点在我们脑海中浮现,那就是——

生:暴躁!

师:妈妈的暴躁弥漫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从这段文字的哪些细节感受到?(板书:细节)

生:我觉得可以从她的质问“为什么留堂”“有几个人留”“为什么总是你留”中感受到妈妈的暴躁。

师:这个细节写的是妈妈的——

生:话语。

师:妈妈的话语不分青红皂白,可见她此时很暴躁!还有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

生:还可以从她的表情中体会到。

师:读出来——

生:她脸色铁青,青筋暴跳,眉毛拧成麻花,嘴里大口地呼气和吸气,眼睛里早已燃起了两团熊熊大火。

师:这是妈妈暴躁的表情。还有哪些细节?

生:从妈妈打“我”的动作。

师:你能把妈妈的暴躁读出来吗?(生读)

师:话语、表情、动作,这是从正面直接写妈妈的“暴躁”,除此之外,这篇习作有没有通过侧面细节来展现妈妈的暴躁?

生:我低垂脑袋,不敢直视,以蚊般的声音轻轻哼道:就我一个人……

师:对呀,“我”的弱势反应,正烘托出妈妈的暴躁!(出示)小作者为了写妈妈暴躁的鲜明特点,先是从正面来描写:妈妈的话语聚焦“暴躁”,妈妈的神情聚焦“暴躁”,妈妈的动作聚焦“暴躁”,然后从侧面“他人反应”来烘托。由此妈妈“暴躁”的特点马上变得——

生:鲜明起来!

师:我们把这种表现一个人鲜明特点的方法称之为——

生:“细节聚焦”。(板书:聚焦)

师:掌声响起来!如果“散点扫描”是一种概述,那么“细节聚焦”就是一种——

生:详写!(板书)

师:掌声响起来!孩子们,表现一个人的鲜明特点时,你选择的细节越多,这个人的特点就会越——

生:鲜明!

师:刚才我们从两位“小作家”的文字中发现(指板书总结):写一个人的鲜明特点,可以通过平常生活中“散点扫描”式的概述;还可以通过这个人在关键时刻的一件事进行“细节聚焦”式的详写。有了这两个方法就可以把一个人鲜明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跟你一样“看得更清楚”。

三、写出“特点鲜明”

1.设置语境。

师:《少年文学报》要举行一次小学生“文字画人”的习作大赛。知道什么叫“文字画人”?

生:就是用文字刻画一个人。

2.提出要求。

师:理解得真好!谁来读读要求?(出示)

(1)选择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写一段话。

(2)围绕特点鲜明,可以对这个人平时生活进行“散点扫描”;也可以集中一件事,对这个人进行“细节聚焦”,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让读者“看得更清楚”。

(3)时间为8 分钟。

生:选择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写一段话。

生:围绕特点鲜明,可以对这个人平时生活进行“散点扫描”。

师:注意这是概述,每个例子一两句话带过。

生:也可集中一件事,对这个人进行“细节聚焦”,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让读者“看得更清楚”。

师:注意,这是对一件事的详写,细节越多越细就越好。

生:时间为8 分钟。

师:比一比,谁是咱们班的“文字画家”,“画”得快,“画”得像!

3.现场写作。

4.交流评点。

师:下面我们交流下。哪位同学用了“散点扫描”?(选出一位学生)哪位同学用了“细节聚焦”?(选出一位学生)请这两位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要做什么?

生:一边听,一边思考。

师:除了倾听和思考,还可以——

生:评点。

师:对极了!不仅倾听和思考,而且还作出评点,这个角色叫什么?

生:评委!

师:真聪明!掌声送给他。做评委就要公正,评委就要有标准。(出示)(对着台上的两位学生)你们觉得自己能得几颗星?

“散点扫描”评价表

“细节聚焦”评价表

生:三颗。

师:“细节聚焦”中有神情得一颗星,有语言描写得一颗星,有动作得一颗星,有侧面烘托得一颗星。你觉得可以得几颗星?

生:我觉得可以得三颗星。

师:好,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哪颗星丢了?下面开始读。

生:妹妹特别喜欢玩手机。放学了,我们一起坐公交车回家,一上车,她便如饥似渴地玩了起来,我对她大叫:“又在玩手机,还我。”说完就把手机抢了过来。(师点评:这在车上)回到家里,她又拿走了我的手机,坐在沙发上,在上面点呀点,手指不停地抖动,我看不下去了,说:“你快点还我,我又没说要给你,你再玩就没电了。”她只好把手机还给了我。(师点评:这在家里)可没过一会儿,她又拿来爸爸手机,以挑衅的目光向我眨眨眼,便又开始了她的手机之旅。

师:各位评委,一共选择了几个点,可以打几颗星?

生:三颗星。

师:如果要让她再得几颗星,怎么办?

生:写妹妹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想着玩手机。

生:上卫生间方便的时候,也不忘带上手机。

师:一下子变成五星了,妹妹“爱玩手机”的特点更加鲜明了。愿意改吗?

生:我愿意。

师:见贤思齐,这两颗星先预送给你,希望你认真修改。除此之外,对他的习作如果再提些建议,你会怎么提?

生:写得太简单了,语句再具体生动一点就更好了。

师:(对小作者)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不同意,因为这是概述!

师:掌声响起来!该具体的地方要具体,该简略的地方一定要简略。(对另一位作者)你觉得你现在能得几颗星?

生:也是三颗。

师:看看哪颗星掉了。

生:有一次,我妈妈突然从家里的厨房里端出来一盘烤鸡翅,弟弟刚转身要走,突然闻到一股逼人的香气,立刻调转身体,眼睛发亮,嘴角翘起,口水沿着嘴角涨溢出来,地板已经被打湿了。走到餐桌边,他东瞧瞧,西望望,没有危险,就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抓了一块鸡翅,似乎有些烫,他两只手不停地交换着,嘴不停地嘀咕着:“好烫,好烫!”就是舍不得丢下,恨不得立刻塞进嘴里。过了一会儿,鸡汁的热度在下降,弟弟的食欲在高涨,他大叫一声:“鸡翅,我的最爱,我来啦!”张开大嘴,狠狠地咬了一口,还来不及咀嚼,又开始啃第二口。突然,妈妈站到了身后,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这孩子,就知道吃!你瞧瞧姐姐,坐在那儿看书,一动也不动,你什么时候才有一点定性呀!”弟弟嘴里嚼着鸡翅,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师:各位评委,请发表意见。

生:我觉得可以得四颗星,“他人反应”好像没有。

师:(问作者)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我写到了,我不仅写了妈妈的反应,还写了我自己的反应。

师:是的!我觉得不仅不要减星,还要加星,额外奖励一颗!

生:我觉得动作细节写得特别好,一连用了很多动词,让弟弟贪吃的特点更加鲜明。

师:这个细节抓得好,成为“亮点细节”。你评得更好,为你的精彩点评点赞!你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上加上这颗“点赞星”。

生:我觉得写弟弟的口水有些不真实,几滴口水怎么会打湿地板?

师:这位同学的评点,大家赞同吗?

生:不赞同!这是夸张呀,这样的夸张,让弟弟这个“贪吃鬼”的形象栩栩如生,立刻鲜明起来!

师:点评得真好,为自己加一颗“点赞星”。现在看这篇习作可以得几颗星?

生:六颗星!

师:小作者开始认为自己只能得三颗星,看来她运用了一种方法,那就是“欲扬先抑”。

5.指向全篇

师:孩子们,其实写好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我们不仅需要生活中散点扫描式的概述,还需要借助这个人在关键时刻细节聚焦式的详写,这样,才能将这个人看得真切,看得更清楚。因此,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应该怎么写?

生:第一段写这个人是谁,鲜明特点是什么。

师:开门见山。

生:第二段用这个鲜明特点进行散点扫描式的概述。

师:散点越多,特点越鲜明。

生:第三段通过一件事,对这个人进行细节聚焦式的详写。

师:细节越细,特点越鲜明。

生:最后写出自己对这个人鲜明特点的评价。

师:可以赞同,可以反对。这样一篇详略得当、特点鲜明的习作就诞生了,希望大家课后完成。

四、深化“特点鲜明”

师:这堂课快上完了,吴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分钟。此时此刻,你发现吴老师在大家眼里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生:风趣幽默。

师:我喜欢,谢谢!

生:很有亲和力。

师:看得出大家喜欢我。

生:教学有方。

师:看来这堂课有收获。

师:孩子们,同样一堂课,同样一个人,但是在大家眼里的鲜明特点却是不一样的。请记住:一个人所谓的特点鲜明没有标准答案,在不同人眼里留下的印象是不同的。因为人是立体的,我们每个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方面。因此,要真正认识形形色色的人,写好形形色色的人,要善于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

【赏析】

一、选择,基于“剪裁艺术”

吴老师“形形色色的人”习作课,最鲜明的特点有二。

第一就是选择。吴老师说:“孩子们,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屏幕上出示三个人,让孩子们选择,孩子们通过比较,删去其中两位,留一位(假如是妈妈)。这是选择之一。

假如留下妈妈的原因有三个,屏幕上出示三个原因:关爱我、爱网购、勤劳。吴老师说:“在这三个原因中哪一个最独特?最具有代表性?”最后孩子们通过比较,留下“爱网购”这个原因。因为“爱网购”能凸显一个人的鲜明特点。这是选择之二。

“孩子们,请你在留下的那个人后面用一个词写出他(她)最鲜明的特点”。于是,孩子们纷纷说:爱搞笑的妈妈、爱哭的妹妹……吴老师总结说,“我们通过排除法,一下子找到了那个特点鲜明的人……”。这是选择之三。

吴老师“形形色色的人”问题指向就很鲜明,指向选择,指向“剪裁的艺术”。

二、安排,合于“完整形式”

吴老师的这堂课,第二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安排。

安排分两项,第一项是层次清楚。吴老师问,怎么把特点鲜明的人介绍给周围的老师或其他人呢?屏幕出示例文,有大文豪别林斯基的语句,还有学生习作。特别是从学生习作《爱唠叨的奶奶》中,总结出作者抓住了日常生活的起床、吃饭、出门、等车等点点滴滴,把奶奶爱唠叨的特点写出来。分点排列,层次清楚,这种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吴老师给它取名为“散点扫描”。于是,就有了第一个习作方法的自然呈现——平常生活的“散点扫描”(概述)。安排的第二项是轻重分明。吴老师再次出示例文《暴躁的妈妈》,通过学习,从妈妈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如对神情、动作、话语以及他人的反映的描写中,表现出妈妈的暴躁,再次总结出另外一种写作的方法——关键时刻的“细节聚焦”(详写)。

不管是层次清楚,还是轻重分明,艺术的特征就是完整。而这样的完整,就是出于安排,文章因安排而有了一个完整的形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三、依仿,终于“知行合一”

选择和安排的方法(或技法)习得后,接下来就是练习。

吴老师给出时间,提出要求,或用“散点扫描”,或用“细节聚焦”的方法来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因为有了“散点扫描”《爱唠叨的奶奶》和“细节聚焦”《暴躁的妈妈》的例文,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效果非常好。

对写作教学来说,不论有多高明的理论和见解,终究要落实在练习上。练,最要紧;练,也最头疼;吴老师的这节课其实是一节“知行合一,教练一体”的典型课例。给我们习作教学带来了深度启发。

“童化”与“统化”(“统化”是我生造的一个词,意即从传统中转化出来)谐音。从吴老师“形形色色的人”的习作课中,我们已然可以看出,吴老师的“童化作文”,皆可从传统中找到它的理论“谱系”和思想脉络,潘新和教授特别推崇“治学先治史”,类似于冯友兰先生讲的先“照着说”,再“接着说”。因为只有这样的“接着说”,才有“根”的学问。那是学术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是从消化、了解、整合向发展、超越、“立言”迈进。

猜你喜欢

散点板书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高血压个体家庭连续自测收缩压特征描述与分析
人定胜天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小学美术教材重组整合策略初探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冲击波散点和定点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观察
细节取胜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